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结构性车辙与流动性车辙的发生机理,如何预防?”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车辙测定的基准测量宽度为( )。

    A.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车道两侧标线宽度中点到中点的距离
    B.以形成车辙部位的一个设计车道宽度
    C.以发生车辙的实际宽度
    D.以发生车辙的2倍实际宽度

    答案:A
    解析:
    对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车道两侧标线宽度中点到中点的距离为车辙测定的准测量宽度。

  • 第2题:

    进行沥青路面车辙测试时,针对内外侧轮迹带的车辙深度D1和D2,以()作为断面的车辙深度

    A.其中最小值
    B.两者平均值
    C.该断面的最大车辙深度
    D.该断面的平均车辙深度


    答案:C
    解析:

  • 第3题:

    常用的沥青路面车辙测试方法有( )。

    A.横断面尺法
    B.横断面仪法
    C.激光车辙仪法
    D.超声波车辙仪法

    答案:A,B,C,D
    解析:
    常用的沥青路面车辙测试方法有横断面尺法、横断面仪法、激光或超声波车辙仪法。所以答案为ABCD。

  • 第4题:

    路面车辙用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评价,RDI计算与()有关。


    A.车辙深度参数
    B.车辙深度限值
    C.车辙深度
    D.a0、a1

    答案:A,B,C,D
    解析:
    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100-a0 RD(RD≤RDa);RDI=60-a1 (RD≤RDa)(RDa≤RD小于RDb);RDI=O(RD>RDb)。其中,RD为车辙深度,车辙深度参数RDa=20mm,车辙深度限值RDb=35mm,模型参数a0=2.0、a1=4.0。

  • 第5题:

    车辙测定的基准测量宽度应符合的规定是( )。

    A.对于高速公路,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车道两侧标线宽度中点到中点的距离为基准测量宽度
    B.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有车道区画线时,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车道两侧标线宽度中点到中点的距离为基准测量宽度
    C.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无车道区画线时,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设计车道宽作为基准测量宽度
    D.对于一级公路,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设计车道宽作为基准测量宽度

    答案:A,B,C
    解析:
    对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车道两侧标线宽度中点到中点的距离为基准测量宽度。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有车道区画线时,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车道两侧标线宽度中点到中点的距离为基准测量宽度;无车道区画线时,以发生车辙的一个设计车道宽作为基准测量宽度。

  • 第6题:

    车辙


    正确答案: 是路面结构及土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

  • 第7题:

    对沥青路面出现车辙如何进行处理?


    正确答案: (1)车道表面因车辆行驶推移而产生的车辙,应将出现车辙的面层切削或铣刨清除,然后重铺沥青面层。在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上可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或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修补。
    (2)路面受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波形车辙,如果已经稳定,可将凸出的部分削除,在波谷部分喷洒或涂刷粘结沥青并填补沥青混合料并找平、压实。
    (3)因面层与基层间存有水稳定不良的夹层而形成的车辙变形,应将面层挖除,彻底清除有害夹层之后,重作面层。

  • 第8题:

    车辙试验


    正确答案: 评定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高温时抵抗产生轮迹能力的室内模拟试验。

  • 第9题: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包括()。

    • A、贯入度
    • B、针入度
    • C、流动性
    • D、车辙试验

    正确答案:A,C,D

  • 第10题:

    简述沥青路面车辙如何处理?


    正确答案: (1)行车道表面因车辆行驶推移而产生的车辙,应将车辙面层削平或刨铣清除,然后重铺沥青面层。
    (2)属于路面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波形车辙,已经稳定的,在高温季节采取挖高补低的办法,将凸出部分铲平,凹陷部分先撒黏层油,在用沥青混合料修补平整。
    (3)如因不稳定夹层引起的,则应将面层挖除,清处不稳定夹层后,充铺面层。
    (4)属于局部下沉造成的车辙,应首先处置局部下沉处的土基或路面垫层和基层,重新铺筑面层。

  • 第11题:

    问答题
    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采取措施减小车辙?

