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理解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理解人类的我慢与自我事实上都是作茧自缚?


    正确答案: 人类往往自以为聪明智慧,一直发展高科技,一直满足自己的欲贪,在高科技上面大部分都是从军中流出来的。人类的高科技,竟然用来猎杀,屠杀人类自己,因为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战争史,如果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去了解,人类很厉害的我慢、自我、事实上到后来都是作茧自缚,自讨苦吃。人类不断的战争,厮杀,世间的苦难苦上加苦,到后来就是苦海无边。佛陀教我们从根本来解决苦海,不是用武力向外去征服,要了悟实相,要看到很厉害的自我,就是这样不断在造作,一直在那里构筑梦幻世界。因此都是人类的我慢与自我,都是在作茧自缚。

  • 第2题:

    如何理解《诗经.黍离》中重章复沓的结构和抒情方式?


    正确答案: 诗歌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和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全诗三章只换了6个字,而低回哀怨,一往情深。全诗从“苗”到“穗”到“实”,说明时间的长久,并通过重章加强抒情性;又以“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三种状态,说明心情的痛苦程度,复沓中有变化;有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为主旋律,三章完全重复,突出心忧和无奈,充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郁闷和激愤。

  • 第3题:

    如何理解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问题?


    正确答案: (1)所谓“形”,即客观物象与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所谓“神”,一方面它是指客观事物自身的精神。宇宙万物有形也有神,它们都具有可感可见的外部形态,也都具有内在的自身规律。如同人各有其气质一样,不同种类的万物也都有其不同的意趣。这样,艺术在表现这些客体事物时就不能简单停留在摹仿这一层次上,而应当抓住特征以表现出客体独有的个性精神和韵味,表现出客体内在的“神”。另一方面,“神”也指面对客体事物人们所生发出的某种内在的精神思维活动,即感知、意志、想象、情感等。因此,“神”有时又被称为“心”,如果没有心以及心所主使的感官,人就不可能感受到美。
    (2)形神关系。抒情性作品中散文的“形散神聚”问题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众所周知,散文和诗一样,是一种最易于主观抒发的文体,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是以“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的文学。而这主体精神中的“自得之见”、“自然之情”、“自在之趣”正是散文之“神”。这“神”统率、缀连着散文之“形”。散文的“形”则是指文中之形象——人、事、景、物,也指行文笔法。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所谓“形散”,首先表现为文章选材广阔自由,散得开,可以抓住某一线索,旁征博引、谈天说地、古往今来、纵横驰骋。其次,这“散”还表现在写作笔法的自由灵活上,时而用墨如泼,时而惜墨如金,“如行云流水”,“所行于所当行,所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纵横开阖,婉转自然。李广田谈到散文时说:“至于散文,我以为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这就是散文和诗与小说在体制上的不同之点,也就是以见出散文之为‘散’的特色来了。”而散文的“神聚”是指,无论散文在选材、表达形式上多么自由,但作为抒情文学来讲,它总是以意为主,意气贯通,它总是一条流淌着情感与思想的河流,总有它清澈的航道将两岸美丽的风光串联起来。如果失去了这个“神”,其“形”就会杂乱无章。

  • 第4题:

    如何理解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关系?


    正确答案: (1)二者是有差别的,首先,抒情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的情感表现,可以说抒情式一种自我表现。其次,由于人士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各种社会关系都会对个性自我发生影响,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同样成为了作者的创作之源,所以说,文学抒情正因为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才能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2)二者也是有联系的,第一,抒情是一种社会交流,作者表现自我感受的同时也在向隐含的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文学抒情不是一种完全自我孤立的文学事件,而是与某些社会成员(读者)发生内在联系的,从而给作品打上了社会的烙印。第二,抒情自我还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审美化的情感反应中,抒情自我总是要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具体作品中表现为某种感受、评价、信仰和表现的模式。第三,伟大的抒情诗人总是对社会、对人民、对历史的发展怀有深深的关切,对人类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有深入的体察和领悟,总是把自我与进步的或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统一起来,使个人的命运和追求同人民群众的命运和追求融为一体。

  • 第5题:

    如何理解自我,如何研究自我?


