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包括原始观测数据和导出数据,检定、校准和检测记录以及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证书的副本。
更多“检定、校准和检测的原始记录应包含哪些内容?”相关问题
  • 第1题:

    校准结果可以记录在()中。

    • A、校准证书
    • B、校准报告
    • C、检定证书和校准报告
    • D、原始记录

    正确答案:A,B

  • 第2题:

    对检定,校准和测试原始记录的签字有何要求?


    正确答案: 检定、校准和测试记录必须有检定人、校准人或测试人和校验人或审核人的签字。

  • 第3题:

    对检定、校准和测试的原始记录有何要求?


    正确答案: (1)检定,校准和测试的原始记录必须项目齐全,字迹清楚,数据无误,并妥善保管;(2)检定,校准和测试的原始记录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 第4题:

    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的过程?


    正确答案: 抽样、处置、运输、存储、被检物品准备、数据统计方法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第5题:

    为了达到保证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目标,必须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有效地控制,对控制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 A、原始记录和证书报告
    • B、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
    • C、人员和设备
    • D、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

    正确答案:B

  • 第6题:

    什么是检定、校准、检测的原始记录?它必须满足什么要求?


    正确答案: 检定、校准、检测的原始记录是指每一次检定或校准的所记录的被测对象的名称、编号、型号规格、原始状态、外观特征、计量标准器具、检测日期、检测人员、环境参数值、测量项目、测量次数、每次测量的数据、数据计算处理、结论、测量不确定度等原始信息。原始记录它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一是真实性,原始记录必须当时记录,不能事后追记或补记,也不能以重新抄过的记录代替原始记录。必须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读取的数据,不得虚伪记录,伪造数据。
    二是信息量充分,原始计量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包括各种影响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因素在内,以保证检定、校准、检测能够在尽可能与原来接近的条件下复现。如实验的计量标准器具和被测对象的名称、编号、型号规格、原始状态、外观特征、检测日期、检测人员、环境参数值、测量项目、测量次数、每次测量的数据、数据计算处理、结论、测量不确定度等原始信息。

  • 第7题:

    检定证书和校准、测试报告的信息与其原始记录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各种检定证书和校准、测试报告的信息在原始记录上都应能一一对应,不允许有涂改,必须准确无误。

  • 第8题:

    填空题
    状态标识应包含必要的信息,如检定或校准日期、()、检定或校准单位、()、使用人等。

    正确答案: 有效期 ;设备编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校准结果可以记录在()中。
    A

    校准证书

    B

    校准报告

    C

    检定证书和校准报告

    D

    原始记录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为了达到保证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目标,必须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有效地控制,对控制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A

    原始记录和证书报告

    B

    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

    C

    人员和设备

    D

    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检定、校准、检测的原始记录?它必须满足什么要求?

    正确答案: 检定、校准、检测的原始记录是指每一次检定或校准的所记录的被测对象的名称、编号、型号规格、原始状态、外观特征、计量标准器具、检测日期、检测人员、环境参数值、测量项目、测量次数、每次测量的数据、数据计算处理、结论、测量不确定度等原始信息。原始记录它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一是真实性,原始记录必须当时记录,不能事后追记或补记,也不能以重新抄过的记录代替原始记录。必须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读取的数据,不得虚伪记录,伪造数据。
    二是信息量充分,原始计量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包括各种影响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因素在内,以保证检定、校准、检测能够在尽可能与原来接近的条件下复现。如实验的计量标准器具和被测对象的名称、编号、型号规格、原始状态、外观特征、检测日期、检测人员、环境参数值、测量项目、测量次数、每次测量的数据、数据计算处理、结论、测量不确定度等原始信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检定、校准、检测结果核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检定人员出具的原始记录和检定证书,必须经过核验人员核验并签字

    B

    核验过程中,当发现数据有误时,核验人员应改正错误并签名

    C

    核验的内容包括检查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是否符合规程、规范的要求

    D

    证书中包含意见和解释时,核验人员应核验意见和解释是否正确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3题:

    状态标识应包含必要的信息,如检定或校准日期、()、检定或校准单位、()、使用人等。


    正确答案:有效期 ;设备编号

  • 第14题: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对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的选择上有哪些规定?


    正确答案: 1)开展检定工作,尤其是强制检定工作,必须使用计量检定规程;
    2)开展校准工作应使用满足顾客需要的、对所进行的校准适宜的校准规范;
    3)承担计量器具新产品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应使用国家统一制定的定型鉴定大纲或样机试验大纲。

  • 第15题:

    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覆盖的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实际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方法和程序,例如计量技术规范、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检测方法或标准等;
    2)对顾客物品的抽样、处臵、运输和和检测前的方法和程序;
    3)操作和使用所有相关设备的说明书或必要的操作规程;
    4)适当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和分析检定、校准和检测数据的统计技术。

  • 第16题:

    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报告有哪些基本的要求?


    正确答案: 计量技术机构应准确、清晰和客观地报告每一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结果,并符合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中的规定。
    结果通常是以检定证书(或检定结果通知书)、校准证书或检测报告的形式出具,并应报告顾客要求的,说
    明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所必需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只有在与顾客签订书面协议的情况下,可用简化的方式报告结果。

  • 第17题:

    应如何配备进行检定、校准和检测的仪器设备?


    正确答案: 应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型式评价大纲和检验规则等中的规定配备仪器设备,所配备的仪器设备应满足规程、校准、大纲和检验规则的准确度要求和其他功能要求。并经过检定、校准,有在有效期内的检定、校准证书,贴有表明检定、校准状态的标识。

  • 第18题:

    检定、校准、检测人员培训的内容包括哪些?


    正确答案: 计量法律法规、计量技术规范、计量基础和专业知识、标准知识、数据处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数理统计、抽样方法及质量管理知识等。

  • 第19题:

    检定、校准和检测的原始记录应保存多长时间?


    正确答案: 一般应保存两个周期,既当前周期前的两个周期。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保证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计量技术机构应具有哪些必须的资源?

    正确答案: 决定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资源有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测量设备以及检定、校准和测量方法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对出具的计量检定证书和校准证书,以下()项要求是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A

    应准确、清晰和客观地报告每一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结果

    B

    应给出检定或校准的日期及有效期

    C

    出具的检定、校准证书上应有责任人签字并加盖单位专用章

    D

    证书的格式和内容应符合相应技术规范的规定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检定、校准、检测人员培训的内容包括哪些?

    正确答案: 计量法律法规、计量技术规范、计量基础和专业知识、标准知识、数据处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数理统计、抽样方法及质量管理知识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是保证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资源,为此应做到()。
    A

    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应符合所开展项目的技术规范或规则所规定的要求

    B

    在机构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定.校准和检测时,可适当降低环境条件的要求

    C

    机构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

    D

    对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


    正确答案: A,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