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抗战开始后,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取消《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和《新闻检查条例》,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并善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新华日报》自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直到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在重庆期间,《新华日报》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国民党当局利用所谓“战时新闻管制”,普遍实行新闻检查,规定报纸杂志原稿送审,他们以此任意删改、扣压稿件。《新华日报》则采用多种方法畅行无阻斗争。大开“天窗”、小开“天窗”…《新华日报》还经常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过些时候就写一些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用国民党压制言论自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表里不一的做法。《新华日报》善于利用矛盾。有利利用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内部的派系斗争,有时把要发的稿件混在激烈的言论稿件中同时送审,让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机关自己造成“违检”事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新华日报》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以“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取胜利。1941年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评论全被禁止发表。1月18日国民党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当天,《新华日报》排印两种版面,一个送检用以蒙混过关,另一个用来真正发行则刊出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周恩来的两个题词。到了抗战快要胜利的时候,《新华日报》更不理会,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将一些稿件径直刊出,并拒绝了他们提出的“监印”报纸的无理要求,新闻检查当局束手无策。当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了新闻来源,国民党当局不准《新华日报》的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去采访,即使在重庆,采访活动也受到了蛮横的阻挠,对《新华日报》的投稿人也进行迫害,妄图从新闻来源上卡死《新华日报》。为了家在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新华日报》首先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以及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材料。其次,依靠地下党组织在读者中特色可靠的通讯员以及知名人士为报纸写稿。第三,利用国民党、敌占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材料重新编写新闻稿件。第四,做好新闻界统一战线工作,努力从其他同情和支持自己的报社那里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和材料。《新华日报》为了开拓销路,除派自己的工作人员上街发行外,还专门组织了自己的发行队伍,报社招收培养了一批穷苦劳动人民出身的报童、报丁,在党的教育下,他们懂得了《新华日报》的性质和作用,懂得了国民党为什么迫害《新华日报》,因此他们克服艰难困苦,冒着挨打被捕的危险,始终坚守发行岗位。在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不久,周恩来领导了《新华日报》的改进工作,诚恳欢迎党外人士批评,欢迎他们揭露报社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为此,报上还增设了《团结》专页。
《新华副刊》更是整风改革的硕果,曾单独预订发行。《新华日报》的许多做法和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二)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三)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四)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更多“《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如何?有何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1)《向导》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开过以后,开始筹办《向导》。9月13日《向导》在上海创刊。它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1927年5月迁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有的还参加了编辑工作。《向导》如同它的名称所表明的意义一样,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上,起了引导者的作用。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分析形势,评论时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向导》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例如胡适的一些言论。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下午。《向导》发表许多文章,评论国民党的现状及面临的抉择,阐释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与良好前景。《向导》的文章诚恳地帮助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走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向导》的首任主编蔡和森,为办好该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2)《中国青年》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周刊,32开本,经常发行1万多份,最多时2万份,出至1927年10月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表示,它是给青年以“忠实的友谊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它发表了许多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文章和通信,启发青年提高道德修养,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它分析和批评了胡适的“读书救国”论,引导青年处理好“读书”和“做事”的关系,关心国家的命运,鼓励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革命者。二是评述时政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3)中共早期报刊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办起来的。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对于出版党的报刊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应由赏直接经办和编辑”,“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等。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完全采纳了共产国际对于党的报刊的要求,如规定党的报刊“必须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等。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并面向中国社会和中国大众的,是由一批中国革命者殚精竭虑创办的,因此既运用了外国经验,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第二,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第三,依靠群众办报刊。党的报刊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除了屡遭政治迫害以外,还有经济上的沉重负担。
    第四,先进的文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重视大众读者的需求,选择大众读者所关心的内容,采用白话文,平易近人,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文风。
    第五,培养了干部。

  • 第2题: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创办。

    • A、《向导》
    • B、《新华日报》
    • C、《人民日报》
    • D、《解放日报》

    正确答案:A

  • 第3题:

    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新华日报》有哪些重要经验?


