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东方之珠》谱例设计一节音乐课。(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题目

根据《东方之珠》谱例设计一节音乐课。(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东方之珠(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十年后,展示给我们的全新面貌。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教学过程伴随《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导入新课:
1.教师带来了几首歌,请同学们来听听他们都是谁?(播放张学友《太阳星辰》、刘德华《中国人》、陈奕迅《十年》等)生(分别说出歌星的名字)。总结出这些歌星都是香港人。
2.教师播放一些图片: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3.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东方之珠”。
4.欣赏录音《东方之珠》。教师播放录音,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随琴演唱“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7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师:“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多次的强调,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黄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这么深沉、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东方之珠》是谁创作的?(学生回答:罗大佑)
5.作者介绍罗大佑。师:你们对于罗大佑熟悉吗?(若熟悉由学生介绍,若不熟悉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
6.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片段。
7.《东方之珠》也是刻画香港回归祖国的一部极具代表性歌曲,简介回归情况。
8.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
(1)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分男女声部,随VCD伴奏进行演唱。
(2)男女生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随。
9.欣赏《香港始终有你》这是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而创作的歌曲,由香港百名歌星演唱。
10.小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经沧桑,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的回归也已指日可待,但回归的历程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艰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更多“根据《东方之珠》谱例设计一节音乐课。(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七年级欣赏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非洲的灵感——鼓乐
    ? 【教学内容】欣赏加纳鼓乐
    ? 【教学目标】
    ? 1.从欣赏中提炼节奏,并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 2.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答案:
    解析:
    (1)此教学设计中缺少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环节缺少小结与作业环节。
    我们可以把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鼓乐演奏。
    教学过程环节中的小结与作业设置为: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所学的加纳鼓乐及其风格特点,并请学生回家练习实践。
    (2)本课的教学设计虽然内容丰富,导人环节更是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在欣赏体验的环节,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究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节奏,更是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加纳鼓乐的理解。这说明教师在课前也是做足了功夫,但是还是有一些环节存在问题。
    ①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混乱,目标应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但此教学设计中并未这样设计,可以设计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领略非洲鼓乐的魅力,初步对非洲音乐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欣赏中提炼节奏,学习敲击节奏并初步感受、了解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②知识拓展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非洲舞蹈视频并模仿学习非洲舞蹈动作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应该要与本课加纳鼓乐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一下舞蹈动作的节奏特点,再去根据这三种特点编创模仿。在这一环节的第三点里学生随着加纳鼓乐音乐,一部分同学敲打鼓乐节奏,另部分同学表演非洲歌舞,这一环节设置得也很精妙。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课堂纪律的把握,可以创设一个非洲部落音乐会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 第2题:

    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基本理念, 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要求:
    (1) 设定教学目标与重点。(10 分)
    (2) 针对教学重点, 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其中至少包括 2 个课堂提问。(15)
    (3) 针对(2) 中的主要环节, 写出设计意图。(10 分)
    附谱例
    川江船夫号子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歌、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不同体裁的民歌,运用民歌的知识进行歌曲的辨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学习民歌,知道我国民歌分为三类,掌握其中山歌、号子的特点,并会区分其特征。
    【教学重点】通过对民歌的欣赏与演唱,掌握民歌的种类与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音乐的脚步,领略了欧洲的美丽风光,这一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美妙动听的音乐开始我们的旅游。这一次,我们的旅游的名称叫作“游山玩水”,听,远处的山里传出了这样的声音。
    教师播放《山路十八弯》的音乐开始部分,让学生仔细聆听,然后提问。
    师:听出这段音乐来自哪里了吗?
    生:中国。
    师:同学们的听辨能力越来越厉害了,那你们听出来这是一段什么风格的音乐了吗?
    生:民歌。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欣赏并学习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周的学习来引出这一周新课的内容,并用听赏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辨别声音,并能够说出听到的歌曲风格。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讲解中国民歌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给出民歌的概念。(民歌经过数千年来的演变和发展,经过人民生活的积累和加工,在传唱过程当中,大体上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
    2.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打开准备好的中国地图,主要介绍陕西和四川两个地区的民歌。
    3.初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川江船夫号子》,引导学生说一说听完歌曲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三)对比赏析
    1.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初听歌曲第一部分。
    (2)跟钢琴学唱歌曲主旋律,听钢琴弹奏,全体哼唱。
    (3)教师讲解山歌的概念及歌曲的特点。播放歌手阿宝演唱的视频《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并让学生跟随音乐哼唱。听赏后学生仔细分析谱子,区分一、二、三段的区别,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总结出以下内容:

    (4)展示山丹丹花图片,对植物进行介绍,分段落欣赏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丹丹花即杜鹃花,也叫“映山红”,春季开花,在野外的山坡上生长,生命力较强,花开时鲜艳的色彩极为热烈耀眼,看上去使山坡、田野充满生机与活力。
    【设计意图】听赏歌曲后,用图片、地理知识做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歌曲的分析欣赏起积极的作用,也为下面说明了民歌的产生是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一结论做了铺垫。
    2.欣赏《川江船夫号子》
    (1)教师展示纤夫拉船图片,提问学生:从图片当中能看出什么?并让学生听赏作品,初步感受作品情绪。
    (2)游戏互动:请一个学生来推钢琴,学生推不动,再叫上两个同学一起推,边推边喊号子,从中体会号子的作用。
    (3)请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吆喝,利用课堂有效资源进行节奏的练习。如:拍桌子、椅子。
    (4)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对比,这首曲子有什么特点?(目的是不与山歌混淆。)
    (5)了解歌曲的组成,号子之间有何不同并如何区分。(劳动内容不同,所喊的劳动号子也不
    相同。)
    【设计意图】欣赏《川江号子》歌曲,了解号子的种类、作用,让学生体会号子的节奏,通过欣赏过歌曲的对比,让学生能够区分山歌与号子的不同,能总结民歌的作用。
    3.对比《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川江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的演唱特点“一领众和”,领的人也是劳动的指挥者,学生体会号子的节奏,能够区分山歌与号子的不同,能总结民歌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漫游民歌乡活动:教师播放PPT课件,听赏一组民歌,请判断所听音乐属于山歌还是号子。学生分为四大组,以计分PK的方式抢答,教师公布答案:《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山歌)、《黄河船夫曲》(号子)、《打支山歌过横排》(山歌)、《催咚催》(号子)。
    (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歌的宝贵之处,它在中国音乐及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热爱祖国优秀的音乐、文艺作品,并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作业:预习小调及汉族民歌《茉莉花》,收集相关资料。

  • 第3题:

