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异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哲学上的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变成异化劳动,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简称为异化理论,他的异化劳动的出发点是“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异化劳动理论包括四个基本规定:第一,工人同他们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产品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马克思这一论述可以看作是对异化劳动的基本概括。第二,工人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和劳动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内在需要的实现。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这就是说,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一种满足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目的手段;是一种被迫强制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别人,甚至在劳动过程中连他本人也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这种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工人的劳动活动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也就是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自我异化)。1 第三,工人同他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里说的“自由”,是指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人能“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能力;而“自觉”则是指摆脱了本能冲动和肉体需要的状态以后,能在理性支配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像动物一样的生存。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的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在这里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并加以改造,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并指出,人的劳动实践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的异化,人的自由活动、自觉活动的类本质就被贬低为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生活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从而使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第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这就是说,产品、劳动及人的本性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实质上把阶级对抗的存在看作是人同人相异化,他把这种阶级分化叫做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异化,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这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就是资本家阶级。在这里,马克思已认识到: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形式上表现为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归根到底是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上四个的异化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一个异化是直接的经济事实,第二个异化是前一个异化的深入,第三、四个异化是前两个异化的结果。马克思还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他认为异化劳动同私有制有内在的联系:从起源上看,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从既成状态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国民经济学那里,私有财产是(占有他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而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首先是他人异化劳动的结果。“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劳动异化的性质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更多“谈谈异化概念与理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奥苏伯尔认为概念的关键属性通过()两种方式获得。

    A、概念形成

    B、概念同化

    C、概念的练习

    D、概念的异化


    参考答案:AB

  • 第2题: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异化”的概念。()


    答案:对
    解析:

  • 第3题:

    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

    A.同化
    B.异化
    C.内化
    D.强化

    答案:D
    解析:
    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问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强化是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

  • 第4题:

    试述自我概念理论与老化心态。


    正确答案: 自我概念理论强调一个人的自我包含思想、情感和行为,因此一个人的信念与态度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角色功能的认知与评价,自我这种具有组织性、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心理组织并非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它是随个体心理成长、人格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通过社会互动与社会沟通而形成的。
    每个人在社会上同时扮演许多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不同的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由于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自我概念也随之不同。到了老年,由于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丧失与减少,再加上生理健康衰退,致使自我概念减弱,老化心态也随之出现。

  • 第5题: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概念、涵义、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途径等)。


    正确答案: 粮食安全即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涵义:
    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
    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
    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① 粮食赖以生长的土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②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影响了粮食生产;
    ③ 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减少;
    ④ 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⑤农业结构调整以利益为导向,盲目调减粮食作物;
    ⑥ 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
    首先,确保耕地资源的战略地位;
    第二,继续提高单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集约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科技贡献率;
    第四,尽快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法及相关法律;
    第五,建立区域平衡与协调的粮食安全体系;
    第六,加强粮食主产区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七,健全和规范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第八,建立粮食生产与安全供求预警体系;
    第九,放开粮食市场,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整体来看,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政策扶持是基本前提,科技进步是根本出路,健全*市场是重要保证。

  • 第6题:

    新经验与先前经验的匹配,可建构科学概念。这种概念形成方式属于()。

    • A、概念同化
    • B、概念匹配
    • C、概念转化
    • D、概念异化

    正确答案:B

  • 第7题:

    谈谈名教与自然的理论


    正确答案: 郭象通过圣人的形象提出了自然和名教相结合的理想政治。
    1、在政治生活中崇尚自然应体现在精神境界上“常游外以冥内”
    2、在实际事务中坚守名教,克服贵无论鄙视日常事务的弊病。
    3、这种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的理论,调和了贵无和崇有的矛盾,既维护名教之利又有纵情任性之乐,充分适应门阀世族特权统治的需要。

  • 第8题:

    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正确答案: 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至少有四个重要来源。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运用了这个概念,其中以乔治•米德德研究最为著名。
    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 第9题:

    谈谈“形而上学”概念的理解


    正确答案: 西方哲学史表明,在对世界的存在有可能以实证的方法进行认识时,实证的内容和实证的形式的区别导致对存在的形式化,把存在的形式化,使亚里士多德对哲学作了相应的形式的区分,产生了形而上学的哲学形式,即把存在形式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传统。亚里士多德把对存在的形式中发生的内容的研究称为物理学,把对存在的形式自身的研究称为在哲学之后。在亚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研究的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形而上学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亚称为“第一哲学”
    和“神学”,拥护“人在本性上是求知的”,对理念论进行了批判的继承;总结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型相”,而是“是者”;亚成功的把形式逻辑与哲学史结合起来,用是者概括了本源、存在等对象,使哲学可以展开多层次的研究。
    从黑格尔开始,形而上学兼有了与辩证法对立的一种思维方法的意思。与辩证法相比,形而上学是片面的、静止孤立的看待问题。从柏拉图到亚的形而上学的形成把之前理论上的对立得到了总结提高,是对哲学的推进,是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系统化。

