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点评题: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多彩的新疆[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对我国新疆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通过音乐了解新疆,热爱祖国的边疆。二、使学生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辨别乐器的音色。三、使学生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歌曲配伴奏。[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感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风格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手鼓、碰铃。[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快乐时光时间了,今天,老师特地给大家带来了几首非常

题目

课例点评题: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多彩的新疆[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对我国新疆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通过音乐了解新疆,热爱祖国的边疆。二、使学生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辨别乐器的音色。三、使学生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歌曲配伴奏。[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感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风格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手鼓、碰铃。[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快乐时光时间了,今天,老师特地给大家带来了几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与乐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歌曲《新疆好》,同时播放课件。(屏幕上出现一些有关新疆的景物)师:同学们听完这首歌,又看了大屏幕上的景物,能说出它歌唱了什么地方吗?生:新疆。师:知道是哪个民族的吗?生:维吾尔族。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学生有的说叫《新疆好地方》,有的说叫《美丽的新疆》,还有的说叫《可家的家乡》等等)师:噢,这首歌原来有这么多好听的名字,那么,同学们一定会特别想了解一下新疆。二、欣赏音乐,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听完后要说出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伴奏乐器又是什么。1.初听,感受音乐情绪。播放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教师可随音乐情绪变化用动作给予提示)师:谁来说一下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有的说非常欢快,有的说有激情,还有的说热烈奔放等等)师: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呢?生:小提琴。师:为小提琴伴奏的乐器又是什么呢?生:钢琴。师:这么好的音乐我真想再听一遍,你们想不想再听一遍?生:想。师:好,这一遍希望同学们能够边听边跳,用形体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2.复听,体验音乐特点,学生即兴随音乐做动作或模仿新疆舞步。3.了解新疆,拓展知识。师:接下来我想采访一下同学们,通过聆听、欣赏新疆的歌曲与音乐,能谈谈你对新疆的印象吗?(教师拿着一本卷起的书做话筒,走到学生中间进行采访)(学生有的说新疆不但有好听的音乐,而且有很多优美的舞蹈;有的说新疆的人民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有的说新疆真是一个歌舞之乡,那里一定很美。)师:我国的新疆地域宽广,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在我国音乐史上,新疆音乐有着辉煌的成就,同学们能否说出几首表现新疆的歌曲?能唱两句更好,加上表演最好。(学生说出《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有几名女生还分别演唱及表演了歌曲《达坂城的姑娘》)师:同学们的演唱和表演很精彩,现在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新疆的歌曲,亲身感受一下这多姿多彩的新疆。你们跟我一起唱起来,好吗?生:好!师:今天老师早有准备,特地带来了一首好听的维吾尔族歌曲--《青春舞曲》,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三、学唱歌曲1.欣赏一遍歌曲,感受音乐的情绪。(播放教材配套光盘)2.教师范唱一遍歌曲。(钢琴伴奏)3.学生跟老师轻声地模唱歌曲。4.学生跟录音听唱一遍歌曲。(放录音带)四、创编实践师:同学们唱得太好了,你们唱我来跳,好不好?(播放教材配套光盘,教师即兴表演,激发学生演唱兴趣)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跳好吗?(学生参与表演)师:接下来,我们再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展示手鼓、碰铃,学生练习)分组:全班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演唱,二组伴舞,三组伴奏。(教师钢琴伴奏,三组可交换活动)师:我们的快乐时光不知不觉过去了,又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新疆、认识新疆,现在就应好好学习,等长大了自己去亲眼目睹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新疆。好了,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说再见吧!(播放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结束本课。学生伴着音乐走出教室)


相似考题

1.  好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具有亮点,新颖性的活动能起到事到功倍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活动学生不但能保持浓厚的学习氛围,还拓展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设计的发展变化基本分为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教授、巩固拓展、课堂小结),有亮点的活动必然是围绕这四个环节展开,在试讲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有亮点的活动。1.新课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的活动设计必须谨记以下三点:(1)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渲染课堂氛围;(2)围绕本节课堂内容展开;(3)以学生为主体。以《森林狂想曲》为例该教学设计以播放小动物的叫声(小鸟、蝈蝈、大象等),由学生猜并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在学生夸张、生动的表演中,音乐课有了快乐的课堂氛围;精巧的听音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开启音乐课审美体验的新乐章。2.新课教授新课教授是重点内容的展现,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否突出也体现在此环节,作为教师中间过渡自然,言语富有鼓励性和启发性。新课教授环节是判断课型的重点环节,采取的活动围绕着课型展开。以《桑塔露琪亚》为例首先采取的活动是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歌曲,欣赏音乐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有效途径,学生边听边思考可以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通过有目的的聆听,学生能了解音乐的情绪和并能为乐曲划分段落,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能更好地了解乐曲的内容又能起到熟悉旋律的作用之后是学唱歌曲的活动设计,学唱歌曲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重点环节,学生在欣赏视唱的方式感受歌曲八三拍的韵律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并合理安排学生的合作活动,让他们在对比合作探究中共同提高,最后通过身临其境,表演揽客的情景,整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敢于大胆表现,勇于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在课堂中,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既不干涉、否定,也不撒手不管、放任自由,而是反馈指导表扬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在循序渐进中学会歌曲,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相关的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自我发展,那课堂教学推向另一个高潮。3.拓展环节音乐学科主要以审美为主,学生通过欣赏相类似的音乐体裁,既能感受不同地区带来的音乐下能感受,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以《流行风》为例学生虽然喜爱流行乐,但是对流行乐的分类比较模糊,这一环节采取听音乐分辨音乐种类即巩固了流行乐的种类,又拓展了没有接触过的音乐种类,在了解流行乐的种类上进行歌舞表演,即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增进了音乐知识储备,同时把音乐课堂推向高潮。4.课堂小结整个教学设计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仅只是学会了一首歌或者听一首乐曲,教学活动的亮点设计应体现在学习乐曲的同时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应和情感的体验,从而提高音乐素养。

