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闻一多《死水》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题目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相似考题
更多“简析闻一多《死水》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析《财主的儿女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路翎的长篇《财主的儿女们》以苏州巨富蒋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抗日战争前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生活,提出了青年知识分子道路的问题。这是巴金《家》、《春》、《秋》之后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及其子女道路问题的宏大作品,它的出版胡风称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写蒋家的崩溃,封建家长与守旧的大儿子的死,标志着一个封建家庭的结束。王熙凤式的大儿媳金素痕是作品写得极精彩的人物,她掀起的一场争夺财产继承权的斗争写得惊心动魄,加速了家庭的灭亡。下部以蒋家小儿子蒋纯祖为中心,展开知识分子道路的描写。蒋纯祖反叛旧家庭旧世界,信仰人民,参加党领导的演剧队,倾向马克思主义,又具有浓厚个性主义思想。在抗战时期他的事业和爱情遭到封建黑暗势力破坏后失去精神上的均衡,忧愤而病逝。他的悲剧,是知识分子未与人民群众结合的必然结局。蒋家二儿子蒋少祖,走的是从五四觉醒青年到国民党官僚的道路。
    《财主的儿女们》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
    ①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主观色彩强烈,以内心冲突和情绪波折表现人物性格的心理描写为特色,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看到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主张的影响。
    ②背景开阔,规模、结构宏大。

  • 第2题:

    简析《啼笑姻缘》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张恨水是通俗小说家,一生作品甚多,中长篇达一百多部。《啼笑姻缘》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思想意义。这表现在:
    ①对封建军阀刘将军之流罪恶的揭露,他依靠权势、暴力霸占民女沈凤喜,毁了沈凤喜;
    ②平民(原江湖中人)关寿峰、关秀姑为民除害刺杀刘将军,表达了对封建军阀的反抗。
    ③樊家树和沈凤喜相爱,他们一个是有门第、有势力的富家子弟,大学生;一个是唱大鼓的卖艺女子,而且后来沈凤喜被军阀霸占而樊家树爱心不变,这具有反封建“门第”、“贞节”观念的意义,是一种很进步的恋爱婚姻观。当然,关氏父女除暴安良的侠义之举,是带有市民意识的,虽大快人心,但旧世界不会变好,有其思想局限性。《啼笑姻缘》所以红极一时,除思想上投合市民外,艺术上主要在于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丰富、曲折多变,人物命运和爱情结局始终紧扣人心。樊家树、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的爱情关系复杂而饶有兴味,作者设计沈凤喜和何丽娜面貌相似而产生一系列误会,在“巧”字上做文章,使情节生色不少。此外,将言情小说和武侠传奇融合,传统章回小说和外国小说技法融合,亦新亦旧,扩大了读者面。

  • 第3题: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朱自清的借景抒情类散文,指《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1、文中有画。意境幽美,景物描写细致而有神韵,使人可感可触,如身临其境。2、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似诗如画的美景中,流露出作者的复杂情思。月下荷塘的美景,透露出作者追求刹那宁静的心境,反衬出作者因现实烦恼而产生的不宁静心情。3、文字优美清丽,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多样。比喻新鲜生动,运用通感的手法。

  • 第4题: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指《背影》《给亡妇》等。一、这类散文以致情感人,《背影》写父子之情、《给亡妇》写夫妻深情。二、艺术上的特点是:1、用笔朴实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事件也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如写父亲为儿子送行、买橘子等。2、构思上,弃巧取平。3、结构缜密、剪裁得当、浓淡相宜、反复点题,在淡淡的笔触中营造浓浓的情意。朱自清的这类文章在朴素平淡的艺术形式中寓真情、风华。

  • 第5题:

    简析《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茶馆》是老舍1957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5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2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3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 第6题:

    简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思想主题和艺术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作品在思想主题上的主要特点,是围绕着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这一主线,展开了贫苦农民与富裕农民之间、贫苦农民与贫苦农民之间、富裕农民与恶霸地主之间、大地主与小地主之间、土改工作队与农村干部之间、土改工作队员之间、农村干部之间等一系列矛盾,表现了土改运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品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气势宏大、层次分明。从富裕农民对土改的恐惧、贫苦农民对共产党可能站不住脚的忧虑,到工作组发动群众的受挫,再到农民的觉醒、恶霸地主的被打倒,群众终于发动起来,作品对复杂的农村世相有一种高瞻远瞩、驾驭全局的气魄。

  • 第7题:

    问答题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 《死水》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红烛》里所表现的那种纯朴的爱国情思,在这里转化为对祖国现实的强烈不满、失望而引发的愤懑之情。诗人透过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也越能领悟到诗人心底的悲愤,原来理想中的种种美好,只不过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理想的破灭、追求的绝望和由此。而转化成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变得更加深沉、冷峻了。
    《死水》是闻一多所提倡的诗歌“三美”理论的最满意的试验。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诗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析《财主的儿女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路翎的长篇《财主的儿女们》以苏州巨富蒋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抗日战争前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生活,提出了青年知识分子道路的问题。这是巴金《家》、《春》、《秋》之后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及其子女道路问题的宏大作品,它的出版胡风称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写蒋家的崩溃,封建家长与守旧的大儿子的死,标志着一个封建家庭的结束。王熙凤式的大儿媳金素痕是作品写得极精彩的人物,她掀起的一场争夺财产继承权的斗争写得惊心动魄,加速了家庭的灭亡。下部以蒋家小儿子蒋纯祖为中心,展开知识分子道路的描写。蒋纯祖反叛旧家庭旧世界,信仰人民,参加党领导的演剧队,倾向马克思主义,又具有浓厚个性主义思想。在抗战时期他的事业和爱情遭到封建黑暗势力破坏后失去精神上的均衡,忧愤而病逝。他的悲剧,是知识分子未与人民群众结合的必然结局。蒋家二儿子蒋少祖,走的是从五四觉醒青年到国民党官僚的道路。
    《财主的儿女们》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
    ①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主观色彩强烈,以内心冲突和情绪波折表现人物性格的心理描写为特色,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看到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主张的影响。
    ②背景开阔,规模、结构宏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析《发现》与《死水》艺术手法的比较。

    正确答案: 《死水》和《发现》相同点都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代表作,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燃烧着爱国主义的激越之情,皆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不同点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各有特点:
    一、《死水》通篇用象征手法,《发现》则采用比喻和征询的写法,以挂在悬崖上的恐怖的“噩梦”来比喻黑暗的现实。《死水》以象征手法突现旧中国的污秽、腐朽和丑恶。《发现》则以比喻和征询手法强调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时的主观感受。
    二、《死水》以“死水”意象贯穿全篇的线索进行铺排,在客观、形象、看似冷静的描绘中,蕴含深沉的感情。《发现》以“发现”为抒情线索展开题旨,在希望和现实、“心爱”和“噩梦”的鲜明对照中,突现感情的爆发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朱自清的借景抒情类散文,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①文中有画。是意境幽美、各具风韵的工笔画,景物描写细致而有神韵,清华园的月下荷塘,秦淮河的灯影波光,梅雨潭醉人的绿,都使人可感可触,如身临其境。
    ②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似诗如画的美景中,流露出作者的复杂情思。月下荷塘的美景,透露出作者追求刹那宁静的心境,反衬出作者因现实烦恼而产生的不宁静心情。秦淮河的旖旎风光,使作者神往于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历史艳迹,反衬出现实中的枯涩心田和充满幻灭的情思。
    ③文字优美清丽,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多样。比喻新鲜生动,《荷塘月色》中对荷叶、荷花,运用了舞女的裙,星星,明珠,出浴的美人作比喻;并用通感手法,以远处歌声写荷花清香,以梵婀玲奏着的名曲写月光月影,都新颖传神。善用叠字,加强节奏感与韵律美,选用各种色彩的词语,呈现绘画美。郁达夫说:“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之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主要是指这类借景抒情的散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析《长河》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原计划写四卷,未完成)在思想上的突出之点是:敢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揭露与批判。
    ①作品嘲讽批判了蒋介石提倡的“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惊扰百姓,使百姓恐惧不安,预示湘西苗民与国民党之间将发生激烈冲突。
    ②作品以主要笔墨写国民党保安队长横行乡里、敲诈勒索、调戏民女等等罪恶。
    ③作品也写了苗民对国民党地方罪恶势力的反抗,保安队长敲诈未能得逞,年轻人有了武装反抗的思想准备。
    《长河》在艺术上和《边城》不同之处是:《边城》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讴歌我们民族“伟大处”,《长河》则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既写民族“伟大处”,而主要是写我们民族的“堕落处”,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品格。但《长河)在艺术上有和《边城》一致处,写人性美和风俗美。就人性美而言,桔园主人滕长顾及其女儿天天身上,有《边城》中老船夫和翠翠的影子。天天和翠翠一样:天真、单纯、活泼、乖巧,但天天身上有鲜明的时代感:自由、开朗、敏捷、机警,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长河》是{边城}的审美超越,可惜只有头,未能完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析闻一多《洗衣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洗衣歌》是作者有感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和阶级偏见而作的,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反抗民族压迫、等级观念的庄严誓书。亲眼看到自己的同胞受人歧视、任人侮辱,诗人的内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盼望自己的祖国强盛起来,我们的华侨生活在异国他乡再不用忍气吞声地过活,而要扬眉吐气地对世界上所有的人说“我们是中国人”!诗篇以情取胜,激越之情和义愤之气融合在一起,诗情和真理水乳交融,结构精巧,精心推敲,凝成动人的诗美。形式、格律工整,既有诗、骚以降的民族风骨,又融进外国诗歌和中国新诗的素质,是真正创作的新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留下前进的足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析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田汉早期剧作充满个性解放精神和对封建思想道德的反抗,表现强烈的五四精神;艺术上多采取人物内心感情的直接而强烈的抒发,重视戏剧情景和氛围的渲染,以感伤的浪漫抒情为特色。代表作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前者写咖啡店侍女遭富商少爷遗弃的故事,表达了贫富对立的思想,谴责庸俗的市侩,赞颂贫贱者的高贵,并流露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绪,咖啡店的情景,流浪艺人的琴声,渲染了感伤情调。《获虎之夜》写贫困青年黄大傻与富裕猎户女儿莲姑相恋,终因门当尸对、父母之命的婚姻观念而酿成悲剧。莲姑的“我把自己许给了黄大哥,我就是黄家的人了”!“世界上没有人能拆开我们的手!”的呼号,表达了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精神;但是黄大傻因爱情受阻中猎枪而惨死,莲姑在专制家长鞭打下哀号呻吟,是对封建罪恶的控诉,也表现了封建势力的浓重强大。相爱的人硬被拆开的悲剧情景的渲染,黄大傻如泣如诉的长篇抒情台词,使作品呈现感伤抒情的浪漫主义特色。

