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一个大乘行者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什么影响?”相关问题
  • 第1题:

    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正确答案: 不一样。现在的慈善机构通常是在人们遭受困难时才提供帮助,但明年会不会这样?再过二十年会不会这样?这是很难说的。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都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发心力有很大差别。
    慈善机构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解决的是根本上的痛苦——先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让他们获得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

  • 第2题:

    佛法是如何在藏地逐渐弘扬开来的?了解这段历史,对你有哪些帮助?


    正确答案: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百拜忏悔经》和神塔小像印模从天而降,落到王宫顶上,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过了五个朝代后,大悲圣尊观音菩萨化现的国王松赞干布应世,通过迎娶两位公主把堪为吾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藏地,并由大臣囤弥桑布扎创立文字及翻译数量极多的经典等,又因大臣嘎尔东赞等而建立大昭寺等众多重要寺院。在五个朝代后的赤松德赞时期,国王派人到印度迎请了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明者——邬金莲花生大士108位班智入藏,并建造了藏地第一座(三宝俱全)——桑耶不变自成大殿,以作为身所依,又教授贝若扎那等108位大译师翻译风格,译出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典、续部、论典为主的语所依,还有,以“预试七人”开始建立意所依的僧团。自此,佛教宛若太阳升起般繁荣昌盛。了解这段历史,有利增强对藏传佛教生起极大信心。

  • 第3题:

    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

  • 第4题:

    释迦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么法运,众生有佛法可学不?


    正确答案:释尊未降生前,一时并无佛法。盖前佛之法,经过正像末之时岁以后,法如日已沉落,名曰灭法之时,所谓宇宙黑甚暗也。众生不睹光明,不闻佛法。

  • 第5题:

    释迦世尊二千多年前应化来此世界,后分四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灭法。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么时期,众生有佛法可闻乎?


    正确答案:每尊佛现,其法皆有此四期,不独释迦为然。一个世界,同时并无二佛,然一佛灭一佛现,其间相距,须经百千万亿年,前佛法运,亦分‘正像末灭’,后佛法运,亦分正像未灭,是知灭后起正,正前是灭也。据上推断,释尊未降以前,便是前佛灭法时期,时既灭法,众生安得有法可闻耶。

  • 第6题:

    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明心见性,“我”要马上开悟,“我”要离苦得乐……。大乘佛教是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所以为了众生而失坏自己并不可怕,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非常可怕。

  • 第7题:

    问答题
    释迦世尊二千多年前应化来此世界,后分四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灭法。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么时期,众生有佛法可闻乎?

    正确答案: 每尊佛现,其法皆有此四期,不独释迦为然。一个世界,同时并无二佛,然一佛灭一佛现,其间相距,须经百千万亿年,前佛法运,亦分‘正像末灭’,后佛法运,亦分正像未灭,是知灭后起正,正前是灭也。据上推断,释尊未降以前,便是前佛灭法时期,时既灭法,众生安得有法可闻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只有我才能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其他众生肯定不行?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正确答案: 因为世间上的芸芸众生,日日夜夜为烦恼所左右,被痛苦所束缚,一辈子奔波忙碌,到头来连成办自利也力所不及,何况是将无量众生安置于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果了。而我不仅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大乘善知识,而且相续中有利他的菩提心,相比之下,“众生不如我”,所以我应当努力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虽然应以承担一切的自信成办自他二利,但这种自信千万不可变成一种傲慢,产生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颠倒执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释迦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么法运,众生有佛法可学不?

    正确答案: 释尊未降生前,一时并无佛法。盖前佛之法,经过正像末之时岁以后,法如日已沉落,名曰灭法之时,所谓宇宙黑甚暗也。众生不睹光明,不闻佛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些佛教徒经常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我们应该学大乘佛法。”“密宗是鬼神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净土宗才适合末法众生的根基。”这些说法有什么过失?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有谤法的过失,以此过失将无法往生极乐世界。
    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是应机施教,直接或间接让众生解脱之因,没有胜劣之别。《摄诸法经》中说:“若对如来所说之法,有些作善妙想,有些作恶劣想,即为舍弃正法。”所以,在修学佛法和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取一舍一,若以这种方式宣传,无疑染上了谤法罪,即生中不要说成就无望,反而有堕落的危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有些高僧大德让弟子唱金刚歌、跳金刚舞,这种行为是否不如法?此举对众生有什么利益?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见,而应理解这是大德们利益众生的方便。因为有些众生烦恼很深重,经常特别痛苦,当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的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所以这些大德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原始佛法与大乘佛法的四念处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原始佛法的四念处是:观身如身念处;观受如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大乘佛教的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原始佛法的四念处是:观你的身如同身念处,现在当下是怎样的情况?你是如实去看,这样就好。那么你的受,你的心也是一样,如实来看你的感受如何?你的心有无贪瞋、喜乐,然而未必只是苦,尽量保持如实观。大乘佛法的四念处,它是一个预设的答案,然后从给出的答案去找符合它的条件,这不是说对与错的问题,只要你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就会失去客观的立场,这些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李四龙老师所讲,佛法的现实意义在于认识世上“一切平等”,以“普渡众生”的胸怀去实践自己的智慧和想法,超出自我的利益观念。对“众生有益”才是真正佛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为什么说只有我才能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其他众生肯定不行?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正确答案: 因为世间上的芸芸众生,日日夜夜为烦恼所左右,被痛苦所束缚,一辈子奔波忙碌,到头来连成办自利也力所不及,何况是将无量众生安置于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果了。而我不仅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大乘善知识,而且相续中有利他的菩提心,相比之下,“众生不如我”,所以我应当努力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虽然应以承担一切的自信成办自他二利,但这种自信千万不可变成一种傲慢,产生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颠倒执著。

