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中央
1、《中央日报》:1927年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宣部部长顾孟余兼任社长。
2、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到南京,萧同兹任社长。
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在军队中,1931年3月在南昌创办了《扫荡三日刊》,1932年6月扩版为《扫荡日报》,1935年迁至汉口,改名为《扫荡报》。
(二)地方:各省、区、县建立了国民党的党报系统。
(三)对待民营报刊:积极拉拢与严加控制。
更多“国民党新闻统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1938年的国民党临时大会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

    • A、总统制
    • B、总裁制
    • C、委员合议制
    • D、首长负责制

    正确答案:B

  • 第2题:

    蒋介石亲自审批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并对如何处置《申报》《新闻报》做出指示。


    正确答案:上海敌伪报纸及逆报处理办法

  • 第3题:

    上海三报于()年停刊,国民党新闻事业在大陆瓦解。


    正确答案:1947

  • 第4题: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与改革?


    正确答案: 国民党政府从一建立它的统治之日起,便开始建立包括通讯社、广播电台、报纸在内的新闻事业系统。
    1、“中央社”:即“中央通讯社”,是国民党新闻通讯网的中心(1924.4.1广州),1932.5,中央社改组,总部在南京,萧同兹担任社长,他提出三条建议: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三条措施:建立专用新闻电台的独占权利;在全国各地陆续设立分社,派驻通讯员,建立通讯网络,加强对国内问题报道的统制;“收回发稿权”,切断国内各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
    2、“中央台”:即“中央广播电台”,1928.8.1正式播音,国民党广播网络中心,国统区各省市的广播电台也陆续建立起来。1932成为“东亚第一台”。
    3.《中央日报》:1928.2.1,上海,1929.2.1迁往南京。

  • 第5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实施经济统制主要采取方法()

    • A、计划制度
    • B、统一配给
    • C、统购统销
    • D、共同负担成本

    正确答案:C

  • 第6题:

    试述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1924年—1937年:初创和发展时期.创立四大党营新闻媒体.并开始进行企业化经营的尝试.
    1937年—1945年.抗战的收缩时期,但在广播事业上有较大发展.
    1945年抗战胜利后:实力大为扩充.成为全国性的主导新闻事业.
    1949年以后;退出大陆.成为台湾的地方媒体.

  • 第7题:

    问答题
    国民党政权是怎样建立新闻统治的?

