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23岁,未婚,银行职员。主要问题:与人见面时面红耳赤、心慌气促,紧张不安。来访情况:由家属代述,求助者低头不语,拒绝交谈,回避心理咨询师的目光。上小学和中学时成绩较好,19岁考入某专科学校,某日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讲课时总是注视自己,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意思,课后联想甚多。最终觉得可能是自作多情,因而羞愧不已。后来凡遇见该老师就面红耳赤、心慌气促。以后觉得同学好像都看出了她的隐私,因而与同学们在一起也是手足无措、言行尴尬。一次要求同班的男生帮助而遭拒绝,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更是羞于见人。好容易熬到毕

题目

张某,女,23岁,未婚,银行职员。 主要问题:与人见面时面红耳赤、心慌气促,紧张不安。 来访情况:由家属代述,求助者低头不语,拒绝交谈,回避心理咨询师的目光。上小学和中学时成绩较好,19岁考入某专科学校,某日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讲课时总是注视自己,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意思,课后联想甚多。最终觉得可能是自作多情,因而羞愧不已。后来凡遇见该老师就面红耳赤、心慌气促。 以后觉得同学好像都看出了她的隐私,因而与同学们在一起也是手足无措、言行尴尬。一次要求同班的男生帮助而遭拒绝,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更是羞于见人。好容易熬到毕业,分配在某单位工作。但情况并未好转,仍不敢与同事面对面交谈,更害怕与别人眼光对视。自知如此会招致非议,但苦于不能自拔。后别人介绍一男友,才貌均中意,却因害怕会面,多次托词,回避约会。虽同在一市居住却多是鸿雁往来。一次遇上男方父亲寿辰,无从推托,只得“铤而走险”。临行前忑忐不安,一到男方家便头昏目眩、全身发抖、语无伦次、大汗淋漓。遂被送往医院。 此后几乎羞见一切人,有时连自己家人同桌吃饭也感到不自然。为此,求助者十分痛苦,也很沮丧,甚至有活不下去的念头。经家人劝说来进行心理咨询。 其他情况:平素性格内向敏感、勤学好胜。自幼家境不好,儿时便颇知几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姐弟三人,排行第一,有两个弟弟。家中重男轻女,两个弟弟经常欺负她。父亲性格固执,对孩子要求严格,以打骂教育为主,母亲总是护着孩子。 EPQ测试结果(T分):E量表为40,N量表为65,P量表为55,L量表为50。 该案例的主要症状表现有()

  • A、焦虑
  • B、抑郁
  • C、恐惧
  • D、强迫

相似考题
更多“张某,女,23岁,未婚,银行职员。 主要问题:与人见面时面红耳赤、心慌气促,紧张不安。 来访情况:由家属代述,求助者低头不语,拒绝交谈,回避心理咨询师的目光。上小学和中学时成绩较好,19岁考入某专科学校,某日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讲课时总是注视自己,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意思,课后联想甚多。最终觉得可能是自作多情,因而羞愧不已。后来凡遇见该老师就面红耳赤、心慌气促。 以后觉得同学好像都看出了她的隐私,因而与同学们在一起也是手足无措、言行尴尬。一次要求同班的男生帮助而遭拒绝,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更是羞于见人。”相关问题
  • 第1题: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一学生,住校。因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内心极其痛苦,在家长带领下来咨询。
    案例介绍:求助者以高分考入该校,学习刻苦。一个多月前开始不知什么原因上课经常犯困,老师发现后提醒了几次。一天,求助者上课时又睡着了,老师比较严厉地批评了她。求助者觉得老师和自己过不去,当时就和老师吵起来,哭着冲出教室,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不可思议。事后求助者总觉得别人议论自己,在自己背后指指点点,心里很难受。近一周来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呆在宿舍里。家长、老师和同学等对她进行了劝说,但无效。求助者坚持要求回家,回家后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感觉在大街上不安全。家长认为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遂来咨询。
    家长反映的情况: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从小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求助者在父母眼中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以往学习成绩良好,人际关系融洽。

    对求助者“觉得老师和自己过不去”,咨询师( )。多选

    A. 需要与老师核实
    B. 考虑是否关系妄想
    C. 需与求助者核实
    D. 考虑求助者是否较敏感

    答案:A,B,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搜集整理评估
    对求助者“觉得老师和自己过不去”,这个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求助者太过敏感,所以需要进行核实。需要考虑是否是关系妄想。

  • 第2题:

    案例八:
    一般资料:张某。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张某以高分考入某重点大学,她学习认真,乐观开朗,热情助人,人际关系良好,很受同学的喜欢。但这学期开学后同学们纷纷反映张某变了,有时很兴奋,不停地自言自语说着什么,但同学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说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有时默默地坐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不去洗漱就睡觉了,同学们提醒她但她好像没有反应。开学后可能是由于回学校没有买到卧铺,张某看起来很疲劳,经常躺在床上,有时晚上别人都睡了,她却四处溜达。最近情绪很低落,向家长提出想回家。因为总听到班里的男生骂自己下流,连老师也这样说。一天,突然离校出走,坚决不肯回学校,说系里几个女生合计好了要勒死自己。父母来到学校,她坚决不见母亲,说母亲是某一个同学变的,是来害自己的。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学校要求张某休学,由其父母强行带来就诊。张某从小自我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人际关系良好,老师、同学证实张某没有谈恋爱。