  • 第10题:

    问答题
    谈谈名教与自然的理论

    正确答案: 郭象通过圣人的形象提出了自然和名教相结合的理想政治。
    1、在政治生活中崇尚自然应体现在精神境界上“常游外以冥内”
    2、在实际事务中坚守名教,克服贵无论鄙视日常事务的弊病。
    3、这种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的理论,调和了贵无和崇有的矛盾,既维护名教之利又有纵情任性之乐,充分适应门阀世族特权统治的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区别的是()。
    A

    用生态危机理论代替经济危机理论

    B

    用异化消费来补充劳动异化

    C

    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代替经济危机理论

    D

    用期望破灭理论和稳定经济理论作为解决危机和异化的出路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 难度:中等)4Vs理论的要素之一“差异化”可以分为下列选项中的哪几个方面?
    A.产品差异化
    B.市场差异化
    C.服务差异化
    D.形象差异化

    答案:ABD

  • 第13题:

    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答案:
    解析:
    (1)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其主要观点是: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权威。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主要观点是:①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认为教材应该和学生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②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著名理论,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 第14题:

    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答案:
    解析:
    (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①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著名论断,他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 第15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有()。

    A.美的本质理论和美的规律理论
    B.艺术本质理论
    C.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D.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

    答案:A,B,C,D
    解析:

  • 第16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区别的是()。

    • A、用生态危机理论代替经济危机理论
    • B、用异化消费来补充劳动异化
    • C、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代替经济危机理论
    • D、用期望破灭理论和稳定经济理论作为解决危机和异化的出路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


    正确答案: 按ATEC’94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个规定性的一般性定义)(旧)
    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影响并促进学习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部分都要围绕学习来进行,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学习过程(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习资源(人力和非人力的一切可资学习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包括五个范畴:设计(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开发(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运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和评价(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利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后者的输入是前者的输出。管理和评价贯穿于上述内容和阶段之中,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有关这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 第18题:

    谈谈你对学习军事理论课的感受与建议


    正确答案: (1)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军事科学知识;
    (2)增强了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了组织纪律性;
    (3)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 第19题:

    联系实际,谈谈理论、实践与政策的关系。


    正确答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得特征。(2分)从政党实现其理念追求和政府实现治理的途径来看,理论指导实践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同时实践基本上也是通过政策而上升为理论的。(2分)
    (1)政策与理论: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理论是政策的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2)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2分)2、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正确的理论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可以指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路线,以它为依据制定出来的政策就有可能取得成功的结果。(2分)
    (2)政策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同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3分)联系实际(2分)

  • 第20题:

    结合理论与实践,谈谈如何做好学困生或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


    正确答案:(1)多赞扬和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2)学法指导,即教会他们怎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 第21题:

    谈谈你对出版学理论与出版实践这两者关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出版学理论与实践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
    丰富的出版工作实践是出版学理论发展的源泉,是出版学研究的基础。只有来源于出版实践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才能丰富出版学理论。
    科学的理论是对出版实践的规律性认识,能指导和促进出版实践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出版实践才能避免盲目性,才能按照科学规律指引的方向健康发展。

  • 第22题:

    单选题
    新经验与先前经验的匹配,可建构科学概念。这种概念形成方式属于()。
    A

    概念同化

    B

    概念匹配

    C

    概念转化

    D

    概念异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谈谈异化概念与理论。

    正确答案: “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异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哲学上的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变成异化劳动,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简称为异化理论,他的异化劳动的出发点是“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异化劳动理论包括四个基本规定:第一,工人同他们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产品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马克思这一论述可以看作是对异化劳动的基本概括。第二,工人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和劳动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内在需要的实现。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这就是说,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一种满足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目的手段;是一种被迫强制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别人,甚至在劳动过程中连他本人也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这种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工人的劳动活动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也就是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自我异化)。1 第三,工人同他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里说的“自由”,是指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人能“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能力;而“自觉”则是指摆脱了本能冲动和肉体需要的状态以后,能在理性支配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像动物一样的生存。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的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在这里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并加以改造,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并指出,人的劳动实践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的异化,人的自由活动、自觉活动的类本质就被贬低为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生活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从而使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第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这就是说,产品、劳动及人的本性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实质上把阶级对抗的存在看作是人同人相异化,他把这种阶级分化叫做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异化,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这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就是资本家阶级。在这里,马克思已认识到: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形式上表现为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归根到底是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上四个的异化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一个异化是直接的经济事实,第二个异化是前一个异化的深入,第三、四个异化是前两个异化的结果。马克思还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他认为异化劳动同私有制有内在的联系:从起源上看,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从既成状态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国民经济学那里,私有财产是(占有他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而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首先是他人异化劳动的结果。“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劳动异化的性质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