    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学唱《我们是冠军》
    要求:
    (1)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参加此类音乐作品的欣赏,愿意探索、了解有关盛会题材的音乐与相关知识.进而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过程与方法】
    学唱歌曲我们是冠军.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能够用坚定、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掌握相关音乐知识,为《我们是冠军》创编歌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并能够用连贯圆润的歌声来表达歌曲的情绪。
    难点:根据歌曲的情绪.编创有激情的歌词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提问:2008是历史辉煌的一年,请问你知道在2008年中有什么事情会让你终生难忘
    2.学生交流。(地震、雪灾、奥运)你能说说为什么让你终生难忘吗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是奥运迷,那你觉得音乐与奥运有关系吗音乐在奥运会中有那些杰出的表现(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音乐和奥运都追求美与和谐,音乐在奥运会上有三大杰出表现:文艺开幕式,闭幕式,运动员入场都有特定的音乐;奥运颁奖仪式上有标志音乐、颁奖音乐、背景音乐;音乐也是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这些项目比赛的重要内容,能让比赛更精彩。奥运会不仅是引人入胜的体育盛会,更是各个民族内涵丰富的文化表达,1896年,当古老的《奥林匹克圣歌》在第一届奥运会的现场响起的那一刻,音乐便跟奥运接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体育和音乐都是无国界的,让我们一起回到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去感受给全世界带来惊喜与感动的主题音乐。
    二、教授新课
    1.欣赏歌曲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学生完整欣赏歌曲《我们是冠军》。
    教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涌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分段播放歌曲,学生分段欣赏。感受不同乐段之间歌曲情绪的变化,音乐线条的美感。
    2.学习歌曲
    划拍识谱时视唱.注意歌曲的弱拍起节奏.演唱要准确
    (1)学生按歌曲节奏读朗歌词。
    (2)教师钢琴伴奏并范唱,学生模唱。
    (3)教师板书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引导学生用手打节拍,并划出节奏型
    (4)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正确的节拍演唱歌曲。
    (5)学生跟伴奏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巩固学习
    教师:每届奥运会都会有它的会歌,你知道有哪些会歌吗(学生自由回答)
    (1)教师播放三首奥运会会歌,学生比较并说出他们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教师:奥运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这首《我们是冠军》就表现了奥运精神。我们的演唱也要追求更准确、更丰富、更完美,让我们一起再来唱一遍吧。
    (2)教师带领学生用有感情,连贯的气息和用坚定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我们是冠军》。
    (3)学生自由结组进行练习,以小组合唱的形式上台演唱,最后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评选出演唱的最好的小组。
    4.编创歌词
    (1)教师播放《我们是冠军》伴奏带,学生感受伴奏音型、节奏、速度、情感。
    (2)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创编歌词,自己演唱感受。
    (3)优秀歌词展示。
    (4)分组演唱,部分同学演唱歌词,部分同学有节奏地喊“中国队加油!”(要求有激情,联想体育运动场上激情兴奋地拉歌和相互加油的进的热烈场面。)
    三、课堂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历届的奥运会主题歌都用美妙的音符诠释着奥运理念和情感.它已成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标志性语言。让我们在全人类共同的梦想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多彩的民歌》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民歌的乐趣,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我国各地民歌所折射和贯穿的中华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南北民歌各自的特点,能够对南北民歌感兴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民歌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比兴的修辞手法和地方方言。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猜歌曲名字。
    老师设置问题:阿宝演唱的是哪几首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民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来说似乎很久远,但是那又似乎离我们很近,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流淌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民歌作为我们中华优秀的遗产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关注民歌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民歌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楚辞-汉朝乐府-唐宋时期的唐曲-明清时期的明清小曲-直到现在中国民歌大集。
    2.了解民歌的概念
    老师设置问题:什么是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民歌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并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而成,_般口耳相传,它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的体裁包括山歌、小调、号子。
    3.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
    (1)师:如何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从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两个层面.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主要从音乐中突出的音乐要素来表现,而分析音乐要素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分析)
    (2)欣赏音乐,感性和理性分析
    师:这首作品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作品里边都有哪些音乐要素?(这首歌曲给我们最突出的表现是节奏,连续的后十六音符感觉像在草原上驰骋骑马一样,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好像带给我们一种身在蒙古草原上的感觉)
    4.对比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1)欣赏沂蒙山小调,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很舒展,感情非常的奔放,而且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小调但是它带有山歌的风格;理性分析,它的旋律非常的大气磅礴,它的结构很规整,四个乐句非常的整齐,音色嘹亮,民族徵调式,还有就是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2)欣赏弥渡山歌,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非常的含蓄、内敛,给人一种朦胧美;理性分析,它的节奏平缓,旋律舒缓,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前六句全部都是兴、比,暗示着爱情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调式是五声羽调式。
    (3)学生自主探讨两首歌曲,从音乐要素分析两首乐曲的各自特点
    北方民歌节奏规整,速度较轻快,旋律起伏变化大,音色高亢嘹亮,线条粗犷,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直白.情感色彩比较豪放,属于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声音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小,音色细腻委婉,艺术表现手法很内敛,情感色彩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的手法,属于民族调式羽调式,声音假声多于真声。
    (4)听歌曲,判断民歌。
    5.学唱山西民歌《洗衣裳》
    (1)欣赏歌曲
    师:男女间这种美好的爱情,是为了追求这种美好的幸福生活,“亲疙蛋”“双屹丁”是什么意思?(“亲疙蛋”就是。亲爱的人”的意思,“双屹丁”是“双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学唱
    老师评价:这首歌曲里面最有特点的就是那个小字,它运用了装饰音,演唱时要唱到位,假声多一些;第三句注意里面的儿化音;歌唱的时候要用山西的地方方言。
    (3)学生完整地演唱
    (4)男女生分组演唱
    (三)巩固提高
    1.播放音频,了解民歌的传承方式
    师:民歌是自古以来都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准能说一下民歌保留下来的形式有哪些吗?(流传至今的民歌有这三种,第一种就是原生态,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山西民歌就是原生态歌曲,第二种是在保留民歌主题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来丰富民歌的要素,第三种以民歌为基本素材,但是他完全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新音乐,你比如说《青藏高原》,它是以藏族民歌作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一种新音乐的藏族民歌)
    2、播放歌曲《天路》,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中国的南北民歌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犹如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记载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幅油画,描绘了中国的苍凉、平静和灿烂、它更是一部宣言,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和大步向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民歌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理所应当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它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记忆、永远的魂魄、永远的根。

  • 第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乐器合奏《雪绒花》(片段)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10分)