2.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创设情景:我们一起踏上旅行的列车,观察图片,看看都有些什么风景。(教师播放非洲人文、地貌图片)大家都看到了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旅程的目的地就是非洲,非洲是个地大物博的大洲,有众多的国家。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就是非洲大陆中南非的一首民歌,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非洲音乐旅程。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表现了抒情、优美的情感,令人心旷神怡。 2.观察歌曲拍号,并拍打节拍强弱规律。 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分为几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分段播放讲解歌曲。 (三)深入学习 1.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分为几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分段播放讲解歌曲。 2.分段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前后两部分有何不同?区别在哪儿? 3.观察歌曲演唱顺序,并找出这样演唱的依据?(引出反复记号) 4.教师讲解反复记号,并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5.朗读歌词,感受歌词表达的情感。 6.发声练习,健康用嗓 7.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8.复习4/4拍强弱特点,引出指挥手势,引导学生学习指挥手势并体验“指挥家”的感受。 (四)巩固提高 1.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为歌曲创编。 (1)选择节奏型,使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2)为歌曲编创合适的、简单的舞蹈动作。 (3)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评价方向:节奏型选编、课堂乐器的编配是否合适、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舞蹈动作是否符合歌曲的主题、能否表现音乐的情绪)。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当太阳降落》,认识了反复记号,感受到了非洲美丽的风景,也聆听了非洲音乐,感受了非洲的音乐魅力。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后在关注本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可以多关注其他地区的音乐,多多感受“异域风情”,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你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什么? 2.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班主任,请问你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更多“课例点评题: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多彩的新疆[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对我国新疆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通过音乐了解新疆,热爱祖国的边疆。二、使学生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辨别乐器的音色。三、使学生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歌曲配伴奏。[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感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风格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手鼓、碰铃。[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快乐时光时间了,今天,老师特地给大家带来了几首非常”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程的名称]《艺术歌曲 的成熟一舒伯特 的歌曲》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魔王》
    [主要目标]聆听《魔王》,感受与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形象,了 解艺术歌曲的特征。
    [教学过程] (前略)
    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了解德奥浪漫主义乐派,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
    欣赏《魔王》
    (1)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歌词谁的诗作?
    ②表达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
    ③什么乐器伴奏?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 聆听《魔王》


    答案:
    解析:
    该课例在教学设计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这是一节音乐鉴赏课,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审美感知和亲身体验。而这节课的展开部分阅读材料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没有做到“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
    (2)新课教授环节过于简单,只带领学生聆听了一遍就进行对“艺术歌曲”的总结,没有进行分段欣赏,也没有对主题旋律学唱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听赏环节中唱、奏音乐主题或随乐律动,并适当穿插相同题材歌曲演唱或综合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听赏参与感,体验作品的音乐情感,加深音乐理解。
    (3)聆听音乐时,教师没有进行设问,只是让学生干巴巴的去听,这不利于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也没有突出音乐的特点。因此,教师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沟通和交流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也可创设体验音乐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结合与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 第2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踏雪寻梅》以及黄自的艺术歌曲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歌曲《花非花》
    3.听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
    4.器乐演奏:为《踏雪寻梅》编配演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踏雪寻梅》的学习,了解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提高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兴趣。
    2.通过学唱、欣赏歌曲,结合对黄自先生生平创作的了解,理解艺术歌曲的形式特点。
    3.能用通过听辨中外歌曲,能够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人文背景。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
    播放一年四季的风景图片,提问: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出原因。
    教师演唱《采花》请同学们猜季节,教师提前打开多媒体,在演唱歌曲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大雪纷飞中红梅簇簇的画面,并通过歌曲猜谜的活动引导同学们走进只有梅花盛放的寒冬,师生一起踏雪寻梅。
    2.学唱《踏雪寻梅》
    播放校园合唱版的《踏雪寻梅》视频。
    介绍黄自的艺术经历和经典作品。
    3.小组合作为《踏雪寻梅》编配伴奏。
    4.欣赏黄自的艺术歌曲《花非花》。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认识艺术歌曲。
    5.欣赏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鳟鱼》。
    6.课堂总结(略)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1)上述案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
    ①教学内容上从学唱、欣赏、(拓展)听辨到器乐编配,形式设计丰富多样;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
    ②拓展环节进行了中西方艺术歌曲的对比赏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教学手段丰富,包括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对比赏析等。这些都体现新课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以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实施建议.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
    (2)与此同时,课例中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①学唱环节过于简单,内容又复杂,聆听不够深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充分地聆听乐曲可以有效地把握乐曲,为探究做准备,课例中只聆听了一次,不够充分。
    ②缺乏教学难点的解决。例如作品中空拍的使用、八度构唱以及弱起节奏的准确把握等,都没有涉及,难点知识没有讲解透彻。
    ③没有体现师生评价。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评价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评价,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该课例中的一系列问题有悖于新课程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因此,建议教师丰富、充实教唱环节,深入讲解知识点,完善评价体系,可以将自评、互评以及他评充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安排教学。

  • 第3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瑶族舞曲
    【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聆听《瑶族舞曲》,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
    教学工具:磁带、录音机、竖笛、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是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说到瑶族,你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三、欣赏教学
    1.播放《瑶族舞曲》(扬琴与乐队)。
    2.提问:乐曲的基本情绪如何?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
    3.师总结。
    4.出示乐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主题a,主题b。
    5.再次聆听主题a,b在曲中的演奏。思考:这两个主题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6.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7.组织学生表演。
    四、总结
    1.将本单元的欣赏曲目编上序号,填到与其相关的中国分省(区)地图中去。
    2.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作比较,说说它们的差异有哪些?
    3.课堂小结。
    4.播放歌曲《阿西里西》。
    五、小结与作业
    1.作实践与创造第四题。
    2.讨论、比较后分析总结。
    3.唱着歌曲走出教室。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逻辑严谨。在导入环节通过营造气氛。稳定学生的情绪。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播放由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的乐曲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通过演唱及演奏熟悉音乐主题,进行音乐形象的联想,进一步了解乐曲。最后,通过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填词、排演,将欣赏、体验、创作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理解、表现音乐。
    (2)缺点:教学目标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且教学目标不完整,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过于“平铺直叙”,教师应善用音乐教学策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重视音乐情感体验,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加强学科综合实践,强调比较鉴别;教师要善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四、总结”环节中,播放《阿里西里》的意义不明确。

