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背景某高速公路左右线隧道,洞口间距42m,左线长3316m,右线长3200m,隧道最大埋深460m,净空宽度9.64m,净空面积为58.16m2,设计车速100km/h,开工日期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竣工。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稳定性差。由于地下水发育,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并进行监控量测。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拟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左线隧道

题目
问答题
背景 某高速公路左右线隧道,洞口间距42m,左线长3316m,右线长3200m,隧道最大埋深460m,净空宽度9.64m,净空面积为58.16m2,设计车速100km/h,开工日期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竣工。 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稳定性差。由于地下水发育,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并进行监控量测。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拟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左线隧道施工工序划分如下图所示。 针对开挖时右侧围岩相对左侧围岩较弱的特点,施工单位拟按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顺序组织施工。 2009年6月6日上午,隧道开挖时,量测人员在处理量测数据中,发现“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但未及时告知作用班组潜在危险,当日下午发生较大塌方,当场死亡5人,重伤12人,经补报并核实,截止2009年7月6日,确认累计死亡人达10人。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根据交通运输部对隐患排查治理提出的“两项达标”、“四项严禁”、“五项制度”的总目标,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尤其注重落实“五项制度”中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 问题: 1.给出③→⑩、⑿→⒁正确的施工顺序,说明理由。 2.施工单位采用台阶法施工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3.本隧道可采用哪几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4.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中,发现的“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说明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理? 5.根据2007年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背景中发生的塌方事故属于什么等级?说明理由。 6.背景资料中提及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相似考题

2.背景资料 某二级公路左右线隧道,洞口间距42m,左长线3316m,右线长3200m,隧道最大埋深460m,净空宽度9.64m,净空高度6.88m,净空面积为58.16m2,设计车速100km/h,开工日期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竣工。 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IV~V级围岩,稳定性差。由于地下水发育,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并进行监控量测,监测项目有: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周边位移;地表下沉;围岩压力及两层支护间压力;围岩体内位移。 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拟采用二台阶法施工,左线隧道施工工序划分如图1、图2所示。2009年6月6日上午,隧道开挖时,量测人员在处理量测数据中,发现“周边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但未及时告知作业班组潜在的危险,当日下午发生较大塌方,当场死亡5人,重伤12人。经补报并核实,截止2009年7月6日,确认累计死亡人数达10人。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根据交通运输部对隐患排查治理提出的“两项达标”、“四个严禁”、“五项制度”的总目标,总结事故教训,开展了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和应急救援方案,尤其治理落实“五项制度”中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 【问题】 1.施工单位应采用光面爆破还是预裂爆破?说明理由。说明该爆破方法的炮眼起爆顺序。 2.施工单位采用台阶法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3.监测项目中哪些属于必测项目?(多答1个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 4.图中的时间点t1表明当时围岩和支护已呈什么状态?此时在现场应采取哪些措施? 5.背景中提及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正确施工顺序⑤—⑥—③—④—⑨—⑩—⑦—⑧,理由:右侧围岩较左侧更差,先开挖;⒀—⑿—⒁,理由:软弱围岩,尽快施工二衬,稳定拱部。
2.不合理,理由:如果围岩的完整性较好时,可采用多台阶法开挖,本案例中围岩软弱,地下水丰富,隧道断面尺寸大,优先采用单侧壁、双侧壁导坑法。
3.本隧道可采用超前钻孔法、地质雷达法、TSP、TGP或TRT等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4.表明围岩和支护呈不稳定状态,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
5.安全重大事故,理由: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为重大事故。
6.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内容: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如实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详细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双方签字确认;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悬挂当日施工现场危险公示,告知路人和社会车辆。
解析: 本案例第2问考查台阶法施工适用情况。多台阶法多适用于围岩情况较好,围岩较为完整的情况。本案例中围岩软弱,地下水丰富,隧道断面尺寸大,应优先考虑采用单侧壁、双侧壁导坑法进行开挖。
本案例第3问考查隧道施工过程中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主要有:超前钻孔法、地质雷达法、TSP、TGP法或TRT法,目前常用的主要方法为TSP(TGP)法。
本案例第5问考查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分级。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
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本条第一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本案例第6问考查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按照《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严格安全技术交底制定,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如实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详细告知作用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在上述场所应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在无法封闭施工的工地,还应当悬挂当日施工现场危险告示,以告知路人和社会车辆。
更多“背景 某高速公路左右线隧道,洞口间距42m,左线长3316m,右线长3200m,隧道最大埋深460m,净空宽度9.64m”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高速公路左右线隧道,洞口间距42m,左线长3316m,右线长3200m,隧道最大埋深 460m,净空宽度9. 64m,净空面积为58. 16m2,设计车速100km/h,开工日期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竣工。
    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IV~V级围岩,稳定性差。由于地下水发育,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并进行监控量测。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拟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左线隧道施工工序划分如下图所示。

