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在《毛诗序》中写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相关问题
  • 第1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毛诗大序》

    B《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

    D《史记•屈原列传》


    A

  • 第2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请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正确答案:诗,是表现情志的,放在心里就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歌。情志在心里受到感动,因而形成诗歌语言,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情志,就会咨嗟感叹,咨嗟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就要引声长歌,引声长歌意犹未足,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了。

  • 第3题:

    “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出自()

    • A、《吕氏春秋·侈乐》
    • B、《毛诗序》
    • C、《孟子·告子上》
    • D、《列子·汤问》

    正确答案:A

  • 第4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这段文字说明了《毛诗大序》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正确答案:首先,这段文论主要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说法。说明诗歌是由情感而产生的,人们心里的“志”(情感)由于受到外物的感动就会发出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歌。《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性情”的,虽然它在情志关系上更重视“志”,但它正确的强调了“情”在“言志”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情和志是统一融合的。另外,这段话还指出了古代诗(“言”)、歌、舞三者也是统一的。

  • 第5题: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德就有才
    • B、有才就有德
    • C、才是才,德是德,二者没有什么关系
    • D、才与德关系密切,在二者关系中,德占主导地位

    正确答案:D

  • 第6题:

    “言之者无罪,闻之则足以戒”语出()。

    • A、《世说新语》
    • B、《资治通鉴》
    • C、《毛诗序》
    • D、《春秋公羊传》

    正确答案:C

  • 第7题:

    问答题
    翻译: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墨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正确答案: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高了!您的子孙中有可以派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答道:“一般的好马可通过形体状貌辨识,天下特出的好马(即千里马),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形容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像这样的马绝于尘土消失蹄印(形容千里马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足迹)。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纆:绳索。担纆: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采,即打杂草),有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请使其谒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

    《毛诗大序》

    B

    《报任安书》

    C

    《论衡•艺增》

    D

    《史记•屈原列传》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出自()
    A

    《吕氏春秋·侈乐》

    B

    《毛诗序》

    C

    《孟子·告子上》

    D

    《列子·汤问》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
    A

    《诗品》

    B

    《文心雕龙》

    C

    《典论论文》

    D

    《毛诗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出自汉代的《毛诗序》,意为: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中西方都有相似的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表现,《毛诗序》的这句名言就是我国古代关于“表现说”的阐释。

  • 第11题:

    问答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请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正确答案: 诗,是表现情志的,放在心里就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歌。情志在心里受到感动,因而形成诗歌语言,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情志,就会咨嗟感叹,咨嗟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就要引声长歌,引声长歌意犹未足,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
    A

    《乐记》

    B

    《说文解字》

    C

    《文心雕龙》

    D

    《毛诗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吾妻之美我者,()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正确答案:私我

  • 第14题: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身”出自()

    • A、《列子·汤问》
    • B、《孟子·告子上》
    • C、《礼记·乐记》
    • D、《毛诗序》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翻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正确答案: 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

  • 第16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

    • A、《乐记》
    • B、《说文解字》
    • C、《文心雕龙》
    • D、《毛诗序》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语出()。

    • A、《毛诗序》
    • B、《毛传》
    • C、《毛诗大序》
    • D、《毛诗正义》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单选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出自()。
    A

    《论衡·艺增》

    B

    《孟子》

    C

    《史记·屈原列传》

    D

    《毛诗大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语出()。
    A

    《毛诗序》

    B

    《毛传》

    C

    《毛诗大序》

    D

    《毛诗正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毛诗序》提到诗有“六义”,分别是风、雅、颂、()、()、()。

    正确答案: 赋,比,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这段文字说明了《毛诗大序》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正确答案: 首先,这段文论主要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说法。说明诗歌是由情感而产生的,人们心里的“志”(情感)由于受到外物的感动就会发出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歌。《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性情”的,虽然它在情志关系上更重视“志”,但它正确的强调了“情”在“言志”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情和志是统一融合的。另外,这段话还指出了古代诗(“言”)、歌、舞三者也是统一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身”出自()
    A

    《列子·汤问》

    B

    《孟子·告子上》

    C

    《礼记·乐记》

    D

    《毛诗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在《毛诗序》中写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