    (2)写出谱例中每件乐器的名称。(5分)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1)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学重难点中的重点和难点;②四个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③制定的依据:学科课标,即《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演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教材情况,即《雪绒花》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2)第二问要求写出乐器的名称,观察乐谱我们会发现前四行是标准的弦乐四重奏乐谱,第五行是打击乐谱,由于打击乐中多次出现颤音,由此判断该乐器为铃鼓。(3)第三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②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③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④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 第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教学内容:乐器合奏《雪绒花》(片段)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2)写出谱例中每件乐器的名称。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雪绒花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雪绒花》这一作品蕴含的爱国情感,并通过器乐合奏增强对器乐演奏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器乐合奏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音乐之美,并在合奏中加强与别人的合作,学会团结。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雪绒花》这一歌曲的曲谱视唱,能够熟悉《雪绒花》旋律,能够用各自掌握的乐器熟练演奏乐曲并达到合奏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视唱曲谱并进行熟练演奏,并能合奏。
    (2)乐器名称
    根据给出曲谱,高声第一、第二旋律乐器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三旋律乐器为中提琴,第四旋律乐器为大提琴,第五旋律为打击乐器,鉴于旋律中有多次颤音出现,故选择铃鼓。
    (3)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音乐之声》吗
    教师通过对《音乐之声》的故事讲解,引出本课内容《雪绒花》。
    【新课教学】
    1.欣赏电影两次出现的插曲《雪绒花》
    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2.欣赏器乐合奏《雪绒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师:乐曲的速度、力度、变化是怎样的
    3.分组学唱《雪绒花》曲谱
    (1)分组自行视唱曲谱,老师巡回指导。
    (2)小组轮流演唱各自对应曲谱,打击组敲击桌子。
    (3)老师指挥,各小组伴着统一节奏共同演唱,体会和声效果。
    4.器乐练习
    (1)用钢琴调整各乐器音高。
    (2)基本音阶练习。老师弹琴,弦乐吹管熟练指法,打击组按照给定节奏打节奏。
    (3)分组进行各组器乐的旋律练习。
    5.器乐合奏
    各声部在老师指挥下进行慢速演奏。
    6.纠错
    对于各组乐器的强弱、错音、节奏错误进行指出并反复练习。
    7.再次完整合奏,老师加人钢琴
    8.情感激发
    师:音乐是为了表现情感.这首歌曲的情感表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9.带感情完整演奏全曲
    【拓展】
    欣赏雅尼的器乐合奏《夜莺》。
    【课堂小结】
    合奏的境界博大精深,但也是一件件乐器组合起来的,我们只要好好练习,以后一定能够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课下大家去搜集一首器乐合奏曲,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 第7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 教学内容:演奏教学器乐合奏曲《喜洋洋》(谱例见第32题)
    ? 要求:
    ?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 (2)确定教学重点。(10分)
    ?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15分)


    答案:
    解析:
    (1)音乐教学目标的表述是每个音乐教师都要面对的具体问题,一般来说,应该包括三方面
    要素。①目标要明确(正确的音乐教学目标表述应明确、具体和简洁,主要涵盖本课时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过程及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②目标要涵盖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③正确使用目标的行为动词(注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2)音乐教学重点的确定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再根据音乐教学内容确定。在这个题目里我们就可以写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变化,在演奏中得以体现。
    (3)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种:创设情境、重视体验、强调探究、关注合作、加强综合。除此之外,我们要从学生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要以鼓励为主,因为教师只是音乐学习的促进者。
    音乐教学过程应有的环节是运行前准备阶段,运行中展开阶段,运行后总结阶段。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 性和积极性。

  • 第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 第9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演唱教学《七子之歌》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抢答赛、模唱旋律、朗诵歌词、齐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创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准确理解歌曲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次体验演唱加深对歌曲情感的认识。【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心情,加入到歌曲处理中。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澳门行政区区旗和澳门风景图片,澳门曾经离开过祖国母亲怀抱,欣赏《七子之歌》,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来体会澳门人民当年的心声。(二)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1.《七子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介绍澳门及《七子之歌》相关资料。2.走近澳门与《七子之歌》,然后根据大家的记忆进行一个小小抢答赛。3.分组,进行小小抢答赛。(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有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三)学唱歌曲1.再次欣赏歌曲。2.用mu音哼唱歌曲旋律。3.根据歌曲节奏朗诵歌词。4.词曲结合,教师伴奏,学生齐唱。(四)情感升华1.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以及与台湾来往互助视频,背景音乐为《七子之歌》。香港、澳门已陆续回归祖国怀抱,希望台湾也能早日回归。2.通过对视频的感受,分小组带感情演唱歌曲。