    张某听到班里的男生甚至老师骂自己,可能是()。单选

    A. 错觉
    B. 多疑敏感
    C. 幻觉
    D. 情感发泄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确定工作范围
    张某听到班里的男生甚至老师骂自己,不符合事实,这是幻觉。

  • 第3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张某,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张某以高分考入某重点大学,她学习认真,乐观开朗,热情助人,人际关系良好,很受同学的喜欢。但这学期开学后同学们纷纷反映张某变了,有时很兴奋,不停地自言自语,但同学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说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有时默默地坐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不洗漱就睡觉了。同学们提醒她,但她好像没有反应。开学后可能是由于回学校没有买到卧铺,张某看起来很疲劳,经常躺在床上,有时晚上别人都睡了,她却四处溜达。最近情绪很低落,向家长提出想回家。因为总听班里的男生骂自己下流,连老师也这样说。一天,突然离校出走,坚决不肯回学校,说系里几个女生合计好了要勒死自己。父母来到学校,她坚决不见母亲,说母亲是某一个同学变的,是来害自己的。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学校要求张某休学,由其父母强行带来就诊。张某从小自我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人际关系良好,老师、同学证实张某没有谈恋爱,也没有人骂她下流。

    张某听到班里的男生甚至老师骂自己,可能是()。单选
    A:错觉
    B:多疑敏感
    C:幻觉
    D:情感发泄

    答案:C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张某之前乐观开朗、热情助人,这学期开学后张某有时很兴奋,有时默默坐着,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个性改变,答案选D。
    【考察重点】常见异常心理症状的识别【试题解析】强迫思维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在脑海中出现的概念或观念,个体明知无意义,意欲摆脱却难以摆脱,为此痛苦;强制思维也叫思维云集,指患者头脑中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杂乱多变的思潮。以上两种异常心理症状均未表现为外在的言语活动。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表现为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联想速度加快,容易因音韵和意义相近而转换主题,有明显的外部言语表现,因此“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不属于强迫思维和强制思维,而可能是思维奔逸。答案选B。
    【考察重点】意志行为障碍的识别【试题解析】意志行为障碍分为五类: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意志减退一般为意志缺乏程度较轻的状态,案例中求助者不洗漱就睡觉的情况是有时发生,属于非经常性的,由此可判断属于意志减退,答案选A。
    【考察重点】意志行为症状的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经常躺在床上”,是一种意志活动的强度或主动性、积极性降低的表现,一般与精力或活力的减退有关,经常描述为“意向下降”。意志消沉是一种伴随情绪低落的意志减退,求助者有一定的自知力,而本案例中的张某处于自知力缺乏的状态,因此不符合张某的情况。行为退缩指求助者伴有一定恐惧情绪的意志行为减退的情况,一般属于指向明确的畏惧对象而产生的行为特点,案例中的求助者没有明显的恐惧对象,因此不符。行为倒错表现为意向活动与常情相悖,行为无法为人理解,如吃脏东西等,与张某的情况不符。因此本题答案选A。
    【考察重点】异常心理症状的识别【试题解析】案例中的张某听到班里的男生和老师骂自己,但资料显示老师、同学证实没有人骂张某。说明张某所说无客观依据,可能是其出现幻觉。答案选C。
    【考察重点】异常心理症状,认知障碍,思维内容的妄想类型区分【试题解析】案例中的张某离校出走,是因为求助者“说系里几个女生合计好了要勒死自己。父母来到学校,她坚决不见母亲,说母亲是某一个同学变的,是来害自己的”,这是一种比较明确的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是求助者把与自己无关的客观事物主观认定与自己有关。钟情妄想是坚信某异性爱上了自己。嫉妒妄想是坚信配偶不忠,与案例中张某的离校出走没有关系。答案选B。
    【考察重点】异常症状的初步诊断【试题解析】根据以上各题目的分析,张某出现的异常心理症状有思维奔逸、被害妄想和幻觉,没有错觉,因此答案选ACD。
    【考察重点】精神病性问题的初步诊断【试题解析】案例中的张某出现了明确的幻觉和妄想,而且自知力丧失,精神活动脱离现实,可以考虑精神分裂症;同时这学期开学后同学们纷纷反应张某变了,有时很兴奋,不停地自言自语,但同学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说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可以考虑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并且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在躁狂或抑郁期间也可伴有幻觉或妄想;人格障碍的求助者表现为持久而稳定的人格或行为特征的偏离,而且往往幼年就起病,案例中的张某人格在症状出现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目前症状与起病前人格特点无明显关系,因此不能考虑人格障碍。张某虽有情绪低落,但它是在张某幻觉、妄想基础上的继发症状,不是抑郁症的表现。答案选BD。
    【考察重点】对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的情况的处理【试题解析】对于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求助者,已经不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对象,因此在没有最终确诊之前,制定咨询目标不可取,也是不科学的。但是由于心理诊断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咨询师为了避免误诊,本着为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即使对于怀疑有精神病性问题的求助者,仍然需要尽可能地通过包括摄入性会谈在内的各种方式,搜集求助者的资料并慎重进行严谨的科学评估,包括心理测验,必要的时候可以请专家进行会诊或予以转介。题答案选ABD。
    【考察重点】对心理咨询范围外的求助者的处理【试题解析】具体分析见上题。