  •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
    【教学内容】
    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
    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
    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
    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
    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关歌舞。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
    (1)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
    (2)告诉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引出拉丁关洲的音乐。
    2.新课教学
    (1)告诉学生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
    (2)赏析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老师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学生观赏乐器图片,并体会这首乐曲的情绪。
    (3)赏析墨西哥民间音乐《美丽的天使》,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并让学生唱旋律、手拍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最后,老师介绍歌曲特点。
    (4)播放探戈舞录像片段,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舞蹈的类型和特点并列举几种典型探戈风格节奏,学生用拍手或身体动作分组做探戈节奏练习。
    (5)欣赏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让学生思考舞曲的节奏和情绪,然后老师出示乐谱,简要介绍乐曲,学生唱谱,教师伴奏。
    3.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和交流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及感受。
    (2)再次播放歌曲《生命之杯》,学生跟随歌曲演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答案:
    解析:
    该教学过程虽然完整,但在一些方面没有遵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1)导入环节,老师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这 点遵循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对这节音乐课的学习兴趣,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但在此之后,老师没有任何引导,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就直接告诉了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这一做法忽视了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2)在新课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这种做法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一理念,但教学方式不恰当,没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之后赏析两首歌曲时,老师都是采用先让学生听、再给学生讲授音乐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仍然忽视了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此课例在导入环节播放《生命之杯》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及音乐特点,从而引出拉丁美洲的音乐。在新课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之前搜集到的关于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在鉴赏歌曲时,可先播放歌曲,通过歌曲,学生体会其中情感,并通过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 第5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八年级演唱教学课例进行分析点评。
    ? 【课题名称】年轻的心
    ? 【教学目标】略
    ? 【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
    ? 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动作)。
    ? 2.新课教学——《年轻的心》
    ? (1)聆听一:整体欣赏歌曲,学生谈感受——歌曲的情绪。
    ? (2)聆听二:谈乐曲的结构——歌曲二段体。
    ? (3)聆听三:随音乐做律动比较,体验A段、B段乐句结构、音乐情绪、旋律走向的异同。
    ? (4)视唱曲谱
    ? ①提炼歌曲的典型节奏。
    ? ②找出骨干音。
    ? ③结合柯尔文手势、构唱主和弦do、mi、sol.属七和弦sol、si、re、fa。
    ? ④划拍视唱曲谱。
    ? (5)填词演唱
    ? ①教师分句哼唱旋律,学生分句填唱歌词。
    ? ②学生分组,A组分句哼唱旋律,B组填唱歌词。
    ? ③教师有表情地示范演唱。
    ? ④学生随音乐演唱全曲。
    ? ⑤聆听录音,体会并模仿录音中的歌唱方法。
    ? 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
    ? ⑦变换歌曲速度进行演唱,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
    ? 3.编创活动
    ? 方式一:用节奏“×一××”,编创“声势”为歌曲伴奏。
    ? 方式二: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同心圆,A段里外两圈按照音乐的四个乐句和节拍往相反的方向走;B段里外两圈的对应同学按逆时针方向拉手转圈。
    ? 4.小结
    ? 观看青歌赛获奖选手感言及演唱《二十年后再相会》视频,谈感受。
    ? 要求:
    ? (1)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10分)
    ? (2)对教学设计亮点进行点评。(5分)
    ?


    答案:
    解析:
    该课例的导入环节,选择聆听歌曲加上做声势动作来导人,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的开始进行得井然有序,但是导人不够新颖,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新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多次聆听的手段’使学生先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歌曲的结构,然后再进行曲谱的试唱,减少了学唱歌曲的枯燥感’使学生在对歌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学唱,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唱时就不仅仅是在视唱乐谱,而是可以带有情感的视唱。在视唱曲谱环节,教师结合了动作教学,使学生动静结合。在填词演唱环节,教师的范唱很重要,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聆听录音,使学生模仿录音中的歌唱方法这一设计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初中牛正处于变声阶段,对自己的声音没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教师应该训练学生良好的发声方法,使学生分辨声音的正确与否,而不仅仅是简单机械地模仿。变换歌曲的速度进行演唱,可以使学生明白音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速度的快慢影响着歌曲情绪及风格的变化。在
    编创活动环,运用不同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在小结环节,观看视频等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感受更为丰富。


  • 第6题:

    案例:
    在某中学音乐课堂上,黄老师演唱歌曲《小白菜》导入新课,学生们学习歌曲的热情非常高。在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音乐作品的同时,黄老师边弹边唱,带领学生体会作品传递的悲伤的情绪。当黄老师提问大家是否感到了作品的悲伤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句:“感 觉不到。”黄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综合上述教学的片段,简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
    解析:
    此案例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1)优点:
    在上课之初,教师演唱《小白菜》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符合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
    缺点:
    授课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该教师并没有予以理会.而是继续授课。该教师的这种做法违背了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理念.
    (2)改进建议
    在真正的授课中.该教师这种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并积极引导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值得学习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念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课堂中遇到学生有个性化的意见.教师不应该不予理会.而应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理念,真正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此案例中当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应该从多角度不同的方面来欣赏作品,去体会作品向我们传达的情感。

  • 第7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长江之歌》
    【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
    【主要目标】
    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
    3.演唱歌词
    (1)学生朗读歌词。
    (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
    4.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
    (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
    5.小结作业
    (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有问题的。该课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这节课缺少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进行表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学的重点则要以音乐教学内容《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为依据,教学难点把握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内容。可参考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壮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歌曲背后隐含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深刻情感。
    【知识与技能】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并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
    (2)该课例的教学对象是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但是在展开阶段却没有欣赏环节,应该在展开中加入欣赏环节。
    虽然这是一个有问题的课例。但是也存在一些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从视唱、创编等活动展开,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 第8题:

    课例点评题:对下面七年级唱歌课《青春舞曲》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青春舞曲》 【教学内容】唱歌课--青春舞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形式演唱《青春舞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在音乐活动中,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3.通过欣赏,了解维吾尔族民歌与舞蹈的基本特点。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愉快的声音演唱《青春舞曲》,表现歌曲乐观向上、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2.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的曲目,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以及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乐器(电子琴及打击乐器)、PPT课件(欣赏的音乐作品、相关资料与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课件展示:学生收集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新疆的风光图片和当地居民舞蹈视频。 2.师生问好。课件展示:课题。 3.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看到本节课的音乐主题《新疆之歌》,你们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 4.学生相互提问、解答、交流新疆的风光美景、维吾尔族民俗风情及音乐特点、熟悉的维吾尔族音乐作品等。 5.向学生进一步介绍相关的知识。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 1.导入:提问学生了解熟悉的新疆音乐。师:“好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请同学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思考歌曲的节拍、速度、力度、情绪、曲式结构以及音乐风格。”课件播放谭晶演唱的《青春舞曲》。 2.提问:歌曲的名称。课件出示:曲名。 3.了解:词曲配译作者--王洛宾。课件展示:王洛宾的简介 4.分析:歌曲(4/4,中速稍快,中强mf,热情、活泼、欢快,一段体,民歌风格)。课件:歌曲分析。 5.交流: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动作(指生回答并示范)。 6.感受:新疆舞蹈的律动。课件播放民族唱法版《青春舞曲》,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律动,请跳得好的同学做示范。 7.探究:歌词的韵律和深刻含义。课件播放卡拉OK伴奏版《青春舞曲》,指导学生随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歌曲以“太阳、花儿、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人的青春就像歌词中的小鸟一样一去不复返,要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8.突破:演唱难点。指导学生接唱每句尾词,与老师合作完成歌曲。 9.训练:为歌曲伴奏。课件出示节奏型,指导学生用自制乐器或击掌,以固定节奏形式为歌曲伴奏。 10.表现: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11.自评:演唱的优缺点。播放演唱录音,学生自评。 (三)表现创作、拓展提高 1.同学们.我们刚才的演唱属于哪一种声乐演唱形式?声乐的演唱形式还有哪些呢?(独唱、对唱、二重唱、齐唱、轮唱、合唱、表演唱、歌伴舞等) 2.思考:除了演唱之外的表现方式,指派演奏、舞蹈、绘画队的队长。 3.排练:自由分组设计表演,教师随机指导。课件展示新疆风光、民俗图片,播放背景:梦之旅合唱版《青春舞曲》(罗大佑演唱的摇滚版《青春舞曲》、网络歌手B.A.D组合演唱的改编版) 4.表演:演唱队、演奏队、绘画队、舞蹈队,分别依次展示。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1)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和表演,学唱了《青春舞曲》,了解了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及舞蹈的特点。每个人的青春就像歌曲中的小鸟一样一去不复返,希望同学们都能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2.宣布下课,师生告别。


    正确答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其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本课例的教学过程非常充实、清晰,而且整个课堂节奏把握比较准确,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能够与地理学科中的知识进行相互关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本课例在教学目标未依照新课标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目标进行设定:教学重难点环节应该具体一点。

  • 第9题: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八年级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月夜--多彩的“月光曲”》【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导入,使学生感受音乐的抒情性与音乐美的特征,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2.“艺术天地”是学生手脑并用的天地,通过“艺术天地”--《春江花月夜》的欣赏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3.通过描写月夜的音乐作品以及相关的艺术作品的了解,使学生产生亲近大自然、亲近艺术的情感体验。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春江花月夜》的欣赏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向其他艺术领域拓展及艺术再创作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打击乐器、折扇、绘画材料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音乐欣赏导入: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曲《沃尔塔瓦河》。语言导入:自然中的艺术美。《沃尔塔瓦河》的旋律学生较熟悉,由此导入正课并为以下的欣赏作准备。欣赏未知标题音乐《月光和水仙的舞蹈》,请学生用优美的词语讲讲音乐或定标题。(二)音乐长廊展示老师根据音乐完成的美术作品。简介《月光和水仙的舞蹈》中音乐表现手法,了解斯美塔那的生平。引导学生对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作一番联想与想象。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音频,了解其艺术表现形式并谈谈欣赏后的感受。(三)艺术天地欣赏《春江花月夜》的舞蹈视频。1.要求学生观察舞蹈的艺术表现力。2.模仿舞蹈动作或身段造型。艺术再创作。(用各种道具来创作你心中的“春江花月夜图”)让学生了解艺术家描写月光的手法(一度创作)是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月光的理解(二度创作)。(四)艺术实践活动1.人声模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聆听无伴奏合唱的音响,感受作品的气氛。模唱。学生谈对这个艺术作品的理解。2.师生同跳《跳月舞》。听《阿细跳月》,感受5/8拍的节奏。师生共同选择打击乐器、拍手及舞蹈方式来感受欢快的舞蹈场面。提倡人人参与,并不要求表演得完美:歌曲演唱时提醒学生注意音与音的连贯性,尽量表现出月色朦胧的意境;舞蹈要求手脚并用,随韵律踏准节奏。四、小结课后请学生搜集或创作与“月光”相关的艺术作品。


    正确答案:(1)优点:本课例是一节全新的艺术课。“艺术”中的门类很多,本课涉及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相关内容。在这堂艺术课中我与学生通过几段艺术作品,共同来研究、探讨其中的艺术形式。《多彩的“月光曲”》一是指描写月光的音乐作品多;更主要的是突出这一题材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课上学生通过多感官艺术实践活动,从舞蹈、绘画、诗歌、合唱等活动中,领略艺术的美。“月夜”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教师想让学生能学会观察身边的事与物,体会到“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
    (2)缺点:教学目标不明确,应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虽然教学过程也是按照导入一新课教授一巩固提高一小结作业这四个步骤进行的,但是在标题上还应再明确些。

