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水产资源与其他水产生物所构成的生物群落是通过食物网联结而成的。某群体数量的多少不仅与它的捕食者、食物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鱼类的食物保障,即水域中食物的数量、质量及可获性、索饵季节的长短、进行索饵的鱼类种群的数量和质量。
这些即构成了水产资源学研究摄食习性的主要内容。了解摄食习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群体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定量关系,可为资源评估数学模型、特别是多种类渔业管理模型的建立和改进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基础资料。同时,通过摄食生态学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和掌握种群动态提供基础资料。
更多“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研究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意义。


    正确答案: 鱼类对海洋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和局限性决定了鱼类的洄游、分布和移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研究它们的适应性和局限性。外界环境是鱼类生存和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鱼类的适应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鱼类的摄食、生殖、洄游、移动和集群等行为,但是环境条件对鱼类行为的影响首先取决于鱼类本身的状况,具体包括鱼类个体大小、不同生活阶段和生理状况等。同时,鱼类本身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此外,不但鱼类与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各因子之间也有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这些外界环境因子对鱼类行为的影响规律,既可为渔况分析、渔场探索和渔情预报等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渔具、渔法的改进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 第2题:

    描述草食性鱼类、动物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摄食器官和肠胃特征?


    正确答案: (1)草食性鱼类(Herbivores)。以水生植物性饵料为营养,鳃耙十分密集,肠管长度较长,通常为体长的3倍以上。
    (2)动物食性鱼类。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鳃耙疏稀,肠管较短。
    (3)杂食性鱼类(Omnivorous)。以植物性或动物性饵料为食,口型中等,两颌牙齿呈圆锥形、窄扁形或臼齿状。鳃耙中等,消化管长度与小于食植性鱼类,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淀粉酶和蛋白酶均较高,有利于消化生长。

  • 第3题:

    鱼类摄食习性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1)在不同发育阶段摄食习性不同。
    (2)在不同生活周期食物组成发生变化
    (3)在不同水域鱼类食物组成发生变化
    (4)摄食习性的昼夜变化
    (5)鱼类食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 第4题:

    对虾的摄食习性以及投饵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正确答案: (1)对虾脑欠发达,不能形成投饵的条件反射。不能利用条件刺激作为投饵的信号,投饵不能过于集中;
    (2)对虾视觉较差,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投饵要分散,勤投少喂,以保持饵料的味道;
    (3)对虾以螯足掠去食物,用颚足抱持食物,不能摄食粉状食物。配合饵料在水中应至少能保持2h不容散,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对虾争食能力差,摄食时怕惊动,池内应不放或少放争食性动物;
    (5)中国对虾有明显嗜食性,喜专吃一种饵料,更换饵料时摄食量下降。养成中更换饵料时应减少投饵量,逐渐增加至正常的投饵量;
    (6)中国对虾摄食有明显的日变化,以黎明傍晚摄食量多,中午和午夜摄食较少。在傍晚或黎明前应各投喂全天量的30%以上;
    (7)中国对虾有沿池四周觅食的习性,投饵时应沿池四周投喂,随对虾生长,逐渐向较深处(1.0m)左右转移,但绝不能投到中心沟等深水区;
    (8)水质不佳,溶解氧下降,氨氮硫化氢增高,水温超过32℃以上或降至10℃以下时对虾摄食量下降。应减少投饵数量,防止造成恶性循环,造成对虾死亡。

  • 第5题:

    鱼类的基本体型与生态习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 纺锤形。身体纵长轴远大于体高和体宽。此种体型适于减少水的阻力,大部分游动迅速的鱼类都属于这种类型,以耗费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大的游速,如金枪鱼等。他们的体表润滑,富含粘液,鳞片致密细小,细小而强有力的尾柄和上下极端张开的新月型尾鳍,足以保证最快的游速。
    侧扁形。体高远远大于体宽,身体高度侧扁。此类鱼大多栖息在中下层水流较缓和的水域里,一般运动比较敏捷,较少做长距离洄游。如鲳鱼。
    平扁形。身体背腹轴远远小于体侧轴。此类鱼大多栖息于水底,行动较迟缓,如泥鳅。
    棍棒形或圆筒形。背腹轴与体侧轴几乎相等。此种鱼类大多潜伏于水底泥沙之中,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岩缝间,行动不慎敏捷。如鳗鱼。

