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要评述孟德维尔的经济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析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


    参考答案:

    (1)托马斯·孟(1571—1641)英国当时的一个大商业资本家,又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政府贸易委员,是英国商业界的重要领袖之一,在伦敦商业和金融界很有影响。
    (2)1:比较充分地阐发了晚期重商主义思想,概括地提出了贸易差额理论;
    2:孟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对外贸易商人所必需具有的品质;
    3:提出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认为这是增加货币财富的一种手段,这和输出商品换回货币是一样有利的;
    4: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且对外贸易的好坏,是检验一个国家贫与富的标准,为使国家致富,他提出了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做到出超;
    5: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孟不要求和每个国家都必须出超,而是要求国家每年出口的商品总值要大于进口商品的总值,实现出超。
    6:孟十分关注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发展。他还热中于发展遥远的殖民地、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
    7:坚持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尽可能多地制造在对外贸易中需要的商品。同时提出为了发展工业和转运业,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


  • 第2题:

    简要评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修养。“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的还是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徒具形式。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礼的教育要贯注仁的精神,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更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忠”要求对人尽心竭力、诚实负责:“孝”要求尊敬和顺从父母仁德的实行可分忠和恕两方面,即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孔丘还总结了一些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一是立志,以志于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并且坚持志向,不为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动摇。二是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三是力行,努力按道德规范进行实践。四是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五是内省,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六是改过,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过则勿惮改”,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

  • 第3题:

    简要评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制度安排的含义?


    正确答案: (1)一个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必须能够使所有的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2)制度的效率分配必须是公平合理的。
    (3)通过组织结构的科学化使效率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基本价值。

  • 第4题:

    反映孟德维尔经济思想的著作是()

    • A、《社会正义论》
    • B、《货币略论》
    • C、《政治经济学概论》
    • D、《蜜蜂的寓言》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什么是“韬奋精神”?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韬奋精神”——热爱人民,真正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使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毛泽东于1942年提出《解放日报》)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报刊活动家、出版家和政论家。1926年10月,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出版生涯。“九一八”事变促使他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抗日救国立场和社会主义倾向思想。1933年,被迫出过逃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用笔进行革命斗争。半年后,《生活》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之后不到两个月,生活书店又出版了《新生》周刊。《新生》沿用《生活》原班人马,由邹韬奋挚友杜远生任主编。1935年,日本驻沪总领事借口《新》刊载的《闲话皇帝》侮辱天皇,要求国民党当局查封,惩办文章作者,国民党当局立即开庭审理,判处了黄远生一年零两个月徒刑,并查封了《新》,这是著名的“新生事件”。流亡国外的两年当中,邹韬奋写出了后来出版的《萍踪寄语》。1935年8月,回国之后,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2月被封).1936年3月,邹韬奋流亡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周刊)。1936年11月22日,因为“七君子事件”被捕。被监禁期间,撰写了《经历》、《萍踪忆语》等著作,1937年7月出狱,邹韬奋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1938年7月,和李公朴创办的《全民》合并,改为《全民抗战》。1941年2月,被当局查封,1941年2月,邹韬奋第三次流亡到香港,1941年5月,复刊《大众生活》12月停刊。
    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思想:
    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者特色
    ④文风要“明显畅快”。邹韬奋把提高大众文化水平,推广大众文化作为报刊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一贯重视报刊文字的通俗易懂。
    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和广告的关系。
    ⑥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为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理想的编辑:大公无私;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文字达畅;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 第6题:

    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1)对财富减少的原因的认识
    他认为应从本质上也就是从生产过程来分析财富减少的原因。他指出法国财富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收益的减少。他认为土地收益会下降的原因:
    A.消费不足。
    B.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
    (2)对财富的看法
    他批判了重商主义把财富等同于货币的观点,提出了他对财富的看法:
    A.农产品是真正的财富,农业是财富的源泉。
    B.财富是一切用于消费的东西。他是从物质即使用价值来观察财富的。他的财富观是和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只承认衣食等物品是财富,货币不是财富,货币的数量与一国的富裕无关。他认为增加财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
    他的这些思想尽管是不完善不系统的,但是这些思想无疑是宏观经济学的早期萌芽和重农主义的先声。