  • 第4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一学生,住校。因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内心极其痛苫,在家长带领下来咨询。
    案例介绍:求助者以高分考入该校,学习刻苦。一个多月前开始不知什么原因上课经常犯困,老师发现后提醒了几次。一天,求助者上课时又睡着了,老师比较严厉地批评了她。求助者觉得老师和自己过不去,当时就和老师吵起来,哭着冲出教室,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不可思议。事后求助者总觉得别人议论自己,在自己背后指指点点,心里很难受。近一周来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待在宿舍里。家长、老师和同学等对她进行了劝说,但无效。求助者坚持要求回家,回家后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感觉在大街上不安全。家长认为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遂来咨询。
    家长反映的情况: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从小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求助者在父母眼中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以往学习成绩良好,人际关系融洽。

    对求助者 "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待在宿舍里",可以认为是( )。多选
    (A)回避老师同学 (B)对同学议论的回应
    (C)社会功能受损 (D)对老师批评的反抗


    答案:A,C
    解析:
    求助者不能像以前一样做学生该做的事,而是表现回避行为,是社会功能受损。

  • 第5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一学生,住校。因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内心极其痛苫,在家长带领下来咨询。
    案例介绍:求助者以高分考入该校,学习刻苦。一个多月前开始不知什么原因上课经常犯困,老师发现后提醒了几次。一天,求助者上课时又睡着了,老师比较严厉地批评了她。求助者觉得老师和自己过不去,当时就和老师吵起来,哭着冲出教室,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不可思议。事后求助者总觉得别人议论自己,在自己背后指指点点,心里很难受。近一周来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待在宿舍里。家长、老师和同学等对她进行了劝说,但无效。求助者坚持要求回家,回家后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感觉在大街上不安全。家长认为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遂来咨询。
    家长反映的情况: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从小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求助者在父母眼中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以往学习成绩良好,人际关系融洽。

    对求助者哭着冲出教室,可以认为是 ( )。单选
    (A)情绪抑郁 (B)思维被控制 (C)行为冲动 (D)行为被控制


    答案:C
    解析:
    求助者哭着冲出教室是行为上的表现,是受到老师批评后的冲动行为。

  • 第6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一学生,住校。因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内心极其痛苫,在家长带领下来咨询。
    案例介绍:求助者以高分考入该校,学习刻苦。一个多月前开始不知什么原因上课经常犯困,老师发现后提醒了几次。一天,求助者上课时又睡着了,老师比较严厉地批评了她。求助者觉得老师和自己过不去,当时就和老师吵起来,哭着冲出教室,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不可思议。事后求助者总觉得别人议论自己,在自己背后指指点点,心里很难受。近一周来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待在宿舍里。家长、老师和同学等对她进行了劝说,但无效。求助者坚持要求回家,回家后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感觉在大街上不安全。家长认为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遂来咨询。
    家长反映的情况: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从小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求助者在父母眼中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以往学习成绩良好,人际关系融洽。

    对求助者 "觉得别人议论自d",可以认为是 ( )。单选
    (A)对事实的反映 (B)不想上学的借口
    (C)需要进行核实 (D)出现了关系妄想


    答案:C
    解析:
    关系妄想的患者把现实中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求助者认为同学之间的谈话可能就在议论她,可能是关系妄想,也可能是不上学的借口,也可能是求助者自己表现怪异而引起他人的注意,所以需要进行核实。

  • 第7题:

    求助者一般资料:雯雯,女孩,15岁,初三学生。
    案例介绍:三个月前在学校操场上与一男老师撞到一起,男老师用一种微妙的眼神看她。
    当时自己就觉得脸火辣辣的烫,心跳也加快了。以后,只要见到异性就心慌,紧张,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无心上课。再后来发展到不敢与邻居、老师、同学对视。求助者心里很清楚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但是自己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现在基本不参加集体活动,与任何人都很疏远,觉得谁都不能理解、信任和帮助自己。现在感到自卑、孤独、情绪低落、不稳定。学习成绩下滑很多,已经无法去上学了。在家里正常,就是很少说话。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小就胆小,家里有客人的时候自己就呆在自己的屋子里,吃饭也不上桌。朋友较少,很少与人来往。学习优秀。求助者衣着得体,懂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低落,不敢与心理咨询师目光接触。
    双方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将抑郁和焦虑水平降低到一半左右,该目标属于(  )。


    A.近期目标

    B.长期目标

    C.具体目标

    D.最终目标

    答案:A,C
    解析:
    咨询目标有近期目标和终极目标。所谓咨询目标中的大目标即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最终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而将抑郁和焦虑水平不降低到一半左右,是将目标具体化了的近期目标。

  • 第8题:

    根据案例材料,回答题
    求助者一般资料:雯雯,女孩,15岁,初三学生。
    案例介绍:三个月前在学校操场上与一男老师撞到一起,男老师用一种微妙的眼神看她。
    当时自己就觉得脸火辣辣的烫,心跳也加快了。以后,只要见到异性就心慌,紧张,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无心上课。再后来发展到不敢与邻居、老师、同学对视。求助者心里很清楚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但是自己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现在基本不参加集体活动,与任何人都很疏远,觉得谁都不能理解、信任和帮助自己。现在感到自卑、孤独、情绪低落、不稳定。学习成绩下滑很多,已经无法去上学了。在家里正常,就是很少说话。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小就胆小,家里有客人的时候自己就呆在自己的屋子里,吃饭也不上桌。朋友较少,很少与人来往。学习优秀。求助者衣着得体,懂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低落,不敢与心理咨询师目光接触。
    可以测验出求助者心理问题诱因的选项有(  多选。