  • 第6题:

    研究鱼类的食物链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食物链越短,其消耗能量越少,则其生产价值越大,渔业的利用率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在生产上人们通常选择那些食物链短的鱼类进行养殖,以提高水体的渔产力。

  • 第7题:

    鱼类取食器官与其摄食方式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捕捉型:口大,牙齿锐利,鳃耙短而稀,主要是防止鳃片被食物碰伤。如鲈、真鲨等
    (2)吸盘型:无颌骨,齿为角质突起,舌上有齿。如盲鳗和七鳃鳗
    (3)吸吮型:吻呈长管状,一般无齿无鳃耙,常摄食底栖或水层中的无脊椎动物。如海龙
    (4)研磨型:一般有强大的牙齿,口中大,鳃耙中长,排列较稀。如鹞鲼、鲷类
    (5)食浮游生物型:口一般较大或中大,也有较小,齿细小或无齿,鳃耙长而密。如鲢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描述草食性鱼类、动物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摄食器官和肠胃特征?

    正确答案: (1)草食性鱼类(Herbivores)。以水生植物性饵料为营养,鳃耙十分密集,肠管长度较长,通常为体长的3倍以上。
    (2)动物食性鱼类。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鳃耙疏稀,肠管较短。
    (3)杂食性鱼类(Omnivorous)。以植物性或动物性饵料为食,口型中等,两颌牙齿呈圆锥形、窄扁形或臼齿状。鳃耙中等,消化管长度与小于食植性鱼类,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淀粉酶和蛋白酶均较高,有利于消化生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研究鱼类摄食生态时,其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应注意那些内容?

    正确答案: (1)样品的采集方面
    样品应力求新鲜,当场捕获的刚死亡的个体,即当捕到鱼类后,就立即进行样品的采集,以免时间长胃含物继续酶解影响分析精度。
    样品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真正代表所研究目标群体的样品。
    样品的数量。在资源调查研究中,采样数通常从鱼获总数中抽取1/4-1/8的胃肠样品,以每网采样数为一单元。然后加以编号,放进标签,用5-8%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胃肠样品采集时,一并记录鱼的体长、体重、性别、性腺成熟度等项目,以便对照。
    (2)胃含物的处理方面
    在鉴定胃含物之前,需要了解该海域的饵料生物样品的种数、重量及其他参数。这样就能顺利地进行分析、比较。肉食性的鱼类可依据鳞片、耳石等进行鉴定食饵生物的种类。草食性鱼类或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可依据水草茎等的大小。数量分别鉴定其原来的饵料生物。进行食饵的鉴定工作,可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围栏养鱼的鱼类()
    A

    只能摄食天然饵料

    B

    只能摄食人工饲料

    C

    二者都可摄食

    D

    同种残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对虾的摄食习性。

    正确答案: ①、对虾神经系统简单,对外界刺激无明显的条件反射。
    ②、视觉差,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
    ③、摄食通过取食器官螯足掠食,颚足抱持,不能摄食粉料;
    ④、争食能力差,有明显的嗜食性;
    ⑤、对虾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昼伏夜出;
    ⑥、浅滩摄食习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意义。

    正确答案: 水产资源与其他水产生物所构成的生物群落是通过食物网联结而成的。某群体数量的多少不仅与它的捕食者、食物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鱼类的食物保障,即水域中食物的数量、质量及可获性、索饵季节的长短、进行索饵的鱼类种群的数量和质量。
    这些即构成了水产资源学研究摄食习性的主要内容。了解摄食习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群体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定量关系,可为资源评估数学模型、特别是多种类渔业管理模型的建立和改进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基础资料。同时,通过摄食生态学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和掌握种群动态提供基础资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研究鱼类摄食生态时,其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应注意那些内容?


