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狂人日记》中狂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狂人日记》反讽结构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狂人日记》主体部分是用白话文写的,而前面的小序用的却是文言。小序提供了一些信息,如日记的由来、狂人康复后已经做官去了,以及对日记无关痛痒的评说等,这就造成了“小序”与“日记”之间的对立。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 第2题:

    怎样看待《狂人日记》作为白话小说,但“识”(序)却采用了文言的形式。


    正确答案: 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了狂人此时病愈——也就是已经清醒,回到“大众”的队伍中“到某地候补”去了。这个结尾意味着狂人的叛逆和反抗失败后的倒退,意味着日记里所有的反对者正拍手夹道欢迎着这样的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这表明了鲁迅对传统文化强大“力量”的认识,也表现了对广大民众进行启蒙的深刻意义,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的决绝态度。因而,白话和文言实际上意味着不同的生存状况和文化空间

  • 第3题:

    怎样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小说反封建的思想特色?


    正确答案: 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的突出特色是:坚决、彻底、毫不妥协。这种思想特色在《狂人日记》里有着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彻底地揭露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本质。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通过狂人之口,鞭辟入里地指出,整个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仁义道德”、互敬互爱关系,而是人吃人的关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封建的吃人者具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特点。鲁迅用“吃人”两个字,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本质,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标志着中国思想界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第二,无情地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鲁迅怀着强烈的仇恨和无比的轻蔑,狠狠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把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大哥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他是吃人礼教的宣扬者和执行者,平时他给别人讲“割股疗亲”之类吃人的“孝道”,目的是以封建礼教来“收拾幼者弱者”。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哥”、“赵贵翁”等种种反面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坚决、彻底、毫不妥协的反封建立场。
    第三,充分地揭示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广毒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和罪恶,不仅表现在对广大被压迫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还表现在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极力推行愚民政策,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观念来毒害广大人民群众,让被统治者把封建的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指出,在吃人者的行列里,“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笃信“从来如此”的旧观念;“吃人”的传统观念还毒害了孩子——这是为狂人、也是最为鲁迅所忧愤的。因此,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必须从思想上消除封建传统观念对群众的毒害。鲁迅小说尖锐地描写封建思想对广大群众毒害的深重,正是为了强调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以及进行思想革命的紧迫性。

  • 第4题:

    《狂人日记》“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狂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品中用的的是象征的手法。表面言行狂乱的“狂人”,内心是最清醒的,是最早的觉醒者和反抗者。“狂人”在幻觉中发现从古到今“吃人”的普遍现象,“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可是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深入地揭示了封建制度文化的虚伪性;作品的更深刻之处在于,“狂人”还揭示了“被吃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吃人”的行列,又让大家都习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蕴涵着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揭示;最难得的是,“狂人”不仅大胆痛快地喊出了这一惊人的发现,而且提出了挑战:“从来如此,便对吗?”最后喊出“救救孩子!”渴求“真的人”出现。

  • 第5题:

    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正确答案: 《狂人日记》由开头那篇“识”和十三则日记构成。“识”是记的意思,这里相当于“引言”,介绍了“日记”的由来和发表的目的。在介绍时,一方面把人物和“日记”的来历说得实有其事,使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另一方面点出一些情节、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帮助作者把握作品的内容。
    在理解这篇“识”时可以注意以下一些词句:
    “在中学校时良友”。这说明狂人进过当时新式的中学,受过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熏陶,暗示了狂人反对吃人的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愈后即去某地等候做官,这说明狂人不再是狂人,他已经失去原来那种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不再反对吃人的社会。作者这样的交代,是有深意的,使读者感到斗争道路的曲折,说明鲁迅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已有某种预感。
    “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迫害狂”是因受迫害而引起的一种神经错乱症,患者会产生疑惑别人要迫害他的错觉。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因为“日记”是发狂的病人在病中写的,所以说“错杂”、“荒唐”。它暗示读者要在这些语无伦次的“疯话”背后去理解深刻的含义。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这是暗示读者注意狂人被迫害和反迫害这一矛盾的发展。十三则日记,脉络清晰,贯穿着狂人由觉醒到反抗这条线索。
    “供医家研究”。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写《狂人日记》的目的。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在“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是为了唤起人们觉醒,起来改造黑暗的旧中国。
    “人名”“悉易去”。这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流行把小说当作人身攻击的工具,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把“日记”中的人名“悉易去”。鲁迅曾说过:“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某处的却少得很。„„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了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事,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太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有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答<戏>周刊编者信》)
    “识”是用文言写的。当时写小说都用文言,而“日记”却用白话来写,意在暗示写“日记”者是个“狂人”。为了突出“狂人”,所以这篇“识”用文言来写。“识”是一种假托,为作者构成了战斗的“掩体”,表现了鲁迅既敢于战斗又善于战斗的特点。

  • 第6题:

    鲁迅《狂人日记》(除狂人日记序)共()篇。

    • A、12
    • B、13
    • C、14
    • D、15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单选题
    鲁迅《狂人日记》(除狂人日记序)共()篇。
    A

    12

    B

    13

    C

    14

    D

    15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狂人日记》中是怎样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在一起表现的。

    正确答案: 小说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冲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运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用现实主义来表现写实成分,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而用象征主义来表现潜藏的寓意,构成了小说的灵魂。《狂人日记》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异同?

