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击队歌》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歌曲中有几个声部在歌唱。只见一个个学生争相举起了小手,很正常,因为问题实在是不难,但是老师还是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我们再交流。简述对此案例的想法。

题目

在《游击队歌》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歌曲中有几个声部在歌唱。只见一个个学生争相举起了小手,很正常,因为问题实在是不难,但是老师还是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我们再交流。简述对此案例的想法。


相似考题

3.初中音乐《彩色的中国》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激趣:播放中国地图版面与全国各地的景色图片。 2.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图片上所展示的内容。 3.教师总结:中国地大物博,有众多的民族和人民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彩色的中国》,让我们用这首歌曲来赞美中国大地,赞美我们亲爱的祖国。 (二)初步感知 1.老师接下来要播放一遍歌曲录音,同学们先听一遍歌曲,听的过程中呢,老师希望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的,对祖国的赞美) 2.接下来老师弹唱一遍歌曲,同学们试着找一找歌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试着自己从歌词中寻找出来。(平原、沙漠、长江、黄河、台湾) 3.刚刚已经听了两遍歌曲,大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描述了什么内容?(歌曲一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祖国的美好景色;第二部分,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赞美及热爱之情。) (三)深入学习 1.发声练习:6 5 4 5 4 3 4 3 2 3 2 1- |(“u”音)(注意声音放松、自然、连贯) 2.播放歌曲录音,轻声哼唱歌曲。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学唱歌曲旋律。6.学唱第二声部,注意音量问题,不宜过大。 7.第二段的组合练习。 (1)男生学唱低音声部旋律; (2)女生学唱高音声部旋律; (3)合作演唱旋律;(注意把握音准,不要被带跑了;注意声音的和谐统一) (4)填词演唱第二部分。(注意音色统一、连贯) 8.完整齐唱歌曲,并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用歌声为祖国舞动喝彩。 (四)巩固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歌颂祖国的歌曲,大家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鼓励学生演唱,生生互评。 (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热爱祖国、热爱故土。 (通过对以上歌曲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歌曲《彩色的中国》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热爱自己的故土、热爱祖国。) 2.课后收集其他有关“祖国”的歌曲,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播放音频,在歌声中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1.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的歌曲? 2.由于学生合唱基础普遍薄弱,歌唱模块教学进入多声部教学出现困难,你有什么可行的解决措施与方法?

更多“在《游击队歌》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歌曲中有几个声部在歌唱。只见一个个学生争相举起了小手,很正常,因为问题实在是不难,但是老师还是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我们再交流。简述对此案例的想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在教师节的时候,要送给教师一份祝福,大家会送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贺卡、自己做的手工小礼物、一首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入新课《飞来的花瓣》。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总结:情绪是感情深厚的,速度是中速的。
    2.复听歌曲并提问:“歌曲分为几段?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总结:两段,混声合唱。
    (三)学唱歌曲
    1.再次完整聆听,体会歌曲描述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总结:描写了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2.欣赏第一段,看看是哪个声部演唱?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通过体会歌词“一片,一片”八分休止符的表现特点,感受一阵清风吹来,花瓣在空中自由飘落的感觉。
    3.欣赏第二段,哪个声部演唱?什么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男中声部,情绪热烈。
    4.如何感受到激动的情绪?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力度记号,男女生声部的轮替,像是在对话。
    5.烘托气氛,点出老师的不易和辛苦。并再次让同学们演唱第一段,同时饱含深情,注意休止符的灵动感。表现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6.完整的再次聆听歌曲。
    (四)巩固提高
    1.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进行讨论:还有什么歌曲是描写老师的?
    学生讨论并总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并编排舞蹈。
    2.请各组分别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飞来的花瓣》,了解了老师的辛苦,感受到了老师的无私奉献,以后我们在学习与生活当中要更加敬爱自己得老师。让我们一起唱起这首欢快的歌曲,结束这节课!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合唱的种类及形式。
    2.为什么学生会偏科?


