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严禁使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教师资格考试:从抵制不良行为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从抵制不良行为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从抵制不良行为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

  • 第2题:

    结合中学教育实际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和惩罚等。
    在说服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和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的理解能力、不同的态度等而采取不同的策略,针对性地展开说服教育工作。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还要以情感人。
    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给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觉。
    学生集体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他们愿意承担执行的责任。教师应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性质、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办法,使全体同学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给予学生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以此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

  • 第3题: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
    A.说服 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E.奖励与惩罚


    答案:A,B,C,D,E
    解析:
    这五项都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 第4题:

    良好态度与品德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答案:
    解析: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 第5题: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答案:
    解析: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①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强调内部奖励。

  • 第6题: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答案:
    解析: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7题: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怎样培养?


    正确答案: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8题:

    判断题
    从抵制不良行为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 第9题:

    判断题
    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严禁使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11题:

    良好态度与品德常用的培养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案:
    解析: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 第12题:

    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说服教育法。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说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②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③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2)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班杜拉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言传身教,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鉴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做到:①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②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本身也容易成为学生向往的、追随的对象,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通过学习榜样人物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了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做出与榜样示范行为相匹配的反应,教师需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给予指导。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给予鼓励。
    (3)利用群体协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以如下操作:①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②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③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④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⑤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⑥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⑦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4)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无论是大组或小组讨论,解决两难问题,交谈等策略都可以促进辨析。但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①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②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③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上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但价值选择应由学生自己做出,教师起指导、辅助作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集体。用于个人时,不仅个人受到鼓舞,也可使集体受到教育;用于集体可以巩固集体成绩,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任何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都强调强化的作用,但强化要注意适度,又要避免单调。惩罚是对学生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应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坚持以表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原则。

  • 第13题:

    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以及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答案:
    解析: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包括: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14题: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答案:
    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①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等;②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

  • 第15题:

    从抵制不良行为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17题:

    问答题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有利于良好的品德的形成。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8题:

    判断题
    奖励与惩罚可以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