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论述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育机智及其培养。”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教育机智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偶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具有教育机智能力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循循善诱,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择善去恶。
    (2)能够随机应变。针对教育情境中随时发生的偶发事件,迅速判明情况,及时确定行为方向,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
    (3)注意“对症下药”。能够分清情况和原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有的放矢地教育。
    (4)掌握教育分寸。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对待学生既温柔,又严厉;既民主,又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既说话适度,又方式适宜,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 第2题:

    论述日本幼儿教育改革动向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动向:90年代继续以《大纲》为基础进行教育改革。
    (1)加强道德教育.
    (2)改善办学条件。
    (3)建立以终生学习社会为目标,形成新的教育网络。
    改革趋势:
    (1)幼保一元化的进展。调整幼儿园保育所得入园年龄,增加两者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联系,缩小两者在幼儿照顾和教育的差别,理顺两者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2)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严格的资格证要求和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保证教师的良好素质。
    (3)幼儿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树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

  • 第3题:

    请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论述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扮演哪些角色。
    (1)引导者
    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其次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自觉地学习。最后是作为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的指路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对话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单向传递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民主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创设有利于展开对话的环境氛围,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3)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4)组织者
    在这里,教师作为组织者的角色是广义性的,指的是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专门行为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从而使得课程内容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5)合作者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首先应该学会合作,成为合作者。新课程条件下,要求教师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与教育管理者合作;与学生合作
    (6)学习者
    终身学习是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身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专业活动。教师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楷模。
    (7)研究者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学生也会提出很多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研究,成为一个不断研究、勇于创造的研究型教师,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从“教书匠”向具有科研意识的“研究者”转变。

  • 第4题:

    论述课程实施三种取向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正确答案: 第一种是忠实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第二种是相互调试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第三种是创生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下,联合创生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由师生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 第5题:

    结合实例,论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通过交往,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这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新课程的管理,特别是学校一级的管理,提倡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实验的过程中,从而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学科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
    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位移,不再是“控制课堂”,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融入到学生中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公同探索知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也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如可以得到心理支持、动机支持和技术支持,并且在合作中容易碰撞出新的想法,尝试新的途径。

  • 第6题: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正确答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如下: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 第7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


    正确答案: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师与研究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型教师

  • 第8题:

    新课程的(),是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有大量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


    正确答案:教师培训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课程实施三种取向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正确答案: 第一种是忠实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第二种是相互调试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第三种是创生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下,联合创生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由师生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教师特别需要强化能力中论述最正确的是()
    A

    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B

    立足于新型人际关系,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C

    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的培养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正确答案: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如下: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论述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扮演哪些角色。

    正确答案: (1)引导者
    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其次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自觉地学习。最后是作为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的指路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对话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单向传递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民主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创设有利于展开对话的环境氛围,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3)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4)组织者
    在这里,教师作为组织者的角色是广义性的,指的是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专门行为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从而使得课程内容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5)合作者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首先应该学会合作,成为合作者。新课程条件下,要求教师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与教育管理者合作;与学生合作
    (6)学习者
    终身学习是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身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专业活动。教师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楷模。
    (7)研究者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学生也会提出很多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研究,成为一个不断研究、勇于创造的研究型教师,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从“教书匠”向具有科研意识的“研究者”转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答案:
    解析: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 第14题:

    论述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1)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2)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 第15题:

    试论述英国教师教育的演变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正确答案: 演变:
    (1)自中世纪来英国学校教育多由教会举办,教师多由牧师担任,并采取师徒制培养,教师资格的审核也由教会控制。
    (2)1840年,英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巴特西师范学院成立,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师范学校,都为民间主办,且多受教会团体控制。
    (3)1870年,英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入学儿童增加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88年,走读师范学院建立,大学开始参与师范教育,1895年,英国教育委员会一个培养师资的连续模式:以三年时间读学位,接着进行一年的职业培,这成为英国教师教育研究生课程模式(PGCE)的开端。
    (4)1904年,英国地方公立师范学校的创立,形成了由国家宏观控制,大学、地方教育当局、教会团体三方直接参与的独特的师范管理体制和由大学附属走读师范学院、地方私立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师范学院三种不同的师资培训机构,这标志着英国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大学与师范教育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强调要加强师范教育与普通大学的联系,制定一套至少延续学习三年的课程计划。
    (6)1964年,在师范教育中开设4年制“教育学士学位”(BEd)课程。
    (7)1972年的《师范教育报告》(《詹姆士报告》提出了著名的狮资培训三段制。
    (8)1990年以来,英国高教体制改革,使得许多师资培训学院升格为大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强调发挥中小学在师资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为特色的师范教育。
    启示:
    (1)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仅要借鉴他国的经验,还要考虑本国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制定符合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2)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模式。
    (3)重视教学实践经验,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为教师继续教育给予支持和帮助。
    (4)师范教育应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