    答案:
    解析:
    1、合唱的组织是依据人声的分类来划分的。依据人声的不同,一般将合唱分为两大类,一是同声合唱,二是混声合唱。
    同声合唱是由相同声部类型的声音组合而成的合唱,按照声音类别划分,同声合唱又可分为童声合唱、女生合唱和男生合唱三种。
    混声合唱分为混声二部合唱和混声四部合唱。
    合唱的形式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由乐队、钢琴或其他形式伴奏的合唱;二是无伴奏合唱。

    2、现代教育中学生偏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综合考虑学生偏科主要有下列三大原因:
    (1)教师问题。小学生偏科,受教师影响较大。有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学习她所教的科目,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连带地也不喜欢这门科目。
    (2)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会诱发学生偏科。父母对某一学科主观上的重视程度也会导致学生的偏科。
    (3)学生原因。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偏科的原因,对某门课感兴趣或学得轻松就喜欢学习,不感兴趣或学得费劲就抵触这门课。

  • 第2题: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学生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果然,这个学生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答案:
    解析:
    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 第3题: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题名称】《清流》

    【教学对象】选修“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用支声复调改写二声部歌曲(清流》

    【主要目标】学习支声复调,能够模仿范例改写一个乐句。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合唱曲《清流》,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视唱歌曲低声部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高声部旋律后,分组用“lu"进行两声部合唱。

    3.歌曲分析

    师问:低声部旋律的线条有什么特点?在音程和节奏上与高声部有什么关系?

    生答:旋律的线条起伏比较平缓。很多音程关系都是三度和四度,有的音一样,前四句的节奏也完全一样......

    4.老师写作示范

    (1)老师讲解支声复调的写作手法。

    (2)老师先示范改写结束句的低声部旋律,然后让学生视唱,再用“lu”与高声部合唱。

    5.学生尝试写作

    (1)学生运用支声复调的手法,改写低声部旋律。

    (2)选出刘红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师:许多同学都写得较好,但老师更欣赏刘红同学写的旋律,主要有几点值得赞赏.....结尾的三个音,比老师写的更有特色。

    (3)学生练唱刘红同学的低音部旋律,并与高声部合唱。

    三、小结


    答案:
    解析:
    课例点评题是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使用的题型。通过呈现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案例,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评论,回答相关问题。

  • 第4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分析下面初中编创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猎人合唱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调、拍号、倚音、顿音基本乐理知识的识别和运用。
    2.对歌曲情绪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领唱《苏珊娜》来集中学生注意力。
    指出学生在唱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导入新课
    (1)简单介绍歌剧及相关国家、代表人物及世界三大男高音。
    (2)作曲家简介。
    让学生看大屏幕并介绍作曲家韦伯,了解其生平及代表作品。
    韦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评论家、指挥家,代表作有《邀舞》《自由射手》等。
    (3)歌剧《自由射手》的故事梗概,本剧在德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猎人合唱》在本剧中的位置。
    (4)用多媒体来欣赏歌曲,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猎人合唱》。
    3.讲授新课
    (1)教师范唱。
    教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歌曲,在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熟悉旋律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歌曲的强弱对比关系和歌曲感情地表达。
    (2)学生回答歌曲主要表达的内容和歌曲的表达情绪。
    (3)按乐句来逐步教学生唱熟这首歌曲,等学生唱熟练后还可教唱乐谱。
    (4)再次聆听范唱,并指出范唱中歌曲乐句、停顿、延长以及情绪等的变化,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在演唱中落实难点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
    四、巩固练习
    1.以各种形式(男女分声部,左右分声部,乐句分声部,学生自由组合)唱这首歌曲,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律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唱好这首歌曲。检验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重难点问题是否解决,并根据实际情况再对歌曲进行处理。
    2.合唱
    (1)范唱第二声部并让学生讲听过后的感受。
    (2)找同学和教师分两个声部共同合唱《猎人合唱》,引导学生对《猎人合唱》的第二声部充满期待。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猎人合唱》,演唱了《猎人合唱》,掌握了歌曲的声部之间的和谐与均衡,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参加合唱,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合唱队。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逻辑严谨。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内容。
    (2)缺点:本教学课例缺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写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猎人合唱》,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感受的基础上体验速度,力度及唱法的变化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对比、听唱等方法,增强学生歌唱的表现力,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猎人合唱》编配伴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猎人合唱》,训练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情感和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了解作曲家韦伯及其代表作品。

