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嗯,不错。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问题:(1)指出该教师的不足之处。(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正教师的问题。

题目

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嗯,不错。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问题:(1)指出该教师的不足之处。(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正教师的问题。


相似考题

3.案例: 下面是某校高中物理“磁感应强度”一课的教学片段。王老师在讲述了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的判定后,来进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教学,其过程如下: 师: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的不同位置过程.谁能说一下磁场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生:物理学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的方向为磁场方向。 师: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生:我们在初中学习过。 师:但是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我们是根据一小段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大小来确定的。 生: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小磁针的受力来确定 师:这个不是今天要讲的内容,你们课下再想吧。我们想一下通电导体所受的磁场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跟通电电流、导体长度、磁场方向有关。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看一下和这些因素都有哪些关系。我先来改变通电导线的长度,所受的磁场力怎么变化。 生:随着通电导线的长度变大.受力变大。 师:改变通电电流的大小,所受的磁场力怎么变化 生:电流越大.磁场力越大。 师:通电导线还和导线在磁场中的位置有关,我们现在只研究导线和磁场垂直的情况,总结以上的结论,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和导线的长度1、导线中的电流,是正比例关系吗 生:是,通电导线受力和导线的长度与通电电流的乘积成正比。 师:那么正比例系数就是我们所说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问题: (1)对王老师的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更多“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嗯,不错。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问题:(1)指出该教师的不足之处。(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正教师的问题。”相关问题
  • 第1题:

    案例:
    下面是某位老师讲授“功的表达式”的教学片段。
    师: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
    生: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在高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生:恩,为什么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呢
    师:这很简单,位移有方向性,就有了正功和负功之分。现在我们来看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生:根据功的定义,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Fs。
    师:问题二: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理角呢 同学们要注意力和位移都是矢量可以分解。



    生:把力分解成和位移方向相同的一个分量,就可以用定义求了,做的功是W:Fscosa。
    师: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功的表达式W=Fscosa,就是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2)针对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功的表达式。


    答案:
    解析:
    (1)此教师没有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直接把问题答案呈现给学生,在此处提出正功和负功不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安排。没有体现讲授和发现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2)师: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
    生: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移动的距离。
    师:那么在高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生:为什么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呢
    师:位移具有方向性,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 相反呢 力对物体做不做功 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 怎样计算这些功呢 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生:所以要注意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师:对,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应该如何计算这个力的功



    生:按照功的定义可计算出W=Fs。
    师:如果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呢
    生:那在力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功为0。
    师: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个角度,应如何计算这个力的功呢



    师:那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再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把力F分解到位移方向上,F1=Fcosc,那么W=Fscostx。
    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能把位移s分解到力的方向上得到同样的结果吗 同学们亲自动手做一下。
    生:……

  • 第2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教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学生:知道了!教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学生:做了功!教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学生:知道了!教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题。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学习做功的必要因素。


    正确答案: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以灌输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互动单一,且问题不具有启发性,不能检验学习效果;功的必要因素的讲解没有突破难点,学生不能真正明白这一知识点。
    (2)①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斜面”这一活动,让学生测出拉力F、钩码重力G、小车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练习本上。
    在采集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拉力F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F和重力对物体做功Gh时,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略大于Gh,教师再从摩擦的角度去分析,若摩擦力很小,则风近似等于Gh。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②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这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例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特别是我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 第3题:

    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和作用力的方向是()

    • A、相同的
    • B、相反的
    • C、垂直的
    • D、没谱的

    正确答案:A

  • 第4题: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跟它的质量成(),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

    • A、反比、正比、相反
    • B、反比、正比、相同
    • C、正比、反比、相反
    • D、正比、反比、相同.

