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湛然之知”相关问题
  • 第1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出自荀子著作中的哪一篇?


    正确答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出自荀子的《儒效》篇。

  • 第2题: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一段话是针对君主的角度来说的,阐述了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具备()等品质。

    • A、知
    • B、仁
    • C、庄
    • D、礼

    正确答案:A,B,C,D

  • 第3题:

    古人对“知”的分类是“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耶律楚材的著作有《湛然居士集》和()。


    正确答案:《西游录》

  • 第5题:

    王充关于知识的言论是()

    • A、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C、闻见博而知益明
    • D、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是知也”的“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B、君何以知燕王
    •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判断题
    古人对“知”的分类是“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以下关于孙中山“知难行易”思想正确的是(  )。
    A

    不知亦能行

    B

    知之惟艰

    C

    知之则更易行之

    D

    行后知先

    E

    知之亦难行之


    正确答案: A,E
    解析:
    孙中山肯定了行先知后的认识论原则,但又强调“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知难行易”说。孙中山“知难行易”说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不知亦能行”,如以上所说的“不知而行”,就表明行易于知;“知之惟艰”,虽然一般地说是“行而后知”,但如不愿思考或不善思考,则行亦无知,这就表明知难于行。他还提出“知之则更易行之”的命题,认为“知而后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知而行”则可能是事倍功半,这也表明了知的难能可贵。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正确答案: 程颐分别了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他说:“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见闻。”见闻之知相当于感性认识,德性之知的意义不交复杂,既指关于伦理道德的认识,又指关于事物根本原理的认识,这两者都通于天理。见闻之知是外来的,德性之知不用凭借见闻,是内在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出自荀子著作中的哪一篇?

    正确答案: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出自荀子的《儒效》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正确答案: 不知为不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湛然之知

    正确答案: 黄宗羲用语,即德性之知。指一种在普通认识之上的先天直觉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正确答案:不知为不知

  • 第14题:

    属于《素问·宝命全形论》“针有悬布天下者”的是()

    • A、知养身
    • B、知死生之期
    • C、知气血脏腑之诊
    • D、知毒药为真
    • E、知差后劳复

    正确答案:A,C,D

  • 第15题:

    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正确答案: 程颐分别了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他说:“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见闻。”见闻之知相当于感性认识,德性之知的意义不交复杂,既指关于伦理道德的认识,又指关于事物根本原理的认识,这两者都通于天理。见闻之知是外来的,德性之知不用凭借见闻,是内在的。

  • 第16题:

    知意之知


    正确答案: “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也,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人对道之认知,只能是“知者,知意之知也。言知者,言未必尽也,今我诚尽也。”人对道之认知,言语不足以实现,只能意会,达于“天人之际”之领悟。

  • 第17题: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单选题
    王充关于知识的言论是()
    A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B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

    闻见博而知益明

    D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下列有关“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的正确的是(  )。
    A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由张载正式提出

    B

    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

    C

    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它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

    D

    张载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认为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并不具有作用

    E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


    正确答案: D,E
    解析: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是宋代道学家在讨论认识问题时常用的一对范畴,它们是由张载正式提出的。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它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张载并不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认为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具有重要作用(启之之要),同时它又是合内外之道的一个征验。但是他又对二者作了区分,他认为德性所知就是一种“天德良知”,也就是一种“诚明所知”,而见闻之知与之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

  • 第20题:

    填空题
    耶律楚材的著作有《湛然居士集》和()。

    正确答案: 《西游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柳诗强调的是“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①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④所述观点与诗句强调哲理相违背。故答案选C项。

  • 第22题:

    单选题
    戴震认为恶之起源是(  )。
    A

    情欲知之得

    B

    情欲知之失

    C

    情欲知之和

    D

    情欲知之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戴震认为,人之情、欲、知,都有失。情、欲、知之失,是恶之起源,以私、蔽为甚。知识就是道德,若知有所蔽,则有恶起。戴震认为宋儒立天理人欲之分并不正确,但其所立正邪之分实与此同。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知意之知

    正确答案: “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也,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人对道之认知,只能是“知者,知意之知也。言知者,言未必尽也,今我诚尽也。”人对道之认知,言语不足以实现,只能意会,达于“天人之际”之领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