  • 第16题:

    结合实际论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正确答案: (1)儿童是课程实际与设计与实施的中心和主体,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生活是课程的依据。
    (2)超越“书本世界”,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构建人生意义的活动。
    (4)儿童的学习方法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简单的适应。
    (5)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和儿童一样是课程的建构者。

  • 第17题:

    简述教师智慧(教育机智)与教师能力的关系。


    正确答案: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1、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3、对症下药、方式多样
    2、灵活果断、随机应变
    4、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成功的进行教育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包括:
    1、组织教学的能力
    4、独立创新的能力
    2、言语表达的能力
    5、实践操作的能力
    3、了解学生的能力
    6、教育科研的能力

  • 第18题:

    ()是教师教育机智的首要前提,也是教育机智的理论基础。

    • A、尊重
    • B、有所知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试论述怎样促进教师教育机智形成?


    正确答案: 教育机智是一种个性化、随机化的智慧。俗话说,灵机动,计上心来,教育机智大体上是这样一种东西。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提出一些原则性建议,依此有利于教师教育机智的形成。
    (1)尊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这种尊重首先表现在教师将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其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这体现在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应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
    (2)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体现在与学生交往的许多细节上,如教师的语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恰当的语言可以帮助教师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乐于与教师平等对话。态度和行为方式是思想意识的反映,教师只有真正接受了学生是与自己平等的这一思想观念,才能自然而然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到学生所遇到的困难,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教师对待学生要公正。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其次,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偏爱某些学生而冷落另一些学生。再次,要正确地对待学生间的差异性,要公正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3)情绪要稳定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能用通常方法简单解决的事件,这时就需要教师随机地处理。在处理这些事件时,教师要保持情绪的稳定,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好奇心与想像力,不能粗暴草率对待;另一方面,应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4)态度要诚恳
    教师在处理教学疑难问题时,要实事求是,不知道的问题切不可不负责任地随便作答,以免误导学生。此外,当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自身失误时,应诚恳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纠正。
    (5)语言要含蓄
    这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随机即时的反应时,在语言的使用上应尽量避免生硬、直接的表达,而应较为隐晦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语气温和,易于学生接受。
    (6)行动要沉着
    课堂上出现了偶发事件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沉着冷静地应对,不急不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偶发事件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并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充分认识和挖掘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7)方法要恰当
    对课堂上所发生的随机事件,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恰当的方法,既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又不伤害学生的情感,还要把问题解决好。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思路导人到正常的教学中o
    (8)要避免刻意
    教育机智是教师随机产生的智慧,是教师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智慧,这种反应不是刻意的。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教师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关键,恰当地做出反应。
    (9)要避免说教
    随机地运用教育机智应做到言简意贱,避免长篇大论。
    (10)要适可而止
    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或问题做出随机反应时,应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体会出其中的道理。

  • 第20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正确答案: (1)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2)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结合实例,论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通过交往,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这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新课程的管理,特别是学校一级的管理,提倡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实验的过程中,从而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学科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
    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位移,不再是“控制课堂”,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融入到学生中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公同探索知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也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如可以得到心理支持、动机支持和技术支持,并且在合作中容易碰撞出新的想法,尝试新的途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论述英国教师教育的演变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正确答案: 演变:
    (1)自中世纪来英国学校教育多由教会举办,教师多由牧师担任,并采取师徒制培养,教师资格的审核也由教会控制。
    (2)1840年,英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巴特西师范学院成立,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师范学校,都为民间主办,且多受教会团体控制。
    (3)1870年,英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入学儿童增加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88年,走读师范学院建立,大学开始参与师范教育,1895年,英国教育委员会一个培养师资的连续模式:以三年时间读学位,接着进行一年的职业培,这成为英国教师教育研究生课程模式(PGCE)的开端。
    (4)1904年,英国地方公立师范学校的创立,形成了由国家宏观控制,大学、地方教育当局、教会团体三方直接参与的独特的师范管理体制和由大学附属走读师范学院、地方私立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师范学院三种不同的师资培训机构,这标志着英国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大学与师范教育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强调要加强师范教育与普通大学的联系,制定一套至少延续学习三年的课程计划。
    (6)1964年,在师范教育中开设4年制“教育学士学位”(BEd)课程。
    (7)1972年的《师范教育报告》(《詹姆士报告》提出了著名的狮资培训三段制。
    (8)1990年以来,英国高教体制改革,使得许多师资培训学院升格为大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强调发挥中小学在师资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为特色的师范教育。
    启示:
    (1)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仅要借鉴他国的经验,还要考虑本国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制定符合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2)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模式。
    (3)重视教学实践经验,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为教师继续教育给予支持和帮助。
    (4)师范教育应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育机智及其培养。

