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题目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范长江赴延安采访,所撰写的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

    A.《中国的西北角》
    B.《塞上行》
    C.《延安归来》
    D.《西行漫记》

    答案:B
    解析:

  • 第2题:

    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范长江。


    答案:对
    解析:

  • 第3题:

    《华美窗帷的后面》选自()。

    A《萍踪忆语》

    B《萍踪寄语》

    C《中国西北角》

    D《范长江文集》


    B

  • 第4题: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正确答案: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1932年进入北大哲学系,1933舍弃血液,投身抗日救国运动。1934年成为《大公报》撰稿人。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从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对西北采写的历程。行程万余里,观察红军北上动向,考察了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大公报》采写了数十篇通讯,后汇集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范长江的通讯,不仅揭示了国民党腐败政府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而且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红军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许多读者通过范长江的通讯加深了对共产党和红军的了解。《塞上行》一书:1936年,范长江深入内蒙西部,采写了通讯《忆西蒙》;西安事变发生后,他不顾个人安危,进入事变中心进行采访,第一次接触到共产党人;在延安,范长江采访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这使得他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1937年,范长江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西北近影》等系列通讯。这些通讯后来汇集为《塞上行》一书。此书与《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成为其新闻通讯的代表作。范长江的西安、陕北执行的系列通讯,出色地向全国公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反映了陕北根据地红军和人民的生活,描述了共产党领导人物的风貌,受到了广大群众、各阶层爱国人士的重视和欢迎。范长江是当时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红区情况的第一位中国记者。1939年,范长江脱离《大公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记者转变为一名自觉地为民族和阶级利益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紧扣时代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 第5题:

    简要评述西方政体理论的演变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意义。


    正确答案: (1)通过对政体理论演变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再到卢梭,政体理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轨迹。这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视野,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类政治实践状况的具体体现,从理论本身来看,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构设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型。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现代政治理念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不仅仰赖于各个时代人们的政治实践,而且得益于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历代政治思想家们不断的研究、思考和总结。
    (2)古典政体理论中,“混合政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典时代思想家们对政体理论所作出的最卓越贡献之一。西塞罗将分权思想上升到理论和理性层面。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政制实践,他不仅设计出一套权力制衡的运作模式,而且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为共和国制订了一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世纪政体理论中,阿奎那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中自然法理论的经典倡导者”,对后来的自然法学派和资产阶级宪政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中,霍布斯的理论,即“设计一个适用于所有时代、人和地方的政府体制,把它的‘大厦’建立在人类动机的最低的一般标准上,就可以指望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牢固地耸立”,这成为此后资产阶级推行宪政革命最重要的理论基石。洛克的思想实际上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总结,对后来的美国独立革命和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分权学说仍略显粗糙,但他毕竟是这一领域内的奠基者,并为孟德斯鸠将分权理论进一步精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成为后来美国立宪运动中“国父”们进行宪政设计的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并在那里被落实为真正的制度实践。

  • 第6题:

    1935年范长江采写的西北通讯刊于()。

    • A、《申报》
    • B、《文汇报》
    • C、《大公报》
    • D、《解放日报》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简要评述洛克两种性质学说的认识论意义。


    正确答案: 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以认识论为主题,他明确宣布,他的哲学目的就是研究人类理智,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以及信仰、意见和同意的各种根据和程度。他系统地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详尽地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唯物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他的认识论也就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又是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理论渊源。

  • 第8题:

    最早提出“采访决定写作”这个观点的是()

    • A、陆定一
    • B、穆青
    • C、陈克寒
    • D、范长江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单选题
    最早提出“采访决定写作”这个观点的是()
    A

    陆定一

    B

    穆青

    C

    陈克寒

    D

    范长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祁连山北的旅行》体味范长江西北通讯的特色。

    正确答案: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以《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本通讯集子为代表。《祁连山北的旅行》出自中国的西北角,自此我们可以对范长江的西北通讯略有了解:
    1.排篇布局,以其行程为线。《中国的西本角》是范长江当年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到西北进行采写工作,沿途采写并发回《大公报》发表的通讯的作品集子。因此各个篇章以其所到之处的观感为主。各篇的顺序也以其行程为线。
    2.广泛运用诗歌典故,内容生动翔实。范长江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文学功底深厚。每到一处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此,反映在他的文章中,史实运用生动而得体,文章可读性强。
    3.在语言风格上,他写景状物,具体生动,平淡而不乏味,朴实而不虚华;平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总之,范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范长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范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是()。
    A