  • 第5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刘老师是今年刚入职的新老师,在教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高亢的西北腔》时,在课程的一开始,刘老师就播放了民歌《上去高山望乎川》,请学生聆听并询问:“这首歌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像炸了锅一样说“这是什么音乐,一点美感都没有”“只听见他在喊唱的什么都听不懂”“太难听了,我们要听流行歌曲”面对学生的反应刘老师回答:“我们先学好这首歌,唱的好的话,下课前五分钟奖励你们听流行歌曲。”在接下来的时间,大家都配合刘老师完成了教学。
    问题:结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述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本堂课是一节高中音乐鉴赏课,主要学习《高亢的西北腔》这一单元。本案例中教师在课程的一开始就播放了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并没有进行导入,也没有对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背景进行介绍,因而引起学生反感的情绪。这种情况出现后如果没有处理得当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掌握一定的应变策略,面对意外发生的音乐教学事件时,能够作出及时妥善的处理,确保音乐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发现美、享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当学生对于作品没有美的认识,老师应顺势加以引导。如果没有遵循学生的主观意愿,使学生从心里真正的改变对民歌的看法。就会使目标偏离,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 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而刘老师在课堂的讲授中恰恰忽略了这点,而是单纯的教唱与学唱,课程活动单一,并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在学生出现对音乐反感情绪后没有进行一定的因势利导,而是忽略了学生的情绪,采用“利诱”播放流行歌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效果暂且稳定了学生的情绪,但却忘了本堂课的初衷,也从侧面反映出刘老师专业能力不成熟,没有真正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含于其中的丰富情感。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时时关注学生动向,让学生很自然的参与到课程中来。在课程伊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家乡的民歌,父母经常唱的歌曲以此来活跃气氛增强兴趣。在学生反映昕不懂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家乡有什么不同的方言,以此来突出民歌特色。学生说听见他像在喊叫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两个人在山头要对话如何来进行,由此来体会山歌的艺术特色。

  • 第6题:

    案例分析
    有一位音乐教师在教每首歌曲时都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手把手地教,学习乐理,掌握节拍节奏和音高。甚至连音乐家的生平等都让学生背下来。还组织过相关音乐知识的卷考,但是很少给学生聆听和体验的机会,学生对音乐还是没有“感觉”,拿到一首新的曲目还是不能唱好。
    请阐述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在课程设计中修正这些问题?


    答案:
    解析:
    (1)这位教师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位教师没有以聆听和审美为主,一味地灌输音乐理论知识,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来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兴趣,导致学生不能灵活掌握音乐知识,缺乏扎实的音乐实践能力。 (2)首先,学生应该先聆听感受每首歌曲,在感受的过程中体会歌曲的旋律和情绪,了解歌曲的背景;接下来.通过实际的学唱和表演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学习和掌握歌曲中的乐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作品;最后,除了完整的演唱作品外,还要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情感,将作品表演的淋漓尽致。

  • 第7题:

    在一堂音乐歌唱课上,在聆听完由某高音歌唱家演唱的《长江之歌》,某老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一位学生大声地回答:“它是慢速的。”教师一愣,请这位学生坐下,又请了另外几位学生回答,并归纳小结了歌曲的情绪特点。课堂教学线索似乎又被牢牢掌控在教师的手中。 简要叙述自己对案例的看法。


