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患者,男,40岁。患者2天前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呕吐非喷射状,伴胸闷腹胀,神疲畏寒,并出现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小便呈浓茶色,无腹痛、腹泻,无陶土便及黑便。查体:T37.2℃,P85次/分,R20次/分,BP130/85mmHg。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辅助检查:WBC5.5×109/L,N0.55,L0.44,RBC5.5×1012/L,Hb167g/L,ALT587U/L。【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黄

题目

【病例摘要】患者,男,40岁。患者2天前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呕吐非喷射状,伴胸闷腹胀,神疲畏寒,并出现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小便呈浓茶色,无腹痛、腹泻,无陶土便及黑便。查体:T37.2℃,P85次/分,R20次/分,BP130/85mmHg。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辅助检查:WBC5.5×109/L,N0.55,L0.44,RBC5.5×1012/L,Hb167g/L,ALT587U/L。【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黄疸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患者,男,40岁。患者2天前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呕”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49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痰涎,自行休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未行系统治疗。1日前患者再次出现眩晕,并觉恶心,呕吐数次,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眩晕时作,并感头部昏沉不适,胸闷恶心,时欲呕吐,纳食不香,二便调。舌白,苔白腻,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年,再发1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眩晕反复发作1年,诊断为眩晕。脾虚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见眩晕时作,伴头部昏沉不适;痰浊中阻,气机不利,而见胸闷恶心;痰浊壅盛,故呕吐痰涎。舌白,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壅盛之象。辨证为痰浊上蒙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眩晕与头痛相鉴别:眩晕与头痛可相兼为病,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由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上蒙证中医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2题:

    病例摘要:薄某,男,48岁,已婚,司机。2015年2月1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经休息或服药后缓解。现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中医病证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剂名称: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麦冬15g,五味子6g,玉竹10g,人参30g,当归15g,炙甘草6g,黄芪30g,肉桂3g,丹参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64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腻,有咳嗽病史。1天前劳累后出现喘促短气,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现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或濡。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哮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型诊断:痰浊阻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为主症,辨病为喘证。现症见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或濡,辨证为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中医病证鉴别:喘证和哮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亦伴呼吸困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方剂名称: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5g,陈皮15g,茯苓9g,苏子9g,白芥子9g,莱菔子9g,杏仁9g,紫菀9g,旋覆花(包煎)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OO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查体:T 36.2℃,P 81次/分,R 20次/分,BP 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2)P 81次/分,R 20次/分,BP 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3)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二、西医鉴别诊断此病人无泌尿系统病征或肾功能损害;无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病征;腹部和腰背部未闻及血管杂音,故可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多伴有心动过速、剧烈头痛、呕吐,历时数分或数天,一般降压药治疗无效,发作间歇血压可正常,超声,CT等可确诊,亦不难鉴别。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2.病因病机分析 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四、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2级)。2.中医疾病诊断 眩晕。3.中医辨证诊断 痰湿中阻。五、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2.所选方剂名称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5g、陈皮12g、白术15g、薏苡仁20g、天麻15g、茯苓12g、竹茹12g、郁金12g、大枣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非药物治疗 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2.降压药治疗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至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至少小于140/90mmHg。可单独使用利尿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 第5题:

    患者男,39岁农民,乏力、贫血3年。6d前“感冒”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恶心、呕吐。化验:血肌酐1300μmol/L,尿素氮50mmol/L,血红蛋白50g/L。使该患者病情加重的诱因为

    A.未系统治疗

    B.劳累

    C.感染

    D.贫血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病例摘要:肖某,女,4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5日初诊。患者3天前出现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现症:眩晕,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眩晕。中医证型诊断:痰湿中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为主症,辨病为眩晕。现症见眩晕,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辨证为痰湿中阻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剂名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9g,陈皮6g,白术18g,薏苡仁6g,茯苓6g,天麻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7题:

    病例摘要:傅某,男,4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9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3天前与家人吵架后,出现头部胀痛,无呕吐,无意识障碍,遂来就诊。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面红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阳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昏胀痛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面红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头痛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方剂名称: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山栀9g,黄芩9g,丹皮9g,桑寄生9g,杜仲9g,牛膝12g,益母草9g,白芍9g,夜交藤9g,茯神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8题:

    患者,男,40岁。
    患者2天前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呕吐非喷射状,伴胸闷腹胀,神疲畏寒,并出现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小便呈浓茶色,无腹痛、腹泻,无陶土便及黑便。
    查体:T37.2℃,P85次/分,R20次/分,BP130/85mmHg。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辅助检查:WBC5.5×10/L,N0.55,L0.44,RBC5.5×10/L,Hb167g/L,ALT587U/L。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黄疸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巩膜及皮肤黄染2天。
    (2)右上腹轻压痛。
    (3)WBC5.5×10/L,N0.55,L0.44,RBC5.5×10/L,Hb167g/L,ALT587U/L。
    二、西医鉴别诊断
    黄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轻度的食欲不振,无皮肤瘙痒,黄疸轻度短暂,颈淋巴结常肿大,白细胞总数往往增多,有大量异型淋巴细胞;而本病食欲不振显著,可有皮肤瘙痒,黄疸较显著,少见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有少数异型淋巴细胞,二者不难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湿热内蕴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呈浓茶色;湿热阻滞中焦,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则神疲恶心、呕吐;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均为湿重于热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暑湿当令,湿热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急性病毒性肝炎。
    2.中医疾病诊断 黄疸。
    3.中医辨证诊断 湿重于热。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清热利湿,化浊运脾。
    2.所选方剂名称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藿香12g、白豆蔻12g、陈皮12g、苍术15g、厚朴15g、半夏12g、茵陈蒿15g、车前子15g、茯苓12g、薏仁20g、黄芩12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隔离、注意饮食卫生。
    2.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多种维生素,严禁饮酒。
    3.抗病毒治疗 可用干扰素等。
    4.护肝药物 可用水飞蓟素。

  • 第9题:

    【病例摘要】 患者,男,40岁。 患者2天前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呕吐非喷射状,伴胸闷腹胀,神疲畏寒,并出现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小便呈浓茶色,无腹痛、腹泻,无陶土便及黑便。 查体:T37.2℃,P85次/分,R20次/分,BP130/85mmHg。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辅助检查:WBC5.5×109/L,N0.55,L0.44,RBC5.5×1012/L,Hb167g/L,ALT587U/L。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巩膜及皮肤黄染2天。
    (2)右上腹轻压痛。
    (3)WBC5.5×109/L,N0.55,L0.44,RBC5.5×1012/L,Hb167g/L,ALT587U/L。
    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患者湿热内蕴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呈浓茶色;湿热阻滞中焦,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则神疲恶心、呕吐;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均为湿重于热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暑湿当令,湿热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
    三、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
    2.中医疾病诊断黄疸。
    3.中医辨证诊断湿重于热。
    四、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清热利湿,化浊运脾。
    2.所选方剂名称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藿香12g、白豆蔻12g、陈皮12g、苍术15g、厚朴15g、半夏12g、茵陈蒿15g、车前子15g、茯苓12g、薏仁20g、黄芩12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隔离、注意饮食卫生。
    2.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多种维生素,严禁饮酒。
    3.抗病毒治疗可用干扰素等。
    4.护肝药物可用水飞蓟素。

  • 第10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40岁。患者2天前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呕吐非喷射状,伴胸闷腹胀,神疲畏寒,并出现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小便呈浓茶色,无腹痛、腹泻,无陶土便及黑便。查体:T37.2℃,P85次/分,R20次/分,BP130/85mmHg。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辅助检查:WBC5.5×109/L,N0.55,L0.44,RBC5.5×1012/L,Hb167g/L,ALT587U/L。【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黄疸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鉴别。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巩膜及皮肤黄染2天。
    (2)右上腹轻压痛。
    (3)WBC5.5×109/L,N0.55,L0.44,RBC5.5×1012/L,Hb167g/L,ALT587U/L。
    二、西医鉴别诊断
    黄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轻度的食欲不振,无皮肤瘙痒,黄疸轻度短暂,颈淋巴结常肿大,白细胞总数往往增多,有大量异型淋巴细胞;而本病食欲不振显著,可有皮肤瘙痒,黄疸较显著,少见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有少数异型淋巴细胞,二者不难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患者湿热内蕴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呈浓茶色;湿热阻滞中焦,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则神疲恶心、呕吐;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均为湿重于热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暑湿当令,湿热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
    2.中医疾病诊断黄疸。
    3.中医辨证诊断湿重于热。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清热利湿,化浊运脾。
    2.所选方剂名称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藿香12g、白豆蔻12g、陈皮12g、苍术15g、厚朴15g、半夏12g、茵陈蒿15g、车前子15g、茯苓12g、薏仁20g、黄芩12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隔离、注意饮食卫生。
    2.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多种维生素,严禁饮酒。
    3.抗病毒治疗可用干扰素等。
    4.护肝药物可用水飞蓟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林某,男,57岁,已婚,退休 。 患者10年前于劳累后出现左胸疼痛,严重时伴憋闷感,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2年前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遂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多支病变",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后病情平稳 。近1月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左胸疼痛 。刻下症见:左胸时感闷痛,伴心悸盗汗,腰膝酸软,耳鸣口干,夜眠欠安,纳食尚可,二便调 。舌红少津,脉细数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吴某,男,35岁,外企职员 。 7天前与朋友外出游玩,进食自助烧烤后出现恶心,呕吐,初为胃内未消化食物,后为呕吐清水痰涎,自服黄连素、藿香正气软胶囊等未见明显减轻,遂来院就诊 。现症见:胸闷呕恶,呕吐清水,不思饮食,头眩心悸 。舌苔白腻,脉滑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自行外敷"止痛膏"后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酸楚感,下蹲困难,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4题:

    病例摘要:邓某,男,3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15日初诊。患者1周前劳累后出现便血,伴少气乏力。现症: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痔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型诊断:气虚不摄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劳累后便血,伴少气乏力为主症,辨病为血证之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辨证为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中医病证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治法:益气摄血。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5g,黄芪30g,酸枣仁9g,远志10g,龙眼肉20g,木香9g,阿胶(烊化)10g,地榆15g,槐花15g,仙鹤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5题:

    病例摘要:常某,男,35岁,已婚,教师。2014年2月3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常劳累后发作。现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阳不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辨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剂名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桂枝15g,制附片(先煎)15g,人参30g,黄芪20g,麦冬15g,枸杞10g,炙甘草6g,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6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12岁,学生。2013年1月23日初诊。患者1日前因饮食不洁出现呕吐,胸脘满闷。现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外邪犯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胸脘满闷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轻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方剂名称: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藿香10g,紫苏9g,白芷9g,大腹皮9g,厚朴10g,半夏6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桔梗10g,生姜三片、大枣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7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0岁,已婚,职员。2014年7月6日初诊。患者1天前劳累后出现肌肉关节刺痛,肿胀麻木。现症: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肌肤紫暗肿胀,肢体顽麻,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黧暗,眼睑浮肿,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痰瘀痹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肌肉关节刺痛,肿胀麻木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肌肤紫暗肿胀,肢体顽麻,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黧暗,眼睑浮肿,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辨证为痰瘀痹阻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疼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方剂名称:双合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桃仁6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茯苓15g,半夏15g,陈皮10g,白芥子5g,竹沥(兑服)5g,姜汁(兑服)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8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9题:

    患者男,饱餐后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出汗,并伴恶心,呕吐,急诊就医,该患者最有可能出现异常,且有诊断价值的生化指标是( )。

    A.ALT
    B.AST
    C.TG
    D.GLU
    E.AMY

    答案:E
    解析:
    该患者饱餐后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出汗,恶心、呕吐,应考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所以查淀粉酶(AMY)最有诊断价值。

  • 第20题:

    患者,男,39岁。
    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00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
    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
    (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
    (3)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此病人无泌尿系统病征或肾功能损害;无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病征;腹部和腰背部未闻及血管杂音,故可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多伴有心动过速、剧烈头痛、呕吐,历时数分或数天,一般降压药治疗无效,发作间歇血压可正常,超声,CT等可确诊,亦不难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
    2.病因病机分析 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2级)。
    2.中医疾病诊断 眩晕。
    3.中医辨证诊断 痰湿中阻。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2.所选方剂名称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5g、陈皮12g、白术15g、薏苡仁20g、天麻15g、茯苓12g、竹茹12g、郁金12g、大枣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非药物治疗 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治疗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至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至少小于140/90mmHg。可单独使用利尿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 第21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 。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OO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 。查体:T 36 .2℃,P 81次/分,R 20次/分,BP 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 。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OO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 。查体:T 36 .2℃,P 81次/分,R 20次/分,BP 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OO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3)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2.病因病机分析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2.中医疾病诊断眩晕。3.中医辨证诊断痰湿中阻。
    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2.所选方剂名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半夏15g、陈皮12g、白术15g、薏苡仁20g、天麻15g、茯苓12g、竹茹12g、郁金12g、大枣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2.降压药治疗原则上应将血压降至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至少小于140/90mmHg。可单独使用利尿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患者,男,40岁。 患者2天前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呕吐非喷射状,伴胸闷腹胀,神疲畏寒,并出现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小便呈浓茶色,无腹痛、腹泻,无陶土便及黑便。 查体:T37.2℃,P85次/分,R20次/分,BP130/85mmHg。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辅助检查:WBC5.5×109/L,N0.55,L0.44,RBC5.5×1012/L,Hb167g/L,ALT587U/L。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巩膜及皮肤黄染2天。
    (2)右上腹轻压痛。
    (3)WBC5.5×109/L,N0.55,L0.44,RBC5.5×1012/L,Hb167g/L,ALT587U/L。
    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患者湿热内蕴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呈浓茶色;湿热阻滞中焦,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则神疲恶心、呕吐;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均为湿重于热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暑湿当令,湿热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
    三、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
    2.中医疾病诊断黄疸。
    3.中医辨证诊断湿重于热。
    四、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清热利湿,化浊运脾。
    2.所选方剂名称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藿香12g、白豆蔻12g、陈皮12g、苍术15g、厚朴15g、半夏12g、茵陈蒿15g、车前子15g、茯苓12g、薏仁20g、黄芩12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隔离、注意饮食卫生。
    2.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多种维生素,严禁饮酒。
    3.抗病毒治疗可用干扰素等。
    4.护肝药物可用水飞蓟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