    正确答案: 以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为着眼点,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的自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在人格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论述,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何促进自我的发展等

  • 第6题:

    如何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音乐舞蹈的抒情性与表现性,从而加深对表情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且诉诸听觉的艺术。它擅长表现人的情感、情绪的状态及运动过程,因此,音乐形象是欣赏者心灵建构的高度自由的表象,带有极大的抽象性和体验性。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情达意。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是舞蹈艺术的三要素。舞蹈表情运用舞蹈手段表现出人的各种情感,是构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观众进行欣赏,获得共鸣的桥梁。舞蹈表情不仅指舞蹈者的面部表情,还包括了由人体各部分的协调一致、以及有节奏的动作、姿态和造型所传达的情感。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自然表情动作,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美化,就变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表情动态。艺术创作者正是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中,掌握生活中各种人物自然表情的特点,再经过艺术想象和创造,形成了有强烈感染力的音乐舞蹈表情。

  • 第7题:

    问答题
    如何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音乐舞蹈的抒情性与表现性,从而加深对表情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且诉诸听觉的艺术。它擅长表现人的情感、情绪的状态及运动过程,因此,音乐形象是欣赏者心灵建构的高度自由的表象,带有极大的抽象性和体验性。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情达意。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是舞蹈艺术的三要素。舞蹈表情运用舞蹈手段表现出人的各种情感,是构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观众进行欣赏,获得共鸣的桥梁。舞蹈表情不仅指舞蹈者的面部表情,还包括了由人体各部分的协调一致、以及有节奏的动作、姿态和造型所传达的情感。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自然表情动作,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美化,就变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表情动态。艺术创作者正是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中,掌握生活中各种人物自然表情的特点,再经过艺术想象和创造,形成了有强烈感染力的音乐舞蹈表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正确答案: 人生的社会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资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及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儿女的社会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个体的奋斗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女里以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并进而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
    1、现则与社会主导价值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最球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2、自觉提高自我的主题数字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矛盾冲突?

    正确答案: 人既是一个个性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一分子这个事实,导致了艺术作品既包含着个体价值,又包含着社会价值的复杂性,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之间的矛盾统一恰恰是艺术作品价值二重性特征的主观心理基础。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反复体验、观照着自己的生存境遇与情绪积累,寻求独特的感受方式与表达方式,一方面又扮演着某种社会集团的代表者,努力成为某种“集体之体”的思想情感的代言人。这样一来,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便构成了推动他进行艺术创作的两种既相互排斥又彼此渗透的内驱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诗经.黍离》中重章复沓的结构和抒情方式?

    正确答案: 诗歌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和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全诗三章只换了6个字,而低回哀怨,一往情深。全诗从“苗”到“穗”到“实”,说明时间的长久,并通过重章加强抒情性;又以“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三种状态,说明心情的痛苦程度,复沓中有变化;有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为主旋律,三章完全重复,突出心忧和无奈,充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郁闷和激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问题?

