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汉字的发展历史。”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1)按照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2)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历史人物有时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3)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 第2题:

    汉字的历史是()的发展史。


    正确答案:中华民族

  • 第3题:

    针对生活和网络中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我们之所以要重视汉字,是因为() 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汉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汉字是各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旅游景观中汉字景观很多,从汉字发展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著名的有哪些?


    正确答案:旅游景观中汉字景观很多,从汉字发展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著名的有泰山刻石、曲阜碑林、西安碑林。

  • 第5题:

    简述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正确答案: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 第6题:

    简述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汉字的发展历史。

    正确答案: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汉字的历史是()的发展史。

    正确答案: 中华民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

    正确答案: 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画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或就一两个字具体说说汉字的魅力。

    正确答案: 汉字的演变过程
    (带有表意性质的陶器象形符号)——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
    汉字的魅力
    形体美(如象形字的形象性)、风骨美(汉字所透露的中华文化精神)、韵致美(如汉字的隐喻功能)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正确答案: ①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发挥并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②为汉族人民保存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
    ③还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人类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旅游景观中汉字景观很多,从汉字发展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著名的有哪些?

    正确答案: 旅游景观中汉字景观很多,从汉字发展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著名的有泰山刻石、曲阜碑林、西安碑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中国祭坛建筑发展历史。


    正确答案: 中国祭坛建筑历史起源很早
    (1)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及秦安大地湾等仰韶文化建筑的“大房子”,是中国古代最早期的祭祀建筑,成为最早的“明堂建筑”。建筑形制讲究方位(正向的南北向)和次序这两大祭祀要素。建筑呈“井“字形,十字轴线对称结构。
    (2)商代,明堂建筑又称辟雍,发展为周围环绕圆形水渠的十字轴线对称建筑,用“井”字形分隔相邻为九,间隔为五的空间模式。
    (3)周时祭祀的场所叫“畴”,为祭祀黄、青、赤、白四帝的有屋顶殿宇,是天子独揽了祭天权利的建筑。
    (4)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商时期形成的明堂形式建筑式微。
    (5)汉代,变周祭祀四帝为五帝(加一黑帝),明堂建筑对称性很强,中心极点尤为突出,,融会了阴阳、八卦、五行等内容,增添了神学的象征涵义。
    (6)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明堂建筑与佛教建筑相比,相形见拙。一直到唐武周时期才见转机。
    (7)唐武周时期,明堂建筑改以前的九室、五室的府制,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下层象征四时;中层象征十二时;上层象征二十四时,以及天(上)圆,地(下)方,以突出皇权的绝对权威和皇家的宏伟华贵。
    (8)南宋已不建明堂,只在宫中进行祭祀活动,辽、金、元三朝,无祭祀明堂建筑制度。
    (9)明初,在南京、北京均设有天坛、地坛、大祀殿(即清祈年殿的前身)等建筑。
    (10)清改明大祀殿(又叫大享殿)为祈年殿,并在国子监中建辟雍殿。

  • 第14题:

    简述压铸的发展历史。


    正确答案: 1822年,威廉姆•乔奇制造了一台日产1.2万—2万铅字的铸造机,显示压铸工艺方法的生产潜力。
    1849年斯图吉斯设计并制造成第一台手动活塞式热室压铸机,并在美国获得专利。
    1855年默根瑟勒印字压铸机,开始生产低熔点的铅、锡合铸字,到19世纪60年代用锌合金压铸零件生产。
    1904年英国的法兰克林开始用压铸方法生产汽车的连杆轴承,开创压铸零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的先例。
    1905年多勒成功研制了用于工业生产的压铸机,压铸锌、锡、铜合金铸件。随后瓦格纳设计了鹅颈式气压压铸机,用于生产铝合金铸件。
    1927年捷克工程师约瑟夫•波拉克设计了冷室压铸机,使压铸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20世纪50年代大型压铸机的发展开始,近10年压铸机开始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 第15题:

    简述浮选发展历史?