    正确答案: I、重大意义:《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的斗争:
    ①同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进行斗争。针对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内容进行严格检查,随意删改和扣押新闻稿件的行为,《新》采取了“开天窗”、刊登“更正”或者“启示”的办法,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
    ②同国民党的封锁新闻来源进行斗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新闻,限制《新》的采访活动。《新》则采取通过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发展可靠通讯员或根据其他报刊内容改写等方式获得新闻
    ③同国民党破坏行为进行斗争,国民党想方设法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新》则招收培养了一批报童,把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
    II、经验总结:《新》还根据延安政风运动的精神进行了改革,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办报经验:
    ①坚定了正确的办报方向
    ②建立了一直团结战斗的队伍
    ③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④开展广泛深入的统战工作
    ⑤坚持真实报道
    ⑥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

  • 第4题:

    简述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创办《循环日报》的经过和意义。


    正确答案: 思想:
    1)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4)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主编《循环日报》,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于1959年停刊,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他的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 第5题:

    为了及时报道斗争形势和指导群众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在五卅运动期间创办()。


    正确答案:热血日报

  • 第6题:

    《新华日报》的斗争历程为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宣传活动提供了哪些经验?


    正确答案: 宣传争取民族生存、独立,抗日救国就是《新华日报》办报的宗旨。《新华日报》在出版的几年中,始终面对极为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
    在《新华日报》九年办报历程中,最值得一提的办报经验是它能在险恶的办报环境下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检扣和反检扣之间,《新华日报》社的同志们也采取了一些有理有节而又十分巧妙的对策。

  • 第7题:

    填空题
    为了及时报道斗争形势和指导群众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在五卅运动期间创办()。

    正确答案: 热血日报
    解析: 1925年5月发生“五卅惨案”,为了及时报道运动形势和指导群众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热血日报》。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党人”和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经过和意义。

    正确答案: 斗争形式:
    一是上书苦谏。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吏向皇帝上书,指斥宦官擅权的弊端。然而官僚的上书苦谏不仅无效,而且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是清议。儒生利用“风谣”大造舆论。清议的产生,就是乡党士大夫树立自己的正当价值标准,对人物进行重新评判。
    三是集会运动。太学生对宦官专权愤愤不平,先后掀起学潮。
    四是弹劾镇压。一些在朝的正直官吏利用合法的权力,直接打击镇压宦官及其党羽。
    禁锢与屠杀:官僚、儒生集团的斗争,给宦官以很大的威胁。因此,宦官集团寻机进行报复。桓帝延熹九年(166),宦官集团对党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迫害活动。其导火线是“张成事件”。宦官推波助澜,大造冤狱,朝野上下一片恐怖。他们动用酷刑逼供牵引同党,企图一网打尽。桓帝迫于舆论压力,释放了党人,但把李膺等人遣送还乡,“禁锢终身”。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宦官集团的残酷迫害活动,并没有吓倒正直的官僚和儒生。太学生把当时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知名人物,冠以“三君”、“八俊”等称号,这无疑是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和蔑视。三年以后,宦官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株连更广、时间更长的对官僚、儒生的迫害活动,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把对党人的迫害活动推向了高潮。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
    意义: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的反宦官斗争,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博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同情。由于这场斗争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东汉王朝的正常统治秩序,因此只能是一次地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具有浓重的政治改良色彩。正因为如此,它仍然体现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这场规模空前的反宦官斗争的失败,说明东汉统治的颓势已经不可逆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新华日报》的斗争历程为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宣传活动提供了哪些经验?

    正确答案: 宣传争取民族生存、独立,抗日救国就是《新华日报》办报的宗旨。《新华日报》在出版的几年中,始终面对极为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
    在《新华日报》九年办报历程中,最值得一提的办报经验是它能在险恶的办报环境下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检扣和反检扣之间,《新华日报》社的同志们也采取了一些有理有节而又十分巧妙的对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正确答案: 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
    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
    3、违检混检暴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向导》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3)《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万份、4万份,最高达10万份。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
    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新华日报》有哪些重要经验?