    针对开挖时右侧围岩相对左侧围岩较弱的特点,施工单位拟按顺序组织施工。
    2009年6月6日上午,隧道开挖时,量测人员在处理量测数据中,发现“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但未及时告知作用班组潜在危险,当日下午发生较大塌方,当场死亡5人,重伤12人,经补报并核实,截止2009年7月6日,确认累计死亡人达10人。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根据交通运输部对隐患排查治理提出的“两项达标”、“四项严禁”、“五项制度”的总目标,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尤其注重落实“五项制度”中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
    1.给出③→⑩、?→?正确的施工顺序,说明理由。
    2.施工单位采用台阶法施工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3.本隧道可采用哪几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4.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中,发现的“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说明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理?
    5.根据2007年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背景中发生的塌方事故属于什么等级?说明理由。
    6.背景资料中提及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
    解析:
    1.正确施工顺序⑤—⑥—③—④—⑨—⑩— ⑦—⑧,理由:右侧围岩较左侧更差,先开挖;(13)— ~— ~,理由:软弱围岩,尽快施工二衬,稳定拱部。
    2.不合理,理由:如果围岩的完整性较好时,可采用多台阶法开挖,本案例中围岩软弱,地下水丰富,隧道断面尺寸大,优先采用单侧壁、双侧壁导坑法。
    3.本隧道可采用超前钻孔法、地质雷达法、TSP、 TGP或TRT等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4.表明围岩和支护呈不稳定状态,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
    5.安全重大事故,理由: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为重大事故。
    6.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内容: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如实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详细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双方签字确认;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悬挂当日施工现场危险公示,告知路人和社会车辆。

  • 第2题:

    某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宽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该隧道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股水涌出,特别是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涌水更为严重。施工中采取了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在该隧道施工过程中还进行了监控量测,并指导二次衬砌的施作。
    问题:
    (1)根据背景材料,施工单位开展监控量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背景材料,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应符合哪些规定
    (3)根据背景材料,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进行


    答案:
    解析:
    (1)监控量测的目的: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
    (2)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应符合的规定:
    1)注浆段的长度应根据地质条件、涌水量、机具设备能力等因素确定,一般宜在
    30~50m之间。
    2)钻孔及注浆顺序应由外圈向内圈进行,同一圈钻孔应间隔施工。
    3)浆液宜采用水泥浆液或水泥水玻璃浆液。
    (3)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1)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
    2)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预计总位移量的80%~90%;
    3)周边位移速率或拱顶下沉速率小于规定值。

  • 第3题:

    某城市新建下穿隧道,左线长 3316m,右线长 3200m,隧道最小埋深 20m,净空宽度 9.64m,净空高度 6.88m,净空面积为 58.16m2,设计车速 100km/h,开工日期为 2016 年 7 月,2017 年7 月竣工,上部为既有道路,周边建筑物较多。

    该段隧道复合式衬砌横断面示意图如图所示,采用喷锚网联合支护形式,结合超前小导管作为超前支护措施,二次衬砌采用模筑混凝土,初期支护与二故衬砌之间铺设防水层。在一个模筑段长度内灌注边墙混凝土时,施工单位为施工方便,先灌注完左侧边墙混凝土,再灌注右侧边墙混凝土。2017 年 6 月 6 日上午,隧道开挖时,量测人员在处理量测数据中,发现“周边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但未及时告知作业班组潜在的危险,当日下午发生较大塌方,当场死亡 5 人,重伤 12 人。经补报并核实,截止 2017 年 7 月 4 日,确认累计死亡人数达 10人。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加强了监控量测。
    问题:
    1.写出复合式衬砌结构中③、④的名称。
    2.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塌方事故属于什么等级?说明理由。
    3.写出初期支护、防水层、二次衬砌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只需写出相应的编号)。
    4.边墙混凝土浇筑方法是否有误,如有,写出正确做法。


