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冯至《十四行集•鼠曲草》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题目

简析冯至《十四行集•鼠曲草》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是冯至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的第四首。诗人惜鼠曲草平凡、渺小、的生存过程探求人生的真谛。鼠曲草对平风凡的生活状态静默自足。对人世则追名逐牙而发生的“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默默否定,从诗作对鼠曲草这种“高贵洁白”的品质的的礼赞中。人们不难领悟出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对于高洁的人格的追求;对于平实、认真。执著的生活态度的赞许。在诗人看来,伟大就在于平凡之中,只要心灵高尚,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即使像小草那样渺小,那样默默无闻,亦自是一种高贵的生命范式,自有高风亮节长留人间,并能在死生交替中走向不朽。
通过心与物的感发过程,将本属抽象的思绪与具体的鼠曲草契合,令思绪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物象,是此诗的基本手法。作为一首哲理抒情诗,它因而避免了抽象的理性宣示而具有了生动活泼的形象与较强的抒情性。此外,冯至的这首诗采用十四行形式,自然谱炼;韵脚音节,和谐确切;风格清新,言近旨远。以《鼠曲草》为代表的冯至的《十四行集》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它的价值主要在于丰富了新诗形式,对未来诗体的移植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更多“简析冯至《十四行集•鼠曲草》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析郭沫若《天上的市街》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天上的市街》是一曲恬静秀美的憧憬之歌。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狂涛已渐趋平静,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也发生分化。郭沫若自日本回国后,目睹了这种种情形,便滋生了忧伤和苦闷的情绪。但当他进一步审视现实、思虑祖国前途的时候,又不时地激起追求理想和批判现实的激情。《天上的市街》就是诗人当时这种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这首诗的重点是写“天街”的美好,如“天街”物质的极大丰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等等,但这决不意味着诗人忘掉了现实的悲哀而寄意于太空的欣喜,诗人是要以天街的美丽。富有以及人民的自由幸福,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丑恶。贫穷和人民的遭受压迫剥削。全诗虽只有十六句,诗人却连用了五个“定然”、“定能”这样的肯定性副词来写“大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理想的确信和追求光明的执著。
    《天上的市街》已经没有郭沫若以前诗作那种汹涌澎湃的力量了,现实生活的纷扰使他希求心理的平静和生活的恬淡,在人世的思想中渐渐表现出出世的愿望,在动的精神中开始感到一种求静的要求。虽然诗人仍然想追回青春时的热情和理想,但他内心的情绪却不能够承担起表现它们的艺术形式,节奏和旋律过于平滑,已经无法再回到《女神》诗篇的境界中去。《天上的市街》在艺术上已经不再具有激昂的情调。澎湃的热情,而是清新、和谐、意境优美的诗篇。诗人把繁星满大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美丽的天上街市,并改造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走。而“天上的市街”已不是要以自我力量获得的新世界,它是外在于诗人自我的另一个理想世界,在诗人对“天上的市街”的赞美中,已经隐隐含有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和淡淡的悲哀情绪,郭沫若诗歌的力的美已经转向静的美。

  • 第2题:

    简析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作为直接抒写对象,表达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惆、落寞的情情,康桥已经化成了旧日情思的象征。诗人的情意完全融解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看似飘逸、洒脱的姿态下,却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情的自然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情意浓浓。在这种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中,令人感悟到一种悠远而又执着的意念:人不能伴景长生,但情却能与景永存;人间总有别离,而性灵却天长地久。这首抒发个人情怀的诗,看不出时代的影子,听不到人民的呼声,自然有它的局限,但是它也同样是个性。自由与解放思想在艺术中的表现。
    徐志摩十分注意艺术技巧。在《再别康桥》里,他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在一起,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表露了自己对过去的憧憬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诗行齐整,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情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

  • 第3题:

    简析闻一多《洗衣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洗衣歌》是作者有感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和阶级偏见而作的,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反抗民族压迫、等级观念的庄严誓书。亲眼看到自己的同胞受人歧视、任人侮辱,诗人的内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盼望自己的祖国强盛起来,我们的华侨生活在异国他乡再不用忍气吞声地过活,而要扬眉吐气地对世界上所有的人说“我们是中国人”!诗篇以情取胜,激越之情和义愤之气融合在一起,诗情和真理水乳交融,结构精巧,精心推敲,凝成动人的诗美。形式、格律工整,既有诗、骚以降的民族风骨,又融进外国诗歌和中国新诗的素质,是真正创作的新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留下前进的足迹。