    正确答案: (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堂课是一节音乐歌唱课,主要是学习歌曲《长江之歌》。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聆听完此歌曲后提出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进行了很好的导入,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这是本案例中的一个发光点。在音乐歌唱课中,教师采用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一点,进行了很好的导入。对于本堂课,教师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不过在此之后,一位同学大声地说出了他自认为正确的观点,教师先是一愣,让这位同学坐下,紧接着又请另外几位同学回答。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肯定或否定第一位同学,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反而教学的主要线索还是在老师的手里,教师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理的。
    (3)在本案例中,教师如能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你听得很仔细,听出了这首歌曲的速度,你能再说说它的情绪吗?对,就是这个时候,借助评价一名学生告诉所有孩子,回答者的答案是答非所问。接下来,全体学生会更清楚这些课堂常规提问的脉络和指向,而回答者也不会因此而打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 第8题:

    案例:在鉴赏课《独特的民族风》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本歌曲采用总听、分段听、演唱歌曲旋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听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提出要学生去欣赏歌曲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结果重复演听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对歌曲内容、内涵没有把握,而且大家均流露出厌倦之感。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正确答案:这种教学现象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此课例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的问题。只重教学形式,就会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一首歌毫无目的地重复听了一遍又一遍,教学缺乏有效性。其实,重复的意义在于“创造”,在于明确的指向性和达成性,就是说,音乐教学需要的是那种目标明确、活动指向清晰、充满创造意识的重复。这一现象说明执教教师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在新课程中,要特别重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设计。因为音乐课程价值体现在音乐课程目标上,而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在音乐教学目标上,音乐教学目标则具体地体现在学段、学年、学期和学时等目标上。因此,要重视音乐教学目标的潜效应,认真研究与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紧密围绕目标来设计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中,形式服从于目标,方法取决于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更在于丰富的教学形式所隐含的鲜明意图。

  • 第9题:

    在学唱《青春舞曲》这节课时,一位教师先让同学们跟着音乐听了两遍,在听的过程中跟着音乐小声学唱。之后便让同学们开始跟着伴奏集体演唱,一遍一遍地巩固,直到全体学生学会为止。慢慢地,学生开始变得烦躁,声音也越来越小……简述自己对此案例的想法。


    正确答案:(1)本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2)这位教师的教唱过程虽然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但是忽略了课堂主体,也就是学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都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这位教师只是就唱而唱,没有加入情感体验,以唱会为目的,学生逐渐失去耐性,课堂气氛低沉。此外,兴趣爱好是一切学习的动力,这节课并没有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失去积极性。
    (3)音乐是一门具有审美性和情感性的学科,这位教师没有注意这点,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正确的做法是以感受体验为主,将感情融人到歌曲当中,达到不只唱会,同时给歌曲注入生命力的效果。

  • 第10题:

    单选题
    “在中学音乐唱歌课《中学时代》中,学生能够完整演唱歌曲后,教师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合作演唱歌曲,而后请各小组分别展示合作成果,并请各小组相互点评。”这种评价方式是(  )。
    A

    自评

    B

    互评

    C

    他评

    D

    定量测评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在《游击队歌》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歌曲中有几个声部在歌唱。只见一个个学生争相举起了小手,很正常,因为问题实在是不难,但是老师还是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我们再交流。简述对此案例的想法。

    正确答案: 案例中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出来,可教师非要花足时间、花够力气反复合作讨论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这样的合作没有必要。这位教师过分考虑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忽略了教学目的。这种缺乏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导致教学者的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也谈不上对教学目标浅效应的考虑。教师创设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要使学生关注音乐的本身。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可是并不是每节课任何环节都需要小组讨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选择有争论的、有价值,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此外还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时机选择准,选在关键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学习《彩云追月》这一课时,在学生们能够完整演唱这首歌曲之后,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把全班学生分成舞蹈组、器乐伴奏组、演唱组等几个小组,用作曲家写的歌曲共同创编一个乐舞《彩云追月》作品。先讨论一个总体构思,然后分组创编、排练、再总排合成。案例中老师的做法遵循了哪种音乐教学原则?(  )
    A