  • 第7题:

    试评述王韬、马建忠、薛福成和郑观应经济思想的共同点。


    正确答案:(1)他们都把学习西方,发展中国经济作为自己的主要要求,反对单纯“求强”,提出“先富后强”,认为“师夷”的重点不在军事而应放在经济方面。
    (2)他们都把“商”尤其是对外贸易看做发展经济的中心和关键,宣扬“以商为本”、“商握四民之纲”,乃至“以商立国”,把“振兴商务”作为学习西方,按资本主义方式发展中国经济的口号。
    (3)他们主要强调经济改革,对经济改革必不可少的政治和思想改革缺乏足够认识,宣扬“变器不变道”。对清政府压制民间资本,阻碍经济改革的弊政虽有批判,但对专制制度则持肯定、维护态度。

  • 第8题:

    单选题
    反映孟德维尔经济思想的著作是()
    A

    《社会正义论》

    B

    《货币略论》

    C

    《政治经济学概论》

    D

    《蜜蜂的寓言》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去塞求通”,想用资本主义思想去“通”开封建主义思想之“塞”。
    (一)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报馆有益于国事”。……维新派人士的共识……
    2.“去塞求通”。……我国最早用“耳目喉舌”来形象化地表述报刊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1.报刊性质多样。他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报之范围也。”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党报”的见解。
    2.报馆的“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论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有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不能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而应“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曰思想新而正”,不能用“人人所已知者”和“前人所已言者”来敷衍读者,而应“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三曰材料富而当”,要使读者“具备全世界之知识”,“阅一字得一字之益”;“四曰报事速而确”,要“重时事”,“知今为最要”。
    (四)关于舆论的论述梁启超认为,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但它又是无形的,报刊成为它的代表。可以“造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孟德维尔的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1)同崇尚节俭的道德观相对应,论证了奢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提出追求私利是人的本性,是社会繁荣的基础;
    (3)把劳动分工看成是增进财富的最有效的方法,并论证了国际分工的作用;
    (4)提出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5)其分工学说、自由放任主张为斯密所接受,其奢侈学说对凯恩斯产生了重要影响;
    (6)其关于私利的哲学思想成为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信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吸收佩鲁空间方法的框架和地理学的区域思想,将区域方法分为哪几类?

    正确答案: (1)均质区域:即某一区域,其区内各变量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差异也最大;
    (2)极化区域:是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面相互依存;
    (3)计划区域:是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它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邹韬奋的新闻活动。
    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狱。
    (一)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二)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
    (三)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
    第一,“促膝谈心”。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人。
    第二,“明显畅快”。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能看懂生活日报。
    (四)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第一,言论上的独立精神。
    第二,工作上的敬业精神。
    第三,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
    (五)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第一,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第二,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
    第三,“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也是邹韬奋的一条经验。
    第四,主张“为公择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思想。


    参考答案:

    (1)对财富减少的原因的认识他认为应从本质上也就是从生产过程来分析财富减少的原因。他指出法国财富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收益的减少。他认为土地收益会下降的原因:A.消费不足。B.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
    (2)对财富的看法他批判了重商主义把财富等同于货币的观点,提出了他对财富的看法:A.农产品是真正的财富,农业是财富的源泉。B.财富是一切用于消费的东西。他是从物质即使用价值来观察财富的。他的财富观是和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只承认衣食等物品是财富,货币不是财富,货币的数量与一国的富裕无关。他认为增加财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


  • 第14题:

    简要评述泰勒原理。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泰勒认为课程即学校为了达到其教育目的而设计并指导的学生所有的学习。课程编制过程可概括为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这样四个步骤或阶段。这里,我们一方面似乎可以看到博比特和查特斯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编制模式的影子,另一方面也依稀可以看到杜威的目的与手段之关系的影响。
    对泰勒原理批评最多的,也许是认为它把课程编制作为一种直线式的过程。但很有趣的是,尽管一些学者批评泰勒原理,而他们提出的大多数建议却又在遵循泰勒的模式。甚至有此完全不赞同泰勒原理的学者也是这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泰勒原理确实成了课程领域的一个范式。
    当今,国际上许多课程论工作者都坚定地相信,形成明确的目标是所有课程设计中必需的第一个步骤,而且也是所有其他课程设计中必需的第一个步骤,而且也是所有其他课程决策的准则。但人们没有注意到,除了可以从目标入手外,还可以从其他处入手;而且目标也并非一定是判断手段的有效准则。
    事实上,自泰勒原理发表后,也有不少课程论工作者试图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勾勒课程编制产生过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关系。
    有人试图通过描述一些具体的观念(包括对教育目标的来源、课程组织的类型、评价手段的具体说明等)来修正泰勒模式。其中,塔巴就把泰勒的四个基本问题作为直线式的步骤,再进一步把它们划分成八个步骤。有人认为,泰勒原理是直线式的,如果评价结构不符合预期目标时,不能实现反馈,以重新编制课程。例如,惠勒以泰勒模式为基础,将它改成圆周式。
    事实上,泰勒是很强调目标与评价之间的关系的。他认为,目标是评价的准则,目标的界说是评价的初步阶段。用评价程序来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目的在于进一步修改教育计划。不过,不得不承认,惠勒的图解把泰勒原理中的这层意思更加明确化了。

  • 第15题:

    简要评述孟德维尔的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1)同崇尚节俭的道德观相对应,论证了奢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提出追求私利是人的本性,是社会繁荣的基础;
    (3)把劳动分工看成是增进财富的最有效的方法,并论证了国际分工的作用;
    (4)提出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5)其分工学说、自由放任主张为斯密所接受,其奢侈学说对凯恩斯产生了重要影响;
    (6)其关于私利的哲学思想成为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信条。

  • 第16题:

    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去塞求通”,想用资本主义思想去“通”开封建主义思想之“塞”。
    (一)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报馆有益于国事”。……维新派人士的共识……
    2.“去塞求通”。……我国最早用“耳目喉舌”来形象化地表述报刊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1.报刊性质多样。他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报之范围也。”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党报”的见解。
    2.报馆的“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论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有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不能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而应“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曰思想新而正”,不能用“人人所已知者”和“前人所已言者”来敷衍读者,而应“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三曰材料富而当”,要使读者“具备全世界之知识”,“阅一字得一字之益”;“四曰报事速而确”,要“重时事”,“知今为最要”。
    (四)关于舆论的论述梁启超认为,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但它又是无形的,报刊成为它的代表。可以“造舆论”。……

  • 第17题: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吸收佩鲁空间方法的框架和地理学的区域思想,将区域方法分为哪几类?


    正确答案: (1)均质区域:即某一区域,其区内各变量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差异也最大;
    (2)极化区域:是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面相互依存;
    (3)计划区域:是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它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

  • 第18题:

    评述马尔萨斯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


    正确答案: ①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
    ②人口原理的第一个系统阐述者;
    ③普遍过剩危机学说的最早阐述者之一;
    ④供给、需求、成本共同决定价值——新古典均衡价格理论;
    ⑤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
    ⑥需求管理思想——现代宏观经济政策。

  • 第19题:

    简要评述关于经济法本质的各种观点。


    正确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本质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普遍认为,把握经济法的本质,有助于确立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因而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法的本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刘隆亨教授提出的“国家及政府管理和协调论”;刘文华、王长河提出的“协调主义论”;李昌麒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论”;潘静成、刘文华提出的“国家干预、参与论。”漆多俊提出的“国家调节论”;王保树教授提出的“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论”等等。
    从上述各家之言分析,我国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本质的论争呈现众说纷纭的状况,远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趋向是,愈来愈多的学者把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到本质属性论上,而不再把精力从一般意义上的法的社会性或阶级性来探讨经济法的本质。
    我国经济法学者虽然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经济法的本质属性上,但由于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的,因此得出的结论却有所不同。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1)对财富减少的原因的认识他认为应从本质上也就是从生产过程来分析财富减少的原因。他指出法国财富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收益的减少。他认为土地收益会下降的原因:A.消费不足。B.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
    (2)对财富的看法他批判了重商主义把财富等同于货币的观点,提出了他对财富的看法:A.农产品是真正的财富,农业是财富的源泉。B.财富是一切用于消费的东西。他是从物质即使用价值来观察财富的。他的财富观是和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只承认衣食等物品是财富,货币不是财富,货币的数量与一国的富裕无关。他认为增加财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析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1)托马斯·孟(1571—1641)英国当时的一个大商业资本家,又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政府贸易委员,是英国商业界的重要领袖之一,在伦敦商业和金融界很有影响。
    (2)1:比较充分地阐发了晚期重商主义思想,概括地提出了贸易差额理论;
    2:孟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对外贸易商人所必需具有的品质;
    3:提出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认为这是增加货币财富的一种手段,这和输出商品换回货币是一样有利的;
    4: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且对外贸易的好坏,是检验一个国家贫与富的标准,为使国家致富,他提出了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做到出超;
    5: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孟不要求和每个国家都必须出超,而是要求国家每年出口的商品总值要大于进口商品的总值,实现出超。
    6:孟十分关注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发展。他还热中于发展遥远的殖民地、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
    7:坚持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尽可能多地制造在对外贸易中需要的商品。同时提出为了发展工业和转运业,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制度安排的含义?

    正确答案: (1)一个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必须能够使所有的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2)制度的效率分配必须是公平合理的。
    (3)通过组织结构的科学化使效率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基本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什么是“韬奋精神”?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韬奋精神”——热爱人民,真正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使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毛泽东于1942年提出《解放日报》)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报刊活动家、出版家和政论家。1926年10月,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出版生涯。“九一八”事变促使他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抗日救国立场和社会主义倾向思想。1933年,被迫出过逃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用笔进行革命斗争。半年后,《生活》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之后不到两个月,生活书店又出版了《新生》周刊。《新生》沿用《生活》原班人马,由邹韬奋挚友杜远生任主编。1935年,日本驻沪总领事借口《新》刊载的《闲话皇帝》侮辱天皇,要求国民党当局查封,惩办文章作者,国民党当局立即开庭审理,判处了黄远生一年零两个月徒刑,并查封了《新》,这是著名的“新生事件”。流亡国外的两年当中,邹韬奋写出了后来出版的《萍踪寄语》。1935年8月,回国之后,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2月被封).1936年3月,邹韬奋流亡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周刊)。1936年11月22日,因为“七君子事件”被捕。被监禁期间,撰写了《经历》、《萍踪忆语》等著作,1937年7月出狱,邹韬奋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1938年7月,和李公朴创办的《全民》合并,改为《全民抗战》。1941年2月,被当局查封,1941年2月,邹韬奋第三次流亡到香港,1941年5月,复刊《大众生活》12月停刊。
    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思想:
    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者特色
    ④文风要“明显畅快”。邹韬奋把提高大众文化水平,推广大众文化作为报刊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一贯重视报刊文字的通俗易懂。
    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和广告的关系。
    ⑥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为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理想的编辑:大公无私;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文字达畅;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关于经济法本质的各种观点。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本质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普遍认为,把握经济法的本质,有助于确立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因而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法的本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刘隆亨教授提出的“国家及政府管理和协调论”;刘文华、王长河提出的“协调主义论”;李昌麒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论”;潘静成、刘文华提出的“国家干预、参与论。”漆多俊提出的“国家调节论”;王保树教授提出的“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论”等等。
    从上述各家之言分析,我国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本质的论争呈现众说纷纭的状况,远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趋向是,愈来愈多的学者把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到本质属性论上,而不再把精力从一般意义上的法的社会性或阶级性来探讨经济法的本质。
    我国经济法学者虽然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经济法的本质属性上,但由于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的,因此得出的结论却有所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