    正确答案: (1)相同之处:
    A、人物: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被环境迫害致狂的狂人。
    B、体裁:都采用了日记体,这种近代特殊而新颖的短篇小说体裁。
    C、思想倾向:都对现存的秩序和历史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和控诉。也都在小说的结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D、艺术上: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也都采用了深刻的心理解剖的方法。
    (2)不同之处:
    A、立意上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狂人波布里希钦,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充满心田的不满和愤怒,攻击的矛头指向上层的侍从官、将军。鲁迅的狂人,喊出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现实彻底否定的心声,攻击的矛头指向整个旧制度,揭示的是中国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的立意更为深广。
    B、人物的本质与思想境界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是一个受歧视、受屈辱的卑微的人物;鲁迅的狂人是一个受迫害受围攻的时代战士。一个是为被夺去了昔日的天堂和今日生活的权利而怨恨,为羡慕上流社会而倾倒,以至发狂;一个为被夺去了的人性而愤怒,为改变古已有之的旧制度、旧秩序而呼号,不被理解,反遭迫害,以至发狂。一个是因为自己想入非非而不得以至发狂,他是真疯实狂,他想得到隆盛华贵,实际却卑微可怜;一个是为唤醒世人奔走呼号而被人逼疯,他既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他说的是狂话,道出的却是真理。一个朝思暮想得到司长小姐;一个日夜思虑人在吃人又被吃。一个哀告妈妈赶快来拯救自己,他要的是同情、爱抚、温情和个人的幸福;一个是呼吁拯救未被礼教污染的干净的人之子,他要的是觉醒、转变、反抗、战斗和人类的进化。
    C、风格的差异:果戈理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开始可笑后来悲伤”。鲁迅则以悲剧的形式来表达忧愤的内容。果戈理描绘、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鲁迅的《狂人日记》,它的语言是急促的、铿锵的、沉痛的、挑战的、质问的,它震动着人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怎样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小说反封建的思想特色?

    正确答案: 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的突出特色是:坚决、彻底、毫不妥协。这种思想特色在《狂人日记》里有着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彻底地揭露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本质。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通过狂人之口,鞭辟入里地指出,整个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仁义道德”、互敬互爱关系,而是人吃人的关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封建的吃人者具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特点。鲁迅用“吃人”两个字,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本质,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标志着中国思想界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第二,无情地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鲁迅怀着强烈的仇恨和无比的轻蔑,狠狠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把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大哥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他是吃人礼教的宣扬者和执行者,平时他给别人讲“割股疗亲”之类吃人的“孝道”,目的是以封建礼教来“收拾幼者弱者”。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哥”、“赵贵翁”等种种反面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坚决、彻底、毫不妥协的反封建立场。
    第三,充分地揭示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广毒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和罪恶,不仅表现在对广大被压迫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还表现在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极力推行愚民政策,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观念来毒害广大人民群众,让被统治者把封建的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指出,在吃人者的行列里,“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笃信“从来如此”的旧观念;“吃人”的传统观念还毒害了孩子——这是为狂人、也是最为鲁迅所忧愤的。因此,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必须从思想上消除封建传统观念对群众的毒害。鲁迅小说尖锐地描写封建思想对广大群众毒害的深重,正是为了强调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以及进行思想革命的紧迫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狂人日记》中狂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正确答案: 狂人性格的特点,首先便是有才气和狂气。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他洞察封建礼教的本质,“这历史没有年代,……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性格的又一特点,是他充满了义勇和正气。早在20年前,他就把象征封建统治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20年后,他又质问吃人者:“吃人的事,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性格的另一特点,是充满理想和信念。他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社会。由此可见,狂人在未狂之前,便是一位敢于斗争的战士,致狂之后,他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更加昂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这两个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正确答案: 都是象征性人物形象;都是傲视封建思想势力的个性主义者,同时又都有人道主义极世心;都同属于“五四”时代已经觉醒的战士形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质疑与挑战,已经直接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行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这两个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正确答案: 都是象征性人物形象;都是傲视封建思想势力的个性主义者,同时又都有人道主义极世心;都同属于“五四”时代已经觉醒的战士形象。

  • 第15题:

    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正确答案: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 第16题:

    《狂人日记》中是怎样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在一起表现的。


    正确答案: 小说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冲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运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用现实主义来表现写实成分,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而用象征主义来表现潜藏的寓意,构成了小说的灵魂。《狂人日记》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 第17题: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异同?


