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为国以礼”的礼治论。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维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
从维护礼治出发,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
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
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更多“简述先秦儒家的礼法观。”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先秦儒家的礼法观。
    “为国以礼”的礼治论。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维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
    从维护礼治出发,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
    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
    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 第2题:

    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简述孔子的“仁学”、“礼治”思想和儒家的修养观?


    正确答案: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统治。
    “仁学”是从宗法血亲关系出发,推广到社会的,由血统到政统到道统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功用是“整民”,“政之舆”。
    “修身观:“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第4题:

    先秦儒家中,主张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子张

    正确答案:C

  • 第5题:

    简述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儒家法律思想可以概括为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同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讲究出于礼而入于刑,认为人应该通过对自身道德境界的追求而达到圣人状态。所以从儒家的观点来看受到刑罚就是耻辱。

  • 第6题:

    先秦儒家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 (1)思想出发点:
    首先,儒家不仅认为人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人必土地、财货重要,而且提出“民为立国之本”的民本思想。
    其次,得国的关键在于得民心。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最后,还包括“以人道治人”。
    (2)仁概念的构成要素
    一,人的基本规定性。仁作为人的基本规定性,意指仁者爱人,爱人为人。首先,仁者爱一切人。其次,爱有差等。最后,急亲贤国家。
    二,伦理道德。
    三,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
    四,行为准则。所谓成仁之道有两层含义:其一,成仁之途径——克己复礼。其二,成仁之方法——执中求和。
    (3)人性假设
    人或者可以靠“存心养性”的内在道德修养,或者可借助于“化性起伪”的外部礼法强制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4)合法-合理性依据
    社会所谓“合法性”依据,乃指古代管理所赖以存在的、反映治国主体意志并适应其政治需要的国家主体意识,这种国家主体意识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社会多数人所共有的一种信念,进入人们的自觉有意识或沉入人们的自发无意识。
    首先,国家前社会个人性质权力的存在和夏王朝早期国家的产生,导致“个人集权”的合法性。
    其次,启时开始的“世袭制”的沿袭,商灭夏,周亡商和国家制度的设计、国家集体一时的出现,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王朝正统观念”。
    最后,中国走向早期文明的独特途径和宗法制度的出现,早就了“天下共主华夏统一”观念。
    这样,“合法性”依据作为一种历史性观念,按其形成过程及内容的延展,可归纳为:个人集权——王朝正统——天下共主华夏统一观。
    (5)治国模式
    德治教化——发扬美好光明的道德,并用以教育感化人们,使之亦能去其旧染之污,以达至善至美。
    修身治国——修养个人的道德,提高个人道德品性,以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6)社会组织化方式
    一,内仁外礼。通过出自人们内心“仁”的道德修养和来自外部社会“礼”的强制来规范,协调人们的行为,以达成社会的有序,统一和稳定。
    二,执中求和。人们不应该走极端,要避免过与不及的出现。
    中和原则1(道德修养)
    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中”是天下之本,人之本性。但人因气禀所致,情发各异,故要求人们敢情发而皆中节——符合法度,常理,以实现天下之“和”。
    中和原则2(国家治理)
    抓住问题的终始本末,上下精细无所不尽,在众论不同之极的两端之间,用法,理量度而取其“中”而用。

  • 第7题:

    填空题
    ()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批评孟子的人性论,主张()的人性观。

    正确答案: 荀况,性本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从其“礼说”和“仁论”出发,构建了理想的()
    A

    “大同”社会的福利观

    B

    “王道”社会的福利观

    C

    “小康”社会的福利观

    D

    “仁政”社会的福利观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儒家法律思想可以概括为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同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讲究出于礼而入于刑,认为人应该通过对自身道德境界的追求而达到圣人状态。所以从儒家的观点来看受到刑罚就是耻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先秦儒家的礼法观。

    正确答案: “为国以礼”的礼治论。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维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
    从维护礼治出发,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
    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
    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