    正确答案: (1)所谓“形”,即客观物象与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所谓“神”,一方面它是指客观事物自身的精神。宇宙万物有形也有神,它们都具有可感可见的外部形态,也都具有内在的自身规律。如同人各有其气质一样,不同种类的万物也都有其不同的意趣。这样,艺术在表现这些客体事物时就不能简单停留在摹仿这一层次上,而应当抓住特征以表现出客体独有的个性精神和韵味,表现出客体内在的“神”。另一方面,“神”也指面对客体事物人们所生发出的某种内在的精神思维活动,即感知、意志、想象、情感等。因此,“神”有时又被称为“心”,如果没有心以及心所主使的感官,人就不可能感受到美。
    (2)形神关系。抒情性作品中散文的“形散神聚”问题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众所周知,散文和诗一样,是一种最易于主观抒发的文体,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是以“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的文学。而这主体精神中的“自得之见”、“自然之情”、“自在之趣”正是散文之“神”。这“神”统率、缀连着散文之“形”。散文的“形”则是指文中之形象——人、事、景、物,也指行文笔法。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所谓“形散”,首先表现为文章选材广阔自由,散得开,可以抓住某一线索,旁征博引、谈天说地、古往今来、纵横驰骋。其次,这“散”还表现在写作笔法的自由灵活上,时而用墨如泼,时而惜墨如金,“如行云流水”,“所行于所当行,所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纵横开阖,婉转自然。李广田谈到散文时说:“至于散文,我以为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这就是散文和诗与小说在体制上的不同之点,也就是以见出散文之为‘散’的特色来了。”而散文的“神聚”是指,无论散文在选材、表达形式上多么自由,但作为抒情文学来讲,它总是以意为主,意气贯通,它总是一条流淌着情感与思想的河流,总有它清澈的航道将两岸美丽的风光串联起来。如果失去了这个“神”,其“形”就会杂乱无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自我意识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自我意识虽然属于心理学范畴,但是,它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根本依据,对道德行为调节、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和自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观念内化的依据
    个体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关键在于其将外在环境提出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追求的目标,而这一“内化”过程需要自我意识的积极参与。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社会经验的增多,个体会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内部道德环境,这一内部道德环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当教育者提出教育要求时,个体会根据内部道德环境运用自我意识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选择,若外在的要求与自我要求相一致,个体将接受外在的教导,并形成新的道德观念,确立新的道德修养目标,建构新的内部道德环境。
    (二)自我意识影响着个体道德行为的调节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因此道德行为是在自我意识中的道德意识支配下产生的,个体道德行为是其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个体的道德意识支配其产生道德行为,当道德行为取得比较圆满的结果时,个体又能产生积极的自我认识,愉快和高尚的自我体验,从而形成一种力量促进该道德行为的保持;相反,当个体某些行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否定式,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内疚和悔恨的自我体验,促使个体自我批评和改正。如此循环往复,个体良好的道德行为就得到了巩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
    自我教育是个体自觉参与自身思想转化和道德行为控制的过程。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能帮助个体构建道德自我,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个体的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前提下按照社会的要求评价自己,按照“理想自我”检查“现实自我”或依据“现实自我”调整“理想自我”,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积极体验和掌握正确的道德标准,以期发展和完善自己。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控制的自觉过程。没有自我意识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自觉活动;没有个体的自觉活动,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那么道德教育的效果就无从体现,可见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方向和指引,是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冲突?


    正确答案: (1)、角色意识是指特定的社会境遇、职业、理想人格、趋同心理、文化认同等因素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形成的种种规范和原则。
    (2)、从创作过程来看,在角色意识压倒自我体验而占上风时,创作主体的理智高度警觉,对其他各种心理活动加以检查和限制,这时无法进入自我体验状态,创作活动只能在理智的心理层面上进行。
    (3)、它们各自的心理效应不同。自我体验使人处于一种高度和谐、毫无阻滞的心理状态中,人的各种心理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在角色意识的控制下,人的精神处于在严密的自我监视之下,不敢越雷池一步。
    (4)、角色意识和自我体验是人内心世界中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 第14题:

    如何理解抒情与叙事中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确答案: 要分析二者的异同,首先要明确二者的差异,由于抒情和叙事是两个相异的概念,因此他们的相异点是明确的,一般的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另外,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抒情和叙事的基本差异从内容到话语形式的诸多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由于表达方式的需要,抒情和叙事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各有侧重,在诗词、散文的行文中利于情感的抒发,而在小说、戏剧中叙事的成分就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抒情性作品中也能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这便体现了分类的相对性,发现他们之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才能是更好的理解这两种文学类型的突破口。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一首伤春感怀的抒情,词中记叙了词人醉酒浓睡,试问卷帘人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但没有削弱词的抒情成分,反倒以问答方式、藏问于答的精妙方式,强化了作者心中那一缕淡淡的优伤。在以叙事为主的戏剧文学中,中国戏曲文学却因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唱词多为抒情诗,而且不少宾白也有抒情的风格,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段唱词“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写的是送别时的情景,但是将爱侣之间伤离别的愁绪曲折委婉的表达了出来,很明显,抒情的意味非常的浓厚。另外,小说也是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体裁,但是很多小说中也有鲜明的抒情性,作者情感的抒发在明确了整个文章基调的同时也加上了隽永的深长意味。

  • 第15题:

    如何理解抒情性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意蕴?