  • 第4题:

    简析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冯文炳的小说是一种诗化的小说,抒情小说,具有浪漫主义气息。意境冲淡而诗情浓郁是他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他把小说当作诗、当成绝句来写,追求诗的独特意境与神韵。他以平淡朴讷的文字抒写田园牧歌式的人物和景色,人与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成为一种象征,表现隐逸、闲适之美,纯朴、自然之美,形成一种冲淡而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犹如文人画派的写意水墨画,于古朴无华中显示淡雅秀逸。虽有对现实不满或不安,但调子微温,笔墨含蓄,绝不剑拔弩张,疾言厉色,超越、破坏冲淡之意境。在结构上,冯文炳的小说大多属于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不重情节而重情绪、意境的渲染。行文颇具古典诗词含蓄而富有跳跃性的特点,简练跳脱,故时有艰涩之处。在现代乡土小说中冯文炳独树一帜,在现代抒情体小说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后起的小说大家沈从文也有直接影响。

  • 第5题:

    请谈谈冯至《十四行集》的创作缘起、具体内容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冯至《十四行集》内的作品,最初写于1941年,关于《十四行集》的写成,冯至有过颇带神秘主义的说法:“1941年我住在昆明附近的一座山里,每星期要进城两次,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是很好的散步。一人在山径上、田埂间,总不免要看,要想,看的好象比往日格外多,想的也比往日想的格外丰富。„„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望着几架银灰色的飞机在蓝得象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我就随着脚步的节奏,信口说出一首有韵的诗,回家写在纸上,正好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冯至说“这开端是偶然的”。这种看似神秘的灵感的降临,其实是他长期“想”和“看”的结果,而这种沉入写作状态的方式,这种对写作灵感的把握方式,显然是里尔克的。里尔克在《布里格随笔》里曾经提出“我们必须观看”、“我们必须能够回想”,等到观看和回想的事物、体验“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这种进入写作方式的相似,或许是冯至对里尔克衷心敬慕的结果。
    冯至的十四行严格遵守意式十四行的分段体式,分四段,诗行分别是四、四、三、三,但韵式却不是典型的意体,而是变体。冯至写作的十四行是“变体”十四行,这也是里尔克给了他尝试的勇气与效法的对象:“写十四行,并没有完全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变体,利用十四行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我有时在行与行之间、节与节之间试用跨句,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的可以增强语言的弹性和韧性,失败的则给人勉强凑韵的印象”。(冯至:《诗文自选琐记》)
    关于《十四行集》的主题,冯至后来有过说明:“我在1941年内写了二十七首十四行诗,表达人世间和自然界互相关联与不断变化的关系。我把我崇敬的古代和现代的人物与眼前的树木、花草、虫鱼并列,因为他们和它们同样给我以教育和启示。”冯至自己的回忆道出了《十四行集》最关键的两个主题:万物相互关联和不断变化。这是包含一定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色彩的。
    《十四行集》中以“人的交流”为主题的包括第四首《鼠曲草》、第五首《威尼斯》、第七首《我们来到郊外》、第十四首《画家梵珂》、第十六首《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第二十首《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第二十一首《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在《十四行集》中,当冯至谈论到生死之变时,他有较深的阐发。关于“死与变”的主题最有名的是第一首《我们准备着》和第二首《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在第一首里,冯至“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在这里,冯至把死亡当作生命的完成,死亡不是悲歌,而是辉煌灿烂的结束。

  • 第6题:

    简析冯至《十四行集(四.鼠曲草)》这首诗的思想内涵。


    正确答案:冯至的《十四行集》收有十四行诗二十七首,1941~1942年作于昆明,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人借鼠曲草来表现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在这首诗中,有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对于高洁人格的追求;对于平实、认真、执著的生活态度的赞许。在诗人看来,伟大就在平凡之中,只要心灵高尚,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即使像小草那样渺小,那样默默无闻,亦自是一种高贵的生命范式,自有高风亮节长留人间,并能在生死交替中走向不朽。

  • 第7题:

    问答题
    简析冯至《十四行集•鼠曲草》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这是冯至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的第四首。诗人惜鼠曲草平凡、渺小、的生存过程探求人生的真谛。鼠曲草对平风凡的生活状态静默自足。对人世则追名逐牙而发生的“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默默否定,从诗作对鼠曲草这种“高贵洁白”的品质的的礼赞中。人们不难领悟出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对于高洁的人格的追求;对于平实、认真。执著的生活态度的赞许。在诗人看来,伟大就在于平凡之中,只要心灵高尚,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即使像小草那样渺小,那样默默无闻,亦自是一种高贵的生命范式,自有高风亮节长留人间,并能在死生交替中走向不朽。
    通过心与物的感发过程,将本属抽象的思绪与具体的鼠曲草契合,令思绪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物象,是此诗的基本手法。作为一首哲理抒情诗,它因而避免了抽象的理性宣示而具有了生动活泼的形象与较强的抒情性。此外,冯至的这首诗采用十四行形式,自然谱炼;韵脚音节,和谐确切;风格清新,言近旨远。以《鼠曲草》为代表的冯至的《十四行集》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它的价值主要在于丰富了新诗形式,对未来诗体的移植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析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

    正确答案: 冯文炳(废名)的小说多描写农村乡野生活,表现农村古朴静寂之美,人情乡情之美,在乡土文学中开辟了田园抒情体小说的别一支流。小说多描写乡村小人物,赞美他们纯朴的人性之美和古朴的生活方式,对与此相背的旧制度、旧礼教和现实环境流露不满,表现出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浣衣母》中的李妈具有博大的仁爱之心,只因她违拗传统与人搭帮过日子,因而不能见容于现实环境;《河上柳》中的民间艺人陈老爹自足自乐,颇具古风,但衙门一纸禁令使他失去生活依托。《桃园》中的阿毛姑娘充满童真的爱与美的追求,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但与严峻的现实矛盾。《竹林的故事》中的种菜卖菜的三姑娘是纯朴自然美的化身,是描写古朴乡野乡情魅力的佳作。作者在写乡村人物古朴自然之美的同时,也着力表现乡村田园山水之美,两者相得益彰,构成废名小说的重要特色,也使他的小说具有一种隐逸倾向。这种隐逸倾向在他后期小说《桥》中加浓了。《桥》中的人物、环境、爱情故事,都写得脱俗空灵,超然于现实环境。但诗意悠远,是一部诗化小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析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作为直接抒写对象,表达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惆、落寞的情情,康桥已经化成了旧日情思的象征。诗人的情意完全融解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看似飘逸、洒脱的姿态下,却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情的自然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情意浓浓。在这种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中,令人感悟到一种悠远而又执着的意念:人不能伴景长生,但情却能与景永存;人间总有别离,而性灵却天长地久。这首抒发个人情怀的诗,看不出时代的影子,听不到人民的呼声,自然有它的局限,但是它也同样是个性。自由与解放思想在艺术中的表现。
    徐志摩十分注意艺术技巧。在《再别康桥》里,他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在一起,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表露了自己对过去的憧憬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诗行齐整,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情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析冯至《我是一条小河》的思想蕴涵。

    正确答案: 《我是一条小河》是冯至早期抒情诗的优秀篇章,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寓言。这首诗深入地表达了青年男性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爱情渴望。“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这里诗人隐喻了一种“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定是表现出了某些美丽而善良的举动,但是,诗人尽管一方面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吐露着热烈的恋情,“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栽剪成你的裙裳”,“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与此同时,诗人又从这种热烈而亢奋的情绪走出来,既写出了一种对爱情的渴求,同时又写到了对这种简单方式的爱的忧虑,“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里虽然也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但在更深的意识层面上,却是诗人对爱的理想破灭后虚幻的人生的预言,“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也许并未真的发生,但诗人显然已经察觉了它存在的可能性。在爱情的热烈追求中隐含着爱的无法成功的酸楚,这是这首诗之所以优美动人的内在核心。诗中“小河”这一形象,它的流动,它最后的流向大海的归宿,实际上在另一个方面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的内心就流淌着一种动荡感,他无法限制自己前行的方向,即使是流过“森林”,淌过“花丛”,它最终必然归于大海,而诗中的大海显然暗示一种丰富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这首诗既写出了在现实生活面前,诗人无力的抗争,也写出了诗人在无望的爱情体验中,一种热烈而又虚幻的感情表达,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于爱情的度量,显示了一种更博大的怀抱,“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天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竟也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这首诗是对爱——渴望、满足、超越三部曲的凝炼表达,是诗化的人生体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析闻一多《洗衣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洗衣歌》是作者有感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和阶级偏见而作的,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反抗民族压迫、等级观念的庄严誓书。亲眼看到自己的同胞受人歧视、任人侮辱,诗人的内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盼望自己的祖国强盛起来,我们的华侨生活在异国他乡再不用忍气吞声地过活,而要扬眉吐气地对世界上所有的人说“我们是中国人”!诗篇以情取胜,激越之情和义愤之气融合在一起,诗情和真理水乳交融,结构精巧,精心推敲,凝成动人的诗美。形式、格律工整,既有诗、骚以降的民族风骨,又融进外国诗歌和中国新诗的素质,是真正创作的新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留下前进的足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析《凤凰涅槃》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动人传说,象征着旧世界和诗人旧我的毁灭及新世界和诗人新我的诞生。整个《女神》所显示的彻底的毁坏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诗人对时代本质特征的认识,都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凤凰的自我牺牲,自我再造,形成了一种浓烈的悲壮气氛。它们诅咒冷酷污秽的旧宇宙,集木自焚、把旧我连同旧世界的一切黑暗与不义投入烈火,在燃烧中获得新生,这正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精神的形象写照。凤凰的再生,是经过斗争冶炼后的创造和新生,也是祖国及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热烈的破旧立新、追求自由、创造理想的热情。
    在艺术特色上,《凤凰涅槃》表现出了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征。
    首先,《凤凰涅槃》显示出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凤凰自焚再生的故事贯通着蔑视一切、荡涤一切、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和力度。
    其次,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绚丽浓厚的色彩也是《凤凰涅槃》的重要特征。诗人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无限发挥想象力,运用色彩绚丽的词语和浓墨重彩的描写,使整首诗情感浑厚、色彩绚丽、内蕴深沉。
    第三,《凤凰涅槃》,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它具有史诗般的艺术构架,既有浓郁浪漫的抒情,又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化的诗和诗化的戏剧,达到了诗剧合一的完美的艺术效果。
    总之,《凤凰涅槃》的思想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女神》中不朽的杰作。

