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魏源是说,诗不可直言,需要通过曲折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
2.如用比喻,象征间接表现思想感情,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点出情感具体内涵,使象征意义具体化,既是象征又似隐喻。
3.例如中国诗词中“月”就是含有哀思,别情,思乡的象征意义:“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都是如此。
4.“诗贵含蓄”成为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
更多“以作品为例阐释魏源的诗词“情不可以激也,则有譬而喻也”。”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释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所引梅尧臣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理论。
    《文一诗话》中所记梅尧臣谈诗一节,实际上也代表欧阳修的观点,他们将成功的诗歌作品分为高低两个档次,即所谓“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示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是上继唐人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了意境的两大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描写的境象一定要真切生动。所抒写的情至则要深微高远。例如《六一诗话》所列严继“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者认为便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最好作品。这一思想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探讨。

  • 第2题:

    请结合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举出另外一例送别的诗词作品,并简析。


    正确答案:《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全词感情浓郁,忧愤深广。典故虽略嫌过多且僻,此辛词之病。但大都能就景叙情,或即事写景,因此形象鲜明。王国维在谈到辛弃疾词的妙处时说:“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间词话》卷上),这首词就是这样。词前小序。记述辛、陈二人相会、同游和别后的情思。非常感人。

  • 第3题:

    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分析唐宋咏史怀古诗词有什么特征。


    正确答案: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表现为:
    一、“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首先,它不是对历史小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二、“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 第4题:

    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正确答案:人们的认识和宇宙间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汉字的字数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出现一个新事物或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就又造一个新字,那样的话,势必导致汉字膨胀到不可估量的地步,成为难于作为交际工具、难于为人们掌握的文字。要使有限的汉字能应付无穷的事物,就只好利用已有的音同音近字,而不另造新字。

  • 第5题:

    翻译:“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正确答案: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最负责任的;柳下惠是圣人里面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乐队演奏,以钋钟声开始起音,以玉磐声结束收尾。钋钟声起音是为了有条有理地开始,玉磐声收尾是为了有条有理地结束。有条有理地开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条育理地结束是圣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圣好比是力量。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拢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却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 第6题: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提出的。

    • A、刘勰
    • B、陆机
    • C、王夫之
    • D、王国维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释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所引梅尧臣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理论。

    正确答案: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梅尧臣,字圣俞)的话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其实代表了欧阳修自己的看法,这是上继唐人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了意境的两大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措写的境象一定要真切生动,抒写的情志则要深微高远。这一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诗论家的意境论有所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以古典诗词为例,阐释司空图“韵味”说。

    正确答案: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总的来说,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前者指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后者指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像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这些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幻境。
    又如韦应物的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寄丘员外》);“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作为韦应物诗歌的代表作,这两首仿佛描绘出了一幅幅清丽、冲淡的水墨山水画,其意含蓄蕴藉,让人浮想联翩、如临其境,回味深远而绵长。这些诗,都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而具有“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的优秀之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这句话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特点。
    A

    针对性

    B

    双重性

    C

    全面性

    D

    典范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的意思是: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这体现了教书育人的双重要求。

  • 第10题:

    单选题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出自于()。
    A

    《文心雕龙》

    B

    《文赋》

    C

    《人间词话》

    D

    《蕙风词话》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翻译:“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正确答案: 礼是情感的描绘,文采是本质的修饰。君子采纳情感而舍弃描绘,喜欢本质而厌恶修饰。依靠描绘来阐明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恶的;依靠修饰来阐明本质的,这种本质就是糟的。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饰;隋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提出的。
    A

    刘勰

    B

    陆机

    C

    王夫之

    D

    王国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类和单例对象间的差别是()

    • A、单例对象不可以定义方法,而类可以
    • B、单例对象不可以带参数,而类可以
    • C、单例对象不可以定义私有属性,而类可
    • D、单例对象不可以继承,而类可以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这句话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特点。

    • A、针对性
    • B、双重性
    • C、全面性
    • D、典范性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说明岑参诗歌善用奇喻的特征。


    正确答案:本诗歌以“卷地”写风势之狂猛洗汤,以“白草折”显现风力之强劲无比,以“红旗冻不翻”写积雪转眼凝冻成冰,都酣畅琳璃地描绘出了边塞风光的特色。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反用南朝萧子显的《燕》歌行中“洛阳梨花落如雪之”喻,以重叠夸张,非常传神地描摹出了雪花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取喻新颖独特奇妙,令人神往。

  • 第16题:

    翻译:“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正确答案: 礼是情感的描绘,文采是本质的修饰。君子采纳情感而舍弃描绘,喜欢本质而厌恶修饰。依靠描绘来阐明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恶的;依靠修饰来阐明本质的,这种本质就是糟的。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饰;隋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

  • 第17题: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出自于()。

    • A、《文心雕龙》
    • B、《文赋》
    • C、《人间词话》
    • D、《蕙风词话》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下面是古人对“义”的关注的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C、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 D、行而宜之之谓义

    正确答案:A,B,C,D

  • 第19题:

    问答题
    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正确答案: 人们的认识和宇宙间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汉字的字数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出现一个新事物或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就又造一个新字,那样的话,势必导致汉字膨胀到不可估量的地步,成为难于作为交际工具、难于为人们掌握的文字。要使有限的汉字能应付无穷的事物,就只好利用已有的音同音近字,而不另造新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以作品为例阐释魏源的诗词“情不可以激也,则有譬而喻也”。

    正确答案: 1.魏源是说,诗不可直言,需要通过曲折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
    2.如用比喻,象征间接表现思想感情,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点出情感具体内涵,使象征意义具体化,既是象征又似隐喻。
    3.例如中国诗词中“月”就是含有哀思,别情,思乡的象征意义:“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都是如此。
    4.“诗贵含蓄”成为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分析唐宋咏史怀古诗词有什么特征。

    正确答案: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表现为:
    一、“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首先,它不是对历史小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二、“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说的是____造字法。

    正确答案: 形声
    解析:
    《说文解字》中对形声的解释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属合体造字法,是用表意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拼合起来进行造字的方法。

  • 第23题:

    问答题
    翻译:“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正确答案: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最负责任的;柳下惠是圣人里面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乐队演奏,以钋钟声开始起音,以玉磐声结束收尾。钋钟声起音是为了有条有理地开始,玉磐声收尾是为了有条有理地结束。有条有理地开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条育理地结束是圣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圣好比是力量。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拢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却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