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荀子的人性论观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古代人性论代表性观点。
    古代人性论代表性观点:
    性善论孟子,“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性恶论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人性之无分善恶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认为人性有善与恶两方面矛盾;
    性善恶混杂论杨雄,“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性三品论董仲舒分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和韩愈分上、中、下品人性。

  • 第2题: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是()。


    正确答案:性恶论

  • 第3题:

    简述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重视后天的社会环境,以此做为人性分析基础。
    (2)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之心,这是不学而成的良知良能,四端经由涵养即成仁义礼智四德,所以人性善。
    (3)荀子认为生之谓性,不学成能,不事而成的是人的自然需求,如饥餐渴饮。顺此而为必会产生争夺,造成恶果,所以要隆礼重法,化性起伪。

  • 第4题:

    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人淄,不染自黑”,是()关于人性论的观点。

    • A、孟子
    • B、荀子
    • C、董仲舒
    • D、王充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重视后天的社会环境,以此做为人性分析基础。
    (2)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之心,这是不学而成的良知良能,四端经由涵养即成仁义礼智四德,所以人性善。
    (3)荀子认为生之谓性,不学成能,不事而成的是人的自然需求,如饥餐渴饮。顺此而为必会产生争夺,造成恶果,所以要隆礼重法,化性起伪。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是()。

    正确答案: 性恶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正确答案: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荀子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正确答案: 认识论:
    1知识才能是后天获得的
    2客观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
    3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的对立面是“伪”。对于“性”和“伪”的关系,荀子认为性是伪的基础,是人为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强“性伪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性伪合”,以为这个“性”可以化,而“伪”的目的就是为了性。这种合的关系就是“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然生就的,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断强调人性的必须改造,而且认为人性可以改造,改造人生必须通过伪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虽然错误地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性,但是他却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善的积累对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努力学习自觉修养的信息和勇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老子、庄子的人性论观点。

    正确答案: (1)老子主张人性是超善恶的。老子认为人性来自于“道”,在未加雕琢之前是至善至美的。他认为初生婴儿的人性才是人之本性,是至美的,是无所谓善恶的,是超乎世俗的,随着婴儿的长大,现实的人性即有了善恶,因此主张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
    (2)庄子认为人性来自于天道,是命定的,其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他特别强调人的自由本性。“生之谓性,率性而为”,这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 第14题: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孟子和老子
    • B、孟子和荀子
    • C、荀子和墨子
    • D、孔子和墨子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荀子的()和董仲舒的()。


    正确答案: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

  • 第16题:

    试述荀子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正确答案: 认识论:
    1知识才能是后天获得的
    2客观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
    3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的对立面是“伪”。对于“性”和“伪”的关系,荀子认为性是伪的基础,是人为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强“性伪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性伪合”,以为这个“性”可以化,而“伪”的目的就是为了性。这种合的关系就是“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然生就的,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断强调人性的必须改造,而且认为人性可以改造,改造人生必须通过伪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虽然错误地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性,但是他却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善的积累对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努力学习自觉修养的信息和勇气。

  • 第17题:

    简述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孟子用来论证“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说。”“善”即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孟子认为“善”是人生而俱来的本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古代帝王所以有“仁”政,那就是因为他有“不忍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天赋本性,即“四端”。
    (1)“四端”
    “四端”即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甚至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因此,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能算作人。
    (2)“大体”与“小体”
    “大体”指心,即先验的“善性”,“小体”指耳目之欲,即人欲。“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意思是说,“大人”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使它丧失,并且用“心”来主导耳目之欲,所以是“大人”;而“小人”则不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使它失掉了,而听任耳目之欲无限发展,所以就是“小人。”但在实践中,孟子严格区分“君子(大人)”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行,只有“君子”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 第18题:

    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 A、孔子;荀子
    • B、孟子;荀子
    • C、荀子;韩非
    • D、韩非;孟子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单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A

    孟子和老子

    B

    孟子和荀子

    C

    荀子和墨子

    D

    孔子和墨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人性论代表性观点。

    正确答案: 古代人性论代表性观点:
    性善论孟子,“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性恶论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人性之无分善恶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认为人性有善与恶两方面矛盾;
    性善恶混杂论杨雄,“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性三品论董仲舒分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和韩愈分上、中、下品人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孟子用来论证“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说。”“善”即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孟子认为“善”是人生而俱来的本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古代帝王所以有“仁”政,那就是因为他有“不忍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天赋本性,即“四端”。
    (1)“四端”
    “四端”即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甚至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因此,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能算作人。
    (2)“大体”与“小体”
    “大体”指心,即先验的“善性”,“小体”指耳目之欲,即人欲。“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意思是说,“大人”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使它丧失,并且用“心”来主导耳目之欲,所以是“大人”;而“小人”则不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使它失掉了,而听任耳目之欲无限发展,所以就是“小人。”但在实践中,孟子严格区分“君子(大人)”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行,只有“君子”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评价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

    正确答案: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代的著名学者,他们均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二人的观点从出发点和发展途径,以及最终归宿都有很大的差别,现就将二者理论上的简述如下:
    一、二者的出发点不同:
    孟子持人行善的主张,他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是对别人的“同情心”。除此之外孟子认为人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就是孟子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二、二者对于人性的发展途径观点不同:
    孟子认为从他的天赋“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一套修养办法,通过“反求诸己而已”即在于主观的反省,注意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来达到他所持的道德标准。
    荀子认为,需要圣人、君主对称民的教化,需要礼仪等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
    三、二者观点的最终归宿不同;
    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道德的观念,提出道德规范,礼仪制度等是后天才才有的,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黑格尔曾认为,主张性恶比主张性善深刻得多。
    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除以上的主要不同外,它们的观点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所谓“性善”、“性恶”的含义,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A

    孔子;荀子

    B

    孟子;荀子

    C

    荀子;韩非

    D

    韩非;孟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人淄,不染自黑”,是()关于人性论的观点。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王充


    正确答案: A
    解析: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像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