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正确答案:《毛诗大序》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并且提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发乎情‛是正确的,这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但是这种抒情必须受到‚礼仪‛的规范和约束,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这样必然影响到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而使之成为经学附庸。《毛诗大序》明显地反映出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了。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要求十分委婉地提出统治者允许的批评。 

  • 第2题:

    《毛诗大序》论述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毛诗大序》论述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言志说。这是继承先秦《尚书》以及《左传》等著作的观点并做了进一步发展,即强调“情志统一”和“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二,讽谏说。这是对孔子“兴观群怨”、荀子《乐论》、《礼记》等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强调诗歌对社会现实政治的干预。
    第三,六义说。这是继承《周礼·春官》等说法,对《诗经》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和概括。

  • 第3题:

    《毛诗大序》的哪些学理论批评观点?


    正确答案:首先,这段文论主要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说法。说明诗歌是由情感而产生的,人们心里的的“志”(情感)由于受到外物的感动就会发出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歌。《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性情”的,虽然它在情志关系上更重视“志”,但它正确的强调了“情”在“言志”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情和志是统一融合的。另外,这段话还指出了古代诗(“言”)、歌、舞三者也是统一的。

  • 第4题:

    (《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正确答案: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教材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题解"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 第5题:

    (《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正确答案: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 第6题:

    默写《毛诗序》中,著名的描写舞蹈的语段


    正确答案:"诗者,志之所以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第7题: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语出()。

    • A、《毛诗序》
    • B、《毛传》
    • C、《毛诗大序》
    • D、《毛诗正义》

    正确答案:D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毛诗序》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

    正确答案: (1)《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工作,在序文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牵强附会的以“后妃之德”解《关雎》。同是地,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2)提出“主文而谲谏”, 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注意表述的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3)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性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看法。

    正确答案: 《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本身就前后矛盾。
    《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毛诗序》“情”与“志”戠重的意义。

    正确答案: ①这种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说明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应试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②同时,也作为以后人们进一步正确认识、揭示诗歌创作的本质特点奠定了基础。
    ③《毛诗序》虽然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肯定是有限度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正确答案: 《毛诗大序》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并且提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发乎情”是正确的,这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但是这种抒情必须受到“礼仪”的规范和约束,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这样必然影响到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而使之成为经学附庸。《毛诗大序》明显地反映出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了。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要求十分委婉地提出统治者允许的批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正确答案: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
    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
    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
    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在‚题解‛中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后来的经学家关于‚诗六义‛有诸多的烦琐的阐释和发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毛诗序》


    正确答案:《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 第14题:

    试述《毛诗序》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 


    正确答案: (1)《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工作,在序文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牵强附会的以“后妃之德”解《关雎》。同是地,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2)提出“主文而谲谏”, 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注意表述的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3)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性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 第15题:

    《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正确答案: (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 第16题:

    简述《毛诗大序》“讽谏”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


    正确答案: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之《毛诗大序》"题解")

  • 第17题:

    简述《毛诗序》“情”与“志”戠重的意义。


    正确答案:①这种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说明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应试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②同时,也作为以后人们进一步正确认识、揭示诗歌创作的本质特点奠定了基础。
    ③《毛诗序》虽然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肯定是有限度的。

  • 第18题:

    《毛诗序》认为“采蘩,夫人不失职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单选题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语出()。
    A

    《毛诗序》

    B

    《毛传》

    C

    《毛诗大序》

    D

    《毛诗正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毛诗序》

    正确答案: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关于《毛诗序》的作者问题,历来“纷如聚讼”,《汉书》认为,汉代治《毛诗》者本乎赵人(),为河间王博士。

    正确答案: 毛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毛诗大序》"讽谏"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

    正确答案: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之《毛诗大序》"题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

    正确答案: 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