    正确答案: I、重大意义:《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的斗争:
    ①同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进行斗争。针对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内容进行严格检查,随意删改和扣押新闻稿件的行为,《新》采取了“开天窗”、刊登“更正”或者“启示”的办法,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
    ②同国民党的封锁新闻来源进行斗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新闻,限制《新》的采访活动。《新》则采取通过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发展可靠通讯员或根据其他报刊内容改写等方式获得新闻
    ③同国民党破坏行为进行斗争,国民党想方设法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新》则招收培养了一批报童,把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
    II、经验总结:《新》还根据延安政风运动的精神进行了改革,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办报经验:
    ①坚定了正确的办报方向
    ②建立了一直团结战斗的队伍
    ③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④开展广泛深入的统战工作
    ⑤坚持真实报道
    ⑥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党人”和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经过和意义。


    正确答案: 斗争形式:
    一是上书苦谏。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吏向皇帝上书,指斥宦官擅权的弊端。然而官僚的上书苦谏不仅无效,而且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是清议。儒生利用“风谣”大造舆论。清议的产生,就是乡党士大夫树立自己的正当价值标准,对人物进行重新评判。
    三是集会运动。太学生对宦官专权愤愤不平,先后掀起学潮。
    四是弹劾镇压。一些在朝的正直官吏利用合法的权力,直接打击镇压宦官及其党羽。
    禁锢与屠杀:官僚、儒生集团的斗争,给宦官以很大的威胁。因此,宦官集团寻机进行报复。桓帝延熹九年(166),宦官集团对党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迫害活动。其导火线是“张成事件”。宦官推波助澜,大造冤狱,朝野上下一片恐怖。他们动用酷刑逼供牵引同党,企图一网打尽。桓帝迫于舆论压力,释放了党人,但把李膺等人遣送还乡,“禁锢终身”。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宦官集团的残酷迫害活动,并没有吓倒正直的官僚和儒生。太学生把当时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知名人物,冠以“三君”、“八俊”等称号,这无疑是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和蔑视。三年以后,宦官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株连更广、时间更长的对官僚、儒生的迫害活动,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把对党人的迫害活动推向了高潮。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
    意义: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的反宦官斗争,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博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同情。由于这场斗争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东汉王朝的正常统治秩序,因此只能是一次地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具有浓重的政治改良色彩。正因为如此,它仍然体现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这场规模空前的反宦官斗争的失败,说明东汉统治的颓势已经不可逆转。

  • 第14题:

    简述《火星报》创办的背景、经过及历史功绩?


    正确答案: 《火星报》创办的背景和经过: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由于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没有把党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澄清思想,建立一个能领导革命运动的党就成了当务之急。为了建立这样的政党,列宁认为首先要从办报入手。
    1900年秋天,列宁到国外和“劳动解放社”的普列汉诺夫等人商讨了办报的有关事宜,亲自拟订了出版计划,1900年12月24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发刊,不久迁往慕尼黑、伦敦等地出版。列宁是《火星报》实际上的主编和领导者。
    《火星报》的历史功绩:《火星报》在列宁主持的3年间,为俄国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通过对经济派的斗争,使多数地方工人组织摆脱了机会主义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建党准备了思想基础。其次,通过代办员网的广泛努力,把分散的地方组织联结起来,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三,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完成了初步统一党内思想、联合各地分散的组织、筹备召开党代会的艰巨任务。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火星报》提出的党纲,大会还将该报定为中央机关报。

  • 第15题:

    《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


    正确答案: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公开出版,是国民党政府批准的,是按《出版法》规定办过合法手续的,因此国民党顽固派奈何它不得。于是便设置重重障碍,通过新闻检查、限制采访、捣毁报社殴打报童、恐吓读者、甚至逮捕工作人员等办法,让你办得了报发不了言,印得了报发不出去。《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根据“有理、有得、有节”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取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办法,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又灵活的斗争。这种斗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反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的斗争。抗战一开始,国民党当局就宣布实行战时新闻管制,颁布了《战时新闻禁载标准》和《战时新闻检查办法》,同时在各地设立了新闻检查机构,对抗日进步报刊进行检查。他们任意对报纸原稿进行删削、涂改和扣押,并对“违检”者进行处分。针对这种情况,《新华日报》一方面利用国民党法令中表面抗日的词句,进行合法的宣传,另一方面对一些特别重要的稿件,采取“违检”、“混检”和“暴检”的方法进行斗争。所谓“违检”就是不将稿件送检而径直刊出;所谓“混检”就是将重要稿件化整为零,混杂在大堆可以通过的稿件中拿去送审,通过检查后再化零为整刊登出来;所谓“暴检”就是在检查官抽掉稿的版面位置“开天窗”,或者在被删除的地方注明“被删”、“以下奉命删除”等字样,或者采用刊登“更正”、“启事”的方式,将头一在被子删的文字登出来。通过这些办法,把国民党无理删扣稿件、禁止言论自由的丑恶嘴脸暴露在读者面前。
    二、反对封锁新闻来源的斗争。国民党当局不仅垄断了新闻发布权,而且对《新会日报》进行种种限制,不准它的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采访,对该报的撰稿人进行迫害等等,企图封锁《新华日报》的新闻来源。为此,《新华日报》一方面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和地下党组织获得新闻稿件,另一方面将国统区其他报纸上的新闻加以改写发表,同时搞好新闻界的统战工作,从其他报社记者那里获得新闻线索或材料。通过这些办法,粉碎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三、反对国民党阻挠和破坏报纸发行的斗争。国民党当局通过邮局扣留、警特没收和操纵派报公会等办法来阻挠《新华日报》的发行。针对这种情况,该报自己从劳苦群众中招收了一批报丁、报童,将报纸直接送到订户手中,或在街上叫卖。同时通过邮局的进步员工将报纸进行伪装,分散寄到外埠读者手中。

  • 第16题:

    《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正确答案: 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
    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
    3、违检、混检、暴检。

  • 第17题:

    《向导》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3)《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万份、4万份,最高达10万份。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
    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 第18题:

    从创办之日起就确定了在第一版“心脏”部位刊用大幅照片做法的是()

    • A、《南方日报》
    • B、《新华日报》
    • C、《中国日报》
    • D、《中国青年报》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创办《循环日报》的经过和意义。

    正确答案: 思想:
    1)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4)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主编《循环日报》,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于1959年停刊,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他的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

    正确答案: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公开出版,是国民党政府批准的,是按《出版法》规定办过合法手续的,因此国民党顽固派奈何它不得。于是便设置重重障碍,通过新闻检查、限制采访、捣毁报社殴打报童、恐吓读者、甚至逮捕工作人员等办法,让你办得了报发不了言,印得了报发不出去。《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根据“有理、有得、有节”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取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办法,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又灵活的斗争。这种斗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反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的斗争。抗战一开始,国民党当局就宣布实行战时新闻管制,颁布了《战时新闻禁载标准》和《战时新闻检查办法》,同时在各地设立了新闻检查机构,对抗日进步报刊进行检查。他们任意对报纸原稿进行删削、涂改和扣押,并对“违检”者进行处分。针对这种情况,《新华日报》一方面利用国民党法令中表面抗日的词句,进行合法的宣传,另一方面对一些特别重要的稿件,采取“违检”、“混检”和“暴检”的方法进行斗争。所谓“违检”就是不将稿件送检而径直刊出;所谓“混检”就是将重要稿件化整为零,混杂在大堆可以通过的稿件中拿去送审,通过检查后再化零为整刊登出来;所谓“暴检”就是在检查官抽掉稿的版面位置“开天窗”,或者在被删除的地方注明“被删”、“以下奉命删除”等字样,或者采用刊登“更正”、“启事”的方式,将头一在被子删的文字登出来。通过这些办法,把国民党无理删扣稿件、禁止言论自由的丑恶嘴脸暴露在读者面前。
    二、反对封锁新闻来源的斗争。国民党当局不仅垄断了新闻发布权,而且对《新会日报》进行种种限制,不准它的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采访,对该报的撰稿人进行迫害等等,企图封锁《新华日报》的新闻来源。为此,《新华日报》一方面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和地下党组织获得新闻稿件,另一方面将国统区其他报纸上的新闻加以改写发表,同时搞好新闻界的统战工作,从其他报社记者那里获得新闻线索或材料。通过这些办法,粉碎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三、反对国民党阻挠和破坏报纸发行的斗争。国民党当局通过邮局扣留、警特没收和操纵派报公会等办法来阻挠《新华日报》的发行。针对这种情况,该报自己从劳苦群众中招收了一批报丁、报童,将报纸直接送到订户手中,或在街上叫卖。同时通过邮局的进步员工将报纸进行伪装,分散寄到外埠读者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斗争的情况和意义。