    答案:
    解析:
    1.③:土工布(衬垫材料),④:喷射混凝土。
    2.塌方事故属于重大安全事故。理由:本工程死亡 10 人,重伤 12 人。根据有关规定,造成造成 10 人(含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含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 万元(含 5000 万)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属于重大事故。
    3.初期支护:④⑤⑥⑦;防水层:②③;二次衬砌:①。
    4.“一个模筑段长度内灌注边墙混凝土时,施工单位为施工方便,先灌注完左侧边墙混凝土,再灌注右侧边墙混凝土”错误;
    正确做法:灌注边墙混凝土时,两侧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两侧对称,水平浇筑,混凝土保持对称均匀上升,以免两侧边墙模板受力不均匀而倾斜或移位。

  • 第4题:

    背景资料:
    某高速公路隧道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隧道右线长1618m,左线长1616m,设计净空宽度10.8 m,净空高度6. 6 m,设计车速80km/h。该隧道围岩主要为IV级,采用复合式衬砌,衬砌断面设计如图1所示。

    【问题】
    1.按隧道断面形状,该隧道的洞身属于哪一类型?该类型适用条件是什么?
    2.写出图1中构造物A、B、C、D的名称。


    答案:
    解析:
    1.属于曲墙式。适用于地质条件差、需承受较大围岩水平压力的情况。
    2.A是二次衬砌,B是排水盲沟,C是中心排水管沟,D是仰拱。

  • 第5题:

    某二级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宽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位于一盆地边缘的山区,主要分布有寒武系三游洞组至三叠系大冶组地层,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Ⅱ类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
    【问题】1、承包人采用的开挖施工方法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开挖方法选择合理。理由是台阶分部法适用于一般土质或易坍塌的软弱围岩地段。本隧道为II类弱风化硬质页岩,稳定性较差。

  • 第6题:

    隧道竣工后应提交测量资料主要有()。

    • A、洞口导线网
    • B、贯通误差
    • C、净空宽度测量
    • D、洞内控制网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某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宽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股水涌出,特别是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涌水更为严重。在该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了监控量测。在该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控量测,问隧道的监控量测项目有哪些?


    正确答案:该隧道为复合式衬砌,根据规范有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具体来说有以下项目: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锚杆或锚索内力及抗拔力、地表下沉、围岩体内位移(洞内设点)、围岩体内位移(地表设点)、围岩压力及两层支护间压力、钢支撑内力及外力、支护、衬砌内应力、表面应力及裂缝量测、围岩弹性波测试。

  • 第8题:

    问答题
    某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宽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一V级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股水涌出,特别是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涌水更为严重。在该隧道施工过程中进行了监控量测。在该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控量测,请问隧道的监控量测项目有哪些?

    正确答案: 该隧道为复合式衬砌,根据规范有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具体来说有以下项目: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锚杆或锚索内力及抗拔力、地表下沉、围岩体内位移(洞内设点)、围岩体内位移(地表设点)、围岩压力及两层支护间压力、钢支撑内力及外力、支护、衬砌内应力、表面应力及裂缝量测、围岩弹性波测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背景材料: 某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宽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该隧道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股水涌出,特别是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涌水更为严重。施工中采取了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在该隧道施工过程中还进行了监控量测,并指导二次衬砌的施作。 (1)根据背景材料,施工单位开展监控量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背景材料,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应符合哪些规定? (3)根据背景材料,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进行?

    正确答案: (1)监控量测的目的: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
    (2)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应符合的规定:
    1)注浆段的长度应根据地质条件、涌水量、机具设备能力等因素确定,一般宜在30~50m之间。
    2)钻孔及注浆顺序应由外圈向内圈进行,同一圈钻孔应间隔施工。
    3)浆液宜采用水泥浆液或水泥水玻璃浆液。
    (3)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1)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
    2)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预计总位移量的80%~90%;
    3)周边位移速率或拱顶下沉速率小于规定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某二级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高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位于一盆地边缘的雪宝山区,主要突起寒武系三游洞至三叠系大冶组地层,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Ⅱ类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 承包人采用的开挖施工方法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开挖方法选择合理。理由是台阶分部法使用于一般土质或易坍塌的软弱围岩地段。本隧道为Ⅱ类弱风化硬质页岩,稳定性较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某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宽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一V级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股水涌出,特别是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涌水更为严重。在该隧道施工过程中进行了监控量测。 承包人采用的开挖施工方法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开挖方法选择合理,理由是台阶分部法适用于一般土质或易坍塌的软弱围岩地段。本隧道围岩为软弱风化硬质页岩,稳定性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隧道开挖地表下沉作为必测项目的条件是()。
    A