  • 第10题:

    课例点评题: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多彩的新疆[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对我国新疆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通过音乐了解新疆,热爱祖国的边疆。二、使学生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辨别乐器的音色。三、使学生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歌曲配伴奏。[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感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风格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手鼓、碰铃。[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快乐时光时间了,今天,老师特地给大家带来了几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与乐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歌曲《新疆好》,同时播放课件。(屏幕上出现一些有关新疆的景物)师:同学们听完这首歌,又看了大屏幕上的景物,能说出它歌唱了什么地方吗?生:新疆。师:知道是哪个民族的吗?生:维吾尔族。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学生有的说叫《新疆好地方》,有的说叫《美丽的新疆》,还有的说叫《可家的家乡》等等)师:噢,这首歌原来有这么多好听的名字,那么,同学们一定会特别想了解一下新疆。二、欣赏音乐,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听完后要说出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伴奏乐器又是什么。1.初听,感受音乐情绪。播放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教师可随音乐情绪变化用动作给予提示)师:谁来说一下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有的说非常欢快,有的说有激情,还有的说热烈奔放等等)师: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呢?生:小提琴。师:为小提琴伴奏的乐器又是什么呢?生:钢琴。师:这么好的音乐我真想再听一遍,你们想不想再听一遍?生:想。师:好,这一遍希望同学们能够边听边跳,用形体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2.复听,体验音乐特点,学生即兴随音乐做动作或模仿新疆舞步。3.了解新疆,拓展知识。师:接下来我想采访一下同学们,通过聆听、欣赏新疆的歌曲与音乐,能谈谈你对新疆的印象吗?(教师拿着一本卷起的书做话筒,走到学生中间进行采访)(学生有的说新疆不但有好听的音乐,而且有很多优美的舞蹈;有的说新疆的人民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有的说新疆真是一个歌舞之乡,那里一定很美。)师:我国的新疆地域宽广,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在我国音乐史上,新疆音乐有着辉煌的成就,同学们能否说出几首表现新疆的歌曲?能唱两句更好,加上表演最好。(学生说出《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有几名女生还分别演唱及表演了歌曲《达坂城的姑娘》)师:同学们的演唱和表演很精彩,现在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新疆的歌曲,亲身感受一下这多姿多彩的新疆。你们跟我一起唱起来,好吗?生:好!师:今天老师早有准备,特地带来了一首好听的维吾尔族歌曲--《青春舞曲》,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三、学唱歌曲1.欣赏一遍歌曲,感受音乐的情绪。(播放教材配套光盘)2.教师范唱一遍歌曲。(钢琴伴奏)3.学生跟老师轻声地模唱歌曲。4.学生跟录音听唱一遍歌曲。(放录音带)四、创编实践师:同学们唱得太好了,你们唱我来跳,好不好?(播放教材配套光盘,教师即兴表演,激发学生演唱兴趣)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跳好吗?(学生参与表演)师:接下来,我们再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展示手鼓、碰铃,学生练习)分组:全班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演唱,二组伴舞,三组伴奏。(教师钢琴伴奏,三组可交换活动)师:我们的快乐时光不知不觉过去了,又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新疆、认识新疆,现在就应好好学习,等长大了自己去亲眼目睹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新疆。好了,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说再见吧!(播放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结束本课。学生伴着音乐走出教室)


    正确答案:音乐是一种文化,基础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多彩的新疆》一课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首先,这节课容量很大,内容丰富,从改编民歌《新疆好》、小提琴曲《新疆之春》、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到《青春舞曲》《最美还是我们新疆》,学生们接触的关于新疆音乐的信息很多。虽然有的歌曲只是为了情境的创设而安排(如《新疆好》《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但依然会给学生打下烙印,在记忆中留下新疆音乐的美好印象。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由于作品较多,就不可能平均分配时间,首首都蜻蜓点水似地操作,而是重点学习《青春舞曲》和《新疆之春》两首歌曲,目标上达到"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能够认识辨别乐器(小提琴)的音色"。此外,在本课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也有一些新意,如教师采访学生,分组设计表现活动等。不足之处是设计中对学生主体考虑得不够,表达形式也过于机械和呆板,学生大多是按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和互动。

  • 第11题:

    【课题名称】《玛依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热情、高亢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合作等方式,学会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哈萨克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对于哈萨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活泼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掌握好音高音准,节奏与节拍。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请学生思考歌曲的内容。 教师总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歌舞风格也不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几句吗? 二、新课教授 (1)播放视频《玛依拉》。 (2)出示哈萨克民族的图片。 (3)出示歌谱,学唱歌曲《玛依拉》。首先,教师弹奏钢琴演唱一遍;其次,学生演唱曲谱;最后一遍填入歌词演唱。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把握活泼轻快并富有弹性的音乐风格。 4.邀请两位学生分别演唱歌曲的前两段,第三段合唱。 三、巩固与提高 (1)欣赏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玛依拉变奏曲》由《玛依拉》改编创作而成,在《玛依拉》的基础上加了花腔,使歌曲变得更加丰富。 (2)欣赏哈萨克族其他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了解哈萨克族丰富的音乐,体会音乐对哈萨克族的重要意义。 四、课后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在五十六个民族里,无论是哪个民族,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今天我们学习了哈萨克族的民歌,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以及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下节课我们再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歌舞。


    正确答案: 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设置合理,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曲目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清晰、明确。教学过程充实,逻辑严谨,是一个很好的课例。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巩固提高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并且欣赏了哈萨克族的其他民歌,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哈萨克族音乐的特点。总体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课例。

  • 第12题:

    问答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初中音乐歌唱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桑塔·露琪亚》【教学内容】演唱外国民间歌曲【主要目标】了解欧洲音乐文化。能够演唱意大利民间歌曲。【教学活动】1. 设疑导入教师设置问题:谁知道“水城”是欧洲哪座城市?(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水城”指的是意大利历史名城威尼斯,而“桑塔·露琪亚”指的是一个美丽的港口。今天让我们通过《桑塔·露琪亚》这首威尼斯民歌,一起来领略一下威尼斯的风情吧。2. 初次欣赏音乐播放《桑塔·露琪亚》,提出三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是由男生还是女生演唱的?(3)歌曲是什么节拍?(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男高音歌曲,3/8拍,旋律优美,情绪平缓。3. 再次欣赏音乐播放音乐,学生跟随音乐小声哼唱。教师设置问题:歌曲由哪些演唱形式组成?(学生自由回答)4. 学唱歌曲(1)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并引导学生正确发声。(2)学唱第一部分齐唱部分。(3)学唱第二部分合唱部分。(4)跟随钢琴演唱第二部分合唱部分。5. 巩固提高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整首曲目的演唱。6. 教师小结(略)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草原情曲——《嘎达梅林》与蒙古族歌曲演唱。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1.学唱:《嘎达梅林》。
    2.欣赏:《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3.欣赏:《天堂》男声独唱版和马头琴独奏版。
    4.听辨:蒙古族乐队“杭盖”演唱的呼麦歌曲《轮回》。
    5.器乐演奏:《嘎达梅林》竖笛演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嘎达梅林》的学习,提高对歌唱艺术的兴趣,了解蒙古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2.了解蒙古族音乐的旋律与结构特点,能视唱部分蒙古族歌曲。
    3.学会运用竖笛演奏部分蒙古民歌。听辨蒙古长调、短调,了解蒙古音乐的伴奏乐器。


    答案:
    解析:
    我对此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看法: (1)此教学设计没有教学重难点,可以设置为:
    教学重点:学唱并欣赏蒙古族民歌,认识马头琴音色。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蒙古民歌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2)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清晰、合理。三维目标的设定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排在首位,其次是过程与方法,最后是知识与技能。从目标设定的顺序上可以看到音乐教学的特质.也就是说无论是新授课、欣赏课还是综合课,情感性占主要地位。教学设计内容丰富。在导入环节,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在欣赏体验的环节,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究环节老师带领学生练习节奏.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蒙古族音乐的理解。这说明老师在课前也是下足了功夫,但是有一些环节还是有一些问题:
    ①缺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认识马头琴音色。教学难点是培养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②教学过程环节。学唱《嘎达梅林》环节过于简洁,应该要按照步骤,一步步去设计怎么学唱的。例如,播放完腾格尔演唱的视频.可以再设计以下类似的环节:唱谱一带节奏念歌词一跟着钢琴伴奏演唱.这样才算学会了这首作品。

    竖笛演奏《嘎达梅林》可以放到学唱环节后面,因为这样会加深学生对《嘎达梅林》的印象及对这首作品更深入的了解。

    ③巩固与提高环节。先集体演唱一遍,再去欣赏蒙古族其他的一些作品,例如:《天堂》以及“杭盖”演唱的《轮回》,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理解。

    ④实际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不符。教学内容中提到欣赏歌曲《富饶辽阔的阿拉善》,但在教学过程环节的设计中始终没有涉及对《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的欣赏或讲解。应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加入对歌曲《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欣赏环节。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欣赏歌曲《富饶辽阔的阿拉善》体会其音乐线条的变化,伴奏乐器的音色等。

  • 第14题: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音乐教学目标的编写也因该贯彻这一理念。下面符合这一理念的教学目标表述是( )

    A.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B.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C.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D.能够用轻柔圆润的声音演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答案:D
    解析: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目标的编写方面教师也要遵循这一原则。选项D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来制定的教学目标。故正确答案为D。

  • 第15题:

    李老师在高中音乐课《好汉歌》的教学目标当中写道:通过教师领唱,学生应和的方式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这个教学目标很适合运用在高中音乐教学的哪一个模块()


    A.音乐鉴赏

    B.歌唱

    C.创作

    D.音乐与舞蹈

    答案:B
    解析:
    歌唱模块是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李老师的教学目标正是符合了这一模块的特点。

  • 第16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课程的名称】《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魔王》

    【主要目标】聆听《魔王》, 感受与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形象,了解艺术歌曲的特征。

    【教学过程】(前略)

    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了解德奥浪漫主义乐派,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

    欣赏《魔王》

    (1)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歌词是谁的诗作?

    ②表达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

    ③什么乐器伴奏?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聆听《魔王》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的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 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 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 第17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通过对下面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
    ? 提炼出教学目标,并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东南亚风情
    ? 【授课年级】七年级
    ? 【教学内容】
    ? 1.歌曲:《划船曲》《星星索》(印尼)
    ? 2.乐曲:《竹竿舞》(菲律宾)
    ? 【教学目标】略
    ? 【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了解“克隆钟”音乐风格特点,体验音乐中展现的东南亚风情。
    ? 2.教学难点:掌握弱起节奏,演唱二声部乐曲。
    ? 【教学过程】
    ? 1.导入
    ? 播放亚洲风光视频导入新课。
    ? 2.欣赏:感受印尼歌曲《划船曲》
    ? (1)欣赏印尼语版本乐曲,感受乐曲浓郁的印尼风格。
    ? (2)按节奏朗读歌词,解决弱起节奏这个难点。
    ? (3)学习用印尼语演唱歌曲片段。
    ? (4)播放印尼国家风光视频。
    ? 3.欣赏:感受印尼歌曲《星星索》
    ? (1)播放《星星索》片段,找出印象深刻的一句。
    ? (2)了解“啊,星星索”的含义,并在意境中做简单的律动,帮助体验乐曲情绪。
    ? (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并有感情地跟随钢琴伴奏学唱乐曲旋律。
    ? (4)用录音软件Cool Edit录下“啊,星星索”的伴唱声,学生跟随自己的伴唱声加入主旋律? 声部。
    ? (5)尝试师生、生生合作演绎歌曲。
    ? (6)总结“克隆钟”音乐的风格特征。
    ? 4.律动:综合活动菲律宾民歌《竹竿舞》
    ? (1)聆听音乐《竹竿舞》。
    ? (2)尝试为三拍子节奏配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声势练习,并在二拍子节奏中敲击竹竿。
    ? (3)为乐曲配上律动——个别展示。
    ? (4)鼓励学生即兴发挥,调动学生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其他同学选择打击乐器为个别展示的同学伴奏。
    ? (5)现场制作伴奏并律动——集体参与。
    ? (6)分组合作尝试跳竹竿的律动。
    ? (7)合作表演——感受浓郁的东南亚风情。
    ? 5.课堂总结
    ?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取一个精准、贴切的小标题,如美丽的东南亚、热情的东南亚人民等。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东南亚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产生了解多元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热情。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与学唱印度尼西亚的克隆钟歌曲《星星索》与《划船曲》,体验
    印尼音乐的风格特征。
    ③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聆听音乐《竹竿舞》,为乐曲编配简单的打击乐伴奏。
    (2)课例点评
    在欣赏这一环节当中,教师能够由浅到深让学生了解《星星索》并进一步探索印尼歌曲的风格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是引导。在律动环节中,教师能够很好地践行新课标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是这节课良好的表现