    正确答案: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在汉口创刊。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党性原则,是《新华日报》的主要特色,也是它的基本特色:
    (1)有坚强的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是《新华日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新华日报》一贯注重把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3)编好、印好报纸是《新华日报》工作的基本环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向导》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开过以后,开始筹办《向导》。9月13日《向导》在上海创刊。它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1927年5月迁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有的还参加了编辑工作。《向导》如同它的名称所表明的意义一样,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上,起了引导者的作用。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分析形势,评论时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向导》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例如胡适的一些言论。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下午。《向导》发表许多文章,评论国民党的现状及面临的抉择,阐释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与良好前景。《向导》的文章诚恳地帮助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走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向导》的首任主编蔡和森,为办好该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2)《中国青年》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周刊,32开本,经常发行1万多份,最多时2万份,出至1927年10月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表示,它是给青年以“忠实的友谊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它发表了许多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文章和通信,启发青年提高道德修养,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它分析和批评了胡适的“读书救国”论,引导青年处理好“读书”和“做事”的关系,关心国家的命运,鼓励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革命者。二是评述时政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3)中共早期报刊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办起来的。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对于出版党的报刊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应由赏直接经办和编辑”,“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等。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完全采纳了共产国际对于党的报刊的要求,如规定党的报刊“必须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等。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并面向中国社会和中国大众的,是由一批中国革命者殚精竭虑创办的,因此既运用了外国经验,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第二,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第三,依靠群众办报刊。党的报刊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除了屡遭政治迫害以外,还有经济上的沉重负担。
    第四,先进的文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重视大众读者的需求,选择大众读者所关心的内容,采用白话文,平易近人,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文风。
    第五,培养了干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孤岛”时期,上海租界内有哪些重要的抗日报刊?它们的斗争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从那时起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五年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当时,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
    这些挂出洋人旗号的报纸被称作“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这些“洋旗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为抗日活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如何?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抗战开始后,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取消《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和《新闻检查条例》,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并善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新华日报》自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直到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在重庆期间,《新华日报》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国民党当局利用所谓“战时新闻管制”,普遍实行新闻检查,规定报纸杂志原稿送审,他们以此任意删改、扣压稿件。《新华日报》则采用多种方法畅行无阻斗争。大开“天窗”、小开“天窗”…《新华日报》还经常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过些时候就写一些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用国民党压制言论自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表里不一的做法。《新华日报》善于利用矛盾。有利利用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内部的派系斗争,有时把要发的稿件混在激烈的言论稿件中同时送审,让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机关自己造成“违检”事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新华日报》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以“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取胜利。1941年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评论全被禁止发表。1月18日国民党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当天,《新华日报》排印两种版面,一个送检用以蒙混过关,另一个用来真正发行则刊出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周恩来的两个题词。到了抗战快要胜利的时候,《新华日报》更不理会,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将一些稿件径直刊出,并拒绝了他们提出的“监印”报纸的无理要求,新闻检查当局束手无策。当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了新闻来源,国民党当局不准《新华日报》的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去采访,即使在重庆,采访活动也受到了蛮横的阻挠,对《新华日报》的投稿人也进行迫害,妄图从新闻来源上卡死《新华日报》。为了家在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新华日报》首先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以及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材料。其次,依靠地下党组织在读者中特色可靠的通讯员以及知名人士为报纸写稿。第三,利用国民党、敌占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材料重新编写新闻稿件。第四,做好新闻界统一战线工作,努力从其他同情和支持自己的报社那里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和材料。《新华日报》为了开拓销路,除派自己的工作人员上街发行外,还专门组织了自己的发行队伍,报社招收培养了一批穷苦劳动人民出身的报童、报丁,在党的教育下,他们懂得了《新华日报》的性质和作用,懂得了国民党为什么迫害《新华日报》,因此他们克服艰难困苦,冒着挨打被捕的危险,始终坚守发行岗位。在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不久,周恩来领导了《新华日报》的改进工作,诚恳欢迎党外人士批评,欢迎他们揭露报社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为此,报上还增设了《团结》专页。
    《新华副刊》更是整风改革的硕果,曾单独预订发行。《新华日报》的许多做法和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二)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三)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四)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