  • 第10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古琴艺术》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古琴艺术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古琴的历史、有关古琴的典故等古琴方面的知识。2.从中体会古琴的音色美、意境美,了解古琴音乐淡雅、朴素的音乐风格,以及古代音乐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高尚品质。【过程与方法】1.了解、感受和分辨古琴的三种音色。2.认识文字谱和减字谱,并了解减字谱的记法。【知识与技能】1.泛音、散音、按音的演奏方法,勾和挑的基本演奏技巧。2.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乐曲《流水》。一、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分辨古琴的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和对减字谱记法的了解。【难点】学生对古琴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分解古代文字“樂”,得出丝弦放在木头上,然后用拨子或手弹奏美妙的声音是弹拨乐器。(二)逐步探知,新课教授1.听两段音乐辨别乐器老师设置问题:这两段音乐分别使用的是什么乐器?能听出来是什么乐曲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第一段是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第二段是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古琴曲《广陵散》。2.播放音乐聆听泛音的特点:飘渺。3.感受古琴韵味(1)老师弹奏古琴旋律,学生哼唱旋律。(2)播放古琴音乐旋律,学生默唱主题旋律。老师设置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大自然中寻找一种景致和这个音色相呼应,你们会想到什么?在这段旋律里,我们发现它有什么特殊性?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想到很多的景色,比如竹林、山泉等是通过泛音来呈现的,我们看旋律上面有很多小圆圈,泛音的记录就是用旋律上面的圆圈记录的。(3)老师弹奏古琴旋律。学生观察弹奏泛音时的技巧(右手拨琴,左手压琴,然后轻轻地放掉)。(4)讲解仲尼式古琴的形状: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365天,琴上有七根琴弦,最早的古琴是五根琴弦,代表宫、商、角、徵、羽,周代文王和武王各加了1个弦,所以称之为“文武七弦琴”。琴上还镶嵌了13个白点,是13个徽位,就是13个音高位置,代表农历13个月(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5)介绍古琴和贵族、文人、诗人关系密切,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特点。古代文人以不知乐为耻,那么古琴是古代文人的必修乐器。四艺中琴棋书画,琴放在首位,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流传了很多的名曲,《广陵散》和《流水》就在其中。4.欣赏《流水》,感受和体验其三种音色(1)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这个典故最早是出自于《列子?汤问》。俞伯牙是战国时期很有名的琴家,伯牙善古琴,琴艺高超,那么钟子期善听。志在登高山是指音乐的精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分析山泉和湖海之间的规律。老师设置问题:山泉、小溪、江河、湖海这几个有没有规律?音乐中用的什么方法来表现这种形态?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它们的规模是从小到大。音乐中用泛音表现水的这种形态,表现出感觉很远、很飘渺,速度由慢加快再到慢下来,力度由弱到强再到弱,音型由疏散又到密集最后又是疏散,表现了水流由慢到湍急,最后归于江河湖海的平静。(3)从速度、力度、音型三个方面聆听音乐。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有没有一个地方特别激烈?老师讲解:这是古琴里面非常难的一个技巧,叫滚拂。无名指从高音到低音叫滚,二指由低音向高音叫拂,无名指和二指连起来演奏就叫滚拂。(4)欣赏演奏家的琴艺。老师引导:不能简单地把流水看作不同形态的水,这个流水应该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去感受其意境深远,这才是我们的追求。(5)辨别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和技法:泛音(飘渺,右手拨琴,左手压琴,然后轻轻地放掉),老师弹奏。散音(浑厚,右手弹琴,左手放在九到十徽的位置),老师弹奏。按音(婉转,双手配合,右手弹琴,左手在弦上滑动),老师弹奏。(6)个别学生学奏,老师讲解。老师引导:气定神闲,弹奏要在音阶当中,散音的音色要非常刚劲,慢一点,不要太快,按音的手要放在琴弦上面,摁实再弹,在四弦的位置上,弹出来的音色很细腻婉转,来回走一走,泛音双手配合,右手拨琴,左手压琴,不用摁实,然后轻轻地放掉,滚拂要像流水一样,再快一点。(7)学生正确地演奏。(三)主题升华,巩固提高1.欣赏《梅花三弄》,感受和分辨三种音色老师设置问题:三弄是指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三弄是结构的意思,就是三段的意思,它在古琴的三个区域来演奏。2.讲解古琴乐谱(1)展示文字谱和减字谱。文字谱的特点:麻烦,不容易记谱;减字谱的特点:比较清楚,但是没有节奏。(2)老师讲解减字谱的演奏方式并示范。(3)个别学生演奏《彩云追月》。老师引导:挑七用二指,挑七勾三,又挑七挑六……这个曲子很简单,就是两种技法:勾和挑,基本的古琴简单的演奏手法也就是这么演奏。3.古琴的演奏形式老师设置问题:古琴除了独奏,还有什么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还有合奏。特别是琴箫合奏,琴歌,就是自己弹,自己唱。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个时候夜深人静,才能真正地做到天人合一。4.欣赏琴歌《蒹葭》老师设置问题:这首乐曲的表演形式是什么?有没有觉得这段音乐有古人的味道?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乐曲采用人声演唱、古琴伴奏的表演形式,诉说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意中人。一唱三叹,很有古人的味道,这里恰巧又反映出古琴一种非常高贵的品质,古琴向来是不为娱人,只为自娱,注重内心的自审,所以哪怕是现在也很少有古琴的商业元素,要么就是自己独奏,要么弹给知己听。(四)课堂小节本节课我们选择性地欣赏了几首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古琴代表作并体验了古琴基本的弹奏技巧。古琴曲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高雅,意境高远,让我们领略了古朴典雅的古琴风范,体会到了民族文化、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要热爱我国古代的音乐、热爱古琴音乐艺术。下课。

  • 第11题:

    根据《东方之珠》谱例设计一节音乐课。(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 东方之珠(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十年后,展示给我们的全新面貌。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教学过程伴随《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导入新课:
    1.教师带来了几首歌,请同学们来听听他们都是谁?(播放张学友《太阳星辰》、刘德华《中国人》、陈奕迅《十年》等)生(分别说出歌星的名字)。总结出这些歌星都是香港人。
    2.教师播放一些图片: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3.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东方之珠”。
    4.欣赏录音《东方之珠》。教师播放录音,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随琴演唱“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7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师:“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多次的强调,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黄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这么深沉、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东方之珠》是谁创作的?(学生回答:罗大佑)
    5.作者介绍罗大佑。师:你们对于罗大佑熟悉吗?(若熟悉由学生介绍,若不熟悉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
    6.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片段。
    7.《东方之珠》也是刻画香港回归祖国的一部极具代表性歌曲,简介回归情况。
    8.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
    (1)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分男女声部,随VCD伴奏进行演唱。
    (2)男女生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随。
    9.欣赏《香港始终有你》这是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而创作的歌曲,由香港百名歌星演唱。
    10.小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经沧桑,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的回归也已指日可待,但回归的历程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艰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 第12题:

    问答题
    根据对《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撒尼民歌旋律的特点、和声效果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2)能和谐地演唱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撒尼民歌旋律的特点、和声效果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2)能和谐地演唱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国西南边区,居住着众多勤劳、勇敢而善良的少数民族,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来自边寨的飞歌。在云南,撒尼人民更是热情、好客。听,他们正在邀请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与他们共度佳节呢!
    二、新课学习
    (1)初听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音频。(2)分组讨论分析:①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撒尼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你是怎样从他们的音乐中听出来的呢?他们又是用什么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呢?②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③歌曲表达了当地人民怎样的感情?(3)学生讨论。一组生: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热情洋溢的。撒尼人民非常热情好客。用路旁正在开的鲜花儿,树上等人摘的果子,迎风荡漾的谷穗,招待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二组生:领唱与合唱结合的形式。三组生:表现了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与风尚。教师适时引导(介绍撒尼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及有关撒尼人的风土人情。再介绍这首歌在1957年莫斯科举行的第六节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创作金奖。由于采用一名女高音领唱与男高、女高的声部领唱的交替,所以显得音色变化丰富,也使歌曲更加亲切、热情、活泼、生动,且富有趣味性)。(4)播放云南简介。师:云南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旖旎的自然人文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蔚为壮观。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歌舞之乡",撒尼的小伙子们喜爱吹笛子、弹三弦,姑娘们也喜欢边吹口弦边唱歌起舞。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听听歌曲,找一找哪些地方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的特点?生: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装饰音,如……(5)复听歌曲。师:请学生试着从旋律的倚音处,找出模仿撒尼人吹笛子发出的声音,以及歌曲中多次出现的"塞洛塞洛塞洛里哎洛哎"等衬词。并且思考装饰音及衬词在歌曲中的特殊作用。选择答案:A塑造形象。B表达感情。生:装饰音及衬词在歌曲中起到热情地表达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的感情。师:歌曲可分几部分?生:歌曲可分为两大部分。师:如何划分?生:第一大部分为第1-28小节,第二部分为29小节到结尾。师:第一大部分由三个乐段(A、B、B′)组成。第一乐段(引子后第1~10小节)先由女高音声部呈现第一个音乐素材,然后由男高音声部稍作变化予以重复。在这个乐段里,鲜明地展现了丰收在望的美景,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第二乐段(第11~19小节)由女声领唱切入主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而后由混声合唱予以呼应,不仅主人欢迎,连老圭山也在欢迎。第三乐段(第20~28小节)是第二乐段的变化重复。第二大部分(即第三段歌词部分)与第一大部分基本上相同,但第一乐段有所减缩,后面又加了一段尾声。在这部分里,进一步展示了撒尼人民幸福生活的景象,也进一步表达了撒尼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伟大祖国的衷心祝福。(6)《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曲学习。请学生找出重点句,视谱演唱旋律。个别衬词处节奏紧密也可按节奏诵读,倚音作为难点可由教师范唱,帮助学生解决,注意咬字时应将倚音的感觉带出来,唱出撒尼音乐的风格,然后反复跟唱。教师也可请学生分组分句接唱,或也可分男生女生进行接唱,增加学习兴趣。(7)学习歌曲二声部。重点句视唱旋律,填词跟唱,如"远方的客人啊,请你留下来"处,倚音较多,应反复练习。(8)分声部练唱。①生唱一声部,师弹二声部。②师唱一声部,生唱二声部。反复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9)分男女声组演唱。教师进行指挥,请学生注意配合,感受二声部和谐的效果。师总结:歌曲采用的和声与复调手法十分简洁精练,恰如一群撒尼男女青年,陆续从四面八方走来,唱着热情留客的歌曲,歌声此起彼伏,那种欢快、炽热的情绪,怎能不感染我们呢!(10)随音乐律动,进一步体验歌曲热情、欢快的情绪。(11)欣赏动画《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三、课堂小结
    边寨虽远,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美丽神奇的地域,是多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其独特丰厚,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音乐文化,为世界音乐保存了一个绚丽多彩、罕见的民族音乐文化大观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舒曼《梦幻曲》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学习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15分)