  • 第15题:

    有些高僧大德让弟子唱金刚歌、跳金刚舞,这种行为是否不如法?此举对众生有什么利益?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见,而应理解这是大德们利益众生的方便。因为有些众生烦恼很深重,经常特别痛苦,当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的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所以这些大德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

  • 第16题:

    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忘记?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解决他们的暂时痛苦,二是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
    解除众生的痛苦是菩萨的义务,菩萨见众生苦即如自己受苦,所以不管众生有什么痛苦,菩萨都会尽己所能地去解决,并以此方式与众生结缘。同时,还为他们传讲三乘佛法,因为只有脱离轮回才是真正的安乐,否则虽暂时摆脱了痛苦、贫穷,但轮回的本性仍不离苦苦、行苦、变苦,因此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此二问题不能忘。
    若缺一个都不行,比如,一个众生正处于饥渴贫乏之时,你不解决他的饥乏,反而给他传讲佛法,此举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反使他对你和佛法生厌。若仅仅解决他的饥乏,而不给他传法,此众生无法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因此,这两个问题缺一不可。

  • 第17题:

    有些佛教徒经常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我们应该学大乘佛法。”“密宗是鬼神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净土宗才适合末法众生的根基。”这些说法有什么过失?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有谤法的过失,以此过失将无法往生极乐世界。
    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是应机施教,直接或间接让众生解脱之因,没有胜劣之别。《摄诸法经》中说:“若对如来所说之法,有些作善妙想,有些作恶劣想,即为舍弃正法。”所以,在修学佛法和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取一舍一,若以这种方式宣传,无疑染上了谤法罪,即生中不要说成就无望,反而有堕落的危险。

  • 第18题:

    问答题
    一个大乘行者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如果一个大乘修行人,言行举止十分如法,在任何场合都保持威仪寂静庄重,会令很多人见而生信,从而皈依三宝,这也是间接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陀在《宝蕴经》中说:“断除他人不信之行为,此乃唯一之正法。”
    一个修行人若不按照佛法去行持,行为举止连个世间人都不如,就会使很多人对三宝失去信心,甚至毁谤,从而断了他们的善根,这就是间接摧毁正法、损害众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明心见性,“我”要马上开悟,“我”要离苦得乐……。大乘佛教是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所以为了众生而失坏自己并不可怕,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非常可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忘记?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解决他们的暂时痛苦,二是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
    解除众生的痛苦是菩萨的义务,菩萨见众生苦即如自己受苦,所以不管众生有什么痛苦,菩萨都会尽己所能地去解决,并以此方式与众生结缘。同时,还为他们传讲三乘佛法,因为只有脱离轮回才是真正的安乐,否则虽暂时摆脱了痛苦、贫穷,但轮回的本性仍不离苦苦、行苦、变苦,因此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此二问题不能忘。
    若缺一个都不行,比如,一个众生正处于饥渴贫乏之时,你不解决他的饥乏,反而给他传讲佛法,此举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反使他对你和佛法生厌。若仅仅解决他的饥乏,而不给他传法,此众生无法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因此,这两个问题缺一不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正确答案: 不一样。现在的慈善机构通常是在人们遭受困难时才提供帮助,但明年会不会这样?再过二十年会不会这样?这是很难说的。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都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发心力有很大差别。
    慈善机构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解决的是根本上的痛苦——先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让他们获得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根据李四龙老师所讲,佛法的现实意义在于认识世上“一切平等”,以“普渡众生”的胸怀去实践自己的智慧和想法,超出自我的利益观念。对“众生有益”才是真正佛法。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