    隧道最小埋深>2倍开挖宽度

    B

    洞口段浅埋段埋深>2倍开挖宽度

    C

    隧道最大埋深≤2倍开挖宽度

    D

    洞口段浅埋段埋深≤2倍开挖宽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1.背景材料:某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宽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股水涌出,特别是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涌水更为严重。施工中采取了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在该隧道施
    工过程中还进行了监控量测,并指导二次衬砌的施作。
    2.问题:
    (1)根据背景材料,施工单位开展监控量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背景材料,洞内涌水采用井点降水施工应符合的要求有哪些?
    (3)根据背景材料,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进行?


    答案:
    解析:
    (1)监控量测的目的: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
    (2)根据背景材料,洞内涌水采用井点降水施工应符合的要求有:
    ① 根据降水要求,选择降水形式、降水设备,编制降水施工方案。
    ② 在隧道两侧地表面布置井点,间距宜为25~35m。井底应在隧底以下3~5m。
    ③ 应设水位观测井,及时测定动水位,调整降水参数,保证降水效果。
    ④ 重视降水范围内地表环境的保护,制订包括监控量测、回灌等措施,预防地表水超限下沉。
    (3)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① 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
    ② 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预计总位移量的80%~90%。
    ③ 周边位移速率或拱顶下沉速率小于规定值。

  • 第14题:

    下列隧道地段必须进行地表下沉测量的是( )。

    A.双线隧道、Ⅵ级围岩、埋深30m
    B.双线隧道、Ⅱ级围岩、埋深20m
    C.单线隧道、Ⅵ级围岩、埋深25m
    D.单线隧道、Ⅱ级围岩、埋深15m

    答案:A
    解析:
    浅埋隧道通常位于软弱破碎岩层,稳定性较差,在V~VI级围岩中,当隧道覆盖层厚度对于单线隧道小于20m、双线隧道小于40m时,施工中往往出现拱部固岩受拉区连通,这种拉裂破坏情况成为洞体稳定的主要威胁。必须进行地表沉降监控测量,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

  • 第15题:

    背景资料:
    某高速公路左右线隧道, 洞口间距 42m, 左线长 3316m, 右线长 3200m, 隧道最大埋深 460m, 净空宽度 9.64m, 净空面积为 58.16m2, 设计车速 100km/h, 开工日期为 2008 年 7 月, 2010 年 7 月竣工。
    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 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 属Ⅳ~Ⅴ级围岩, 稳定性差。 由于地下水发育, 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 裂隙发育, 可能产生大型、 特大型突水突泥, 为保证施工安全, 施工单位在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 并进行监控量测。 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 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拟采用三台阶法施工, 左线隧道施工工序划分如下图所示。

    针对开挖时右侧围岩相对左侧围岩较弱的特点, 施工单位拟按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12 →○13 →○14 顺序组织施工。
    隧道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 2009 年 6 月 7 日上午, 隧道开挖时, 量测人员在处理量测数据中, 发现“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 出现反弯点。 但未及时告知作用班组潜在危险, 当日下午发生较大塌方, 当场死亡 5 人, 重伤 12 人,经补报并核实, 截止 2009 年 7 月 6 日, 确认累计死亡人达 10 人。
    事件二: 施工中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施工单位提出预警并进行了分级管理。事故发生后, 施工单位根据交通运输部对隐患排查治理提出的“两项达标” 、 “四项严禁” 、 “五项制度” 的总目标, 认真总结事故教训, 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
    【问题】
    1.给出③→⑩、 ○12 →○14 正确的施工顺序。
    2.本隧道可采用哪几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3.事件一中,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中, 发现的“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 出现反弯点说明什么问题? 应如何处理?
    4.事件一中,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 背景中发生的塌方事故属于什么等级? 说明理由。
    5.事件二中, 施工单位应实行几级管理?
    6.背景资料中提及的“两项达标” 指的是哪两项达标?