  • 第1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欣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程名称】《我的未来不是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体会通俗歌曲的演唱特点,并进一步感受电子乐器在歌曲的表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音乐欣赏法、讲解法、对比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体会歌曲表现出的对梦想的追求与不懈的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电子乐器在通俗歌曲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梦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美好梦想吧!(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我的未来不是梦》。
    (二)歌曲学唱
    1.聆听范唱,教师课件出示思考题:
    ①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②这首歌曲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
    2.教师播放范唱,指导学生思考。
    3.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总结通俗歌曲的演唱特点:通俗唱法也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作品通俗易懂,风格轻松愉快,活泼新颖。多用自然嗓音,音域一般不宽,吐字清晰,亲切随意。
    4.出示乐谱,指导学生看谱,强调歌曲结尾部分的演唱方法。
    5.复习弱起节奏和弱起小节知识,找出曲谱中弱起小节,划拍指导。学生准确起唱。
    6.播放现场演唱视频,观看中要求学生注意弱起小节和二分休止符以及多处有休止符地方的演唱方法。
    7.教师小结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
    8.随伴奏演唱,出现问题教师进行个别纠正。
    五、音乐实践
    1.聆听不同版本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
    ①这几首歌曲在电子乐器的表现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你认为电子乐器在通俗歌曲的表现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组织学生聆听,分小组进行讨论,选出一名代表回答本组意见。
    3.小结学生发言。
    六、课堂小结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安排合理,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通俗歌曲,平时学生就很喜欢通俗方式演唱的流行歌曲,这首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导课时,用谈话的方式来导人,目的是通过学生对未来梦想的畅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聆听、范唱的应用形式让学生初步体验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再通过视频观看歌手现场表演,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绪,总结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和特点。
    课堂实践中安排了几种不同版本的歌曲演唱方法,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电子乐器在通俗歌曲的表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缺点:本教学课例的教学目标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该放在第一位,接着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叙述不准确、不清晰:本教学课例缺少巩固提高环节。

  • 第19题:

    课例点评题:对下面七年级音乐课《渴望春天》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渴望春天》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从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欣赏、自制打击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二、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弱起起唱。四、教学过程教师演唱歌曲《田野的春天》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然地走近春天,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课前创设适当的艺术环境,突出音乐艺术美的氛围,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心情。)(一)导入新课教师演唱歌曲《田野的春天》。师:同学们好,刚才我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曲《田野的春天》,因为从这首歌中,我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随着美妙的歌声去寻找春天的踪影!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师:春天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来谈谈对春天的印象!生:……师: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们想知道音乐大师又是怎样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的吗?请听我为大家演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歌曲《渴望春天》。(二)学唱《渴望春天》1.教师范唱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从这首歌中感受到什么?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及作者(课件出示)。(歌曲以少年儿童那纯真的稚气,活泼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渴望满目绿色、鲜花盛开、小鸟歌唱的春天到来时的心情。)3.熟悉歌曲旋律:用“啦”代替歌词轻声演唱。4.视唱曲谱: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弱起起唱及装饰音。5.用钢琴伴奏,学生填词演唱。6.用拍手和拍桌子打节奏为歌曲伴奏。师: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们一起为这首歌设计打击乐器伴奏。过渡: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渴望春天》这首歌曲。(三)巩固练习想一想:1.歌曲是几拍子的?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2.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3.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4.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四)拓展在我们感受了春的美,音乐的美之后,大家有没有想跳舞的冲动?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创编表演动作)五、教师小结春是四季之首,它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春是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代言词,希望同学们像春天那样充满活力!


    正确答案: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清晰,教学过程充实,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老师用自己的演唱来进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不足之处为,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

  • 第20题: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八年级唱歌课《长城谣》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唱歌课《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讨论。(二)学习新歌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1)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2)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3)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4)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可在课前进行)。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1)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2)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3)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1)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2)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1)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2)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三、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正确答案:(1)优点:本课例的过程非常充实,采用“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学习新歌的方法,按照“综合一分析一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这样学习新歌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先从节奏人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用类似于指挥动作的单手划“旋律线”的方法,使学习读谱与身体动作相结合。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降低读谱的难度。
    (2)缺点:三维目标叙述不明确,未按照新课标要求的三个维度叙述,且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缺少教学重难点;小结中前两项应为巩固与提高,环节不明显。