    正确答案: 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便建立和发展了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庞大的新闻通讯事业网,以《中央日报》、《扫荡报》为中心的党、政、军报纸网和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网。国民党这个新闻事业网,是在“剿共”枪炮声中建立并扩大起来的,“反共”成为它的宣传基调。它一方面造谣污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革命斗争;另一方面鼓吹“以党治国”和实行“训政”,宣扬法西斯主义,为中国建立独裁统治制造舆论。
    1.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成立,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1927年迁汉口,同年4月18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定都南京。5月,中央通讯社随中央党部迁南京。5月6日起开始发稿。中央社最初几年规模很小。1932年,实行“独立经营”的方针。5月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命萧同兹为社长,负责改组“中央社”。上任后的萧同兹,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三条办报方针,即:
    1)社址迁出国民党中央党部,对外独立经营,与报界及社会接触,使之成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
    2)发布新闻,力求正确迅速,有自行决定之权,不受外界干涉;
    3)用人以才为准,由社里决定。萧同兹还将这三条方针解释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由于这三条方针的实行,“中央社”可以少受国民党内各种派别势力的掣肘,便于蒋介石的直接控制,提高新闻工作的效率和宣传的灵活性;也可以淡化其党部工具的色彩。萧同兹也比较善于用人,吸收了一批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并招收一些大学生,充实采编电讯各部分,整个社务面目一新。在通讯设备的购置方面,国民党政府也予以很大的支持。1932-1937年间,“中央社”设立了10多个分社和20多个“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另外,还在东京、日内瓦、新德里设有“国外通讯员办事处”在此期间,“中央社”还相继与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美联社、法国哈瓦斯社签订交换新闻条约,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中央社”借此获得了大量的国际新闻,同时又切断了国内各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加强了对报纸的控制,在国民党的新闻统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通讯社总社迁到汉口,1938年10月又迁重庆,此时又先后设16个分社。成为国内最强大的国家通讯社。
    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创刊初期为武汉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的立场,反蒋,1927年9月15日停刊。《中央日报》对大革命、对北伐军的胜利消息的报道起到过正面的作用。其副刊《中央副刊》由副刊老编孙伏园主编,很有特色。1928年2月1日,国民党在上海重办《中央日报》,由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长丁维汾兼任社长。1928年11月1日停刊。1929年2月1日,《中央日报》迁至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出版,由中央宣传部长叶楚沧兼任社长。1932年,《中央日报》改行社长制,直接对国民党宣传部负责,行政上独立,首任社长程沧波。程沧波提出了“经理部要充分营业化,编辑部要充分学术化,整个事业当然要制度化效率化”的口号,着手对《中央日报》编辑和经营两方面的工作加以整顿、改进,国民党中央在资金和人力上也大力扶持该报。因此,《中央日报》的业务与规模不断扩大,同年先后增出《中央夜报》、《中央时事周报》。1935年,《中央日报》更新设备,扩大版面。1937年6月,开庐山版。1937年12月31日因南京沦陷停刊。1938年在长沙复刊,同年9月1日迁重庆出版,先后增设长沙、昆明、成都等地方版。1945年返迁南京,又增设《沈阳中央日报》、《长春中央日报》。1946年,《中央日报》对外称实行企业化经营,停止向中央领取经费,社长马星野。作为国民党政府的喉舌,自1928年以来,《中央日报》长期以反共为基本立场。1949年4月23日,《中央日报》在大陆停刊,前后出版计22年。
    3.其他报刊为了配合反共军事“围剿”,国民党于1932年6月23日在南昌创办了《扫荡报》,其前身是1931年5月创刊的《扫荡三日刊》。该报由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训处主力。国民党地方新闻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党报网,并通过这张网,控制各地的新闻舆论阵地。
    4.中央广播电台国民党定都南京后,陈果夫、戴季陶、叶楚沧等首倡设立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丁家桥正式开播。初建时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32年11月12日,启用南京江东门外新建的发射台,电波及于全国并覆盖南洋一带,成为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电台,时称“东亚第一台”。中央台建好后,地方电台也开始发展起来。抗战前形成了以中央台为核心的广播网络。国民党中央台由陈果夫创办,先后任台长的有徐恩曾、吴宝丰等,属于中统特务系统。在全国下属有十几个地方广播电台。
    5.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新闻出版法规国民党实行新闻统治政策,就是一方面建立与加强自己的新闻事业网,另一方面采用各种办法迫害革命报刊,控制其他报刊,箝制社会舆论。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的新闻政策与法规。如《省及特别市党部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宣传品审查条例》、《查禁反动刊物令》、《取缔销售共产书籍办法令》、《出版法》、《宣传品审查标准》、《图书杂志审查办法》以及《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等。这些法律条文还规定了严格的处置办法,从罚款、查禁到判刑,甚至杀头。更有甚者,国民党特务与军警可以不顾任何法律约束随意逮捕进步记者和文化人士,查禁各种报刊。国民党还设置了一整套新闻检查机构形成严密的新闻检查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蒋介石亲自审批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并对如何处置《申报》《新闻报》做出指示。

    正确答案: 上海敌伪报纸及逆报处理办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与改革?

    正确答案: 国民党政府从一建立它的统治之日起,便开始建立包括通讯社、广播电台、报纸在内的新闻事业系统。
    1、“中央社”:即“中央通讯社”,是国民党新闻通讯网的中心(1924.4.1广州),1932.5,中央社改组,总部在南京,萧同兹担任社长,他提出三条建议: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三条措施:建立专用新闻电台的独占权利;在全国各地陆续设立分社,派驻通讯员,建立通讯网络,加强对国内问题报道的统制;“收回发稿权”,切断国内各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
    2、“中央台”:即“中央广播电台”,1928.8.1正式播音,国民党广播网络中心,国统区各省市的广播电台也陆续建立起来。1932成为“东亚第一台”。
    3.《中央日报》:1928.2.1,上海,1929.2.1迁往南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实施经济统制主要采取方法()
    A

    计划制度

    B

    统一配给

    C

    统购统销

    D

    共同负担成本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国民党新闻统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正确答案: (一)中央
    1、《中央日报》:1927年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宣部部长顾孟余兼任社长。
    2、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到南京,萧同兹任社长。
    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在军队中,1931年3月在南昌创办了《扫荡三日刊》,1932年6月扩版为《扫荡日报》,1935年迁至汉口,改名为《扫荡报》。
    (二)地方:各省、区、县建立了国民党的党报系统。
    (三)对待民营报刊:积极拉拢与严加控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是怎样同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作斗争的?