    答案:
    解析:
    1.③→⑩的正确施工顺序: ⑤→⑥→③→④→⑨→⑩→⑦→⑧○12 →○14 的正确施工顺序: ○12 →○14 →○13
    2.地质调查法、 地震波反射法、 超声波反射法、 地质雷达法、 超前水平钻探法等。
    3.出现反弯点表明围岩和支护呈不稳定状态, 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 并加强支护, 必要时暂停开挖。
    4.重大事故。 理由: 造成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 或者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伤, 或者 5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为重大事故。
    5.实行Ⅰ级管理。
    6.施工人员管理达标、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达标。

  • 第16题:

    某高速公路隧道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隧道右线长 1618m,左线长 1616m,设计净空宽度 10.8m,净空高度 6.6m,设计车速 80km/h。该隧道围岩主要为 IV 级,采用复合式衬砌,衬砌断面设计如图 3 所示

    隧道穿越岩溶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开挖过程中发现不同程度的渗水和涌水。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对隧道渗水和涌水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进行止水处理,注浆工艺流程如图 4 所示。

    隧道采用台阶法开挖, 施工单位做法如下:
    ①台阶开挖, 掌子面距初期支护距离为 4m;
    ②仰拱施工左右半幅分次浇筑;
    ③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为 120m;
    ④仰拱以上的混凝土应在仰拱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 70%后施工。
    【问题】
    1.按隧道断面形状, 该隧道的洞身属于哪一类型? 该类型适用条件是什么?
    2.写出图 3 中构造物 A、 B、 C、 D 的名称。
    3.写出图 4 中工序 E、 F 的名称。
    4.除背景中所采用的隧道涌水处理方法外, 还可能需要选择哪些辅助施工方法?
    5.逐条判断施工单位台阶法开挖做法是否正确。


    答案:
    解析:
    1.按隧道断面形状,该隧道的洞身属于曲墙式。该类型洞身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有较大水平围岩压力的情况。
    2.A 是二次衬砌, B 是排水盲沟, C 是中心排水管沟, D 是仰拱。
    3.工序 E 为插入小导管; 工序 F 为连接与调试注浆管路。
    4.还需要的辅助施工方法: 超前钻孔或辅助坑道排水; 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 井点降水及深井降水。
    5.①错误; ②正确; ③错误; ④正确。

  • 第17题:

    隧道洞口应严格执行()原则。加强洞口段超前支护和边仰坡防护设计,埋深较浅的隧道洞口段应采用明洞或半明半暗法进洞。


    正确答案:早进晚出

  • 第18题:

    围岩周边位移量测时,洞口段和埋深小于两倍隧道宽度的地段,量测断面的间距应为()。

    • A、0~5m
    • B、5~10m
    • C、10~15m
    • D、15~20m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背景材料: 某二级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宽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位于一盆地边缘的雪宝山区,主要突起寒武系三游洞组至三叠系大冶组地层,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Ⅱ类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 问题: 1.请阐述隧道的基本组成. 2.隧道的设计应遵照什么原则? 3.根据隧道分类的规定,此隧道为哪一类隧道? 4.对隧道开展监控量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1、隧道通常由洞门、明洞、洞身和附属设施等几部分组成.
    2、安全、经济、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3、特长隧道.
    4、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

  • 第20题:

    单选题
    围岩周边位移量测时,洞口段和埋深小于两倍隧道宽度的地段,量测断面的间距应为()。
    A

    0~5m

    B

    5~10m

    C

    10~15m

    D

    15~20m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某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宽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一V级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股水涌出,特别是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涌水更为严重。在该隧道施工过程中进行了监控量测。 针对上述地质和涌水情况,你认为在施工中应采取哪些水害处治措施?

