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

简述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说唱音乐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

    1、战国时期荀子《成相篇》
    2、东晋“说唱俑”
    3、南北朝“孔雀东南飞”
    4、唐代《变文》
    5、宋元“说唱”
    6、宋体


  • 第2题:

    简述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


    答案:
    解析:
    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反映着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出思想产品的能力。它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言语前思维阶段本阶段儿童在未掌握言语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产生于言语之前。当儿童与客观事物发生作用时,同一动作经常导致同一结果,使儿童逐渐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和关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这意味着思维开始萌芽。
    (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本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通过直接感知实物,在实际动作过程中展开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结构十分简单,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实际操作动作结束了,相应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这种思维的突出特点是直觉性和行动性。3岁前婴儿的典型思维就属直觉行动思维。
    (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本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借助于表象的支持,展开联想和想像活动,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越丰富、越生动,则想像和思维越活跃。这个阶段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7岁前幼儿的典型思维就属具体形象思维。
    (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
    本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个体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获得概念。借助于概念的支持,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这个阶段思维的特点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方面。小学时期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形成期,形式逻辑思维是初中生的典型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亦称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
    (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本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辩证概念。个体借助于辩证概念的支持,按照辩证逻辑思维的规律展开思维活动。这个阶段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不断变化的方面。
    高中生的思维正处在辩证逻辑思维形成的时期,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亦称论理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 第3题:

    简述电网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经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2006年西电东送工程投产;“十一五”时期,开启了我国大电网时代;到2010年底,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坚强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初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网的目标。

  • 第4题:

    下列属于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中的大建设时期的是()。

    • A、1952-1982
    • B、1955-1965
    • C、1960-1975
    • D、1959-1963

    正确答案:A

  • 第5题: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哈登在《人类学史》中将文化人类学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古希腊时代,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2)发展阶段:17—18世纪,产生一些人类学思想。
    (3)现代阶段:19世纪以来,以弗雷泽、布朗、哈登等人为代表,后又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人类学家。

  • 第6题:

    简述中国建筑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的具体表现。


    正确答案: 在宫殿和都城规划中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在组合布局中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在与环境的关系中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在艺术表现中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建筑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的具体表现。

    正确答案: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其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中国建筑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的具体表现有:
    (1)在宫殿和都城规划中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在组合布局中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
    (3)在与环境的关系中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在艺术表现中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哈登在《人类学史》中将文化人类学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古希腊时代,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2)发展阶段:17—18世纪,产生一些人类学思想。
    (3)现代阶段:19世纪以来,以弗雷泽、布朗、哈登等人为代表,后又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人类学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简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影响:
    (1)祭坛作为中央至地方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天以及从属于天下一等级若干神灵交流的场所。
    (2)州郡县依其在国内的位置寻求天上的星宿为其对应物。
    (3)对自然环境的具体认识,把握一层次事物中的序,是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步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 第10题: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念层面的变革。

  • 第11题:

    下列属于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中的大跨越时期是()。

    • A、2003年至今
    • B、1990年至今
    • C、2005年至今
    • D、2000年至今

    正确答案:A

  • 第12题: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1.酝酿提出阶段。从党的十六大以后,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可以看做是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酝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吹响了新一轮理论创新的号角,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宣言书。之后,总书记又先后提出了“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观点,至此,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已初步形成。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2.逐步形成阶段。从十六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七大召开,是丰富完善阶段。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不但指导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而且体现在规划之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
    3.成熟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成熟。十七大的召开,既是科学发展观成熟的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发展的崭新起点。

  • 第13题:

    中国建筑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
    2.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
    3.商殷时期已出现高大宫室。
    4.西周时期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
    5.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
    6.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
    7.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
    8.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
    9.五代、两宋时期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
    10.明清时期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11.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 第14题:

    简述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雏形期(夏-春秋):
    A.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以穴居、半穴居为主,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以干阑式建筑为主
    B.商代出现较具规模的城池和宫殿建筑
    C.周代开始用瓦盖屋顶,以版筑法为主,已具一定法则
    2、发展期(战国-南北朝):
    A.秦汉统一,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总体风格豪放朴拙;木结构趋向完善;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和陵墓为主
    B.魏晋民族文化融合,佛道普及,寺观大盛。
    3、成熟期(隋-宋):
    A.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建筑风格雄浑壮丽,舒展大度
    B.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寺,陵墓,园林为主
    C.宋代官方颁布《营造法式》,内容与秩序有了官方规范
    4、总结期(元-清):
    A.规模小于前朝,但序列更丰富、分布更广、数量更多
    B.官方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精细富缛
    C.民间建筑与少数民族建筑大大充实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
    D.1840年后,中国现代新建筑体系

  • 第15题:

    判断题
    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技术文化的主旋律是砖石结构。(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国的建筑文化一直以土木及其结构技术为主旋律,从未大力发展砖石建筑,砖石建筑始终处在支流地位。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雏形期(夏-春秋):
    A.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以穴居、半穴居为主,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以干阑式建筑为主
    B.商代出现较具规模的城池和宫殿建筑
    C.周代开始用瓦盖屋顶,以版筑法为主,已具一定法则
    2、发展期(战国-南北朝):
    A.秦汉统一,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总体风格豪放朴拙;木结构趋向完善;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和陵墓为主
    B.魏晋民族文化融合,佛道普及,寺观大盛。
    3、成熟期(隋-宋):
    A.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建筑风格雄浑壮丽,舒展大度
    B.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寺,陵墓,园林为主
    C.宋代官方颁布《营造法式》,内容与秩序有了官方规范
    4、总结期(元-清):
    A.规模小于前朝,但序列更丰富、分布更广、数量更多
    B.官方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精细富缛
    C.民间建筑与少数民族建筑大大充实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
    D.1840年后,中国现代新建筑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