    (3)针对(2)中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附谱例: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欣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情况,即《梦幻曲》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第二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针对题干中给出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策略与过程;(2)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3)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4)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第三问是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思路的问题。设计意图就是在教案中设计的问题、环节及其活动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让学生了解什么。

  • 第14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设计教学。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祖国大地美如花冠》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附谱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歌曲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小组合作、编创歌曲,学生能够提高演唱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能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
    【重点】
    通过学习、探究、合作等方式,学生们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
    【难点】
    通过完整的演Ⅱ昌歌曲,体会歌曲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祖国大地美如花冠》的音频,请学生边聆听边思考两个: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歌曲的速度是怎么样的(情绪是活泼欢快的;速度是中速。)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提问学生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歌曲表达了罗马尼亚人民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启发式的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此首歌曲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新课教授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掌握,在高位置音域时用轻声演唱。
    (2)教师弹唱歌曲旋律,学生哼唱,并画出旋律线。
    (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唱,提醒学生注意音准问题。
    (5)请学生说出歌曲当中节奏不好掌握的地方(第一句“美丽的春天”),并进行着重练习。
    ①教师将前附点音节奏型画到黑板上,并分解讲授,用手画出此节奏型。
    ②学生模仿教师,用手画出前附点节奏型。
    (6)学生加入歌词进行演唱,教师提醒学生演唱时要唱出欢快、活泼的情绪。
    ①教师钢琴伴奏并领唱。
    ②教师再次钢琴伴奏,学生单独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7)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突出了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记住并掌握乐曲,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的感知力、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了基础。
    3.编创歌曲
    (1)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相应的打击乐器,请学生进行创编,为歌曲进行伴奏。
    ①学生通过试奏打击乐器熟悉不同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
    ⑦选择不同音响效果的打击乐器互相组合,为歌曲编创伴奏。
    (2)请学生编创完之后,上台进行展示,教师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更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不是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请课下欣赏歌曲《亲吻祖国》体会一下这首歌曲中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怎样的情感,音乐风格跟我们今天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 第15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非洲鼓乐》
    教学重点:聆听《坦桑尼亚舞曲》,并参与鼓乐节奏实践。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教授新课的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附谱例一:

    附谱例二:

    教学材料:在非洲,鼓是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当地的仪式都在击鼓和舞蹈中举行。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非洲音乐的风格特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过程与方法】从重音、速度、力度等变化体验非洲音乐的基本节奏,尝试创编非洲鼓乐的基本节奏,从而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非洲音乐的概况、节奏的特点,了解非洲音乐尤其是非洲鼓乐的社会功能。掌握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学会运用特殊节奏型创作。
    (2)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教师出示图片非洲鼓。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非洲鼓的特点,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非洲鼓是非洲的传统乐器,通常是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打,用手敲打,一手调整音调的高低,另一手敲出节奏。非洲鼓展示出的声音亦沉厚有力,亦清脆嘹亮,有着节奏明快、技巧简单、声音动人的特点。
    2.教师播放《坦桑尼亚舞曲》的音频,学生聆听乐曲并思考问题:该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自由发言,并得出答案:情绪是欢快跳跃的,给人非常兴奋的感觉,听到了鼓声和强烈的节奏感。
    3.教师再次播放《坦桑尼亚舞曲》的音频并配以坦桑尼亚舞蹈和非洲鼓的图片,学生聆听乐曲并思考一个问题:配合舞蹈和非洲鼓的图片并听音乐,可以想象到什么场景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好像有人在和着音乐打着鼓在跳舞的场景。
    4.教师总结:坦桑尼亚舞曲一般用于舞蹈中,舞蹈动作特征全身松弛,但又激烈、有力,速度快,节奏复杂,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整个舞曲的节奏、速度、情绪和气氛的变化,都取决于鼓手击出鼓点的变化。
    (二)深入分析
    1.再次聆听《坦桑尼亚舞曲》,教师邀请同学们尝试记住一条自己印象深刻的节奏,并用笔记下来。
    (1)学生展示听到的答案,教师评价并展示答案,提出问题:节奏重音在哪里学生小组合作展示 “重音在每小节的第一拍”的节奏练习。
    (2)复听《坦桑尼亚舞曲》,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律动,尝试改变重音位置节奏练习。
    2.教师出示三条节奏型,并引导学生边听乐曲边打节奏。
    (1)学生聆听《坦桑尼亚舞曲》并拍打自己喜欢的一条节奏型。
    (2)教师组织学生前后6人自由分组,每两人一条节奏型进行节奏练习。
    (3)教师播放《坦桑尼亚舞曲》,学生听乐曲,小组练习打击节奏型。
    3.小组合作编创:自由编创符合乐曲特点的节奏型。
    (1)学生自由编创,从单声部开始编创,注意节奏的重音和节拍的特点。
    (2)教师巡视,纠错并指导。
    4.小组展示,教师做出鼓励性评价。
    5.教师带领学生总结非洲音乐的特点:非洲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活动,鼓和舞蹈在非洲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非洲是节奏的故乡,鼓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是表达非洲音乐语言的重要乐器,是非洲音乐的灵魂。
    (3)设计意图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围绕知识点展开的,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可以达到学与思考同步的效果。
    课堂的开始出示图片非洲鼓,学生小组讨论非洲鼓的特点,这样的初步感知是从最浅显的问题人手,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做到自主学习;紧接着听乐曲提问题,就进一步地加深了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在深入学习中.教师不但详细分析了乐曲的特点,而且还总结了非洲音乐的节奏型并加以实践,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参与了实践和创编节奏,可以感受到知识点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来的。这样的课堂充满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了基础。