    正确答案: 车辙是路面的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
    路面的车辙同荷载应力大小、重复作用次数以及结构层和土基的性质有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包括()。
    A

    贯入度

    B

    针入度

    C

    流动性

    D

    车辙试验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车辙深度超过()时定义车辙损坏。



    A.5mm
    B.10mm
    C.8mm
    D.15mm

    答案:B
    解析:
    车辙是指轮迹处深度大于10mm的纵向带状凹槽(辙槽),轻:辙槽浅,深度在10-15mm之间,重:辙槽深,深度15mm以上,损坏按面积计算,检测结果要用影响宽度(0.4m)换算成面积。

  • 第14题:

    绘制横断面曲线时,在图上确定车辙深度D1、D2,以其中的最大值作为()。


    A该评定路段的最大车辙深度
    B该评定路段的平均车辙深度
    C该断面的最大车辙深度
    D该断面的平均车辙深度

    答案:C
    解析:
    绘制横断面曲线时,在图上确定车辙深度D?和D?,以其中的最大值作为该断面的最大车辙深度,读至1mm。

  • 第15题:

    路面车辙用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评价,RDI计算与( )有关。

    A.车辙深度参数
    B.车辙深度限值
    C.车辙深度
    D.a?、a?

    答案:A,B,C,D
    解析:
    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100-a?RD(RD≤RDa);RDI=60-a?(RD≤RDa)(RDa≤RD小于RDb);RDI=O(RD>RDb)。其中,RD为车辙深度,车辙深度参数RDa=20mm,车辙深度限值RDb=35mm,模型参数a?=2.0、a?=4.0。

  • 第16题:

    在下列四个车辙深度测试方法中,()属于半自动化测试方法。


    A超声波车辙仪
    B线激光车辙仪
    C路面横断面仪法
    D横断面尺法

    答案:C
    解析:
    横断面尺法属于人工操作方法,路面横断面仪法属于半自动化测试方法,超声波车辙仪与线激光车辙仪属于激光连续测试方法。

  • 第17题:

    绘制横断面曲线时,在图上确定车辙深度D1、D2,以其中的最大值作为()。


    A.该评定路段的最大车辙深度
    B.该评定路段的平均车辙深度
    C.该断面的最大车辙深度
    D.该断面的平均车辙深度

    答案:C
    解析:
    绘制横断面曲线时,在图上确定车辙深度D?和D?,以其中的最大值作为该断面的最大车辙深度,读至1mm。

  • 第18题:

    汽车在泥泞路段行驶,若路面已形成车辙,一般不可循原车辙前进。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采取措施减小车辙?


    正确答案: 车辙是路面的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路面的车辙同荷载应力大小、重复作用次数以及结构层和土基的性质有关。

  • 第20题:

    马歇尔试验结果分析得到最佳沥青用量OAC,还应检验()技术性质。

    • A、抗滑性、抗车辙能力
    • B、水稳定性、抗车辙能力
    • C、施工和易性、抗车辙能力
    • D、施工和易性、冻融劈裂试验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沥青路面因车辆行驶推移而产生的车辙病害,养护时将出现车辙的面层()清除,然后重辅沥青面层。


    正确答案:切削或铣刨

  • 第22题:

    什么是车辙?


    正确答案: 车辙是指路面沿行车轮胎而产生的纵向带状凹槽。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结构性车辙与流动性车辙的发生机理,如何预防?

    正确答案: (1)结构性车辙:在汽车荷载作用下,路面各结构层产生压缩变形,当这种变形超过材料的弹性范围时,各结构层便形成微小的永久性塑性变形,这种变形不断积累就产生了结构性车辙。结构性车辙没有两侧隆起,横断面呈凹槽(V)形。这种车辙多发生在柔性路面和半刚性基层破损后的沥青路面。预防或减小结构性车辙,应采用强度稳定性好的路面材料,并须加强路基和路面各层的压实。
    (2)流动性车辙:在高温条件下,汽车荷载对路面反复作用,当荷载产生的剪应力超过材料的抗剪强度时,沥青混合料产生剪切破坏而导致流动变形,这种变形的积累就形成了流动性车辙。这种车辙一般都有两侧隆起现象,横断面呈W形。流动性车辙多见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防止这类车辙发生,应首先推荐采用抗车辙沥青混凝土设计,从结合料和矿料级配方面着手,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同时,还应加强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层间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