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m2-m1;(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问题: (1)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 (2)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改进实验。

题目

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m2-m1;(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问题: (1)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 (2)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改进实验。


相似考题
更多“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m2-m1;(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问题: (1)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 (2)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改进实验。”相关问题
  • 第1题: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

    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

    16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__________mL。

    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__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正确答案:

     

  • 第2题:

    实验室A、B两烧杯中分别装了300克浓度为13%和700克浓度为7%的盐酸溶液,为了对同学们进行盐酸的相关教学,某老师用两只试管分别从A、B烧杯中取出等量的溶液,但由于没有标注,教学完成之后他把取自A烧杯的盐酸溶液倒入了B,把取自B烧杯的盐酸溶液倒入了A。之后,测得A、B两烧杯中盐酸浓度相同。那么从两烧杯中取出的盐酸为( )克。

    A. 126
      B. 210
      C. 378
      D. 525

    答案:B
    解析:
    A、B盐酸含盐量分别为300×13%=39和700×7%=49,所以盐酸的总量为39+49=88。由于最后A、B浓度相同,所以A、B的溶液的浓度都为8.8%, 然后用十字交叉法求得A溶液中13%和7%的溶液的比为3:7。从而得出答案。

  • 第3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予”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2】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8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浓氨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2】__________.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 ml水与50 ml水混合;②50 ml酒精与50 ml酒精;③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
    问题:
    (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
    (2)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由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出结论2是什么?从学生分组实验中
    可以得出结论3是什么?
    3)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哪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分子与原子
    (1)采用了探究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相比接受式教学.更注重过程的体验。该课程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比接受式教学长得多,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体验探究过程。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没有进行足够思考的情况下,草率得出结论,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应用。
    (2)得出结论2:①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②8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得出结论3: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徽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3)该教学过程设计符合新课标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的优点: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第4题:

    为保证食用油脂的卫生质量,我国规定油脂中的水分不得超过()。

    • A、0.2%
    • B、3%
    • C、4%
    • D、5%

    正确答案:A

  • 第5题:

    消费者选购食用油时,可以根据色泽判断食用油的质量,一般色泽()并且透明度高的食用油质量相对较好。

    • A、浅
    • B、深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小瓶1.5L的食用油定价为28元,中瓶2L的食用油定价为36元,大瓶5L的食用油定价为92元,算一算,购买()食用油比较合算。

    • A、小瓶合算
    • B、中瓶合算
    • C、大瓶合算
    • D、无法区分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填空题
    将烧杯中的葡萄酒全部倒入量简中(如图丙所示),则量筒中葡萄酒的体积是____cm3,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葡萄酒的密度是____g/cm3.

    正确答案: 40,1
    解析:
    在量筒上,10mL之间有2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5mL,即量筒的分度值为5mL=5cm3,液面最凹处与40mL相平,所以液体的体积为V=40mL=40cm3;酒的质量为m=m-m=81.6g-41.6g=40.0g,则酒的密度为ρ=m/V=40.0g/40cm3=1g/cm3

  • 第8题:

    填空题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____g,酱油的密度为____kg/m3.

    正确答案: 45,1.125×103
    解析:
    在天平的标尺上,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g,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m1=50g+10g+2g=62g,空烧杯的质量为m2=17g,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mm1m2=62g-17g=45g;量筒的分度值为1cm3,量筒中酱油的体积为V=40cm3;酱油的密度为ρmV=45g/40cm3=1.125g/cm3=1.125×103kg/m3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如何预防食用油酸败,怎样提高食用油的卫生质量?

    正确答案: 油脂酸败的原因有二方面:一是生物性的水解过程,即由动植物组织残渣和微生物产生的酶引起的水解;二是由空气、水、阳光等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包括水解过程和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
    油脂酸败与本身纯度、加工过程及储存中各种环境因素有关,防止酸败是保证油脂卫生质量的首要问题,而且贯穿于加工、储存、食用过程的始终。油脂加工过程中。应保证油脂纯度,去除动植物残渣,尽量避免微生物污染并抑制或破坏酶活性;水可促进微生物繁殖和酶活动,应控制水分含量在0.2%以下。高温会加速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低温可抑制微生物活动和酶活性从而抑制自动氧化,油脂应尽量低温储藏。阳光、空气对油脂变质有重要影响,光线尤其是紫外线、紫色、蓝色等光线可加速油脂氧化,长期储油应用密封。隔氧、遮光的容器。铁、铜、锰等金属离子可催化脂肪氧化,加工和储藏过程中应避免接触金属离子。应用抗氧化剂可有效防止油脂酸败,延长储藏期,常用的有维生素E、丁基羟基茵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没食子酸丙酯(PG),但要注意控制用量(2/万以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取适量的葡萄酒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葡萄酒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其总质量为____g.

    正确答案: 81.6
    解析:
    在天平的标尺上,g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g,测烧杯和酒的总质量为m=50g+20g+10g+1.6g=81.6g.

  • 第11题:

    问答题
    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m2-m1;(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问题: (1)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 (2)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改进实验。

    正确答案: (1)第三步中,烧杯中液体会倒不干净,会有剩余,测量的质量不准,造成测量出的密度偏小。
    (2)师:你的方案总体来说是可行的,但是略有瑕疵。烧杯中的液体倒不干净会怎么样?
    生:所测质量会偏小,造成测量密度偏小。
    师:但是用烧杯倒液体肯定倒不干净,直接测量不可行,应该怎么办?
    生:对!应该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先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食用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测出烧杯及剩下食用油的总质量m2;这样就可以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了。
    师:嗯,不错。用这种方案,测量结果误差更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将天平、量筒放在____台面上.将盛有适量液体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此时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及杯内液体的总质量为____g.