  • 第21题: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初中八年级音乐课《民族花苑》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民族花苑》 【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追鱼》《阿玛勒俄》,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1.通过对部分少数民族歌(乐)曲欣赏、演奏、演唱等活动,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初步了解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更加热爱多民族构成的伟大祖国。 2.通过欣赏、演唱等音乐实践,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及速度、力度的作用。 【教学难点】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再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磁带、口风琴、口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引入:进入民族大观园。 2.观看民族服饰。 3.出示课题《民族花苑》。 二、欣赏与感悟 (一)(来到瑶山--)欣赏《瑶族舞曲》 1.完整欣赏并提问:此曲描写什么情景?可分几部分? 2.分析三段旋律的速度、力度(仅以慢、快、强、弱表示)及表现情景,介绍瑶族长鼓。 (二)(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吊脚楼--)欣赏《追渔》 1.出示图片(傣族生活场景、葫芦丝),完整欣赏并思考:根据速度、力度的变化,此曲可分几段? 2.师生再现(演奏)第一部分主题(简化谱)(钢琴、口风琴、口琴、打击乐器)。 (三)(来到青藏高原--)欣赏《阿玛勒俄》 1.出示图片(布达拉宫)提问:我们到了哪个民族地区?你对藏族人民的生活风俗有什么了解?你能为大家演唱一首藏族歌曲或跳一段藏族舞蹈吗? 2.完整欣赏,简介“囊玛”及《阿玛勒俄》。“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引子由乐队演奏,曲调较为固定,歌曲部分音乐柔美抒情,以歌为主,舞蹈动作很少,歌曲完毕紧接舞曲,音乐急速跳跃,舞者随乐声起舞,气氛热烈、情绪高涨。《阿玛勒俄》是流行于西藏拉萨等地区藏族传统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阿玛勒俄》是歌曲开始的主要衬词。歌曲艺术性强、歌词寓意深刻、旋律连绵抒情、演唱高亢嘹亮。 3.播放藏族舞蹈图像,学生模仿手部、脚部的几个典型动作。手部动作:甩袖。脚部动作:踢踏步、踏点步。 4.小组与个人展示,生生、师生评议,教师适时给予表扬鼓励。 5.师生合作,用所学动作表演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四)(来到天山脚下--)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1.欣赏歌曲录音,讲出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简介王洛宾。 3.学习歌曲(歌谱、填词)。 4.分析用什么速度、力度、情绪演唱? 5.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 三、小结:今天我们游览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瑶山、清新葱绿的西双版纳、亘古神秘的青藏高原和葡萄满园、牛羊肥美的天山风光,了解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了那里的音乐文化,还用歌声、舞蹈表达了兄弟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对我国各民族的音乐进行欣赏、探索,并将你们搜集的音像资料带来,在下节课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正确答案:(1)优点:本课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即感受与体验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和特点展开教学活动。根据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设计了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享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美感。我国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执教者精心选择瑶、傣、藏、维吾尔四个民族的音乐为代表,重点让学生通过“听、赏、演、动、创”来感受和体验其音乐风格和特点,并借助时空延续和拓展,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奥秘。本课突出音乐本位的原则,避免了借所谓“人文切入”为由,将音乐课变成时装展示课、风光游览课、民情考察课的倾向。
    (2)缺点:教学目标不明确,缺少知识与技能目标。

  • 第22题:

    课例点评题:通过对下面七年级歌唱课《友谊地久天长》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友谊地久天长》【教学目标】一、通过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表达优美、怀念的音乐情绪,激发珍爱友谊的情感。二、能够用圆润的声音演唱《友谊地久天长》,基本做到声部均衡、和谐。【教学重点】二声部合唱的训练。【教学过程】一、聆听合唱《友谊地久天长》教师提出问题:歌曲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教师引导:演唱时注意气息的控制,注意吐音的清晰及后两小节的连贯性。二、发声练习要求:(1)吸气要深,连贯地歌唱。节拍、节奏唱准确。(2)每个音发声位置要统一,注意声音连贯、圆润。(3)注意两个声部的协调性。二声部进入要整齐。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做二声部的合唱练习。三、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1.分声部学唱要求:节拍、节奏、音准要准确,咬字、吐字清晰,保持练声时的状态。教师钢琴伴奏,指导学生练习。2.两声部合唱要求:注意保持音准,声部间互相聆听。教师钢琴伴奏,并随时给予指导和点评。3.合唱处理要求:轻声而有感情地歌唱,注意声音的位置及气息的控制,注意声部间的配合及声音的协调性。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4.师生点评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师生围绕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要素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进一步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5.再次演唱教师指挥,学生钢琴伴奏。要求:学会看指挥及聆听钢琴伴奏,歌唱中进一步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感情。四、欣赏电影《魂断蓝桥》片段启发学生对《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情感的把握。学生简要介绍电影《魂断蓝桥》的主要内容,教师给以必要的补充。五、对比欣赏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教师提示: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谈感受,教师与学生交流。六、课后作业同学自由组合,学唱三拍子或四拍子的《友谊地久天长》,下节课交流。


    正确答案:(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过程充实。教学目标清晰,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最后采用对比节拍的方式来体会歌曲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
    (2)缺点: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不太明确,缺少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为:通过分声部学唱、两声部合唱的不同方式演唱作品,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本教学课例还缺少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可以设定为:能够有感情地演唱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导入部分不明显,例如,可以采用流行歌曲周华健的《朋友》来进行导入,因为都是抒发友情的歌曲,这对于本课例的难点也有一定的阐释。

  • 第23题:

    问答题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八年级唱歌课《长城谣》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唱歌课《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讨论。(二)学习新歌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1)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2)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3)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4)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可在课前进行)。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1)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2)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3)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1)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2)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1)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2)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三、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正确答案: (1)优点:本课例的过程非常充实,采用“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学习新歌的方法,按照“综合一分析一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这样学习新歌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先从节奏人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用类似于指挥动作的单手划“旋律线”的方法,使学习读谱与身体动作相结合。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降低读谱的难度。
    (2)缺点:三维目标叙述不明确,未按照新课标要求的三个维度叙述,且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缺少教学重难点;小结中前两项应为巩固与提高,环节不明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案例:在某中学音乐课堂上,黄老师演唱歌曲《小白菜》导入新课,学生们学习歌曲的热情非常高。在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音乐作品的同时,黄老师边弹边唱,带领学生体会作品传递的悲伤的情绪。当黄老师提问大家是否感到了作品的悲伤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句:“感觉不到。”黄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黄老师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