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李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提出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了力,也学过物体的运动,那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呢?还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大家思考一下,可以互相讨论。学生甲:我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通过用手移动书的实验来解释。学生乙: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他没有做实验,用了书上的科学事实来说明。老师:的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大家要把它记住了。学生甲:老师,我认为不对,这本

题目

案例:李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提出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了力,也学过物体的运动,那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呢?还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大家思考一下,可以互相讨论。学生甲:我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通过用手移动书的实验来解释。学生乙: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他没有做实验,用了书上的科学事实来说明。老师:的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大家要把它记住了。学生甲:老师,我认为不对,这本书如果我们对它不施加力,它明明就停止运动了,这显然就是力在维持物体运动的呀!学生乙:书上说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甲:可实际情况是确实是维持运动的……问题:(1)针对上述案例,指出学生在理解物理规律方面存在的问题。(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相关物理概念。


相似考题

2.李老师在进行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教学时,将踢足球的图片投影到了屏幕上(如图9)。 李老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大家看屏幕上踢球的图片。你们能用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踢球前、后足球的运动状态,并得出物理结论吗 (同学们相互交流了起来) 甲同学:踢球前足球不动,踢球后足球就飞了起来,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乙同学:足球被踢就会飞起来,不被踢就不会动,飞起来的足球不一会就会掉下来不动了。 李老师:乙同学,那你能得出什么物理结论呢 乙同学:物体不受力就不会动。 丙同学:老师,足球在空中飞起来那段,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足球还在运动,说明不受力的作用时,物体就会不停地运动下去。 丁同学:不对,球在飞行过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才会运动下去,最后掉下来不动的。 李老师:丁同学分析得很好,球会掉下来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但现在我们不讨论引力的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不讨论引力的作用,球会怎样运动呢 丁同学:可地球不会没有引力呀! 李老师:我们可以假设呀!讨论物理问题是可以假设的,不要在课堂捣乱,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吗 (同学们纷纷翻开物理教材看了起来,课堂很安静) 李老师:大家还有问题吗 (没有同学回应) 李老师:看来大家已经把初中学的物理知识还给你们的老师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我们在初中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吗下面大家看看书上的实验。 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 (2)针对该课堂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

更多“案例:李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提出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了力,也学过物体的运动,那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呢?还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大家思考一下,可以互相讨论。学生甲:我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通过用手移动书的实验来解释。学生乙: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他没有做实验,用了书上的科学事实来说明。老师:的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大家要把它记住了。学生甲:老师,我认为不对,这本”相关问题
  • 第1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
    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如爆炸类物体、碰撞等,这类运动有什么特征
    学生:运动非常剧烈。
    教师:不是说的这个方面,我指的是它们运动的时间非常短,运动情况不明确。
    学生:哦,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师:物理学家就给我们引入了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动量是怎么定义的
    学生: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教师: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起决定的。那么动量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吗
    学生:一致。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动量的概念。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不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导入上没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
    (2)师:我问同学们两个问题,如果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你会躲开吗
    生:不会。
    师:那从同样高的地方掉下一个铅球呢
    生:当然会躲。
    师:为什么
    生:因为铅球太重了。
    师:那如果我直接递给你一个铅球,你会躲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速度不一样。
    师:可见物体由于运动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该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它们的值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物理学上把反映物体运动效果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的量,叫动量。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概念。即p=mυ。那么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生:矢量。因为速度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
    师:对,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

  • 第2题:

    案例:
    李老师在初中物理“运动与静止”一课的教学中,讲述了运动、静止和参照物的概念后展示了一幅同学在操场跑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李老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场景 小亮:接力跑。
    李老师:对。如果我们坐看台上观看比赛那我们会说这些运动员在……小鸣:运动。
    李老师:对!运动员在运动,那运动员看我们,他会认为我们也在……小亮:运动。
    李老师:很好!
    小兰:老师,我认为不对。我们实际上是坐在看台上不运动的,怎么能说我们在运动呢 小亮:书上说了.这种情况在运动员看来,我们就是运动的。
    小兰:可我们却是静止的呀……
    问题:
    (1)针对上述案例,指出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2)分析学生关于“运动与静止”的原有观念对学习的影响。
    (3)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物理概念。