    正确答案: (1)相同之处:
    A、人物: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被环境迫害致狂的狂人。
    B、体裁:都采用了日记体,这种近代特殊而新颖的短篇小说体裁。
    C、思想倾向:都对现存的秩序和历史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和控诉。也都在小说的结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D、艺术上: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也都采用了深刻的心理解剖的方法。
    (2)不同之处:
    A、立意上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狂人波布里希钦,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充满心田的不满和愤怒,攻击的矛头指向上层的侍从官、将军。鲁迅的狂人,喊出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现实彻底否定的心声,攻击的矛头指向整个旧制度,揭示的是中国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的立意更为深广。
    B、人物的本质与思想境界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是一个受歧视、受屈辱的卑微的人物;鲁迅的狂人是一个受迫害受围攻的时代战士。一个是为被夺去了昔日的天堂和今日生活的权利而怨恨,为羡慕上流社会而倾倒,以至发狂;一个为被夺去了的人性而愤怒,为改变古已有之的旧制度、旧秩序而呼号,不被理解,反遭迫害,以至发狂。一个是因为自己想入非非而不得以至发狂,他是真疯实狂,他想得到隆盛华贵,实际却卑微可怜;一个是为唤醒世人奔走呼号而被人逼疯,他既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他说的是狂话,道出的却是真理。一个朝思暮想得到司长小姐;一个日夜思虑人在吃人又被吃。一个哀告妈妈赶快来拯救自己,他要的是同情、爱抚、温情和个人的幸福;一个是呼吁拯救未被礼教污染的干净的人之子,他要的是觉醒、转变、反抗、战斗和人类的进化。
    C、风格的差异:果戈理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开始可笑后来悲伤”。鲁迅则以悲剧的形式来表达忧愤的内容。果戈理描绘、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鲁迅的《狂人日记》,它的语言是急促的、铿锵的、沉痛的、挑战的、质问的,它震动着人心。

  • 第18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正确答案: 《狂人日记》由开头那篇“识”和十三则日记构成。“识”是记的意思,这里相当于“引言”,介绍了“日记”的由来和发表的目的。在介绍时,一方面把人物和“日记”的来历说得实有其事,使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另一方面点出一些情节、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帮助作者把握作品的内容。
    在理解这篇“识”时可以注意以下一些词句:
    “在中学校时良友”。这说明狂人进过当时新式的中学,受过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熏陶,暗示了狂人反对吃人的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愈后即去某地等候做官,这说明狂人不再是狂人,他已经失去原来那种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不再反对吃人的社会。作者这样的交代,是有深意的,使读者感到斗争道路的曲折,说明鲁迅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已有某种预感。
    “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迫害狂”是因受迫害而引起的一种神经错乱症,患者会产生疑惑别人要迫害他的错觉。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因为“日记”是发狂的病人在病中写的,所以说“错杂”、“荒唐”。它暗示读者要在这些语无伦次的“疯话”背后去理解深刻的含义。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这是暗示读者注意狂人被迫害和反迫害这一矛盾的发展。十三则日记,脉络清晰,贯穿着狂人由觉醒到反抗这条线索。
    “供医家研究”。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写《狂人日记》的目的。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在“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是为了唤起人们觉醒,起来改造黑暗的旧中国。
    “人名”“悉易去”。这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流行把小说当作人身攻击的工具,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把“日记”中的人名“悉易去”。鲁迅曾说过:“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某处的却少得很。„„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了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事,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太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有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答<戏>周刊编者信》)
    “识”是用文言写的。当时写小说都用文言,而“日记”却用白话来写,意在暗示写“日记”者是个“狂人”。为了突出“狂人”,所以这篇“识”用文言来写。“识”是一种假托,为作者构成了战斗的“掩体”,表现了鲁迅既敢于战斗又善于战斗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狂人日记》“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狂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品中用的的是象征的手法。表面言行狂乱的“狂人”,内心是最清醒的,是最早的觉醒者和反抗者。“狂人”在幻觉中发现从古到今“吃人”的普遍现象,“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可是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深入地揭示了封建制度文化的虚伪性;作品的更深刻之处在于,“狂人”还揭示了“被吃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吃人”的行列,又让大家都习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蕴涵着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揭示;最难得的是,“狂人”不仅大胆痛快地喊出了这一惊人的发现,而且提出了挑战:“从来如此,便对吗?”最后喊出“救救孩子!”渴求“真的人”出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狂人日记》中令狂人为之困扰的的文化不是启蒙文化。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正确答案: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样看待《狂人日记》作为白话小说,但“识”(序)却采用了文言的形式。

    正确答案: 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了狂人此时病愈——也就是已经清醒,回到“大众”的队伍中“到某地候补”去了。这个结尾意味着狂人的叛逆和反抗失败后的倒退,意味着日记里所有的反对者正拍手夹道欢迎着这样的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这表明了鲁迅对传统文化强大“力量”的认识,也表现了对广大民众进行启蒙的深刻意义,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的决绝态度。因而,白话和文言实际上意味着不同的生存状况和文化空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狂人日记》反讽结构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狂人日记》主体部分是用白话文写的,而前面的小序用的却是文言。小序提供了一些信息,如日记的由来、狂人康复后已经做官去了,以及对日记无关痛痒的评说等,这就造成了“小序”与“日记”之间的对立。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