    正确答案: 一、教育机智的特点及表现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敏感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景中特别是意外情况下,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综合能力。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事件的突发性。教育机智一定是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教师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
    第二,处理的迅速性。教育机智一定是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速度上体现出来的。越能急中生智、果断决策和迅速处理。就越能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力。
    第三,效果的良好性。处理方法是否正确,效果是否良好,这是衡量教育机智的最终标准。
    一个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通常有如下的表现:
    (1)善于因势利导。即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扬长避短,增强克服缺点的内部力量,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果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品质。
    (2)善于随机应变。是指教师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教育、教学情景中,迅速判明情况,确定行为的方向采取果断的措施,及时解决矛盾,有效地影响学生。
    (3)善于对症下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善于掌握分寸。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对待学生和处理学生问题时,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恰当,既民主,又严格,既说话得当,又方法适宜,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二、教育机智的培养
    教师的教育机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在后天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中,经过磨练与感悟而逐渐获得的。它同时依赖许多的条件,比如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爱护、尊重和公正的态度,冷静、沉着的性格,对学生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等。它与教师的诸多良好人格特征联系着,是教师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会表现出一些教育机智。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丰富学识,积累经验,逐渐培养起较高的教育机智能力。
    1.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教育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告诉教师所面对的是什么事实及在此前提下所能做的事情。前者为他提供适应情境的恰当判断的信息,后者则为他的判断和决定提供目标导引和可能行为的启示。即是说,教师的理论学习不仅掌握有关教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因此,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要扎实,尤其要注重有关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引入及前沿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这是教师教育机智得以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做到以博带专,为专而博,甚至看来与本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一些领域,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以便充实讲授内容,把课讲活。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教育机智的培养提供广阔的智能背景和有力的翅膀。事实上,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用创造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去设计、实施、评价、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新鲜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才能逐步适应改革并发展自己。
    2.热爱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洋溢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才能开启孩子的心扉,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应包括以下内容:
    (1)深入了解学生。与当代青少年的思维合拍,从学生角度去认识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个小男孩左右摇晃着自己的身子,显得难以忍受似的。老师一边讲着课一边走到小男孩身边,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了什么,小男孩便走出了教室。过了几分钟。这个老师又很自然地走到另一个男孩的身边,也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了什么,于是这个小男孩也走出了教室。一会儿,两个孩子回到了教室,整个过程几乎让人无法察觉。课后才得知,第一个小男孩出去是上厕所,第二个男孩出去是给前一个男孩送手纸。可见这位老师不仅注意力分配得当,观察入微,更是对学生了解得令人惊叹。
    (2)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善于运用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个方面去关心、爱护他们。
    (3)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发扬民主作风,容许学生表现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并且相信和期待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好学生”。
    (4)严格要求学生。不迁就、不放任学生。
    (5)面向全体学生。不因个人的好恶或学生的优劣影响自己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教师既要用爱去激励优秀学生,更要用爱去转变后进学生,因为后进学生更需要倾注热情,倍加爱护。
    3.模拟练习意外事件的处理
    师范生可结合教育见习与实习,多设计一些“意外事件”的情境。大家共同研究如何处理才恰当而有效,并进行模拟的“实战演习”。在职教师可以作一些心理练习,即在头脑中设计一些“意外事件”的情境,研究应对方案,并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处理结果及其后果。一般而言,这种心理练习比“实战演习”适用性更广、更方便。而且效果也更好,应作为意外事件处理演习的主要形式。
    4.提高自控力和决断力
    自控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动机,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能力。决断力是教师在特殊情况下果断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教育、教学困境对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机会。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训练,并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磨砺自己。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
    5.反思
    反思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分析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所导致的结果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师要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的追思反省,经过探究,以批判的态度检视教学问题,“回诊”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新理念和新策略来解剖难题,重组心智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循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自己的教育机智。
    另外,还应该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多向他们讨教,并多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
    总之,在教育理论素养的加强,思维品质的训练,对教育现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的提高以及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机智也获得了提升。
    三、防止误区
    对教师来说,任何选择实施的行为都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展开,必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两者缺一不可。但是,有的教师在处理教育机智问题时,出现偏宽、偏柔或不诚实的情况,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教育,也会给教师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运用教育机智时要防止以下误区。
    1.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教师对学生友善和宽容是应该的,但必须有度。无原则的宽容实际上就是纵容,除了也许能暂时平息某种冲突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却是消极的。
    2.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马卡连柯也说:“教师如果在需要生气的时候就生气,甚至比和颜悦色更有效力。”即是说,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刚柔相济,抑扬并施。
    3.“机诈”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随机应变,决不能与教育工作中的某些虚伪和巧诈混为一谈。有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被学生指出来,不承认自己的粗心,却狡辩说是故意为之,以让学生辨别。这种方式,教师可能“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错误,但决不是真正的机智,最多也只是机诈,不值得推崇。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将会遇到更多自己不曾涉猎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加强各方面修养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行为更加诚实。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