    《中国的西北角》

    B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C

    《西北近影》

    D

    《陕北之行》

    E

    《塞上行》


    正确答案: E,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范长江1935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西北角》和《塞上行》


    答案:对
    解析:

  • 第14题:

    简要评述泰勒原理。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泰勒认为课程即学校为了达到其教育目的而设计并指导的学生所有的学习。课程编制过程可概括为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这样四个步骤或阶段。这里,我们一方面似乎可以看到博比特和查特斯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编制模式的影子,另一方面也依稀可以看到杜威的目的与手段之关系的影响。
    对泰勒原理批评最多的,也许是认为它把课程编制作为一种直线式的过程。但很有趣的是,尽管一些学者批评泰勒原理,而他们提出的大多数建议却又在遵循泰勒的模式。甚至有此完全不赞同泰勒原理的学者也是这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泰勒原理确实成了课程领域的一个范式。
    当今,国际上许多课程论工作者都坚定地相信,形成明确的目标是所有课程设计中必需的第一个步骤,而且也是所有其他课程设计中必需的第一个步骤,而且也是所有其他课程决策的准则。但人们没有注意到,除了可以从目标入手外,还可以从其他处入手;而且目标也并非一定是判断手段的有效准则。
    事实上,自泰勒原理发表后,也有不少课程论工作者试图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勾勒课程编制产生过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关系。
    有人试图通过描述一些具体的观念(包括对教育目标的来源、课程组织的类型、评价手段的具体说明等)来修正泰勒模式。其中,塔巴就把泰勒的四个基本问题作为直线式的步骤,再进一步把它们划分成八个步骤。有人认为,泰勒原理是直线式的,如果评价结构不符合预期目标时,不能实现反馈,以重新编制课程。例如,惠勒以泰勒模式为基础,将它改成圆周式。
    事实上,泰勒是很强调目标与评价之间的关系的。他认为,目标是评价的准则,目标的界说是评价的初步阶段。用评价程序来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目的在于进一步修改教育计划。不过,不得不承认,惠勒的图解把泰勒原理中的这层意思更加明确化了。

  • 第15题:

    范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是()。

    • A、《中国的西北角》
    • B、《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 C、《西北近影》
    • D、《陕北之行》
    • E、《塞上行》

    正确答案:A,E

  • 第16题:

    简述范长江第一次在西北采访的经历、成果、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1935年7月,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追踪观察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揭示了国民党腐败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并在有些文章中披露了红军北上的动向。
    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在采访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以及知识渊博的风格和素质。

  • 第17题:

    结合《祁连山北的旅行》体味范长江西北通讯的特色。


    正确答案: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以《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本通讯集子为代表。《祁连山北的旅行》出自中国的西北角,自此我们可以对范长江的西北通讯略有了解:
    1.排篇布局,以其行程为线。《中国的西本角》是范长江当年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到西北进行采写工作,沿途采写并发回《大公报》发表的通讯的作品集子。因此各个篇章以其所到之处的观感为主。各篇的顺序也以其行程为线。
    2.广泛运用诗歌典故,内容生动翔实。范长江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文学功底深厚。每到一处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此,反映在他的文章中,史实运用生动而得体,文章可读性强。
    3.在语言风格上,他写景状物,具体生动,平淡而不乏味,朴实而不虚华;平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总之,范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 第18题:

    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范长江赴延安采访,所撰写的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

    • A、《中国的西北角》
    • B、《塞上行》
    • C、《延安归来》
    • D、《西行漫记》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谈谈范长江西北通讯的采写和影响。