  • 第16题:

    请根据对《饮酒歌》的分析,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饮酒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重点】
    歌剧概念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1)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2)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多媒体展示浪漫时期的重点人物,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感受歌剧《饮酒歌》
    1.播放《饮酒歌》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歌剧介绍。
    ①师:歌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包含哪几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歌剧由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族舞与芭蕾)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
    ②教师出示连线题,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并连线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3)再次播放歌曲《饮酒歌》,感受歌曲情景。
    师:音乐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活力?你仿佛看到什么场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4)讲述故事梗概。(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5)分析第一幕《饮酒歌》。
    ①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为歌曲划分段落(单三部曲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
    ②学生采JTl4,组竞答的方式分段欣赏,感受每段的演唱形式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师:请同学们通过旋律、节奏、调式分析每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人物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其旋律色彩明朗,表现了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咏叹调,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第三遍是阿尔弗莱德与维奥列塔的对唱、重唱及众人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欢快。)。
    2.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1)播放歌曲,学生小声跟唱。
    (2)教师钢琴教唱,引导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歌唱技巧的处理,注意大六度跳进,节奏轻快而活泼,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3)全体齐唱。
    (4)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三)巩固提高——表演剧情
    1.教师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
    2.学生排练、表演,提高剧情的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3.将学生分组演唱歌剧(一组为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二组为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三组为参与合唱的学生)
    4.学生完整表演歌剧片段《饮酒歌》,教师用录像机录制。
    (四)小结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歌剧音乐的特点,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浪漫时期的歌剧作品,并欣赏其重点片段。只要我们走进歌剧,走进音乐,音乐就会给我们无穷无尽美的享受。

  • 第17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百鸟朝凤》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提高整体音乐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这首曲子,体会作品创造的意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形式,来体会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
    【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晰分辨出音乐中唢呐模仿的不同种类的鸟的叫声;能够清晰分辨出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赏析音乐,感受音乐形象,了解唢呐这一民族乐器,体会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难点】听辩和区分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置情境教学,播放各种鸟类叫声的音频并引导学生联想鸟类的形象,并引导话题,在音乐中,很多乐器也能模仿出音频中鸟类的叫声。而且非常形象,让大家猜猜都有什么类似的乐器。教师顺势为大家介绍唢呐这一乐器,并引入今天的音乐主题——唢呐名曲《百鸟朝风》。
    (二)整体感知
    1.初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又是什么速度
    (欢快跳跃的情绪、感受到各种鸟类呜叫嬉戏的场景;乐曲速度自由,属于散板)
    2.教师为学生们简介作品《百鸟朝风》的相关知识和唢呐的乐器背景知识。
    (三)探究乐曲
    1.分段复听乐曲,教师带领同学们通过聆听,认识并区分每一段的主题旋律。
    (1)教师可通过讲授法,为同学们简介每一段主要表达的主题。
    (2)第一段:主题旋律的展现;
    第二段:运用唢呐的各种演奏技法来模仿不同鸟类的声音特点:
    第三段:乐曲的第三乐段,延续欢快喜庆的音乐形象,对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
    2.带领同学们对乐曲的第二段进行详细的欣赏和分析。
    (1)再听第二段旋律,让同学们自由抒发感受,概括第二段音乐的表现手法(学生可能总结出:唢呐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演奏技法多样,民乐队进行流水板的反复伴奏)。
    (2)同学们通过聆听,寻找第二段一共模仿了几种鸟类的叫声(布谷鸟、喜鹊等)。
    (3)邀请同学们分组尝试着模仿一下这些鸟类的叫声,感受唢呐乐器的声音特点。
    (4)同学们通过赏析和切身表演体验,概括出唢呐乐器的音色特点。
    3.同学们赏析作品的第三乐段,小组合作讨论对比一下第三乐段和第一、第二乐段有何不同。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发言后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4.最后完整聆听作品,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
    (四)巩固提升
    1.教师为同学们播放由民乐独奏《百鸟朝凤》改编的合奏版《百鸟朝凤》,感受不同乐器风格下的<百鸟朝凤》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2.让学生自由讨论更喜欢哪种风格的作品,发言后师给予鼓励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民族音乐进行整体的概括,并引导同学们更多地去关注民族音乐和器乐发展,培养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喜爱。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情感。
    2.作业:邀请同学们针对唢呐独奏版的《百鸟朝凤》写一篇小小的听后感受,下节课大家一起来分享。

  • 第1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合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合唱课的基本教学环节。(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演唱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体会合唱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在合唱实践中逐步掌握歌唱中的艺术处理,正确运用呼吸,完成此合唱作品。提高合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学习歌曲高低声部旋律并带词演唱歌曲。
    (2)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独唱和合唱音响资料,让学生对比独唱和合唱不同的表现方式。
    (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此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听辨与独唱的不同之处,感受人声塑造出的和声的丰富色彩。会唱的可以小声跟唱)
    (二)歌唱前的准备工作
    1.开喉练习:采用歌曲主旋律练习
    (1)打哈欠、气息练习
    教师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气息。开E1打哈欠的同时吸入气息,体会与平时说话时的不同感觉,并互相交流感受。
    (2)发“u”“a”母音,体会喉咙打开的发声感觉。
    (学生进一步体会喉头打开,运用气息发声)
    2.音准、和声练习
    (1)半音练习,选取合唱作品中的前八小节进行训练
    (解决女高、女低、男高声部的半音音准问题)
    (2)和声练习
    主和弦一下属和弦一属和弦一主和弦的和声训练,并做出强弱的处理。
    (练习并感受四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
    (三)作品排练
    1.让学生根据歌词意境,探讨出分析、处理歌曲的意见;分段演唱计划;认识并处理好速度和力度;掌握好旋律线和换气点。
    (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合唱此作品,注意提示学生要将练声的状态带入到排练的过程中。
    (1)1-8小节女高、女低两声部。(注意倾听相互问的音准)
    (2)加入男高、男低,注意有变化音的部分。
    (3)四声部合唱前八小节.注意歌唱时互相倾听声音的均衡。
    (4)9-14小节合唱训练
    (5)15-22小节合唱训练。
    (6)合唱整首乐曲,注意每段的速度及力度。
    学生尝试自己处理作品,发挥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四)学生进行合唱表演
    1.引导学生确立最佳艺术处理方案。
    2.教师指挥班级合唱、
    3.录音,并从录音中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五)作业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对比了独唱和合唱的区别,了解了不同声部的特点。这首歌虽然带有情歌的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作业。