    正确答案:(1)样品的采集方面
    样品应力求新鲜,当场捕获的刚死亡的个体,即当捕到鱼类后,就立即进行样品的采集,以免时间长胃含物继续酶解影响分析精度。
    样品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真正代表所研究目标群体的样品。
    样品的数量。在资源调查研究中,采样数通常从鱼获总数中抽取1/4-1/8的胃肠样品,以每网采样数为一单元。然后加以编号,放进标签,用5-8%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胃肠样品采集时,一并记录鱼的体长、体重、性别、性腺成熟度等项目,以便对照。
    (2)胃含物的处理方面
    在鉴定胃含物之前,需要了解该海域的饵料生物样品的种数、重量及其他参数。这样就能顺利地进行分析、比较。肉食性的鱼类可依据鳞片、耳石等进行鉴定食饵生物的种类。草食性鱼类或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可依据水草茎等的大小。数量分别鉴定其原来的饵料生物。进行食饵的鉴定工作,可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 第14题:

    根据鱼类所摄食的食物生态类型不同,鱼类摄食可分为纳三种?其特征如何?


    正确答案: (1)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这一类型的鱼类分布广泛,产量极高,体型以纺锤形为主,游泳速度快,消化能力强,生长迅速的小型、中型鱼类占绝大多数,如鲱科、鳀科、鯵科等。
    (2)以游泳生物为食的鱼类。这一类型的鱼类个体较大,游泳能力很强,口大型,消化酶十分丰富,生长快速,专门追觅稍小的鱼类、头足类和虾、蟹类为食。它们的渔业价值颇高,如带鱼、石首鱼类、鲷科鱼类等。
    (3)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鱼类。这类鱼类鱼群疏散,不能形成密集的群体。它们的牙齿变化较大,为适应多样性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类型而特化,如鲆、鲽、红、鳐、鳎等。

  • 第15题:

    围栏养鱼的鱼类()

    • A、只能摄食天然饵料
    • B、只能摄食人工饲料
    • C、二者都可摄食
    • D、同种残食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研究鱼类性别控制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提高群体生长率对于雌、雄鱼生长速度不一样的鱼类,通过性别控制,实行单性养殖将会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鲤、鲫、草、鲟、鲑鳟鱼类是雌鱼生长快于雄鱼,故雌鱼的商品价值较高,而非鲫则是雄鱼生长快于雌鱼,一般3个月后雄鱼比雌鱼重1倍,故全雄鱼的生产有更大的经济价值。
    (2)控制繁殖速度对于性成熟周期短,繁殖力强的鱼类,可通过单性养殖控制其过度繁殖,避免幼鱼与商品鱼争夺饵料和空间。如非鲫3-4个月性成熟,一年可产卵4-8次,在池塘养殖中往往造成繁殖过剩,抑制了整个群体的生长,降低了商品质量。
    (3)延长有效生长期对于性周期较短,雌、雄性成熟年龄不同的鱼类,单性养殖可延长有效生长期,避免因性腺的发育而降低生长速度。如虹鳟雄鱼一般二龄成熟,雌鱼一般三龄成熟,一般饲养两年可达到商品规格(约0.5公斤),若能养殖全雌鱼或能使雄性虹鳟转化为雌性,即可延长有效生长期,达到大幅度增产的目的。

  • 第17题:

    鱼类摄食的类型


    正确答案: 1、植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是植物
    2、动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为动物,多数鱼类属动物食性
    3、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

  • 第18题:

    鱼类养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持鱼类群体(),即让鱼类良好的摄食和生长、各种功能保持正常。


    正确答案:健康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鱼类摄食习性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1)在不同发育阶段摄食习性不同。
    (2)在不同生活周期食物组成发生变化
    (3)在不同水域鱼类食物组成发生变化
    (4)摄食习性的昼夜变化
    (5)鱼类食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根据鱼类所摄食的食物生态类型不同,鱼类摄食可分为纳三种?其特征如何?