    正确答案:D

  • 第5题:

    在下面所说的物体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
    • B、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 C、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速度为零,而其加速度不为零
    • D、物体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当加速度减小时,它的速度也减小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库仑定律定义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
    • B、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反比
    • C、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D、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E、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 F、作用力的方向不在它们的连线上

    正确答案:A,C,E

  • 第7题:

    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作用力成反比,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填空题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成正比,跟物体的()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的方向相同。

    正确答案: 作用力,质量,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用牛顿第二定律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对同一物体来说,当运动速度越大时,它所受的合外力也越大

    B

    对不同物体来说,速度变化越大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一定也越大

    C

    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一定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D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一定跟合外力方向相同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做速度很大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所受的合外力为零;B项,速度变化越大即加速度越大,对不同的物体其质量也不同,而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合外力不仅与加速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CD两项,合外力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

  • 第10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教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学生:知道了!教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学生:做了功!教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学生:知道了!教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题。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学习做功的必要因素。

    正确答案: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以灌输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互动单一,且问题不具有启发性,不能检验学习效果;功的必要因素的讲解没有突破难点,学生不能真正明白这一知识点。
    (2)①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斜面”这一活动,让学生测出拉力F、钩码重力G、小车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练习本上。
    在采集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拉力F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F和重力对物体做功Gh时,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略大于Gh,教师再从摩擦的角度去分析,若摩擦力很小,则风近似等于Gh。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②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这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例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特别是我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浮力”时的片段,教师已经讲完浮力产生的原因,开始讲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师:大家知道了浮力产生原因,那么大家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生: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师:不对。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没有关系,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还有什么呢?生:跟在水中的深度有关。师:不对,怎么会跟深度有关呢?来,我告诉大家..?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15分)(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15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嗯,不错。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问题:(1)指出该教师的不足之处。(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正教师的问题。

    正确答案: (1)该教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有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恶劣的负面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时的情形,是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的;而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的是力与加速度的定量关系,是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
    (2)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它们是两条定律。生:可是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现象啊,为什么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看成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呢?师: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属性,第二定律给出了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及公式,前者属于运动学范畴,而后者属于动力学范畴。而且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时的情形,是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的;而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的是力与加速度的定量关系,是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生:原来如此。我还纳闷教材为什么不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合并在一块呢。原来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看来我还得加强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师:有疑惑是好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面是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学生:是,都感觉到疼。
    教师:是这样的,在这里两手间相互存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那么大家看一
    下课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甲: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生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很相似。
    教师:这两者说的不是一回事,甲同学所说的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并会解释一些现象。
    学生:嗯。
    教师:那我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对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怎样呢?
    学生:相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大小相等。
    学生丙:我觉得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相等。
    教师:这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你好好分析一下就知道为什么相等了。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
    (2)针对出现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15分)


    答案:
    解析: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只注重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体现发展的理念,这比学生学多少知识都重要。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过于单一,没有体现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没有体现激励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眼神对学生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2)教师: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同学们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学生:是,都感觉到疼。
    教师:是这样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这里两手间相互存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请大家列举生活中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学生:划船、游泳、火箭发射等。
    教师:很好,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很常见.但是我们还需要定性地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将绑有条形磁铁A、B的两个小车放在桌面上,让学生分别用同名磁极靠近一次和用异名磁极靠近一次。观察现象。)
    学生:两小车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教师:大家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学生:磁铁A吸引磁铁8,磁铁B也吸引磁铁A;磁铁A排斥磁铁8,磁铁B也排斥磁铁A。
    教师:两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同,同时产生。方向是相反的。
    (请两位同学将两个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然后对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学生观察比较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看是否相等。改变几次读数.重复以上实验)
    教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吗
    学生:相等。
    教师: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两弹簧测力计之间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教师:很好,那大家来总结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这也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 第14题:

    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对它的作用,那么这个物体将保持其静止或均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个定律为()。

    • A、牛顿第一定律
    • B、牛顿第二定律
    • C、道尔顿定律
    • D、阿基米德定律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在初中物理“力”一课的教学中,有下面一个教学片段。师: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生:0N。师:怎么可能是0N呢?生: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大小都是200N,就相互抵消了啊。师:不对,大家拿个测力计试一下,看看示数到底是多少。问题:(1)说明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测力计的原理以及二力平衡,并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出调整。