  • 第19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环节。


    答案:
    解析:
    《我的祖家是歌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热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受、体验音乐,了解歌曲的情绪,用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一字多音的演唱和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会初步判断民族调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演唱时,节奏和旋律的配合。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高山族歌舞《杵乐》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哪个民族的歌舞表演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高山族的歌舞表演,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宝岛台湾,高山族是土著居民的一个统称,其实还分有阿美、排湾泰、雅赛夏等十三个支系,他们每一个族系之间的生活习惯、语言都很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喜欢唱歌,非常喜欢跳舞,唱歌和跳舞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课教学
     1.节奏练习。

    老师引导手和脚的配合,注意节奏要平稳。
     2.初次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情感。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的速度怎么样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高山族民歌,歌曲非常欢快热烈,轻快的速度具有舞曲的风格,表现了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再次聆听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有多少个乐句组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歌曲是一首单乐段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
     4.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歌曲,学生拍击节奏。
    (2)学唱歌谱。
    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乐谱,学生跟唱。
    ①学生跟着钢琴学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旋律中哪一句不太好唱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二句和第三句相对难一些,并且气息要连贯,长音时值要唱足,声音用气息支撑。
    ②学生再次跟琴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在乐谱的一、二、三、四句中有相似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种乐句的写作手法叫作起承转合,这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写作方法,起句(第一句)是音乐的初步呈示,是全曲发展的基础;承句(第二句)是起句的重复或展开,加深、巩固呈示的乐思;转句(第三句)是全曲的发展,乐句中节奏变得宽松,把呈示和巩固的乐思加以发展,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合句(第四句)是乐段的结尾,有时也和起句、承句有再现的因素,或者在转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对整个乐段加以概括。
    ③学生演唱音阶和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都有哪些音乐谱最后一个音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有宫、商、角、徵、羽,而乐谱中最后一个音是羽音,所以这首歌是民族调式中五声羽调式。
    (3)学唱歌词。
    ①欣赏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感受歌词的意境。
    老师设置问题: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轻快的速度与欢快活泼的情绪,表现出祖辈们爱唱歌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表现了台湾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
    ②学生跟钢琴学唱歌词。
    老师做正确的示范。
    学生评价:歌曲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地方,演唱时注意气息要保持平衡,时值要唱足,声音保持竖立的状态、圆润饱满的演唱;歌唱时声音稍微短促一点,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③学生再次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
    (三)巩固提高
     1.为歌曲配伴奏。
    (1)学生练习乐谱中拍手的节奏。
    (2)老师将学生分为演唱组与节奏组,学生表演。
    老师评价:表演时大家要带有表情地演奏,旋律不要越唱越快,拍手时注意休止符的转变和时值的变化。
    (3)学生再次表演。
    (4)学生交换角色表演。
     2.为歌曲创编舞蹈。
    (1)老师示范高山族舞蹈的动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跳舞蹈动作。
    老师引导:同学们可以变换队形,注意动作要保持一致,双脚有节奏地、缓慢地向一旁动,双手垂放在身体前方有节奏地轻轻摆动。
    (3)学生很热情地表演。
    (4)学生分组进行歌伴舞表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深深感受到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的挚爱,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的同胞早日团聚。

  • 第20题:

    根据对《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撒尼民歌旋律的特点、和声效果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2)能和谐地演唱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撒尼民歌旋律的特点、和声效果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2)能和谐地演唱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国西南边区,居住着众多勤劳、勇敢而善良的少数民族,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来自边寨的飞歌。在云南,撒尼人民更是热情、好客。听,他们正在邀请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与他们共度佳节呢!
    二、新课学习
    (1)初听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音频。(2)分组讨论分析:①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撒尼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你是怎样从他们的音乐中听出来的呢?他们又是用什么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呢?②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③歌曲表达了当地人民怎样的感情?(3)学生讨论。一组生: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热情洋溢的。撒尼人民非常热情好客。用路旁正在开的鲜花儿,树上等人摘的果子,迎风荡漾的谷穗,招待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二组生:领唱与合唱结合的形式。三组生:表现了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与风尚。教师适时引导(介绍撒尼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及有关撒尼人的风土人情。再介绍这首歌在1957年莫斯科举行的第六节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创作金奖。由于采用一名女高音领唱与男高、女高的声部领唱的交替,所以显得音色变化丰富,也使歌曲更加亲切、热情、活泼、生动,且富有趣味性)。(4)播放云南简介。师:云南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旖旎的自然人文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蔚为壮观。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歌舞之乡",撒尼的小伙子们喜爱吹笛子、弹三弦,姑娘们也喜欢边吹口弦边唱歌起舞。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听听歌曲,找一找哪些地方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的特点?生: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装饰音,如……(5)复听歌曲。师:请学生试着从旋律的倚音处,找出模仿撒尼人吹笛子发出的声音,以及歌曲中多次出现的"塞洛塞洛塞洛里哎洛哎"等衬词。并且思考装饰音及衬词在歌曲中的特殊作用。选择答案:A塑造形象。B表达感情。生:装饰音及衬词在歌曲中起到热情地表达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的感情。师:歌曲可分几部分?生:歌曲可分为两大部分。师:如何划分?生:第一大部分为第1-28小节,第二部分为29小节到结尾。师:第一大部分由三个乐段(A、B、B′)组成。第一乐段(引子后第1~10小节)先由女高音声部呈现第一个音乐素材,然后由男高音声部稍作变化予以重复。在这个乐段里,鲜明地展现了丰收在望的美景,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第二乐段(第11~19小节)由女声领唱切入主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而后由混声合唱予以呼应,不仅主人欢迎,连老圭山也在欢迎。第三乐段(第20~28小节)是第二乐段的变化重复。第二大部分(即第三段歌词部分)与第一大部分基本上相同,但第一乐段有所减缩,后面又加了一段尾声。在这部分里,进一步展示了撒尼人民幸福生活的景象,也进一步表达了撒尼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伟大祖国的衷心祝福。(6)《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曲学习。请学生找出重点句,视谱演唱旋律。个别衬词处节奏紧密也可按节奏诵读,倚音作为难点可由教师范唱,帮助学生解决,注意咬字时应将倚音的感觉带出来,唱出撒尼音乐的风格,然后反复跟唱。教师也可请学生分组分句接唱,或也可分男生女生进行接唱,增加学习兴趣。(7)学习歌曲二声部。重点句视唱旋律,填词跟唱,如"远方的客人啊,请你留下来"处,倚音较多,应反复练习。(8)分声部练唱。①生唱一声部,师弹二声部。②师唱一声部,生唱二声部。反复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9)分男女声组演唱。教师进行指挥,请学生注意配合,感受二声部和谐的效果。师总结:歌曲采用的和声与复调手法十分简洁精练,恰如一群撒尼男女青年,陆续从四面八方走来,唱着热情留客的歌曲,歌声此起彼伏,那种欢快、炽热的情绪,怎能不感染我们呢!(10)随音乐律动,进一步体验歌曲热情、欢快的情绪。(11)欣赏动画《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三、课堂小结
    边寨虽远,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美丽神奇的地域,是多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其独特丰厚,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音乐文化,为世界音乐保存了一个绚丽多彩、罕见的民族音乐文化大观园。

