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赋役政策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总结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趋势。


    参考答案:

    1.由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
    2.征税标准有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最终被废除,以两税法和摊丁入亩为标志。
    3.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4.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逐渐减少,名目和手续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征税时间有不定时逐渐发展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6.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到以绢代役或以银代役,以租庸调制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
    这种演变趋势,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 第2题:

    简述户籍档案和赋役档案的概念。


    参考答案:

    基本概念:赋役档案即手时、计帐。手实:是互助登录的本户人口、年龄及受田数的户籍。计帐:是地方机关根据户籍(手实)造报的第二年的赋役册(预算)。


  • 第3题:

    简述明清赋役制度的变化。


    参考答案:

    明朝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清朝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十五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 第4题:

    简述赋役政策思想。


    参考答案:

    赋役政策思想是王夫之财政思想中最为丰富的一个部分。他赋役政策思想的中心是“减赋节役”。他主张“减赋而轻之,节役而逸之”。


  • 第5题:

    清代赋役制度发生哪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清朝承袭明制,仍实行一条鞭法。虽已有部分丁银摊入地亩之中,但丁役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也成为农民隐匿户口的原因。为了增加丁口,稳定税收,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和丁银为准,额外增丁也不再多征丁银,称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无疑是封建赋税制度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在编审户口时引发极大混乱。广东、四川两省在康熙后期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取得成效。雍正时期,将“摊丁入亩”推行全国。自此,不再按人丁和地亩双重标准收税,而将土地作为唯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收程序,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削弱,自秦汉以来存在2000多年的丁口税从此结束,标志着国家对农民的封建隶属关系全面松弛,这一变化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第6题:

    赋役制度


    正确答案: 赋役制度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为了获得国家财政收入而制定的税收制度。赋役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主要有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赋役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赋税征收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 第7题:

    ()是指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这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管理和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而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

    • A、理论型教育思想
    • B、实践型教育思想
    • C、政策型教育思想
    • D、操作型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C

  • 第8题:

    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赋役与人口对实现富和均的作用。

    正确答案: 赋税和徭役是国家取得百姓财物和劳动以满足财政需要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农民财政负担的两种主要內容。
    赋税主要是以实物及货币形式缴纳,唐中叶两税制前以实物为主,两税制后则以货币为主。徭役则是以直接劳动的形式征用。其对象为编户齐民中的男丁。秦统一后,各种徭役征调的男丁占全国人口的15%,占丁壮劳动力的3/4。历代农民战争多以苛重的徭役为其导火线,由此引发了政府官员、历代思想家的高度关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赋役政策思想。

    正确答案: 赋役政策思想是王夫之财政思想中最为丰富的一个部分。他赋役政策思想的中心是“减赋节役”。他主张“减赋而轻之,节役而逸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赋役制度

    正确答案: 赋役制度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为了获得国家财政收入而制定的税收制度。赋役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主要有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赋役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赋税征收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体现农本思想的具体政策有()
    A

    土地政策

    B

    赋役政策

    C

    人口政策

    D

    海禁

    E

    法律政策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唐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


    参考答案:租、调、役、杂徭

  • 第14题:

    请简述明代鱼鳞册和赋役黄册产生的背景、包含的内容。


    参考答案:

    背景:明朝官田输租,民田输税。但在元末战争后,户籍及田土册籍多已丧失,或已混乱,不能作为征收租税和徭役的依据。为了改变赋役不均及诡寄田产、逃避徭役的状况,首先进行了田籍与户籍的整理。在整理田籍与户籍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系征收赋役的册籍。
    内容:赋役黄册以里为单位,按丁粮多寡为序,十年为一周期,称“排年”。并于册籍的首页绘制户口、税粮的总数图表。赋役黄册由有关部门十年更换一次,根据丁粮增减变化的情况而重新排列顺序。赋役黄册一式四份,一份交户部,一份交布政司,一份交府,一分交县。交户部的那一份,册籍封面为黄纸,所以称赋役黄册。明太祖即位后,曾派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核实浙西田亩、赋税;又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以除诡避赋役之弊。测量田亩的面积,画出田地形状,依次编号,注明田主的姓名、数量,编类成册。由于册中地图形状如鱼鳞,故叫鱼鳞图册。


  • 第15题:

    简述王夫之的“分别自种与佃耕,而差等以为赋役之制”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

    1.“人所自占为自耕者,有力不得过三百亩,审其子姓丁夫之数以为自耕之实,过是则皆佃耕之科。”
    2.“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以互相损益,而协于什一之数。”
    3.“水旱则尽蠲自耕之税,而佃耕者非极荒不得辄减。”


  • 第16题:

    简述赋役与人口对实现富和均的作用。


    参考答案:

    赋税和徭役是国家取得百姓财物和劳动以满足财政需要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农民财政负担的两种主要內容。
    赋税主要是以实物及货币形式缴纳,唐中叶两税制前以实物为主,两税制后则以货币为主。徭役则是以直接劳动的形式征用。其对象为编户齐民中的男丁。秦统一后,各种徭役征调的男丁占全国人口的15%,占丁壮劳动力的3/4。历代农民战争多以苛重的徭役为其导火线,由此引发了政府官员、历代思想家的高度关注。


  • 第17题:

    明朝每10年更换一次的户口册叫(  )

    A.《鱼鳞图册》
    B.《赋役图册》
    C.《鱼鳞黄册》
    D.《赋役黄册》

    答案:D
    解析:
    《赋役黄册》是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洪武年间在全国建制黄册。方法是实行里甲之制。《鱼鳞图册》是明朝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可状况,而制定的田亩清册。因此,正确答案是D。

  • 第18题: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

    • A、保护农业生产
    • B、保护小农经济
    • C、巩固封建统治
    • D、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体现农本思想的具体政策有()

    • A、土地政策
    • B、赋役政策
    • C、人口政策
    • D、海禁
    • E、法律政策

    正确答案:A,B,C

  • 第20题:

    明朝中后期体现新的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现象是()。 ①苏州的“机户”开设机房 ②赋役征银 ③古典科技总结性著作出现 ④黄宗羲提出反君主专制思想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是: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王夫之的“分别自种与佃耕,而差等以为赋役之制”具体内容。

    正确答案: 1.“人所自占为自耕者,有力不得过三百亩,审其子姓丁夫之数以为自耕之实,过是则皆佃耕之科。”
    2.“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以互相损益,而协于什一之数。”
    3.“水旱则尽蠲自耕之税,而佃耕者非极荒不得辄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保护农业生产

    B

    保护小农经济

    C

    巩固封建统治

    D

    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唐宋明清赋役制度演变。

    正确答案: 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该赋役制度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大变革。
    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