    正确答案: 处理水害的措施:
    (1)因势利导,给地下水以排走的出路,将水迅速地排到洞外。
    (2)将流向隧道的水源截断,或尽可能使其水量减少。
    (3)堵塞衬砌背后的渗流水,集中引导排出。
    (4)水害整治的关键:分析病害成因,对症整治;合理选择防水材料;严格施工工艺。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锚杆或锚索内力及抗拔力、地表下沉、围岩体内位移(洞内设点),围岩体内位移(地表设点)、围岩压力及两层支护间压力、钢支撑内力及外力、支护、衬砌内应力,表面应力及裂缝量测、围岩弹性波测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背景 某高速公路左右线隧道,洞口间距42m,左线长3316m,右线长3200m,隧道最大埋深460m,净空宽度9.64m,净空面积为58.16m2,设计车速100km/h,开工日期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竣工。 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稳定性差。由于地下水发育,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并进行监控量测。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拟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左线隧道施工工序划分如下图所示。 针对开挖时右侧围岩相对左侧围岩较弱的特点,施工单位拟按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顺序组织施工。 2009年6月6日上午,隧道开挖时,量测人员在处理量测数据中,发现“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但未及时告知作用班组潜在危险,当日下午发生较大塌方,当场死亡5人,重伤12人,经补报并核实,截止2009年7月6日,确认累计死亡人达10人。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根据交通运输部对隐患排查治理提出的“两项达标”、“四项严禁”、“五项制度”的总目标,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尤其注重落实“五项制度”中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 问题: 1.给出③→⑩、⑿→⒁正确的施工顺序,说明理由。 2.施工单位采用台阶法施工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3.本隧道可采用哪几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4.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中,发现的“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说明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理? 5.根据2007年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背景中发生的塌方事故属于什么等级?说明理由。 6.背景资料中提及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1.正确施工顺序⑤—⑥—③—④—⑨—⑩—⑦—⑧,理由:右侧围岩较左侧更差,先开挖;⒀—⑿—⒁,理由:软弱围岩,尽快施工二衬,稳定拱部。
    2.不合理,理由:如果围岩的完整性较好时,可采用多台阶法开挖,本案例中围岩软弱,地下水丰富,隧道断面尺寸大,优先采用单侧壁、双侧壁导坑法。
    3.本隧道可采用超前钻孔法、地质雷达法、TSP、TGP或TRT等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4.表明围岩和支护呈不稳定状态,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
    5.安全重大事故,理由: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为重大事故。
    6.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内容: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如实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详细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双方签字确认;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悬挂当日施工现场危险公示,告知路人和社会车辆。
    解析: 本案例第2问考查台阶法施工适用情况。多台阶法多适用于围岩情况较好,围岩较为完整的情况。本案例中围岩软弱,地下水丰富,隧道断面尺寸大,应优先考虑采用单侧壁、双侧壁导坑法进行开挖。
    本案例第3问考查隧道施工过程中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主要有:超前钻孔法、地质雷达法、TSP、TGP法或TRT法,目前常用的主要方法为TSP(TGP)法。
    本案例第5问考查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分级。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
    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本条第一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本案例第6问考查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按照《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严格安全技术交底制定,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如实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详细告知作用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在上述场所应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在无法封闭施工的工地,还应当悬挂当日施工现场危险告示,以告知路人和社会车辆。

  • 第23题:

    填空题
    隧道洞口应严格执行()原则。加强洞口段超前支护和边仰坡防护设计,埋深较浅的隧道洞口段应采用明洞或半明半暗法进洞。

    正确答案: 早进晚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背景资料某高速公路左右线隧道,洞口间距42m,左线长3316m,右线长3200m,隧道最大埋深460m,净空宽度9.64m,净空面积为58.16m2,设计车速100km/h,开工日期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竣工。该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勘探表明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稳定性差。由于地下水发育,特别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在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并进行监控量测。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拟采用三台阶法施工。2009年6月6日上午,隧道开挖时,量测人员在处理量测数据中,发现“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但未及时告知作用班组潜在危险,当日下午发生较大塌方,当场死亡5人,重伤12人,经补报并核实,截止2009年7月6日,确认累计死亡人达10人。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根据交通运输部对隐患排查治理提出的“两项达标”、“四项严禁”、“五项制度”的总目标,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开展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尤其注重落实“五项制度”中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问题;一、施工单位采用台阶法施工是否合理?说明理由。二、本隧道可采用哪几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三、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中,发现的“周边位移一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说明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理?四、根据2007年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背景中发生的塌方事故属于什么等级?说明理由。五、背景资料中提及的“施工现场危险告知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