    情感性原则

    B

    形象性原则

    C

    音乐性原则

    D

    创造性原则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3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歌曲的方式进行导入,教师为学生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并提问这首歌曲讲的是什么故事?是谁的作品?
    (讲述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作曲者是李劫夫;)
    接下来,学习李劫夫的另一首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听听这首歌曲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教师设置问题: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发言;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稍快、坚定、有力
    2.再次聆听歌曲,教师设置问题:歌曲是什么风格的作品?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进行总结: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
    (三)探究学习
    1.教师弹琴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注意嗓音的保护,用圆润、自然的声音进行练声。
    2.教师弹唱,学生跟唱。教师设置问题: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有什么样的特点?
    (节奏:规整、简单;旋律:起伏较大;)
    教师顺势提问:这样的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想象到什么场面?
    (大家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奋勇拼搏的场面)
    4.学生集体演唱歌曲。教师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附点音符的演唱准确,以及对旋律起伏较大的部分音准要准确,且注意嗓音的保护。之后,进行细节练习。
    5.教师请学生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我们走在大路上》是由李劫夫作词谱曲,三年自然灾害的亲身体验,全国人民咬紧牙关,与困难顽强斗争的精神和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冲天干劲,使李劫夫感动了要写一首鼓舞人们士气和斗志的歌!成为在最困难的时候鼓舞全国士气。
    6.教师与学生共同有感情的朗诵歌曲;并提问学生:歌曲描述的场面是怎样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描述的是人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与恶势力斗争的场面;表达人们顽强拼搏、不畏恶势力的精神。)
    7.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歌词与旋律的对应,尤其是附点音符部分。
    8.集体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1.教师播放歌曲《歌唱祖国》,请学生与《我们走在大路上》进行对比欣赏。
    2.学生推荐学生进行领唱,其余学生齐唱。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体会作品中表达的人们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的场面,呼吁学生树立与恶势力斗争、艰苦奋斗的精神;课下请同学们收集关于李劫夫的作品,下节课进行交流与学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一种科学的音乐备课方法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首先,作为一名教师,与同事处理好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如果教师的关系不好,不仅教学环节会出现断层,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与同事之间处理好关系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
    我认为音乐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关键点如下:
    (1)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既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要有对他人全面、客观的评价。要注意克服自傲、嫉妒的心态。当发生冲突时,要宽容大度、虚怀若谷。
    (2)相互合作与交流:学校工作是整体,必须靠全体教职工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和支持。每个音乐教师都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教师之间的交往应该充分挖掘互补功能,使之在互相交往中实现思想上的互助、信息的互换、情感上的融洽和知识上的整合,以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情感互动:通过互动,促进交往的动态平衡发展,达到每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从而在群体中,形成互相欣赏、互相促进、互相竞争的交往机制。

    2、首先,我认为任何一堂课,如果想顺利的结束且给学生收获,就必须要进行备课,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其次,我认为只要给予学生想要的收获,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就是科学的备课方法;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备课是音乐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堂音乐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音乐教学来说,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音乐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 第14题:

    案例:
    某教师在45分钟的《大海啊,故乡》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大海的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们学习这首歌曲(10分钟),并播放《大海啊,故乡》的视频让学生们观看学习(20分钟)。
    在课堂最后的l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歌唱《大海啊,故乡》,并提问生这首作品:“好不好听”
    学生回答:“好听。”最后结束课堂。
    问题:依据《义务教育课程基本理念》对案例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
    解析:
    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此案例中没有做到“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这一理念。这位老师在课堂上首先用10分钟的时间进行导入,介绍了大海的相关知识,本就厚此薄彼,导入时间过长。之后单纯地观看《大海啊,故乡》的视频,让学生跟着学,也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去有方法的学习歌曲,同时也没有对音乐进行分析。最后15分钟仅仅带着同学们唱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单纯的提问学生对这首作品的感受,最后结束课堂。同时在课堂设置上没有音乐性、启发性,也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审美领域和学生的心理情况,也间接忽略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
    建议此教师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课程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引导,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增强创造意识。其次,从音乐本体出发,讲解知识,引导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从而达到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再次,就是将更多的音乐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更加丰富。最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 第15题:

    下列教学目标的描述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是( )。


    A.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歌曲
    B.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模唱歌曲
    C.通过教师逐句教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D.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三连音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对教学理念的理解。音乐课堂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课堂,充分进行音乐实践。

    A项:提出了“自主”学习歌曲,这本身就诠释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B项:“让”学生模唱歌曲时,学生处于被动,教师成为了句子的主语。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逐句教唱”属于灌输式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师讲解”也是以教师为导向。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6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初三(1)班音乐课上,李老师在进行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教学。

    老师在给学生听了朱哲琴的演唱录音后,问:“歌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全班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他边范唱,边分析歌词,同时在黑板上依次板书关键词:小河、芦苇坡、白云落泪、风儿诉说。刚写到这里,突然有一个男生指着学习委员刘白云说:“这不是说你吗?干吗哭啊?”全班哄堂大笑。老师瞪着学生说:“该回答的不回答,不该回答乱回答!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学习他的言行。”
    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音乐教学活动及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课程基本理念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 第17题:

    下列教学目标的描述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数学理含的是( )。

    A.通过小组合作,学集自主学习歌曲
    B.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模唱歌曲
    C.通过教师逐句教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D.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常握三连音

    答案: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某新教师听了特级教师张老师的一堂课。张老师开始上课就播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首歌曲,把学生带到了相应的学习情境之中。接着,又通过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各自钻研,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初步形成相应能力。总的来说,张老师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阅读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张老师在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中采用了哪几方面的知识?


    正确答案: 张老师在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中采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从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四是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2)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是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问题情境;教学的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的材料是具真实性的任务.这些任务未被人为地简化处理,隐含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并且由于现实问题往往同时涉及多方面的原理和概念,因此这些任务最好能体现学科交叉性;教学的过程要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似,教师不是直接将事先备好的概念和原理告诉学生.而是提出现实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相类似的探索过程。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学生为了解决当前问题而学习它们,通过解决问题而深刻理解它们,并把这些知识的意义与应用它们的具体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对学习结果的测验将融合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本身就反映了其学习结果。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是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策。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是发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 第19题:

    在《游击队歌》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歌曲中有几个声部在歌唱。只见一个个学生争相举起了小手,很正常,因为问题实在是不难,但是老师还是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我们再交流。简述对此案例的想法。


    正确答案:案例中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出来,可教师非要花足时间、花够力气反复合作讨论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这样的合作没有必要。这位教师过分考虑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忽略了教学目的。这种缺乏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导致教学者的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也谈不上对教学目标浅效应的考虑。教师创设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要使学生关注音乐的本身。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可是并不是每节课任何环节都需要小组讨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选择有争论的、有价值,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此外还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时机选择准,选在关键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第20题:

    课例点评题:通过对下面七年级歌唱课《友谊地久天长》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友谊地久天长》【教学目标】一、通过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表达优美、怀念的音乐情绪,激发珍爱友谊的情感。二、能够用圆润的声音演唱《友谊地久天长》,基本做到声部均衡、和谐。【教学重点】二声部合唱的训练。【教学过程】一、聆听合唱《友谊地久天长》教师提出问题:歌曲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教师引导:演唱时注意气息的控制,注意吐音的清晰及后两小节的连贯性。二、发声练习要求:(1)吸气要深,连贯地歌唱。节拍、节奏唱准确。(2)每个音发声位置要统一,注意声音连贯、圆润。(3)注意两个声部的协调性。二声部进入要整齐。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做二声部的合唱练习。三、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1.分声部学唱要求:节拍、节奏、音准要准确,咬字、吐字清晰,保持练声时的状态。教师钢琴伴奏,指导学生练习。2.两声部合唱要求:注意保持音准,声部间互相聆听。教师钢琴伴奏,并随时给予指导和点评。3.合唱处理要求:轻声而有感情地歌唱,注意声音的位置及气息的控制,注意声部间的配合及声音的协调性。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4.师生点评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师生围绕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要素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进一步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5.再次演唱教师指挥,学生钢琴伴奏。要求:学会看指挥及聆听钢琴伴奏,歌唱中进一步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感情。四、欣赏电影《魂断蓝桥》片段启发学生对《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情感的把握。学生简要介绍电影《魂断蓝桥》的主要内容,教师给以必要的补充。五、对比欣赏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教师提示: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谈感受,教师与学生交流。六、课后作业同学自由组合,学唱三拍子或四拍子的《友谊地久天长》,下节课交流。