    A 、 SCL-90
    B 、 CRT
    C 、 MMPI
    D 、 LES

    答案:A,C,D
    解析:
    CRT为联合型瑞文测验,属于智力测验。根据案例描述,求助者不存在智力障碍,故排除B。

  • 第9题:

    张某,女,23岁,未婚,银行职员。 主要问题:与人见面时面红耳赤、心慌气促,紧张不安。 来访情况:由家属代述,求助者低头不语,拒绝交谈,回避心理咨询师的目光。上小学和中学时成绩较好,19岁考入某专科学校,某日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讲课时总是注视自己,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意思,课后联想甚多。最终觉得可能是自作多情,因而羞愧不已。后来凡遇见该老师就面红耳赤、心慌气促。以后觉得同学好像都看出了她的隐私,因而与同学们在一起也是手足无措、言行尴尬。一次要求同班的男生帮助而遭拒绝,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更是羞于见人。好容易熬到毕业,分配在某单位工作。但情况并未好转,仍不敢与同事面对面交谈,更害怕与别人眼光对视。自知如此会招致非议,但苦于不能自拔。后别人介绍一男友,才貌均中意,却因害怕会面,多次托词,回避约会。虽同在一市居住却多是鸿雁往来。一次遇上男方父亲寿辰,无从推托,只得“铤而走险”。临行前忑忐不安,一到男方家便头昏目眩、全身发抖、语无伦次、大汗淋漓。遂被送往医院。此后几乎羞见一切人,有时连自己家人同桌吃饭也感到不自然。为此,求助者十分痛苦,也很沮丧,甚至有活不下去的念头。经家人劝说来进行心理咨询。 其他情况:平素性格内向敏感、勤学好胜。自幼家境不好,儿时便颇知几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姐弟三人,排行第一,有两个弟弟。家中重男轻女,两个弟弟经常欺负她。父亲性格固执,对孩子要求严格,以打骂教育为主,母亲总是护着孩子。 EPQ测试结果(T分):E量表为40,N量表为65,P量表为55,L量表为50。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你认为该案例咨询初期主要的咨询目标是()

    • A、消除焦虑症状
    • B、消除抑郁症状
    • C、情绪放松训练
    • D、纠正性格偏差

    正确答案:A,B

  • 第10题:

    张某,女,23岁,未婚,银行职员。 主要问题:与人见面时面红耳赤、心慌气促,紧张不安。 来访情况:由家属代述,求助者低头不语,拒绝交谈,回避心理咨询师的目光。上小学和中学时成绩较好,19岁考入某专科学校,某日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讲课时总是注视自己,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意思,课后联想甚多。最终觉得可能是自作多情,因而羞愧不已。后来凡遇见该老师就面红耳赤、心慌气促。以后觉得同学好像都看出了她的隐私,因而与同学们在一起也是手足无措、言行尴尬。一次要求同班的男生帮助而遭拒绝,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更是羞于见人。好容易熬到毕业,分配在某单位工作。但情况并未好转,仍不敢与同事面对面交谈,更害怕与别人眼光对视。自知如此会招致非议,但苦于不能自拔。后别人介绍一男友,才貌均中意,却因害怕会面,多次托词,回避约会。虽同在一市居住却多是鸿雁往来。一次遇上男方父亲寿辰,无从推托,只得“铤而走险”。临行前忑忐不安,一到男方家便头昏目眩、全身发抖、语无伦次、大汗淋漓。遂被送往医院。此后几乎羞见一切人,有时连自己家人同桌吃饭也感到不自然。为此,求助者十分痛苦,也很沮丧,甚至有活不下去的念头。经家人劝说来进行心理咨询。 其他情况:平素性格内向敏感、勤学好胜。自幼家境不好,儿时便颇知几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姐弟三人,排行第一,有两个弟弟。家中重男轻女,两个弟弟经常欺负她。父亲性格固执,对孩子要求严格,以打骂教育为主,母亲总是护着孩子。 EPQ测试结果(T分):E量表为40,N量表为65,P量表为55,L量表为50。您认为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是()

    • A、遗传因素所致
    • B、家庭环境出现问题
    • C、认知出现偏差
    • D、学习生活遇到挫折

    正确答案:C

  • 第11题:

    张某,女,23岁,未婚,银行职员。 主要问题:与人见面时面红耳赤、心慌气促,紧张不安。 来访情况:由家属代述,求助者低头不语,拒绝交谈,回避心理咨询师的目光。上小学和中学时成绩较好,19岁考入某专科学校,某日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讲课时总是注视自己,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意思,课后联想甚多。最终觉得可能是自作多情,因而羞愧不已。后来凡遇见该老师就面红耳赤、心慌气促。以后觉得同学好像都看出了她的隐私,因而与同学们在一起也是手足无措、言行尴尬。一次要求同班的男生帮助而遭拒绝,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更是羞于见人。好容易熬到毕业,分配在某单位工作。但情况并未好转,仍不敢与同事面对面交谈,更害怕与别人眼光对视。自知如此会招致非议,但苦于不能自拔。后别人介绍一男友,才貌均中意,却因害怕会面,多次托词,回避约会。虽同在一市居住却多是鸿雁往来。一次遇上男方父亲寿辰,无从推托,只得“铤而走险”。临行前忑忐不安,一到男方家便头昏目眩、全身发抖、语无伦次、大汗淋漓。遂被送往医院。此后几乎羞见一切人,有时连自己家人同桌吃饭也感到不自然。为此,求助者十分痛苦,也很沮丧,甚至有活不下去的念头。经家人劝说来进行心理咨询。 其他情况:平素性格内向敏感、勤学好胜。自幼家境不好,儿时便颇知几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姐弟三人,排行第一,有两个弟弟。家中重男轻女,两个弟弟经常欺负她。父亲性格固执,对孩子要求严格,以打骂教育为主,母亲总是护着孩子。 EPQ测试结果(T分):E量表为40,N量表为65,P量表为55,L量表为50。根据EPQ测试得分,该求助者具有()气质类型

