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相似考题
更多“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相关问题
  • 第1题: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带给口语交际参与者的启示是()。

    A化解编码的失误

    B把握符号外信息

    C克服解码的障碍

    D补救解码的误读


    A

  • 第2题:

    翻译: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正确答案: 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阴阳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

  • 第3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言说,这里包含着文本层面的()、()、()三个层面的因子。


    正确答案:言;意;象

  • 第4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从言、意、象三个层面阐释文本层面的有()

    • A、《庄子》
    • B、《周易·系辞》
    • C、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 D、《论文偶记》
    • E、姚鼐《古文字类纂》

    正确答案:B,C

  • 第5题:

    归有光的文论观点有: 1)三代以下为文,()。 2)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


    正确答案:莫如南丰

  • 第6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文学批评”这一现代意义大致相对应的有()、()、()等概念。


    正确答案:品;悟;感悟(味)

  • 第7题:

    单选题
    “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出自()
    A

    《周易·系辞》

    B

    《庄子》

    C

    《论语》

    D

    《论文偶记》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翻译: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正确答案: 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阴阳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带给口语交际参与者的启示是()。
    A

    化解编码的失误

    B

    把握符号外信息

    C

    克服解码的障碍

    D

    补救解码的误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翻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正确答案: 孔子说:“文字不能写尽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表达尽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就不可见了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段话来自于()
    A

    《周易·系辞》

    B

    《论语》

    C

    《孟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从言、意、象三个层面阐释文本层面的有()
    A

    《庄子》

    B

    《周易·系辞》

    C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D

    《论文偶记》

    E

    姚鼐《古文字类纂》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翻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正确答案: 孔子说:“文字不能写尽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表达尽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就不可见了吗?

  • 第14题:

    翻译: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者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正确答案: 所以这卦象,是圣人看见天下事物繁杂,因而比拟其外部形状容貌,象其事物之所宜,这就是卦象。

  • 第15题: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

    • A、《庄子》
    • B、《周易·系辞》
    • C、《荀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段话来自于()

    • A、《周易·系辞》
    • B、《论语》
    • C、《孟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正确答案:《周易·系辞》

  • 第18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正确答案: 《周易·系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正确答案: 第一,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
    第二,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归有光的文论观点有: 1)三代以下为文,()。 2)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

    正确答案: 莫如南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正确答案: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通过“筌-鱼”、“蹄-兔”等生活实例的类比,庄子形象表述了 “言-意”之间一种本质性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语言文字也是人们用来把握文艺作品意思的手段或工具,它们都各有各的目的,但语言文字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是一回事,从根本上说,“言”是言筌、工具、梯子,“意”则是言外之意、目的,或言所要求达到的意旨,“存言”的目的在于“得意”。在此,庄子提出了言意关系中的一大悖论,那就是“存言”的目的竟在于“去言”或“忘言”。这也足以体现出庄子的智慧。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以及文艺学所广泛探讨的一个核心话题,它涉及人对世界最基本的观点与看法,也涉及到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审美理念及其具体实现的逻辑路径。“言”,本指言辞、说话,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艺术语言、言语表达;“意”即意图、想法,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话语的意义,或审美心理感受。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中的言意论,其源出于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辩”。早在先秦,“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就已受到儒、道、墨等诸流派的哲学家的普遍关注。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言”是君子表达志向和道德理想的工具,“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辞达而已”。又如“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言”可以把握一定的“意”,亦即肯定“言”也可以达“意”。那么儒、墨二家主张“言可达意”不同,老庄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言不尽意”的。比如老子早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论断,而庄子则更是在此基础上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作出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诸如“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魏晋玄学家们的“言意之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
    A

    《庄子》

    B

    《周易·系辞》

    C

    《荀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文本中的“言”、“意”问题。“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周易·系辞》。庄子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划分出文本的“言”与“意”,两个层面,并就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 第23题:

    问答题
    翻译: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者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正确答案: 所以这卦象,是圣人看见天下事物繁杂,因而比拟其外部形状容貌,象其事物之所宜,这就是卦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言说,这里包含着文本层面的()、()、()三个层面的因子。

    正确答案: 言,意,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