    正确答案:(1)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2)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之行,撰写了大量的旅行通讯。他通讯对西北地区的弊政,人民的疾苦,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作了分厂深刻的描述。同时,通讯还首次客观、公正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一些真实情况,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久,报馆将这些旅行通讯汇集出版,书名为《中国的西北角》。
    (3)1936年12月,西安事件发生,正在绥远前线采访的范长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真相将导致中国政局的重大变化。为了弄清事变真相,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进入事变中心西安。这次采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1937年2月15日,范长江根据陕北执行的采访材料,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在国内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真相,引起了极大轰动,也激起了蒋介石的大怒。
    (4)随后,范长江又接连发表了《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等通讯。这些通讯作品均辑入他的通讯集《塞上行》。
    (5)范长江是第一位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中国记者。他的西安、陕北之行的系列通讯,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公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热情地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面貌以及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形象,在全国各界产生了很多影响。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正确答案: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1932年进入北大哲学系,1933舍弃血液,投身抗日救国运动。1934年成为《大公报》撰稿人。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从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对西北采写的历程。行程万余里,观察红军北上动向,考察了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大公报》采写了数十篇通讯,后汇集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范长江的通讯,不仅揭示了国民党腐败政府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而且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红军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许多读者通过范长江的通讯加深了对共产党和红军的了解。《塞上行》一书:1936年,范长江深入内蒙西部,采写了通讯《忆西蒙》;西安事变发生后,他不顾个人安危,进入事变中心进行采访,第一次接触到共产党人;在延安,范长江采访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这使得他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1937年,范长江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西北近影》等系列通讯。这些通讯后来汇集为《塞上行》一书。此书与《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成为其新闻通讯的代表作。范长江的西安、陕北执行的系列通讯,出色地向全国公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反映了陕北根据地红军和人民的生活,描述了共产党领导人物的风貌,受到了广大群众、各阶层爱国人士的重视和欢迎。范长江是当时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红区情况的第一位中国记者。1939年,范长江脱离《大公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记者转变为一名自觉地为民族和阶级利益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紧扣时代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西方政体理论的演变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意义。

    正确答案: (1)通过对政体理论演变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再到卢梭,政体理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轨迹。这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视野,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类政治实践状况的具体体现,从理论本身来看,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构设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型。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现代政治理念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不仅仰赖于各个时代人们的政治实践,而且得益于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历代政治思想家们不断的研究、思考和总结。
    (2)古典政体理论中,“混合政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典时代思想家们对政体理论所作出的最卓越贡献之一。西塞罗将分权思想上升到理论和理性层面。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政制实践,他不仅设计出一套权力制衡的运作模式,而且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为共和国制订了一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世纪政体理论中,阿奎那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中自然法理论的经典倡导者”,对后来的自然法学派和资产阶级宪政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中,霍布斯的理论,即“设计一个适用于所有时代、人和地方的政府体制,把它的‘大厦’建立在人类动机的最低的一般标准上,就可以指望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牢固地耸立”,这成为此后资产阶级推行宪政革命最重要的理论基石。洛克的思想实际上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总结,对后来的美国独立革命和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分权学说仍略显粗糙,但他毕竟是这一领域内的奠基者,并为孟德斯鸠将分权理论进一步精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成为后来美国立宪运动中“国父”们进行宪政设计的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并在那里被落实为真正的制度实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谈谈范长江西北通讯的采写和影响。

    正确答案: (1)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2)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之行,撰写了大量的旅行通讯。他通讯对西北地区的弊政,人民的疾苦,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作了分厂深刻的描述。同时,通讯还首次客观、公正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一些真实情况,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久,报馆将这些旅行通讯汇集出版,书名为《中国的西北角》。
    (3)1936年12月,西安事件发生,正在绥远前线采访的范长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真相将导致中国政局的重大变化。为了弄清事变真相,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进入事变中心西安。这次采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1937年2月15日,范长江根据陕北执行的采访材料,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在国内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真相,引起了极大轰动,也激起了蒋介石的大怒。
    (4)随后,范长江又接连发表了《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等通讯。这些通讯作品均辑入他的通讯集《塞上行》。
    (5)范长江是第一位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中国记者。他的西安、陕北之行的系列通讯,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公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热情地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面貌以及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形象,在全国各界产生了很多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范长江第一次在西北采访的经历、成果、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正确答案: 1935年7月,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追踪观察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揭示了国民党腐败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并在有些文章中披露了红军北上的动向。
    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在采访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以及知识渊博的风格和素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洛克两种性质学说的认识论意义。

    正确答案: 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以认识论为主题,他明确宣布,他的哲学目的就是研究人类理智,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以及信仰、意见和同意的各种根据和程度。他系统地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详尽地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唯物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他的认识论也就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又是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理论渊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