    正确答案: 水平,161
    解析:
    实验中应将天平、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由图甲可知烧杯及液体的总质量为100g+50g+10g+1g=161g;

  • 第13题:

    四个烧杯甲、乙、丙、丁的容量比为3∶4∶8∶10。用甲烧杯装满与水比重相同的A溶液倒入丙烧杯后,用水兑满,然后将混合的溶液倒入乙烧杯至满后,将剩下的部分倒入丁烧杯并用水将丁烧杯注满,问此时乙烧杯中A溶液的浓度是丁烧杯中的多少倍()

    A、18
    B、24
    C、30
    D、36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问题。赋值四个烧杯容量,甲(3)乙(4)丙(8)丁(10),设A溶液浓度为x,丙烧杯用水兑满后浓度为3x/8,倒入乙烧杯至满,浓度不变为3x/8,剩下部分倒入丁烧杯注满水后浓度为1.5x/10,则乙烧杯浓度是丁烧杯的3x/8/(1.5x/10)=2.5倍。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知识点】溶液问题

  • 第14题: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的教学实录片段:
    提出问题:质量守·to_定律表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如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形成实验方案。
    评价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并选取4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方案1: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烧杯中反应,称量并比较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方案2: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称量并比较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方案3: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称量并比较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方案4: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称量并比较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根据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判断上述4个方案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2)请分析学生设计出不可行方案的可能原因。
    (3)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分析,上述教学实录片段中采用了哪些评价方式


    答案:
    解析:
    (1)方案1:不可行。原因是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烧杯中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会脱离反应体系,逸散到空气中.而二氧化碳的质量无法称量:导致反应前的质量比反应后的质量大。 方案2:不可行。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钡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
    方案3:可行。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相等。
    方案4:可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沉淀依旧存在体系中,可以称量.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相等。
    (2)不可行方案为l和2,其原因如下:
    方案1:学生没有考虑到在烧杯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会逸出,无法测量二氧化碳质量的问题。
    方案2:学生可能忽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要有化学反应发生,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钡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虽然一段时间后体系质量不变,但是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方案不可行。
    (3)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分析,上述教学实录片段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
    学生互评是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方式,可以起到互相督促、互相学习的作用,激励学生你追我赶,并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诚恳对待学习伙伴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本身以教育者的身份及其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确立了其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教师的认可、赞扬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且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最能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予以引导的人.

  • 第15题:

    配制100克16%的NaCl溶液,正确的是()。

    • A、用分析天平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84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 B、用台秤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 C、用分析天平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 D、用台秤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84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中,下列步骤中不必要的是()

    • A、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1
    • B、往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 C、用量筒测出烧杯中液体的体积V
    • D、用天平测出倒掉盐水后空烧杯的质量m2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为保证食用油脂的卫生质量,我国规定油脂中的水分不得超过()

    • A、0.2%
    • B、0.5%
    • C、1%
    • D、2%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计算题:将一只梨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用细线拴住柄,悬浮于盛水的烧杯中,要全部埋入水下且不触底和烧杯壁。梨的质量150.8g,容器和水的质量1137.1g,梨浸入烧杯中后,烧杯、水和梨的总质量为1286.5g。水的密度按1.0000g/cm3计算,计算梨的体积和密度。


    正确答案: 物体排开水的质量=(容器+水+悬浮梨)-容器和水的总质量=1286.5-1137.1
    =149.4g
    (1)梨的体积:V=物体排开水的质量/水的密度
    =149.4/1.0000=149.4cm3
    (2)梨的密度:ρ=m/V
    =150.8/149.4=1.0094g/cm3

  • 第19题:

    填空题
    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cm3;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106g.

    正确答案: 50
    解析:
    由图乙可知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50cm3

  • 第20题:

    单选题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时必不可少的一组仪器是(  ).
    A

    托盘天平、烧杯、药匙、玻棒、量筒

    B

    托盘天平、烧杯、药匙、玻棒、酒精灯

    C

    量筒、烧杯、药匙、玻棒、酒精灯

    D

    量筒、漏斗、玻棒、药匙、托盘天平


    正确答案: A
    解析: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三个主要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①计算,需纸和笔;②称量,需用药匙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定量的氯化钠,并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用量筒按计算量取一定体积的水;③溶解,将称量好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再加入用量筒量取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

  • 第21题:

    单选题
    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中,下列步骤中不必要的是()
    A

    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1

    B

    往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C

    用量筒测出烧杯中液体的体积V

    D

    用天平测出倒掉盐水后空烧杯的质量m2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消费者选购食用油时,可以根据色泽判断食用油的质量,一般色泽()并且透明度高的食用油质量相对较好。
    A

    B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计算题:将一只梨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用细线拴住柄,悬浮于盛水的烧杯中,要全部埋入水下且不触底和烧杯壁。梨的质量150.8g,容器和水的质量1137.1g,梨浸入烧杯中后,烧杯、水和梨的总质量为1286.5g。水的密度按1.0000g/cm3计算,计算梨的体积和密度。

    正确答案: 物体排开水的质量=(容器+水+悬浮梨)-容器和水的总质量=1286.5-1137.1
    =149.4g
    (1)梨的体积:V=物体排开水的质量/水的密度
    =149.4/1.0000=149.4cm3
    (2)梨的密度:ρ=m/V
    =150.8/149.4=1.0094g/cm3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