    • A、多血质
    • B、胆汁质
    • C、粘液质
    • D、抑郁质

    正确答案:D

  • 第12题:

    多选题
    张某,女,23岁,未婚,银行职员。 主要问题:与人见面时面红耳赤、心慌气促,紧张不安。 来访情况:由家属代述,求助者低头不语,拒绝交谈,回避心理咨询师的目光。上小学和中学时成绩较好,19岁考入某专科学校,某日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讲课时总是注视自己,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意思,课后联想甚多。最终觉得可能是自作多情,因而羞愧不已。后来凡遇见该老师就面红耳赤、心慌气促。 以后觉得同学好像都看出了她的隐私,因而与同学们在一起也是手足无措、言行尴尬。一次要求同班的男生帮助而遭拒绝,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更是羞于见人。好容易熬到毕业,分配在某单位工作。但情况并未好转,仍不敢与同事面对面交谈,更害怕与别人眼光对视。自知如此会招致非议,但苦于不能自拔。后别人介绍一男友,才貌均中意,却因害怕会面,多次托词,回避约会。虽同在一市居住却多是鸿雁往来。一次遇上男方父亲寿辰,无从推托,只得“铤而走险”。临行前忑忐不安,一到男方家便头昏目眩、全身发抖、语无伦次、大汗淋漓。遂被送往医院。 此后几乎羞见一切人,有时连自己家人同桌吃饭也感到不自然。为此,求助者十分痛苦,也很沮丧,甚至有活不下去的念头。经家人劝说来进行心理咨询。 其他情况:平素性格内向敏感、勤学好胜。自幼家境不好,儿时便颇知几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姐弟三人,排行第一,有两个弟弟。家中重男轻女,两个弟弟经常欺负她。父亲性格固执,对孩子要求严格,以打骂教育为主,母亲总是护着孩子。 EPQ测试结果(T分):E量表为40,N量表为65,P量表为55,L量表为50。 该案例的主要症状表现有()
    A

    焦虑

    B

    抑郁

    C

    恐惧

    D

    强迫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一学生,住校。因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内心极其痛苦,在家长带领下来咨询。
    案例介绍:求助者以高分考入该校,学习刻苦。一个多月前开始不知什么原因上课经常犯困,老师发现后提醒了几次。一天,求助者上课时又睡着了,老师比较严厉地批评了她。求助者觉得老师和自己过不去,当时就和老师吵起来,哭着冲出教室,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不可思议。事后求助者总觉得别人议论自己,在自己背后指指点点,心里很难受。近一周来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呆在宿舍里。家长、老师和同学等对她进行了劝说,但无效。求助者坚持要求回家,回家后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感觉在大街上不安全。家长认为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遂来咨询。
    家长反映的情况: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从小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求助者在父母眼中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以往学习成绩良好,人际关系融洽。

    对求助者“觉得别人议论自己”,可以认为是( )。单选

    A. 对事实的反映
    B. 不想上学的借口
    C. 需要进行核实
    D. 出现了关系妄想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搜集整理评估
    求助者觉得别人都在议论自己,结合后面的,回家后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主观和客观的不一致。可以认为是出现关系妄想。

  • 第14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张某,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张某以高分考入某重点大学,她学习认真,乐观开朗,热情助人,人际关系良好,很受同学的喜欢。但这学期开学后同学们纷纷反映张某变了,有时很兴奋,不停地自言自语,但同学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说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有时默默地坐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不洗漱就睡觉了。同学们提醒她,但她好像没有反应。开学后可能是由于回学校没有买到卧铺,张某看起来很疲劳,经常躺在床上,有时晚上别人都睡了,她却四处溜达。最近情绪很低落,向家长提出想回家。因为总听班里的男生骂自己下流,连老师也这样说。一天,突然离校出走,坚决不肯回学校,说系里几个女生合计好了要勒死自己。父母来到学校,她坚决不见母亲,说母亲是某一个同学变的,是来害自己的。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学校要求张某休学,由其父母强行带来就诊。张某从小自我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人际关系良好,老师、同学证实张某没有谈恋爱,也没有人骂她下流。