  • 第14题:

    简析闻一多《发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发现》一诗写于他作《死水》的同一时期,同样表现诗人在国外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回国之后所看的景象所形成的强烈的冲突。这种感情的巨大反差,使诗人渴望祖国强盛的纯朴的爱国理想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诗作中,诗人紧紧抓住梦想与现实的对比,透过情感与理智的落差,来倾诉对祖国的一片赤热衷诚。全诗始终突出了抒情主体“我”的位置:“我”的“发现”,“我”的痛惜,“我”的赤诚。在“我”的一连串急迫的呼喊和追问之中,诗人的感情一泻千里,刚健有力。在艺术手法上,诗作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恐怖的“噩梦”来暗喻现实的黑暗,以紧迫的发问抒发内心的痛苦,情感像燃烧的人烈火,具有振撼人心的力量。诗篇以“痛苦”的发现起始,以惊讶的“发现”结束,把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热爱和对现实极度失望的心情作了新奇独特的表现,构思精巧,感人至深。

  • 第15题:

    简析长篇小说《腐蚀》的思想、主人公性格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茅盾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腐蚀》是一部暴露和抨击国民党特务统治的小说。小说女主人公赵惠明是国民党特务,小说赋予她以复杂的性格,一方面,她对革命者进行跟踪、盯梢,在紧要关头为保护自己向上级特务供出革命者;另一方面她还保留一些人性,看不惯特务内部的卑鄙无耻行径,内心陷于矛盾痛苦之中。在以前的爱人革命者小昭遇害后,她帮助另一失足成为特务的女知青逃离,走上自新之路。小说以女特务赵惠明日记的形式,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的种种罪恶:对革命者的监视、秘密逮捕和杀害;利用权力非法大发国难财;蒋汪特务勾结进行卖国投降阴谋活动;参与制造“皖南事变”的罪恶勾当等等。在艺术上,以日记体形式细致地表现赵惠明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具有心理现实主义的特色。

  • 第16题:

    结合《死水》,简述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正确答案:爱国主义的思想是闻一多诗歌一以贯之的主题。但《死水》中表现出来,诗人已由原来的赞美文明古国转变到咀咒黑暗的现实。反映了诗人由历史转向现实的认识深化。《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显示其诗作的基本风格,诗节匀称,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有节奏感。诗沉郁深厚、典丽凝重,较为出色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 第17题:

    简析闻一多作品《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象征手法。


    正确答案: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是他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短诗《死水》创作于1926年4月诗人从美国回国之后。
    《死水》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中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创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诗人以美写丑,充分发挥主观想象,透过第二、三节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众多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又以“青蛙”的“歌唱”讽刺了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无耻嘴脸。正如鲁迅先生讥讽复古主义者的“国粹”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一样。
    爱国主义思想强化了这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结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丑恶现状的彻底否定。这是一种批判的绝望的悲愤之情,是一个爱国者心中深沉的爱火。

  • 第18题:

    简析《发现》与《死水》艺术手法的比较。


    正确答案:《死水》和《发现》相同点都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代表作,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燃烧着爱国主义的激越之情,皆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不同点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各有特点:
    一、《死水》通篇用象征手法,《发现》则采用比喻和征询的写法,以挂在悬崖上的恐怖的“噩梦”来比喻黑暗的现实。《死水》以象征手法突现旧中国的污秽、腐朽和丑恶。《发现》则以比喻和征询手法强调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时的主观感受。
    二、《死水》以“死水”意象贯穿全篇的线索进行铺排,在客观、形象、看似冷静的描绘中,蕴含深沉的感情。《发现》以“发现”为抒情线索展开题旨,在希望和现实、“心爱”和“噩梦”的鲜明对照中,突现感情的爆发力量。

  • 第19题:

    问答题
    简析闻一多作品《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象征手法。

    正确答案: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是他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短诗《死水》创作于1926年4月诗人从美国回国之后。
    《死水》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中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创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诗人以美写丑,充分发挥主观想象,透过第二、三节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众多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又以“青蛙”的“歌唱”讽刺了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无耻嘴脸。正如鲁迅先生讥讽复古主义者的“国粹”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一样。
    爱国主义思想强化了这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结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丑恶现状的彻底否定。这是一种批判的绝望的悲愤之情,是一个爱国者心中深沉的爱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思想:对腐败社会的绝望
    艺术:“三美”诗论的体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析闻一多《发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发现》一诗写于他作《死水》的同一时期,同样表现诗人在国外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回国之后所看的景象所形成的强烈的冲突。这种感情的巨大反差,使诗人渴望祖国强盛的纯朴的爱国理想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诗作中,诗人紧紧抓住梦想与现实的对比,透过情感与理智的落差,来倾诉对祖国的一片赤热衷诚。全诗始终突出了抒情主体“我”的位置:“我”的“发现”,“我”的痛惜,“我”的赤诚。在“我”的一连串急迫的呼喊和追问之中,诗人的感情一泻千里,刚健有力。在艺术手法上,诗作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恐怖的“噩梦”来暗喻现实的黑暗,以紧迫的发问抒发内心的痛苦,情感像燃烧的人烈火,具有振撼人心的力量。诗篇以“痛苦”的发现起始,以惊讶的“发现”结束,把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热爱和对现实极度失望的心情作了新奇独特的表现,构思精巧,感人至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析长篇小说《腐蚀》的思想、主人公性格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茅盾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腐蚀》是一部暴露和抨击国民党特务统治的小说。小说女主人公赵惠明是国民党特务,小说赋予她以复杂的性格,一方面,她对革命者进行跟踪、盯梢,在紧要关头为保护自己向上级特务供出革命者;另一方面她还保留一些人性,看不惯特务内部的卑鄙无耻行径,内心陷于矛盾痛苦之中。在以前的爱人革命者小昭遇害后,她帮助另一失足成为特务的女知青逃离,走上自新之路。小说以女特务赵惠明日记的形式,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的种种罪恶:对革命者的监视、秘密逮捕和杀害;利用权力非法大发国难财;蒋汪特务勾结进行卖国投降阴谋活动;参与制造“皖南事变”的罪恶勾当等等。在艺术上,以日记体形式细致地表现赵惠明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具有心理现实主义的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析《漳河水》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漳河水》是描写解放区的妇女争取自身解放题材的长诗,发表于1949年3月《太行文艺》复刊第二期,它通过婚姻、家庭以及生产劳动等日常生活的描写来表现她们对自身命运命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2.主人公荷荷、苓苓和紫金英三位农村妇女,封建包办婚姻下,三个人的心事都走了样。《漳河水》以生动的人物形象说明妇女要摆脱封建主义旧思想旧习俗的因袭和负担,必须唤起妇女自己的自觉,包括对自己思想缺点的改造,才有可能实现。
    3.说明了人民政权的建立,是为妇女解放彻底摆脱封建思想束缚,谋求真正解放的必由之路。
    4.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民谣的形式,大量吸收群众口语入诗外,音乐节奏感特强,运用漳河地区流行的民歌小曲,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更增加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