    正确答案: (1)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这一类型的鱼类分布广泛,产量极高,体型以纺锤形为主,游泳速度快,消化能力强,生长迅速的小型、中型鱼类占绝大多数,如鲱科、鳀科、鯵科等。
    (2)以游泳生物为食的鱼类。这一类型的鱼类个体较大,游泳能力很强,口大型,消化酶十分丰富,生长快速,专门追觅稍小的鱼类、头足类和虾、蟹类为食。它们的渔业价值颇高,如带鱼、石首鱼类、鲷科鱼类等。
    (3)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鱼类。这类鱼类鱼群疏散,不能形成密集的群体。它们的牙齿变化较大,为适应多样性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类型而特化,如鲆、鲽、红、鳐、鳎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中国对虾的摄食习性与投饵有怎样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对虾脑欠发达,很难形成条件反射,无法利用条件刺激作为投饵信号,因此投饵不能过于集中。
    (2)对虾视觉较差,活动范围有限,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因此,投饵要分散,勤投少喂。饵料中添加诱食剂可提高对虾的摄食效果和对饵料的利用率,如牛磺酸、甘氨酸等。
    (3)对虾以螯足捕获食物,用颚足抱持食物,不能摄取粉状食物。因此,配合饲料颗粒大小对饵料的利用率有影响,另外,配合饲料在水中应能保持2小时不溃散,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对虾争食能力差,摄食又怕惊动,为了充分利用饵料,清池要彻底,混养要注意比例。
    (5)中国对虾有明显的嗜食性,喜专吃一种饵料,更换新饵料时摄食量下降。所以在更换饵料时应减少投饵量,逐渐增加至正常的投饵量。
    (6)中国对虾摄食有明显的日变化,以黎明和傍晚摄食量多,中午和午夜摄食较少,傍晚和黎明应各投全天量的30%以上。养殖后期更是如此。
    (7)中国对虾有沿池四周觅食之习性,投饵应沿池四周投喂,随生长,逐渐向较深处转移(1m左右)。
    (8)水质不佳,溶氧下降,氨氮硫化氢增高,对虾摄食量减少甚至停食,应减少投饵量。在10~32℃温度范围内,对虾的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9)对虾的摄食强度随蜕皮周期呈节律性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对虾的摄食习性以及投饵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正确答案: (1)对虾脑欠发达,不能形成投饵的条件反射。不能利用条件刺激作为投饵的信号,投饵不能过于集中;
    (2)对虾视觉较差,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投饵要分散,勤投少喂,以保持饵料的味道;
    (3)对虾以螯足掠去食物,用颚足抱持食物,不能摄食粉状食物。配合饵料在水中应至少能保持2h不容散,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对虾争食能力差,摄食时怕惊动,池内应不放或少放争食性动物;
    (5)中国对虾有明显嗜食性,喜专吃一种饵料,更换饵料时摄食量下降。养成中更换饵料时应减少投饵量,逐渐增加至正常的投饵量;
    (6)中国对虾摄食有明显的日变化,以黎明傍晚摄食量多,中午和午夜摄食较少。在傍晚或黎明前应各投喂全天量的30%以上;
    (7)中国对虾有沿池四周觅食的习性,投饵时应沿池四周投喂,随对虾生长,逐渐向较深处(1.0m)左右转移,但绝不能投到中心沟等深水区;
    (8)水质不佳,溶解氧下降,氨氮硫化氢增高,水温超过32℃以上或降至10℃以下时对虾摄食量下降。应减少投饵数量,防止造成恶性循环,造成对虾死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研究鱼类性别控制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提高群体生长率对于雌、雄鱼生长速度不一样的鱼类,通过性别控制,实行单性养殖将会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鲤、鲫、草、鲟、鲑鳟鱼类是雌鱼生长快于雄鱼,故雌鱼的商品价值较高,而非鲫则是雄鱼生长快于雌鱼,一般3个月后雄鱼比雌鱼重1倍,故全雄鱼的生产有更大的经济价值。
    (2)控制繁殖速度对于性成熟周期短,繁殖力强的鱼类,可通过单性养殖控制其过度繁殖,避免幼鱼与商品鱼争夺饵料和空间。如非鲫3-4个月性成熟,一年可产卵4-8次,在池塘养殖中往往造成繁殖过剩,抑制了整个群体的生长,降低了商品质量。
    (3)延长有效生长期对于性周期较短,雌、雄性成熟年龄不同的鱼类,单性养殖可延长有效生长期,避免因性腺的发育而降低生长速度。如虹鳟雄鱼一般二龄成熟,雌鱼一般三龄成熟,一般饲养两年可达到商品规格(约0.5公斤),若能养殖全雌鱼或能使雄性虹鳟转化为雌性,即可延长有效生长期,达到大幅度增产的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