    同学们反映张某变了,可能是()。单选
    A:同学过于敏感
    B:张某紧张疲劳
    C:同学嫉妒张某
    D:张某个性改变

    答案:D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张某之前乐观开朗、热情助人,这学期开学后张某有时很兴奋,有时默默坐着,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个性改变,答案选D。
    【考察重点】常见异常心理症状的识别【试题解析】强迫思维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在脑海中出现的概念或观念,个体明知无意义,意欲摆脱却难以摆脱,为此痛苦;强制思维也叫思维云集,指患者头脑中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杂乱多变的思潮。以上两种异常心理症状均未表现为外在的言语活动。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表现为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联想速度加快,容易因音韵和意义相近而转换主题,有明显的外部言语表现,因此“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不属于强迫思维和强制思维,而可能是思维奔逸。答案选B。
    【考察重点】意志行为障碍的识别【试题解析】意志行为障碍分为五类: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意志减退一般为意志缺乏程度较轻的状态,案例中求助者不洗漱就睡觉的情况是有时发生,属于非经常性的,由此可判断属于意志减退,答案选A。
    【考察重点】意志行为症状的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经常躺在床上”,是一种意志活动的强度或主动性、积极性降低的表现,一般与精力或活力的减退有关,经常描述为“意向下降”。意志消沉是一种伴随情绪低落的意志减退,求助者有一定的自知力,而本案例中的张某处于自知力缺乏的状态,因此不符合张某的情况。行为退缩指求助者伴有一定恐惧情绪的意志行为减退的情况,一般属于指向明确的畏惧对象而产生的行为特点,案例中的求助者没有明显的恐惧对象,因此不符。行为倒错表现为意向活动与常情相悖,行为无法为人理解,如吃脏东西等,与张某的情况不符。因此本题答案选A。
    【考察重点】异常心理症状的识别【试题解析】案例中的张某听到班里的男生和老师骂自己,但资料显示老师、同学证实没有人骂张某。说明张某所说无客观依据,可能是其出现幻觉。答案选C。
    【考察重点】异常心理症状,认知障碍,思维内容的妄想类型区分【试题解析】案例中的张某离校出走,是因为求助者“说系里几个女生合计好了要勒死自己。父母来到学校,她坚决不见母亲,说母亲是某一个同学变的,是来害自己的”,这是一种比较明确的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是求助者把与自己无关的客观事物主观认定与自己有关。钟情妄想是坚信某异性爱上了自己。嫉妒妄想是坚信配偶不忠,与案例中张某的离校出走没有关系。答案选B。
    【考察重点】异常症状的初步诊断【试题解析】根据以上各题目的分析,张某出现的异常心理症状有思维奔逸、被害妄想和幻觉,没有错觉,因此答案选ACD。
    【考察重点】精神病性问题的初步诊断【试题解析】案例中的张某出现了明确的幻觉和妄想,而且自知力丧失,精神活动脱离现实,可以考虑精神分裂症;同时这学期开学后同学们纷纷反应张某变了,有时很兴奋,不停地自言自语,但同学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说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可以考虑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并且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在躁狂或抑郁期间也可伴有幻觉或妄想;人格障碍的求助者表现为持久而稳定的人格或行为特征的偏离,而且往往幼年就起病,案例中的张某人格在症状出现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目前症状与起病前人格特点无明显关系,因此不能考虑人格障碍。张某虽有情绪低落,但它是在张某幻觉、妄想基础上的继发症状,不是抑郁症的表现。答案选BD。
    【考察重点】对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的情况的处理【试题解析】对于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求助者,已经不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对象,因此在没有最终确诊之前,制定咨询目标不可取,也是不科学的。但是由于心理诊断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咨询师为了避免误诊,本着为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即使对于怀疑有精神病性问题的求助者,仍然需要尽可能地通过包括摄入性会谈在内的各种方式,搜集求助者的资料并慎重进行严谨的科学评估,包括心理测验,必要的时候可以请专家进行会诊或予以转介。题答案选ABD。
    【考察重点】对心理咨询范围外的求助者的处理【试题解析】具体分析见上题。

  • 第15题: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一学生,住校。因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内心极其痛苦,在家长带领下来咨询。
    案例介绍:求助者以高分考入该校,学习刻苦。一个多月前开始不知什么原因上课经常犯困,老师发现后提醒了几次。一天,求助者上课时又睡着了,老师比较严厉地批评了她。求助者觉得老师和自己过不去,当时就和老师吵起来,哭着冲出教室,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不可思议。事后求助者总觉得别人议论自己,在自己背后指指点点,心里很难受。近一周来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呆在宿舍里。家长、老师和同学等对她进行了劝说,但无效。求助者坚持要求回家,回家后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感觉在大街上不安全。家长认为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遂来咨询。
    家长反映的情况: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从小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求助者在父母眼中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以往学习成绩良好,人际关系融洽。

    对求助者“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可以认为是( )。单选

    A. 出现关系妄想
    B. 被害妄想
    C. 个性敏感多疑
    D. 客观事实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找症状
    后求助者总觉得别人议论自己,在自己背后指指点点,心里很难受。近一周来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呆在宿舍里。回家后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感觉在大街上不安全。综合这些情况,出现妄想的可能性比较大。关系妄想:患者坚信本与他无关的人和事与他有关系。被害妄想:求助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伤害、迫害。

  • 第16题: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一学生,住校。因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内心极其痛苦,在家长带领下来咨询。
    案例介绍:求助者以高分考入该校,学习刻苦。一个多月前开始不知什么原因上课经常犯困,老师发现后提醒了几次。一天,求助者上课时又睡着了,老师比较严厉地批评了她。求助者觉得老师和自己过不去,当时就和老师吵起来,哭着冲出教室,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不可思议。事后求助者总觉得别人议论自己,在自己背后指指点点,心里很难受。近一周来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呆在宿舍里。家长、老师和同学等对她进行了劝说,但无效。求助者坚持要求回家,回家后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感觉在大街上不安全。家长认为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遂来咨询。
    家长反映的情况: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从小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求助者在父母眼中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以往学习成绩良好,人际关系融洽。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还应重点收集的资料包括( )。多选

