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文学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特征。


    正确答案: 第一、“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
    第二、言不能传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
    第三、解决“言不逮意”的方法是一是要注意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也就昌追求言外之意。

  • 第2题:

    简述先秦文学的形态特征 。


    正确答案: (1)诗与歌舞合一。
    (2)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3)同门创作彼此合一,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诸子书多由师徒或同门共同纂辑,不分彼此。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确指。
    (4)出现了成熟的文学作品。

  • 第3题:

    简述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的矛盾运动过程。


    正确答案:首先是在历史事实的框架内,容许细节和过程的虚构(左传、国语、论语、墨子中的叙事诸篇);进一步发展是在历史的形式内,容许故事和人物的虚构想象

  • 第4题:

    人们接受文字信息过程为“言-象-意”,而接受电视信息的传播为()

    • A、“意-象”
    • B、“象-意”
    • C、“象-言-意”
    • D、“言-意-象”

    正确答案:C

  • 第5题:

    简述文学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


    正确答案:(1)“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即陆机所说的“文不逮意”。
    (2)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即庄子所说的“意这所随也,不可以言传也”。
    (3)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限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即禅宗中的“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

  • 第6题:

    关于文学言意矛盾的选项是()

    • A、《文赋》:“文不逮意”。
    • B、《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C、普济:“才涉唇舌,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
    • D、刘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深”。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正确答案:文学典型;文学意向;文学意境

  • 第8题:

    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 A、沈从文
    • B、矛盾
    • C、莫言
    • D、李政道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单选题
    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A

    沈从文

    B

    矛盾

    C

    莫言

    D

    李政道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作家莫言获得过的奖项有().
    A

    科技发明奖

    B

    矛盾文学奖

    C

    诺贝尔文学奖

    D

    全世界华语奖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特征。

    正确答案: 第一、“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
    第二、言不能传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
    第三、解决“言不逮意”的方法是一是要注意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也就昌追求言外之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言意关系,在先秦时期如孔子、庄子等都已开始讨论。
    (2)魏晋南北朝的言意说具有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当时的言意之辨起于人物品评的风气,人物品评主张求其神似而略其形貌。第二,言不尽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第三,如何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一是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注意语言的创新和文采、音律的讲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追求言外之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形态性质?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市审美体验、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

  • 第14题: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在《三言》中体现了他的一些文学思想:
    1.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情”指的是“男女之情”,“情”与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相对峙和抗衡。
    2.“适俗”的思想。即“通俗易懂”
    3.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

  • 第15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言意关系,在先秦时期如孔子、庄子等都已开始讨论。
    (2)魏晋南北朝的言意说具有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当时的言意之辨起于人物品评的风气,人物品评主张求其神似而略其形貌。第二,言不尽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第三,如何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一是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注意语言的创新和文采、音律的讲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追求言外之意。

  • 第16题:

    试述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文学三种审美类型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审美的总前提下,以然要竭力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关于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并给文学形成三种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其实这也是人类知、情、意的审美观念的全面展开。

  • 第17题:

    简述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正确答案: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一般认为典型是写实型文本的高级形态,意境是抒情型文本的高级形态,意象是表意型文本的高级形态。

  • 第18题:

    简述文学概念三种含义。


    正确答案:1.广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狭义:即今日所谓文学,包括情感、虚构、想象在内的语言作品;
    3.折中义:只介乎广义和狭义之间,难以确定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如新文体、边缘文体或试验文学。

  • 第19题:

    试述文学三种艺术至境形态的互补性。


    正确答案:文学三种艺术至境形态的互补性:“象征意向”偏重满足人们思考和幻想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象征意向提供的几种模式创造出表意性艺术形象,以启人心智、思考哲理、驰骋理想;“典型”偏重满足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典型的艺术范式去塑造写实性艺术形象,使人类通过文字认识生活、直观自身;“意境”偏重满足人类情感方面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意境规范的几种基本模式创造出抒情作品,去陶冶人的性情、慰籍人的心灵。这样三种艺术星星并独立而又互补地共同满足了人类的各方面的审美需要。

  • 第20题:

    填空题
    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文学意境、()三种形态。

    正确答案: 文学典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文学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

    正确答案: (1)“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即陆机所说的“文不逮意”。
    (2)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即庄子所说的“意这所随也,不可以言传也”。
    (3)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限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即禅宗中的“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文学三种审美类型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审美的总前提下,以然要竭力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关于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并给文学形成三种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其实这也是人类知、情、意的审美观念的全面展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关于文学言意矛盾的选项是()
    A

    《文赋》:“文不逮意”。

    B

    《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C

    普济:“才涉唇舌,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

    D

    刘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深”。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形态性质?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市审美体验、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