    正确答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式主要有“君子”和“圣人”两个层次。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德;圣人则在智的修养上更胜一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先秦儒家中,主张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子张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式主要有“君子”和“圣人”两个层次。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德;圣人则在智的修养上更胜一筹。

  • 第14题:

    ()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批评孟子的人性论,主张()的人性观。


    正确答案:荀况;性本恶

  • 第15题:

    《大学》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包括()

    • A、先秦儒家所体现的宝贵的平等精神
    • B、先秦儒家对普遍性、普世价值的追寻
    • C、先秦儒家对人性的本质的深入探讨
    • D、先秦儒家对人性的尊严的探讨

    正确答案:A,B,C,D

  • 第16题: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从其“礼说”和“仁论”出发,构建了理想的()

    • A、“大同”社会的福利观
    • B、“王道”社会的福利观
    • C、“小康”社会的福利观
    • D、“仁政”社会的福利观

    正确答案:B,D

  • 第17题:

    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两大特点:
    一是保守性增强了,批评性减弱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的批评,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社会的批判,不能越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必须严格遵守“礼义”界限。
    二是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并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也更为完整。如“六义”说的提出;“情、志”合一的趋势;“感物而动”思想的出现等等。

  • 第18题:

    简述先秦儒家的特点


    正确答案: 儒家由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其端,并由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孔子有鉴于当时社会礼坏乐崩之乱,遂以复兴周文为职志,以“礼”为教,以“仁”为宗,立“内圣外王”之教。孟子承袭孔子的“仁”说,以“仁义”为本,倡心性之学,主“内圣”之道,肯定之人为人就应是为道德人;荀子承袭孔子的“礼”教,以“礼义”为本,倡礼义之学,主“外王”之道,肯定人生的责任就在使人世道德化。儒家自西汉时期定为一尊之后,即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而主导着中国人对人与其生活世界的基本认知。

  • 第19题:

    问答题
    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两大特点:
    一是保守性增强了,批评性减弱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的批评,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社会的批判,不能越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必须严格遵守“礼义”界限。
    二是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并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也更为完整。如“六义”说的提出;“情、志”合一的趋势;“感物而动”思想的出现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大学》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包括()
    A

    先秦儒家所体现的宝贵的平等精神

    B

    先秦儒家对普遍性、普世价值的追寻

    C

    先秦儒家对人性的本质的深入探讨

    D

    先秦儒家对人性的尊严的探讨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先秦儒家的思想。

    正确答案: 1、“仁义”与“孝悌”的价值论;
    2、法自君出的立法观;
    3、贵族政体与贤人政治,政事方面的法治主张;
    4、省刑慎罚的刑法观和刑罚观;e、富而教之的预防犯罪论;
    5、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
    6、“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律实施论;
    7、轻徭薄赋,经济方面的法律主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正确答案: (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
    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
    (2)争论的焦点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竞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
    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礼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张制定新律,但在立法的指导方针上有重大分歧。礼教派主张以“礼”为指导的封建法律思想来指导立法,法理派主张以资产阶级法理来指导立法。“礼”是法典化的礼,是写入封建法典中的,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法;法是资产阶级的法理。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法理指导立法。
    (3)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
    (4)斗争的结果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
    (5)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先秦儒家提出的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 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提出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这一时期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学记》等对儒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这些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教政策思想。《学记》明确概括了儒家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必由其学”的精神论断。
    (2)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3)关于学制的构想。《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构想了一个按行政建制设置学校的蓝图:“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并提出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
    (4)关于视学制度。《学记》中,高度重视实学对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并对视学制度做了详尽的描述。
    (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并提出教育教学内容要与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为教材。儒家还提出了教学的常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
    (6)教师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是否尊师提高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的高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的“仁学”、“礼治”思想和儒家的修养观?

    正确答案: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统治。
    “仁学”是从宗法血亲关系出发,推广到社会的,由血统到政统到道统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功用是“整民”,“政之舆”。
    “修身观:“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