    A. 家族史
    B. 自己的陈述
    C. 以往人格特点
    D. 老师的评价

    答案:A,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搜集整理评估
    B已经给出,ACD是案例资料还没有收集的。

  • 第17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一学生,住校。因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内心极其痛苫,在家长带领下来咨询。
    案例介绍:求助者以高分考入该校,学习刻苦。一个多月前开始不知什么原因上课经常犯困,老师发现后提醒了几次。一天,求助者上课时又睡着了,老师比较严厉地批评了她。求助者觉得老师和自己过不去,当时就和老师吵起来,哭着冲出教室,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不可思议。事后求助者总觉得别人议论自己,在自己背后指指点点,心里很难受。近一周来不愿意上课,也不愿意待在宿舍里。家长、老师和同学等对她进行了劝说,但无效。求助者坚持要求回家,回家后与家长购物时说别人都在看自己,感觉在大街上不安全。家长认为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遂来咨询。
    家长反映的情况: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从小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求助者在父母眼中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以往学习成绩良好,人际关系融洽。

    在木案例中,咨询师还应重点收集的资料包括 ( )。多选
    (A)家族史 (B)自己的陈述
    (C)以往人格特点 (D)老师的评价


    答案:A,B,D
    解析:
    精神病具有遗传性,咨询师可以通过家族病史来进一步诊断。求助者自己的陈述是最重要的临床资料,咨询师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信息:求助者以往的人格特点,是内向还是外向、是乐观还是消极、是平和还是易怒、是进取还是退缩、是自制还是冲动等及其表现程度。因为不同的性格与发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原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有关。咨询师通过老师的评价可以进一步了解别人眼中的求助者,并且进一步确定求助者所谓的"若师跟我过不去"。以往的人格特点在案例中已经提到。

  • 第18题:

    材料:
    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她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给出的建议。有时候会为了一个问题的观点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候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证据。
    问题: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9分),提出促进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9分)。


    答案:
    解析:
    初中生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以及运用逻辑法则三个方面。另外,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初中生的思维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针对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2)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思维。
    (3)从动手实践到抽象理论。
    (4)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
    (5)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第19题:

    求助者一般资料:雯雯,女孩,15岁,初三学生。
    案例介绍:三个月前在学校操场上与一男老师撞到一起,男老师用一种微妙的眼神看她。
    当时自己就觉得脸火辣辣的烫,心跳也加快了。以后,只要见到异性就心慌,紧张,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无心上课。再后来发展到不敢与邻居、老师、同学对视。求助者心里很清楚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但是自己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现在基本不参加集体活动,与任何人都很疏远,觉得谁都不能理解、信任和帮助自己。现在感到自卑、孤独、情绪低落、不稳定。学习成绩下滑很多,已经无法去上学了。在家里正常,就是很少说话。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小就胆小,家里有客人的时候自己就呆在自己的屋子里,吃饭也不上桌。朋友较少,很少与人来往。学习优秀。求助者衣着得体,懂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低落,不敢与心理咨询师目光接触。
    可以测验出求助者心理问题诱因的选项有(  )。


    A.SCL-90

    B.CRT

    C.MMPI

    D.LES

    答案:A,C,D
    解析:
    CRT为联合型瑞文测验,属于智力测验。根据案例描述,求助者不存在智力障碍,故排除B。

  • 第20题:

    求助者一般资料:雯雯,女孩,15岁,初三学生。
    案例介绍:三个月前在学校操场上与一男老师撞到一起,男老师用一种微妙的眼神看她。
    当时自己就觉得脸火辣辣的烫,心跳也加快了。以后,只要见到异性就心慌,紧张,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无心上课。再后来发展到不敢与邻居、老师、同学对视。求助者心里很清楚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但是自己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现在基本不参加集体活动,与任何人都很疏远,觉得谁都不能理解、信任和帮助自己。现在感到自卑、孤独、情绪低落、不稳定。学习成绩下滑很多,已经无法去上学了。在家里正常,就是很少说话。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小就胆小,家里有客人的时候自己就呆在自己的屋子里,吃饭也不上桌。朋友较少,很少与人来往。学习优秀。求助者衣着得体,懂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低落,不敢与心理咨询师目光接触。
    对本案例中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可能是(  )。


    A.社交恐惧症

    B.特殊恐惧症

    C.抑郁神经症

    D.焦虑神经症

    答案:A
    解析:
    恐惧神经症的特点是:(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恐惧神经症的主要种类: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殊恐惧症。根据案例,求助者的症状是不参加集体活动,疏远人们,害怕与人接触,所以属于社交恐惧症。

  • 第21题:

    张某,女,23岁,未婚,银行职员。 主要问题:与人见面时面红耳赤、心慌气促,紧张不安。 来访情况:由家属代述,求助者低头不语,拒绝交谈,回避心理咨询师的目光。上小学和中学时成绩较好,19岁考入某专科学校,某日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讲课时总是注视自己,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意思,课后联想甚多。最终觉得可能是自作多情,因而羞愧不已。后来凡遇见该老师就面红耳赤、心慌气促。以后觉得同学好像都看出了她的隐私,因而与同学们在一起也是手足无措、言行尴尬。一次要求同班的男生帮助而遭拒绝,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更是羞于见人。好容易熬到毕业,分配在某单位工作。但情况并未好转,仍不敢与同事面对面交谈,更害怕与别人眼光对视。自知如此会招致非议,但苦于不能自拔。后别人介绍一男友,才貌均中意,却因害怕会面,多次托词,回避约会。虽同在一市居住却多是鸿雁往来。一次遇上男方父亲寿辰,无从推托,只得“铤而走险”。临行前忑忐不安,一到男方家便头昏目眩、全身发抖、语无伦次、大汗淋漓。遂被送往医院。此后几乎羞见一切人,有时连自己家人同桌吃饭也感到不自然。为此,求助者十分痛苦,也很沮丧,甚至有活不下去的念头。经家人劝说来进行心理咨询。 其他情况:平素性格内向敏感、勤学好胜。自幼家境不好,儿时便颇知几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姐弟三人,排行第一,有两个弟弟。家中重男轻女,两个弟弟经常欺负她。父亲性格固执,对孩子要求严格,以打骂教育为主,母亲总是护着孩子。 EPQ测试结果(T分):E量表为40,N量表为65,P量表为55,L量表为50。你如何根据EPQ测试结果,判断求助者的测试结果有效()

    • A、根据N、E量表
    • B、根据P、L量表
    • C、根据L量表
    • D、根据N量表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一般资料:女性,19岁,某高校大二学生,因害怕上课,无法正常学习前来咨询。 案例介绍:求助者生长在西北一普通工人家中,家境贫寒,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丑,感觉父母和他人都不太喜欢自己,因此不愿与他人交往,也没什么知心朋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直较好,如愿考上了大学。上大学后,很不适应学校的环境和生活,更加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了。英语老师是一位年轻博士,非常有才华,是公认的帅哥,求助者很喜欢上他的课,更喜欢他这个人。在大一期末的一天上课时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自己要是有这么一位男朋友该多么幸福啊!正幻想着,旁边的同学推她,原来是老师在提问她。求助者认为自己丑,从来没有勇气主动提问或回答过老师的提问,现在正在走神,又与老师有关,老师提问的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憋得满脸通红,十分紧张,双手颤抖,大脑一片空白。老师见状又问了一遍。其实那个问题不难,但由于紧张结结巴巴没答上来。老师没有明确批评,但求助者还是觉察到老师有些埋怨。从此,一上英语课就心慌、紧张,出汗,不敢抬头,心里忐忑不安,总是在想千万别让我回答问题,根本听不进讲课的内容。好在适逢学期末,总算把英语课熬了过去。可是这学期还是不敢去上课,偶尔强迫自己去一次,便浑身冒汗,双手颤抖,呼吸困难,不敢抬头,完全不能听课。后来发展到上其他课也很紧张、不安,怕被老师提问。现在现在只要人多的地方就不能去,只能呆在宿舍里,求助者为此非常痛苦,知道老师和别人其实不可怕,是自己心理上出问题了,但就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害怕。求助者害怕这样下去会得精神病,迫切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的了解与观察: 求助者父母均为下岗工人,家境贫寒。求助者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较好。其性格较为内向、孤僻、自卑,情绪有些焦虑、紧张,以往无重大疾病史和家族精神病史。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很少与心理咨询师有目光接触,头几乎一直低着。 该求助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是()。

    • A、焦虑
    • B、强迫
    • C、恐怖
    • D、抑郁

    正确答案:A,C,D

  • 第23题:

    一般资料:女性,19岁,某高校大二学生,因害怕上课,无法正常学习前来咨询。 案例介绍:求助者生长在西北一普通工人家中,家境贫寒,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丑,感觉父母和他人都不太喜欢自己,因此不愿与他人交往,也没什么知心朋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直较好,如愿考上了大学。上大学后,很不适应学校的环境和生活,更加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了。英语老师是一位年轻博士,非常有才华,是公认的帅哥,求助者很喜欢上他的课,更喜欢他这个人。在大一期末的一天上课时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自己要是有这么一位男朋友该多么幸福啊!正幻想着,旁边的同学推她,原来是老师在提问她。求助者认为自己丑,从来没有勇气主动提问或回答过老师的提问,现在正在走神,又与老师有关,老师提问的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憋得满脸通红,十分紧张,双手颤抖,大脑一片空白。老师见状又问了一遍。其实那个问题不难,但由于紧张结结巴巴没答上来。老师没有明确批评,但求助者还是觉察到老师有些埋怨。从此,一上英语课就心慌、紧张,出汗,不敢抬头,心里忐忑不安,总是在想千万别让我回答问题,根本听不进讲课的内容。好在适逢学期末,总算把英语课熬了过去。可是这学期还是不敢去上课,偶尔强迫自己去一次,便浑身冒汗,双手颤抖,呼吸困难,不敢抬头,完全不能听课。后来发展到上其他课也很紧张、不安,怕被老师提问。现在现在只要人多的地方就不能去,只能呆在宿舍里,求助者为此非常痛苦,知道老师和别人其实不可怕,是自己心理上出问题了,但就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害怕。求助者害怕这样下去会得精神病,迫切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的了解与观察: 求助者父母均为下岗工人,家境贫寒。求助者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较好。其性格较为内向、孤僻、自卑,情绪有些焦虑、紧张,以往无重大疾病史和家族精神病史。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很少与心理咨询师有目光接触,头几乎一直低着。 该求助者行为症状不包括()。

    • A、强迫行为
    • B、回避行为
    • C、自虐行为
    • D、冲动行为

    正确答案: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