    正确答案:(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过程充实。教学目标清晰,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最后采用对比节拍的方式来体会歌曲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
    (2)缺点: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不太明确,缺少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为:通过分声部学唱、两声部合唱的不同方式演唱作品,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本教学课例还缺少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可以设定为:能够有感情地演唱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导入部分不明显,例如,可以采用流行歌曲周华健的《朋友》来进行导入,因为都是抒发友情的歌曲,这对于本课例的难点也有一定的阐释。

  • 第21题: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老师.我能不能不按照书上的步骤操作呢?”一位老师在上信息技术操作课时,老师让学生上台完成一个小任务,有一位学生这样问到。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因为书上的步骤太麻烦,我有更简单的办法。”老师开心地说:“当然可以了。”结果该学生用最少的步骤将任务完成得很好,全班都鼓起了掌。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正确答案: 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 第22题:

    问答题
    某新教师听了特级教师张老师的一堂课。张老师开始上课就播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首歌曲,把学生带到了相应的学习情境之中。接着,又通过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各自钻研,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初步形成相应能力。总的来说,张老师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阅读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张老师在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中采用了哪几方面的知识?

    正确答案: 张老师在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中采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从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四是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2)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是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问题情境;教学的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的材料是具真实性的任务.这些任务未被人为地简化处理,隐含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并且由于现实问题往往同时涉及多方面的原理和概念,因此这些任务最好能体现学科交叉性;教学的过程要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似,教师不是直接将事先备好的概念和原理告诉学生.而是提出现实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相类似的探索过程。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学生为了解决当前问题而学习它们,通过解决问题而深刻理解它们,并把这些知识的意义与应用它们的具体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对学习结果的测验将融合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本身就反映了其学习结果。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是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策。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是发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案例:在某中学音乐课堂上,黄老师演唱歌曲《小白菜》导入新课,学生们学习歌曲的热情非常高。在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音乐作品的同时,黄老师边弹边唱,带领学生体会作品传递的悲伤的情绪。当黄老师提问大家是否感到了作品的悲伤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句:“感觉不到。”黄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黄老师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案例:在鉴赏课《独特的民族风》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本歌曲采用总听、分段听、演唱歌曲旋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听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提出要学生去欣赏歌曲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结果重复演听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对歌曲内容、内涵没有把握,而且大家均流露出厌倦之感。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正确答案: 这种教学现象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此课例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的问题。只重教学形式,就会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一首歌毫无目的地重复听了一遍又一遍,教学缺乏有效性。其实,重复的意义在于“创造”,在于明确的指向性和达成性,就是说,音乐教学需要的是那种目标明确、活动指向清晰、充满创造意识的重复。这一现象说明执教教师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在新课程中,要特别重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设计。因为音乐课程价值体现在音乐课程目标上,而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在音乐教学目标上,音乐教学目标则具体地体现在学段、学年、学期和学时等目标上。因此,要重视音乐教学目标的潜效应,认真研究与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紧密围绕目标来设计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中,形式服从于目标,方法取决于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更在于丰富的教学形式所隐含的鲜明意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