    正确答案: 追溯浮选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⑴1860年~1902年,全油浮选法为主要时期,效率底,耗油大。
    ⑵1902年~1912年,除全油浮选外,出现了表层浮选和泡沫浮选,并在方法砂锅内不断改进、完善。
    ⑶1912年~1925年,是泡沫浮选与其他浮选竞争,并取得优势的时期。
    这一时期内: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反复的比较发现,由于气泡的引入是矿粒分选效率大为提高,尤其是1910年机械搅拌式浮选机的制造成功,1912年正式投入使用以后,人们开始偏向使用泡沫浮选。
    同时,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设想用化学试剂来改变矿物的可浮性,因而浮选药剂业不断地得到了发展。比较重要的有:1913年发现重铬酸钾用于抑制方铅矿;硫酸铜活化铅锌矿;1921年采用有机化合物作捕收剂;1922年用氰化物作抑制剂抑制硫化矿;1924年用脂肪酸作氧化剂的捕收剂;1925年黄药的合成并作为硫化矿的捕收剂,使得泡沫浮选的分选效率大大优于全油浮选和表层浮选。从而摆脱了竞相争艳的局面,以至于当我们现在谈到浮选是一般都是指泡沫浮选。
    ⑷1925年至今:是泡沫浮选在理论与实践上蓬勃发展时期。
    1930年起,对各种矿物的可浮性开始进行全面的研究;1940年前后开始了煤泥的大规模浮选,使浮选的范围由硫化矿推广到氧化矿、非金属矿、以及现在的稀有金属矿。由于浮选依据的是矿物表面性质,而表面性质是多样的,而且对于每一种矿物之间都必然存在某些差异,更何况采用了化学药剂的处理,因此,原则上浮选可以分选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浮选的生命力及其广阔的前程也正在于此。近几十年来,浮选已经不再局限于矿物加工工程,而向其他领域发展,在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农产、食品工艺及废水处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 第16题:

    汉字的历史是什么的发展史?


    正确答案:汉字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 第17题:

    简述汉字形成的历史传说。


    正确答案:仓颉造字。

  • 第18题:

    简述汉字演变发展过程中的两大段落。


    正确答案:汉字发展可分为两大段落: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这是古文字阶段;从隶书到楷书到现代简化字,是今文字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小篆的使用和隶书的出现。
    (1)小篆:这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第一是线条化,确立了汉字符号性的特点。第二是统一化,把偏旁统一起来,为汉字定型打下了基础。第三是定型化,确立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位置,不能随意颠倒,不能用其他偏旁代替,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由甲骨文发展到小篆,是汉字字体演变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汉字书写形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离开象形的特点。小篆统一了古文字,并为方块字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小篆是承上启下的字体。
    (2)隶书: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即隶变),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笔画方折,小篆中有一些近似实物图形的字,到隶书中已经变得完全不象了;偏旁的书写方法和位置固定;“隶变”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从此,方块字定型,延续至今。隶书与现在通行的楷书接近,与甲骨文、金文等有很大的距离,与小篆也很不相同。

  • 第19题:

    问答题
    汉字的历史是什么的发展史?

    正确答案: 汉字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汉字形成的历史传说。

    正确答案: 仓颉造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1)按照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2)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历史人物有时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3)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汉字的性质及其古今发展演变线索。相关试题:(1)阐述汉字形体的历史变革。(2)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1)汉字的性质
    ①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用于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系统书写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②汉族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汉字也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同时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唯一的文字。
    (2)汉字的古今发展演变线索
    ①汉字的起源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②汉字的产生—甲骨文的产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这一时期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象形性,有些还具有图画意味。
    ③汉字进一步的发展—金文的出现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这时期的金文虽向前发展,但还具有一些象形的痕迹。这一时期的文字,因为受到封建割据的影响,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就呈现出了多样性,是我国文字产生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继续发展的重要的体现。
    ④汉字的统一—小篆的产生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⑤汉字的重大改革—隶书的出现
    a.秦朝末年,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b.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c.汉隶的产生就标志着汉字完全脱离象形意味,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是古代汉字成为现代汉字的起点。这一重要演变在汉字的发展是史上称为“隶变”。
    ⑥现代汉字的初步发展—楷书的形成和盛行
    形成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楷书,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转折。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成为一种艺术,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发展上,而是为追求字形书写美观。
    ⑦汉字艺术形式的重大发展—草书和行书的盛行
    草书和行书是汉字在书写草稿过程中形成的,起源较早,在唐朝后成为汉字艺术书法的流行形式。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形式;而行书则是居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法形式。
    ⑧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⑨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总的来说,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