  • 第14题: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 《死水》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红烛》里所表现的那种纯朴的爱国情思,在这里转化为对祖国现实的强烈不满、失望而引发的愤懑之情。诗人透过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也越能领悟到诗人心底的悲愤,原来理想中的种种美好,只不过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理想的破灭、追求的绝望和由此。而转化成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变得更加深沉、冷峻了。
    《死水》是闻一多所提倡的诗歌“三美”理论的最满意的试验。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诗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 第15题:

    简析冯至《我是一条小河》的思想蕴涵。


    正确答案:《我是一条小河》是冯至早期抒情诗的优秀篇章,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寓言。这首诗深入地表达了青年男性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爱情渴望。“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这里诗人隐喻了一种“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定是表现出了某些美丽而善良的举动,但是,诗人尽管一方面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吐露着热烈的恋情,“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栽剪成你的裙裳”,“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与此同时,诗人又从这种热烈而亢奋的情绪走出来,既写出了一种对爱情的渴求,同时又写到了对这种简单方式的爱的忧虑,“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里虽然也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但在更深的意识层面上,却是诗人对爱的理想破灭后虚幻的人生的预言,“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也许并未真的发生,但诗人显然已经察觉了它存在的可能性。在爱情的热烈追求中隐含着爱的无法成功的酸楚,这是这首诗之所以优美动人的内在核心。诗中“小河”这一形象,它的流动,它最后的流向大海的归宿,实际上在另一个方面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的内心就流淌着一种动荡感,他无法限制自己前行的方向,即使是流过“森林”,淌过“花丛”,它最终必然归于大海,而诗中的大海显然暗示一种丰富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这首诗既写出了在现实生活面前,诗人无力的抗争,也写出了诗人在无望的爱情体验中,一种热烈而又虚幻的感情表达,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于爱情的度量,显示了一种更博大的怀抱,“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天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竟也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这首诗是对爱——渴望、满足、超越三部曲的凝炼表达,是诗化的人生体验。

  • 第16题: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 第17题:

    简析惠特曼《草叶集》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A、为表现诗歌的崭新内容,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
    B、在诗句结构上,大量采用迭句、排句、长句、平行句等形式,广泛应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风格。
    C、感情真挚热烈,风格豪放清新。

  • 第18题:

    问答题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 《死水》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红烛》里所表现的那种纯朴的爱国情思,在这里转化为对祖国现实的强烈不满、失望而引发的愤懑之情。诗人透过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也越能领悟到诗人心底的悲愤,原来理想中的种种美好,只不过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理想的破灭、追求的绝望和由此。而转化成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变得更加深沉、冷峻了。
    《死水》是闻一多所提倡的诗歌“三美”理论的最满意的试验。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诗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析郭沫若《天上的市街》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天上的市街》是一曲恬静秀美的憧憬之歌。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狂涛已渐趋平静,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也发生分化。郭沫若自日本回国后,目睹了这种种情形,便滋生了忧伤和苦闷的情绪。但当他进一步审视现实、思虑祖国前途的时候,又不时地激起追求理想和批判现实的激情。《天上的市街》就是诗人当时这种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这首诗的重点是写“天街”的美好,如“天街”物质的极大丰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等等,但这决不意味着诗人忘掉了现实的悲哀而寄意于太空的欣喜,诗人是要以天街的美丽。富有以及人民的自由幸福,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丑恶。贫穷和人民的遭受压迫剥削。全诗虽只有十六句,诗人却连用了五个“定然”、“定能”这样的肯定性副词来写“大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理想的确信和追求光明的执著。
    《天上的市街》已经没有郭沫若以前诗作那种汹涌澎湃的力量了,现实生活的纷扰使他希求心理的平静和生活的恬淡,在人世的思想中渐渐表现出出世的愿望,在动的精神中开始感到一种求静的要求。虽然诗人仍然想追回青春时的热情和理想,但他内心的情绪却不能够承担起表现它们的艺术形式,节奏和旋律过于平滑,已经无法再回到《女神》诗篇的境界中去。《天上的市街》在艺术上已经不再具有激昂的情调。澎湃的热情,而是清新、和谐、意境优美的诗篇。诗人把繁星满大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美丽的天上街市,并改造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走。而“天上的市街”已不是要以自我力量获得的新世界,它是外在于诗人自我的另一个理想世界,在诗人对“天上的市街”的赞美中,已经隐隐含有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和淡淡的悲哀情绪,郭沫若诗歌的力的美已经转向静的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析巴金散文名篇《爱尔克的灯光》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在散文《爱尔克的灯光》,作者以真挚、委婉的笔触,通过回忆姐姐的悲剧,以及关在这个小圈子里而发生的许多悲剧,提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从而从理性和感性上彻底否定了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作者庆幸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表达了对光明之路的不懈追求。
    在艺术上,文章首尾呼应,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将爱与恨同对旧女子不幸命运的哀叹与手足新情的追念结合在一起,对封建礼教的诅咒与对光明世界的追求相辅相成,凝聚着浓重的抒情色彩。文章语言平易流畅,不事雕琢,似向老友娓娓倾诉回乡感受,一任内心回荡的激情汩汩地流淌出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析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冯文炳的小说是一种诗化的小说,抒情小说,具有浪漫主义气息。意境冲淡而诗情浓郁是他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他把小说当作诗、当成绝句来写,追求诗的独特意境与神韵。他以平淡朴讷的文字抒写田园牧歌式的人物和景色,人与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成为一种象征,表现隐逸、闲适之美,纯朴、自然之美,形成一种冲淡而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犹如文人画派的写意水墨画,于古朴无华中显示淡雅秀逸。虽有对现实不满或不安,但调子微温,笔墨含蓄,绝不剑拔弩张,疾言厉色,超越、破坏冲淡之意境。在结构上,冯文炳的小说大多属于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不重情节而重情绪、意境的渲染。行文颇具古典诗词含蓄而富有跳跃性的特点,简练跳脱,故时有艰涩之处。在现代乡土小说中冯文炳独树一帜,在现代抒情体小说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后起的小说大家沈从文也有直接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析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十四行集》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艺术视野相当开阔。凡是与生命发生深切关联的事物:“从历史上不朽的精神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段小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都作为诗材,写成富于哲理性的十四行体诗(共27首),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人民命运和人类、宇宙根本问题的关注。在艺术上,一是对诗情哲理性的追求,能从细节中捕捉诗意,在日常境界里体味出哲理,情理相融,感悟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二是注意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三是诗的形式采取西方十四行体;但冯至并不拘泥这种诗体严格的格律要求,而是采用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中国进行十四行诗创作试验的诗人很多,这部诗集是代表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个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析冯至《十四行集(四.鼠曲草)》这首诗的思想内涵。

    正确答案: 冯至的《十四行集》收有十四行诗二十七首,1941~1942年作于昆明,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人借鼠曲草来表现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在这首诗中,有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对于高洁人格的追求;对于平实、认真、执著的生活态度的赞许。在诗人看来,伟大就在平凡之中,只要心灵高尚,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即使像小草那样渺小,那样默默无闻,亦自是一种高贵的生命范式,自有高风亮节长留人间,并能在生死交替中走向不朽。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