    答案:
    解析:
    (1)该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时受到错误的生活观念的影响。
    (2)一部分同学比如小亮同学对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兰同学关于“运动和静止”原概念是: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就是静止的,相对地球运动的物体就是运动的。事实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参考物本身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原有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①正确的物理前概念是物理学习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其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物理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体系。②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对物理现象、过程、材料的片面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前概念,会成为物理学习的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影响新知识学习,甚至歪曲新知识的意义,变成学习的障碍。
    (3)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张图片描述的是什么情景
    学生:接力跑。
    教师:是的,如果我们坐在看台上观看比赛,这时运动员看我们的话,我们是静止还是运动呢
    学生:运动。
    教师: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向他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
    学生:不同的人看到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教师: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就要确定一个标准,先与这个标准相比较再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学习的参照物。
    学生:嗯。
    请学生列举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物体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教师:那么我们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学生思考问题:
    ①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运动)
    ②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③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
    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教师: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那么大家再来回答我们之前提出的问题。

  • 第3题:

    以下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 C、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D、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正确答案:A

  • 第4题: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就会越大。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运动和力的关系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B、物体运动方向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 C、物体不受力就不运动
    • D、物体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正确答案:B

  • 第6题: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 B、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 C、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关于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保持物体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 C、停止对物体作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下来
    • D、物体只有受到力的作用才可能运动

    正确答案:B

  • 第8题:

    下列对运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离的作用才会运动
    • 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 C、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力沿其作用线移动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是()。

    • A、将使物体的速度增大
    • B、将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减小
    • C、将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 D、速度和方向都不变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教师播放行人骑自行车的片段。师:这个视频描述了一个什么情景?生:行人骑自行车。师:是的,骑自行车用力蹬车车就会运动,不蹬,自行车就会停下来。这说明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生: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师:你这样想是不对的。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把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中和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这是为什么?生:可能是摩擦力的原因。师:老师介绍了在伽利略之前人们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并用多媒体展示了理想模型实验,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生:一直运动下去。师:我用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的理想模型实验,可以看到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生甲:你举的例子不符合实际情况,力撤掉后所有的物体都要停下来,所以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师:你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刚才讲的都白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生:嗯。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15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甲理解该知识的错误。(15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就会越大。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力是改变物体位置的原因

    B

    力是物体产生速度的原因

    C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力是维持物体平衡状态的原因


    正确答案: A
    解析:
    C项正确,当力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当力和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

  • 第13题:

    下面是某老师讲授“向心力”一课的教学片段实录:
    老师:同学们,上次课学习了向心加速度,我们知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向心加速度。这节课我们学习向心力,大家翻看教科书第20页,将屏幕上展示的这几页课文读一遍(同时老师在屏幕展示课文的相关内容如下)。
    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沿直线飞去而沿着一个圆周运动那是因为它受到了力的作用。用手抡一个被绳系着的物体,它能做圆周运动,是因为绳子的力在拉着它。月球绕地球转动,是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在“拉”着它。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一定是物体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作向心力。
    (同学们大声地朗读着课文……)
    老师:好了,同学们知道向心力了吧
    同学们:(大声地回答)知道了!
    老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书上的实验。大家先看老师的演示。
    (老师拿出一根一端拴着小球的细绳。用手抓着绳的另一端,使小球做圆周运动)
    老师:同学们都看见了吧,这就是书上所说的圆锥摆。现在大家看屏幕(如图7所示)谁能
    说说图中小球的圆周运动所受到的向心力。
    甲同学:向心力是绳子拉着小球的力。
    老师:不对,有谁知道
    (没有同学回答)
    老师:大家仔细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乙同学:书上说了,向心力是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绳子拉力的合力。
    老师:对了,大家要认真看书,还有不懂的吗
    甲同学:书上说的,我们刚读过,“用手抡一个被绳系着的物体,它能做圆周运动,是因为绳子的力在拉着它。”所以向心力是绳子拉着小球的力。
    老师:说的不是一回事,你怎么不动脑筋呢大家看书上的图。(老师将书上的图投影在屏幕上)
    老师:跟着我读书上的这句话。
    老师和学生:(一起朗读)“钢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重力mg和细线拉力Ft的作用,它们的合力为F。”
    老师:这个合力就是向心力,懂了吗
    同学们……