    正确答案: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记联”),1932年3月20日成立于上海。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军。瞿秋白、邓中夏、潘梓年等人领导了“记联”的筹建工作。“记联”的前身是1931年10月23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新闻研究会,其会员是上海一些新闻单位的进步记者和大学新闻系的部分师生。
    “记联”是在国民党对革命人民疯狂进行文化“围剿“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组织。它以“争取言论出版的绝对自由”和“新闻大众化”为行动纲领。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方面军,它通过各种方式,团结进步文化力量,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及其御用的宣传工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一、创办国际新闻社,冲破反动派的新闻封锁,向国内外报刊传递中国人民的共产党抗日救国活动的信息。1933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提出的“立即停止进攻革命根据地,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允许民众武装抗日”的三项条件和同国内一切军队订立抗日协定的消息,就是该社通过《申报》告诉读者的。
    二、组织记者团集体采访漕河泾监狱,揭露当局虐待政治犯的真相。团结盟员在其任职的报社以公开身份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三、出版学术性的机关刊物《集纳批判》。该刊强调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最早提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的新闻学,提出实现被压迫阶级的新闻解放,对资产阶级新闻学和国民党法西斯的反动新闻事业进行批判。“记联”在白色恐怖下的斗争,对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促进革命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清政府至国民党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清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
    (1)清代政府官报可以追溯到1896年,其样式同报房《京报》,内容接近《中外纪闻》。在同时期的国人近代报刊中,思想内容最为保守,业务最落后。
    (2)20世纪初年,随着慈禧许诺实行新政,从1902至1905年,出现了20多种官报,其中大部分是各省出版的,并开始自称"官报",一时兴盛。
    2、北洋军阀官办新闻事业
    袁世凯1912年窃取临时大总统后,非常重视控制舆论,创办了御用报纸,其中有影响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
    3、国民党官办新闻事业
    全国政权建立后,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新闻传播事业网。《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此外还有地方党报,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 第14题: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反的?


    正确答案: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台等中央宣传机构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此外,国民党较有影响的新闻机构还有军方的机关报《扫荡报》另外积极创办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这样国民党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国民党还采用各种办法加强新闻统治,钳制社会舆论,但同时又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等通令,造成了放宽言禁保障舆论的假象。就是通过这种软硬两手政策,对全国新闻事业进行垄断、控制和迫害的。

  • 第15题:

    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新闻事业是怎样崩溃的?


    正确答案:国民党的新闻事业,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系统地建立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的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都有较大发展。抗战以后,国民党又凭借其权力接收了大批日伪报刊和私营报刊。1947年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的反动新闻事业发展到了顶峰:仅国民党中央直接主办的报纸就有20多家,其中以《中央日报》为名称的报纸有12家;中央通讯社在国内设立了50多个分社和办事处,在国外的分社也有20多个;中央广播电台大大加强,各地国民党系统的广播电台也有120多家。与此同时,许多进步报纸、通讯社被查封。因此,当时国统区的新闻事业几乎被国民党独占。钛而,物极必肥。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新闻事业登峰造极之日,也正是它全面崩溃之时。随着人民解放军的一天天胜利,国民党的反动新闻事业也就一天天被消灭。本来就不得人心的国民党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最后不得不靠造谣来过日子,堕落成为造谣机器。明明是蒋军节节败退,造谣机器却说是“国军主动转移”;明明是蒋军将领投降,造谣机器却说是“为党国捐躯”。这样的造谣机器,最终被子人民唾弃。1949年全国解放,国民党中央一级的新闻机构随蒋介石到台湾,其余的被消灭。国民党在大陆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新闻事业,就了。

  • 第16题:

    如何判断系统制冷剂不足?


    正确答案: 制冷不足的特征是:(1)蒸发器不冷,无凝结水滴下;(2)高压和低压均低于正常值;(3)压缩机电流及功率减小;(4)严重时全封闭压缩机烫手。

  • 第17题:

    国家垄断资本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正确答案: 在近代中国,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党政权时期。
    1)清末时期,完全的官办企业当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而作为洋务运动时期企业的主要形式的官督商办企业则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国家垄断资本,而是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官权压倒商权之后才演变成国家垄断资本的。之后,国家垄断企业有的为外国侵略势力所吞并,如开平煤矿;有的陷于停顿,如漠河金矿;有的被强制改为官办,如电报局;有的则转入洋务官僚私人之手,成为官僚集团的私产,如轮船招商局、华盛纺织总厂、汉阳铁厂等。
    2)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初期,国家垄断资本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形成所谓的‚交通系‛周学熙资本集团,袁世凯死后,由于国家政权趋于衰弱,国家垄断资本渐趋瓦解,导致了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中断‛。
    3)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家垄断资本才得以逐步形成,并在抗战结束后达到了畸形膨胀的程度。国民党建立政权之后,竭力采取手段来维护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进行财政改革,统一币制,以法币作为法定货币,实行废两改元;实行金融资本国家化,设立四行二局。