  • 第21题:

    根据对《月之故乡》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月之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准备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常规发声训练,纠正演唱中的咬字、气息和歌唱位置,为学生把歌唱好做准备。(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刚刚过完的中秋节引出课题《月之故乡》。教师演唱--《月之故乡》。【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对歌曲形象有整体认识并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板书课题《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设计意图】试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为与后面的曲谱比较做准备。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试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试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试唱第四段乐谱。(3)试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相似旋律与节奏的演唱比较,解决演唱时容易唱混淆的问题,并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把握。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桢)(1919-2003),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对词作者彭邦正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表达歌曲情绪。(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乡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情感的升华,从"把歌曲唱会"到"把歌曲唱好"。

  • 第22题:

    根据对《同一首歌》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要求:(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同一首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同一首歌》,在歌声中回忆、抒发、诉说同窗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真挚情感。
    2.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对人间真情的追求,学会与人沟通,关爱他人。能用真挚、深情的歌声表达人们对人间真情的渴望、呼唤,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深化歌曲的意境、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时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能够正确理解歌词的内涵,并能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这三年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同窗的情谊却是难以忘怀的,大家曾经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迷惘、一起长大,今天就让我们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回忆述说我们走过的美好时光。
    (播放学生三年在校的学习生活)
    二、教授新课
    1.介绍歌曲
    师:歌曲创作于1950年,作为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的片头曲,播出后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同一首歌》由陈哲、胡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1996年,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曾和孩子们在上海举行的特奥会上唱过这首歌,此后中央三台又设置了"同一首歌"栏目,《同一首歌》就是此栏目的主题歌。由此,《同一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
    2.学习歌曲
    师:这首歌曲大部分同学都熟悉,但是否真正了解歌曲的内涵呢?并且是否能用歌声真切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4月14号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全国人民齐心合力渡难关,而最能表现此情此景的就是《同一首歌》!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一下,为玉树加油!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把这首歌深入地了解一下。
    3.在歌曲旋律的背景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诵歌词。
    4.学生分组思考
    (1)你对歌词"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个角落""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中的"角落""渴望"是如何理解的?
    (2)歌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角落--失意、孤独、无助;感受--对人间真善美的感悟、沟通、理解、鼓励;渴望--友谊、友情、真情:主题思想--人间真情。
    5.教师有表情地范唱,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1)A、B前后两段的旋律,在节奏、音区上有什么不同?
    (2)教师在演唱过程中,A段与B段有什么不同的处理?
    生:回答(略)。
    师:(1)A段节奏舒缓,起音在sol,旋律起伏不大,B段节奏相对紧凑,旋律起音在dol,且有几处是八度、九度大跳。
    (2)A段情绪较为平缓,是用叙述的口吻演唱的,B段情绪较为激动,是用呼唤的口吻演唱的。
    6.学生跟琴演唱并纠错
    提示:
    (1)句尾长音,时值要足,记号要唱准;
    (2)八度、九度大跳时,声音、情绪要有思想准备;
    (3)演唱时要真诚投入。
    7.跟着伴奏演唱一遍
    师:歌曲像师长的谆谆教诲,又像同学之间的款款深情,既像充满阳光的母爱,又像儿女敬慕长辈之情,但是歌词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字,却以充满深情的口吻,表达了人间的真情--浓浓的爱。特别是"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让人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8.师:现在同一首歌已经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有多种演唱形式,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边听边思考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生:略。
    师:合唱,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wu"演唱第二声部。
    (1)老师唱第二声部,学生唱第一声部;
    (2)老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3)加入歌词演唱。
    9.学生自由讨论构思一种能比较恰当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艺术处理方式并实践。
    10.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由毛阿敏演唱的《同一首歌》。
    三、欣赏并创作
    师:即将离开母校,你一定有许多不舍,你想对母校、老师、同学、好友说些什么呢?欣赏完下面这段艺术院校大学生表演的诗朗诵,一定会带给你很多启示。尝试着也创作一段作品,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声吧!
    1.学生讨论并创作。
    2.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四、总结
    现在这首歌曲已经传遍整个大江南北,歌曲也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演唱方式,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唱同一首歌,回忆往昔,共叙友情,相信这青春的旋律和纯真的誓言,一定会伴随我们。

  • 第23题:

    问答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演唱教学《七子之歌》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抢答赛、模唱旋律、朗诵歌词、齐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创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准确理解歌曲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次体验演唱加深对歌曲情感的认识。【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心情,加入到歌曲处理中。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澳门行政区区旗和澳门风景图片,澳门曾经离开过祖国母亲怀抱,欣赏《七子之歌》,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来体会澳门人民当年的心声。(二)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1.《七子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介绍澳门及《七子之歌》相关资料。2.走近澳门与《七子之歌》,然后根据大家的记忆进行一个小小抢答赛。3.分组,进行小小抢答赛。(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有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三)学唱歌曲1.再次欣赏歌曲。2.用mu音哼唱歌曲旋律。3.根据歌曲节奏朗诵歌词。4.词曲结合,教师伴奏,学生齐唱。(四)情感升华1.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以及与台湾来往互助视频,背景音乐为《七子之歌》。香港、澳门已陆续回归祖国怀抱,希望台湾也能早日回归。2.通过对视频的感受,分小组带感情演唱歌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根据对《沂蒙山小调》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 沂蒙山小调一、教学目标1.聆听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2.在感受、体验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二、主要教学内容1.《沂蒙山小调》。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三、重点和难点学唱《沂蒙山小调》;理解这首民歌的地方风格。四、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五、相关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1.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的几个省份,知道哪些民歌。2.教师点评。中原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三)作品鉴赏--《沂蒙山小调》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有关文字,教师适当补充。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临沂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的武装组织--黄沙会。为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的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2.聆听歌曲。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的演唱。让学生比较各自的风格和特点。3.请同学谈谈感受。4.教师点评。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四四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四三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5.学唱歌曲。6.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特点。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7.复听歌曲。(四)归纳概括1.阅读书本相关文字,谈谈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1)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2)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3)各地民歌在调式、节拍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4)结构一般短小。2.请学生谈谈今天了解到的民歌的创作手法。(五)课堂小结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