    问题:
    (1)简述向心力特点,及其大小的表达式。
    (2)指出上述教学片段中老师教学行为的不当之处。
    (3)设计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认识做“圆锥摆”运动的小球所受的向心力。


    答案:
    解析:
    (1)向心力的特点是: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
    (2)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教学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没有起到一个好的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行为上的不当之处如下:
    ①提问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设置任何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而是直接将知识内容展示给学生,违背了提问的启发性原则。②评价行为:在学生产生错误理解的时候,该教师直接打击学生,违背了评价的激励性原则,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当面对学生的回答,该教师只说“对”“错”而不讲清原因,违背了评价中的反馈性原则.学生不能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新的思考,导致学习效果不好。
    ③教学内容的处理:对于学生较生疏难懂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设置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的记忆理论知识,该教师没有设置任何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是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的失误。
    (3)师:同学们.物理概念是建立物理学这座大厦的砖瓦,因此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解决两个概念。

    师:0K.非常好。那你能在黑板上画出圆锥摆受到的向心力的方向吗(生2画图)
    师:物体受到的这个向心力是哪来的呢谁提供的呢
    生3:是绳的拉力提供的。
    师:为什么呢,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3:从受力分析上来看,物体受到重力和沿绳方向的拉力,重力没有水平方向的分力,这个向心力一定是绳的拉力的分力。
    师:正确.分析得很到位,其他同学有不同观点吗
    生:没有.我们理解了。

  • 第14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手捏饮料瓶,提问:饮料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手扔粉笔头,提问:粉笔头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带着疑问引出课题——《力的作用效果》。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进一步理解: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活动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拋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展示进一步说明,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回答导入中遗留的问题,并列举生活中的其他事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桌交流心得感悟。
    作业:列举生活中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例子。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 第15题: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B、力是使物体得到速度的原因
    • C、力只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 D、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
    • B、力仅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 C、力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原因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这个物体原来运动状态改变(),说明这个物体(),反之,说明这个物体()。


    正确答案:大;惯性小;惯性大

  • 第19题:

    17世纪,()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正确答案:伽利略

  • 第20题:

    某人用力推一下静止的小车,车开始运动,继续用力推,车加速前进,可见()

    • A、力是产生位移的原因
    •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单选题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力是使物体得到速度的原因

    C

    力只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D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力是保持物体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B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C

    停止对物体作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下来

    D

    物体只有受到力的作用才可能运动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位教师在讲授“惯性定律”后小结时这样提问:教师:一切物体都具有什么?学生:惯性。教师: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学生:不需要。教师:要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什么?学生:力。教师:用什么物理量表征物体惯性的大小7学生:质量。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的教学思路。

    正确答案: (1)这样的提问,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立即回答,整个过程表面上气氛活跃,实质上流于形式,学生缺乏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激发思维、培养能力起不到作用。并且提问的设计也不够合理,如“一切物体都具有什么”的回答就可以有很多答案,但学生回答的答案是唯一的,这充分说明问题没有起到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惯性的概念有一深刻的理解,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具体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惯性现象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随处可见的,诸如公交车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飞机提前空投救灾物资等现象。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1:跟物体的速度有关。学生2: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教师:很好,大家都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那大家能不能举例来证明一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比如平直的公路上,同速运行的载有重物的大卡车和小轿车,往往小轿车容易刹车,而大卡车需要滑行一段路程才能够刹车。教师:嗯,不错!观察能力很强,并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这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质量。教师:与速度有没有关系呢?学生:没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