  • 第18题:

    战后,国民党抓住《申报》新闻报战时附逆的把柄对其实行()政策。将他们造成国民党的准党报。


    正确答案:党化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1924年—1937年:初创和发展时期.创立四大党营新闻媒体.并开始进行企业化经营的尝试.
    1937年—1945年.抗战的收缩时期,但在广播事业上有较大发展.
    1945年抗战胜利后:实力大为扩充.成为全国性的主导新闻事业.
    1949年以后;退出大陆.成为台湾的地方媒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由城市转向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创办了报刊,其中,中央根据地的报刊最多,还创办的通讯社。这是在人民掌握政要的条件下创办的全新的新闻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底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向西突围、开始长征止,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报刊约16余种。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中,影响较大的报刊和通讯社有:红色中华新闻社(或称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及《青年实话》等。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的当天成立。以CSR(Chinese Soviet Radio)为呼号,使用中英文对外扬长避短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消息和重要文告、宣言及有关文件。红色中华通讯社与《红色中华》报是同一机关,两块牌子,一个编辑部,编辑人员既编报纸,又编广播稿件。至长征前,先后担任“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领导的有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沙可夫、瞿秋白等。“红中社”向全国播发电讯,向各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报刊发稿,使外界知道了苏区和红军的情况。它还出版《参考消息》(原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刊登新闻台抄收来的国内外通讯社的电讯稿,每天油印五六十份,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红色中华》是一张办得活泼的小型报纸,4开,每期最少两版,多时加印到10版。创刊初期为周刊,从第50期起改为三日刊,出至第148期又改为双日刊。《红色中华》登载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使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及一切决议,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红色中华》积极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色中华》把大力报道红军的胜利消息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武装侵略中国,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因此,揭露其阴谋和罪行,宣传我党抗日救国政治主张,也就成了《红色中华》义不容辞的责任。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事业。它同国民党的官办新闻事业是根本对立的,同国统区的共产党地下报刊也有所不同。它是人民政权下创办的。既不受国统区法西斯新闻统治的压迫,也摆脱了传媒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束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自由的新闻事业。这是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创办新闻事业,由此开始。
    第二,促进了农村大变革。
    第三,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
    第四,实践了列宁的党报思想,充实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特别《红色中华》报,反复强调“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在一些方面也充实和发展了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报道与宣传、依靠人民群众办报、在报刊上开展批评与表扬、艰苦奋斗办事业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新闻事业是怎样崩溃的?

    正确答案: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系统地建立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的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都有较大发展。抗战以后,国民党又凭借其权力接收了大批日伪报刊和私营报刊。1947年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的反动新闻事业发展到了顶峰:仅国民党中央直接主办的报纸就有20多家,其中以《中央日报》为名称的报纸有12家;中央通讯社在国内设立了50多个分社和办事处,在国外的分社也有20多个;中央广播电台大大加强,各地国民党系统的广播电台也有120多家。与此同时,许多进步报纸、通讯社被查封。因此,当时国统区的新闻事业几乎被国民党独占。钛而,物极必肥。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新闻事业登峰造极之日,也正是它全面崩溃之时。随着人民解放军的一天天胜利,国民党的反动新闻事业也就一天天被消灭。本来就不得人心的国民党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最后不得不靠造谣来过日子,堕落成为造谣机器。明明是蒋军节节败退,造谣机器却说是“国军主动转移”;明明是蒋军将领投降,造谣机器却说是“为党国捐躯”。这样的造谣机器,最终被子人民唾弃。1949年全国解放,国民党中央一级的新闻机构随蒋介石到台湾,其余的被消灭。国民党在大陆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新闻事业,就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反的?

    正确答案: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台等中央宣传机构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此外,国民党较有影响的新闻机构还有军方的机关报《扫荡报》另外积极创办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这样国民党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国民党还采用各种办法加强新闻统治,钳制社会舆论,但同时又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等通令,造成了放宽言禁保障舆论的假象。就是通过这种软硬两手政策,对全国新闻事业进行垄断、控制和迫害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战后,国民党抓住《申报》新闻报战时附逆的把柄对其实行()政策。将他们造成国民党的准党报。

    正确答案: 党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