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紫杉醇的作用机制。”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抗菌药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正确答案:(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4)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耐药机制:
    (1)产生灭火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4)影响主动外流系统

  • 第2题:

    简述临床使用紫杉醇的程序。


    正确答案:①先询问有无过敏史,查看血象。
    ②为预防过敏反应,在给药前12小时和6小时服用地塞米松20mg,给药前30-60分给予苯海拉明50mg肌注及西味替丁300mg静注。
    ③常用紫杉醇135-175mg/m2,应用特制的胶管输注。
    ④滴药开始后每15分测血压、呼吸一次,注意有无过敏反应。
    ⑤一般漓注3小时时,3-4周重复用药。

  • 第3题:

    简述G蛋白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在静息状态下,G蛋白以异三聚体的形式存在在细胞膜上,并与GDP结合,且与受体呈分离状态。当配体与相应受体结合之后,触发了受体蛋白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G蛋白a亚单位与受体结合,这引起a亚单位与鸟苷酸的亲和力发生改变,表现为a亚单位与GDP的亲和力下降,与GTP的亲和力增加,故a亚单位与GTP结合诱发其本身的构象改变,一方面使a亚单位与r、b亚单位相分离。
    另一方面,使与GTP结合的a亚单位从受体上分离成为游离的a亚单位。这是G蛋白的功能状态,能调节细胞内效应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实现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信号解除以后,完成了a亚单位的构象改变,完成了信号传递作用a亚单位同时具备了GTP酶的活性,能分解GTP释放磷酸根,生成GDP,使之与GDP的结合能力增强,并与效应蛋白分离,最后,a亚单位与r、b亚单位结合回复到静息状态下的G蛋白。

  • 第4题:

    简述安定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安定特异地与苯二氮卓(BDZ)受体结合后,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还有增强GABA与GABAA受体相结合的能力。

  • 第5题:

    简述鲎试剂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一、鲎试剂的作用:鲎试剂遇内毒素能迅速形成凝胶,检测内毒素
    二、鲎试剂作用机制:内毒素与因子C作用,启动整个凝集反应,在各种凝集因子的进一步作用下,凝固蛋白质多肽链第18位的Arg与第19位Thr中间以及第46位的Arg与第47位Gly中间被切断,然后一段C肽游离出来而凝胶化。

  • 第6题:

    简述地西泮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抗焦虑,具有较高选择性,小剂量即可明显改变症状,原因可能是抑制边缘系统中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发放和传递;镇静催眠主要是延长NREMS2期,明显缩短SWS期,大剂量时也不明显抑制呼吸中枢,反跳症状轻;抗惊厥和癫痫,静脉注射地西泮是临床治疗持续性癫痫的首选;缓解大脑损伤所致的肌肉强直;大剂量可致暂时性记忆缺失,其作用机制可能和药物作用于不同部位的GABAa受体密切相关,GABAa受体是大分子复合体,含有14个亚单位。BZ和GABAa结合,诱导受体发生构象变化,促进GABA和受体结合,使细胞膜对氯离子通透性增加,氯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引起超极化,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显示中枢抑制效应。

  • 第7题:

    单选题
    下列与紫杉醇有相同作用机制的是()。
    A

    多烯紫杉醇

    B

    氯霉素

    C

    青霉素

    D

    头孢菌素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佐剂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作用:
    A.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加抗原的表面积);
    B.增强抗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
    C.改变抗体产生的类型;
    D.引起或增强IV型超敏反应。
    5)作用机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主要可能有以下原因)
    主要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改变抗原的物理形状,使抗原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易于巨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并提呈给淋巴细胞,从而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紫杉醇的作用机制独特,主要为()
    A

    抑制微管聚集

    B

    抑制微管解聚

    C

    抑制线粒体功能

    D

    抑制细胞膜流动

    E

    抑制信号传递


    正确答案: C
    解析: 紫杉醇能特异地结合到小管的β位上,导致微管聚合成团块和束状,并使其稳定,从而能抑制微管网的重组。

  • 第10题:

    单选题
    紫杉醇的抗癌作用机制(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B
    解析:
    紫杉醇为微管蛋白活性抑制药,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 第11题:

    单选题
    作用机制为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抗肿瘤药物是()
    A

    长春新碱

    B

    紫杉醇

    C

    氟尿嘧啶

    D

    环磷酰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简述紫杉醇的主要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①血液学毒性:为限制剂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主要为白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常见,血小板下降不明显
    ②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表现为为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全身荨麻疹
    ③神经系统:最常见为指趾麻木。
    ④心血管系统:一过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低直压较常见。
    ⑤关节和肌肉痛。
    ⑥肝胆系统: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升高约为。
    ⑦其他:脱发见于所有病人;消化道反应常见,但一般不重。

  • 第13题:

    紫杉醇和长春花碱抗癌作用的机制分别是()、()。


    正确答案:抑制微管解聚;抑制微管聚合

  • 第14题:

    简述NO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NO是一种自由基性质的气体,具脂溶性,可快速扩散通过细胞膜,到达邻近靶细胞发挥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是NO的生成细胞。以L-精氨酸为底物,在一氧化合酶(NOS)的作用下,以还原型辅酶II(NADPH)为电子供体,等量生成NO和L-瓜氨酸。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GC.的激活是NO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NO扩散进入靶细胞与靶蛋白结合,与鸟苷酸环化酶活性中心的铁离子结合,改变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增强和cGMP合成增多,cGMP作为新的信使分子介导蛋白质的磷酸化等过程,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

  • 第15题:

    简述佐剂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作用:
    A.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加抗原的表面积);
    B.增强抗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
    C.改变抗体产生的类型;
    D.引起或增强IV型超敏反应。
    5)作用机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主要可能有以下原因)
    主要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改变抗原的物理形状,使抗原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易于巨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并提呈给淋巴细胞,从而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

  • 第16题:

    下列与紫杉醇有相同作用机制的是()。

    • A、多烯紫杉醇
    • B、氯霉素
    • C、青霉素
    • D、头孢菌素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紫杉醇的作用机制独特,主要为()

    • A、抑制微管聚集
    • B、抑制微管解聚
    • C、抑制线粒体功能
    • D、抑制细胞膜流动
    • E、抑制信号传递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配伍题
    作用机制是抗代谢的是()|作用机制是有丝分裂抑制剂的是()|作用机制是竞争雌激素受体的是()|作用机制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是()
    A

    枸橼酸他莫昔芬

    B

    巯嘌呤

    C

    紫杉醇

    D

    吉非替尼

    E

    异环磷酰胺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鲎试剂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一、鲎试剂的作用:鲎试剂遇内毒素能迅速形成凝胶,检测内毒素
    二、鲎试剂作用机制:内毒素与因子C作用,启动整个凝集反应,在各种凝集因子的进一步作用下,凝固蛋白质多肽链第18位的Arg与第19位Thr中间以及第46位的Arg与第47位Gly中间被切断,然后一段C肽游离出来而凝胶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紫杉醇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紫杉醇属有丝分裂中的微管抑制剂,紫杉醇具有聚合和稳定细胞内微管的作用,致使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阶段被牢牢固定,使微管不再分开,可阻断细胞于细胞周期之G2与M期,使癌细胞复制受阻断而死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紫杉醇和长春花碱抗癌作用的机制分别是()、()。

    正确答案: 抑制微管解聚,抑制微管聚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