    正确答案: 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诗与画,都是情感支配下表情达意的艺术,诗与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借助外在景物的描绘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所以也都对画面具有依赖性。当然,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与画由于它们物化的媒介不同,也就有了一些明显的区别:第一,诗是语言的艺术,以时间性的表现为主,主要诉诸于听觉,而绘画是造型艺术,以空间性的再现为主,主要诉诸于视觉。第二,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为媒介,因此更具直观性,而诗歌以文字符号为媒介,其本身并没有可以被人直接感受的形象,所以是间接的,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所以诗中之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过程之中,这就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的审美空间。
    诗与画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又是可以各取所长,互相融合转化的。这种时空转换,可以使画更多地突破空间限制,拓展其表现空间,而诗歌受绘画的影响,就可能使其抒情更加形象化、含蓄化,读者从诗歌形象的画面中所能得到的审美享受也就愈加生动、丰富。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画面,也似乎能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诗的声音。苏东坡称赞王维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比如他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没有词藻的堆砌,也没有琐细的形容,就运用一横一竖,一横一圆,这极简单的线条组合,便把一幅生动的画面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使读者透过简单的景物和词句,看到了北方旷远荒凉之景,感受到了静寂中的雄浑。作者正是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间,给诗歌带来了写意画的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这正是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之间转换时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说,在抒情性作品中,诗与画的结合是通过作品中情与景的结合表现出来的。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正是抒情性作品所极力追求的,即“艺术意境”。

  • 第16题:

    如何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正确答案:(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对他人所作的贡献;
    (2)两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 第17题:

    如何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答案: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对人有主导作用;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人的行为对社会有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前进。

  • 第18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抒情与叙事中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确答案: 要分析二者的异同,首先要明确二者的差异,由于抒情和叙事是两个相异的概念,因此他们的相异点是明确的,一般的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另外,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抒情和叙事的基本差异从内容到话语形式的诸多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由于表达方式的需要,抒情和叙事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各有侧重,在诗词、散文的行文中利于情感的抒发,而在小说、戏剧中叙事的成分就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抒情性作品中也能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这便体现了分类的相对性,发现他们之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才能是更好的理解这两种文学类型的突破口。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一首伤春感怀的抒情,词中记叙了词人醉酒浓睡,试问卷帘人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但没有削弱词的抒情成分,反倒以问答方式、藏问于答的精妙方式,强化了作者心中那一缕淡淡的优伤。在以叙事为主的戏剧文学中,中国戏曲文学却因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唱词多为抒情诗,而且不少宾白也有抒情的风格,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段唱词“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写的是送别时的情景,但是将爱侣之间伤离别的愁绪曲折委婉的表达了出来,很明显,抒情的意味非常的浓厚。另外,小说也是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体裁,但是很多小说中也有鲜明的抒情性,作者情感的抒发在明确了整个文章基调的同时也加上了隽永的深长意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自我,如何研究自我?

    正确答案: 以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为着眼点,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的自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在人格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论述,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何促进自我的发展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正确答案: 1、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自我情感表达,体现主体的自我色彩,,没有抒情主体的富于个性化的情感倾诉和自由自在的内心独白,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文学抒情;
    2、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文学生产是社会性生产,文学抒情是社会交流,因此,自我与社会,在文学抒情中,既有各自的特殊性,又彼此联系,尤其体现在社会意识形态上;
    3、在文学史上,伟大的抒情诗人和作品总是体现出个体独特又深切的情感,又传达出对社会、国家、人民、历史、时代的深切关怀,是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答案: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对人有主导作用;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人的行为对社会有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前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正确答案: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对他人所作的贡献;
    (2)两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关系?

    正确答案: (1)二者是有差别的,首先,抒情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的情感表现,可以说抒情式一种自我表现。其次,由于人士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各种社会关系都会对个性自我发生影响,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同样成为了作者的创作之源,所以说,文学抒情正因为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才能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2)二者也是有联系的,第一,抒情是一种社会交流,作者表现自我感受的同时也在向隐含的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文学抒情不是一种完全自我孤立的文学事件,而是与某些社会成员(读者)发生内在联系的,从而给作品打上了社会的烙印。第二,抒情自我还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审美化的情感反应中,抒情自我总是要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具体作品中表现为某种感受、评价、信仰和表现的模式。第三,伟大的抒情诗人总是对社会、对人民、对历史的发展怀有深深的关切,对人类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有深入的体察和领悟,总是把自我与进步的或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统一起来,使个人的命运和追求同人民群众的命运和追求融为一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