    正确答案: (1)力的测量就是将力的作用效果与已知力的作用效果比较的过程。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1N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的大小就是1N。其次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在确定1N力的作用效果以后,容易确定更大的力和更小的力的作用效果。另外,弹簧的稳定性较好,可以重复使用。故可以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师: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生:0N。师:为什么呢?生:因为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大小都是200N,就相互抵消了啊。师:好,我们先不分析这个问题。同学们知道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吗?生:测力计受到多大的拉力,就会显示多大的力。师:对,那它受到200N的拉力,不就显示200N吗?生:可是它受到相反的等大的力的作用,这两个力不是互相抵消了吗?师:同学们说的很正确。不过大家有一个地方没搞明白,测力计受到的这两个力和读数是两回事。正是因为测力计受到这两个力相互抵消,所以测力计受力平衡才不会发生运动。生:哦,是这样。这和测力计显示拉力不冲突。

  • 第16题:

    下面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描述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多少
    • B、加速度描述了物体速率变化的快慢程度
    • C、加速度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
    • D、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时,物体一定在做减速运动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成正比,跟物体的()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的方向相同。


    正确答案:作用力;质量;力

  • 第18题:

    关于简谐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减小时,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
    • B、位移方向总跟加速度方向相反,跟速度方向相同
    • C、物体的运动方向指向平衡位置时,速度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反;背向平衡位置时,速度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同
    • D、水平弹簧振子朝左运动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朝右运动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

    正确答案:A,C

  • 第19题:

    牛顿三个定律中,()是牛顿第二定律。

    • A、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 B、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这个物体就要保持它原有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
    • C、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教师播放行人骑自行车的片段。师:这个视频描述了一个什么情景?生:行人骑自行车。师:是的,骑自行车用力蹬车车就会运动,不蹬,自行车就会停下来。这说明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生: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师:你这样想是不对的。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把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中和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这是为什么?生:可能是摩擦力的原因。师:老师介绍了在伽利略之前人们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并用多媒体展示了理想模型实验,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生:一直运动下去。师:我用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的理想模型实验,可以看到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生甲:你举的例子不符合实际情况,力撤掉后所有的物体都要停下来,所以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师:你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刚才讲的都白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生:嗯。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15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甲理解该知识的错误。(15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浮力”时的片段,教师已经讲完浮力产生的原因,开始讲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师:大家知道了浮力产生原因,那么大家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生: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师:不对。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没有关系,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还有什么呢?生:跟在水中的深度有关。师:不对,怎么会跟深度有关呢?来,我告诉大家……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位教师在讲授“惯性定律”后小结时这样提问:教师:一切物体都具有什么?学生:惯性。教师: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学生:不需要。教师:要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什么?学生:力。教师:用什么物理量表征物体惯性的大小7学生:质量。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的教学思路。

    正确答案: (1)这样的提问,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立即回答,整个过程表面上气氛活跃,实质上流于形式,学生缺乏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激发思维、培养能力起不到作用。并且提问的设计也不够合理,如“一切物体都具有什么”的回答就可以有很多答案,但学生回答的答案是唯一的,这充分说明问题没有起到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惯性的概念有一深刻的理解,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具体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惯性现象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随处可见的,诸如公交车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飞机提前空投救灾物资等现象。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1:跟物体的速度有关。学生2: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教师:很好,大家都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那大家能不能举例来证明一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比如平直的公路上,同速运行的载有重物的大卡车和小轿车,往往小轿车容易刹车,而大卡车需要滑行一段路程才能够刹车。教师:嗯,不错!观察能力很强,并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这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质量。教师:与速度有没有关系呢?学生:没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一定的力F作用于不同质量的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与它们的质量成反比;

    B

    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F指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

    C

    C.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F和加速度是对应的,两者同时出现,并且方向相同;

    D

    D.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F和加速度是对于不同的物体而言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