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主要有哪些代表性观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 第2题:

    关于会计目标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信息系统观和决策有用观。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关于权力起源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关于权力起源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
    (1)神权说。这是一种关于权力来源的愚昧主张,认为权力来源于上帝,进而创造出“神权论”或“君权神授论”,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并服务。
    (2)德仁说。这一学说主张权力是一种来自道德教化的影响力。中国古代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等思想,都属于此类学说。
    (3)智慧说: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了权力应该来源于知识的“哲学王”学说;近代英国思想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及现代学者提出的“科技治国论”等主张,都属于此类学说。
    (4)暴力说:这一观点主张权力应以法律、军队等暴力工具为依托。中国古代的韩非、西方中世纪末思想家马基雅维里是该主张的重要代表。
    (5)契约论: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者为卢梭与孟德斯鸠等人。他们认为,国家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的权力则是天赋的。人民主权学说进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的理论基础。
    (6)资源说:这一学说把权力的来源归结为对组织资源的拥有与控制。这里的资源包括金钱、信息、武力、社会地位、立法权、投票权等。人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便具有了影响他人的力量。
    (7)接受论:这一观点是由巴纳德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的,他认为“应从组织成员是否接受一项命令、指示或建议的角度来考察权力”。此外,在西蒙的权威论中也有接受论的主张。

  • 第4题:

    问答题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主要有哪些代表性观点?

    正确答案: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相对应的一些对于政治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①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道德到政治的内外统一逻辑。其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
    ②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国,提倡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美德;
    ③亚里士多德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它从哲学思辨出发,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①中国法家主张政治之道的主要内容应是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韩非认为政治就是用权;
    ②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的目的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是玩弄权术;
    ③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政治主要指的是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但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同时,它仅从权力的意义上解释政治,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对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的。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①孙中山先生曾以公众管理来界定政治;
    ②我国政治学家吴恩裕指出,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③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治理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
    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是对公众事务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①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把政治定义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怎样获得了”尊重、收入、安全等社会价值,对政治分配社会价值的阐述和确定更加明确。
    ②这种政治观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①中国的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神授”的思想;
    ②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神权政治观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③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安排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④黑格尔声称:政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
    这种说法实际上不过是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这种政治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代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等。这些政治观虽然力图从不同角度揭示政治的内涵,不同程度地触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性,但没有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含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①“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揭示了政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属性的命题。
    ③“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
    ④“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多选题
    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主要包括()。
    A

    权力政治观

    B

    伦理政治观

    C

    管理政治观

    D

    神学政治观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是系统、全面、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其基本看法是: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把握社会历史运动的两个基本视角。它作为一般意义的哲学世界观,为政治分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所谓政治发展,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发展要求的、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这种变革与调整之所以称为政治发展,就在于它导致了政治关系的不断变化,虽然其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曲折、停顿甚至暂时的倒退,但是在全局上、总体上促进和推动政治关系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合理,即体现了一种前进上升的方向与趋势。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在普遍性和必然性上把握政治发展,决不能局限于孤立的政治生活本身,必须结合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来认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客观要求来认识。但是,有必要指出,政治发展的终极动力,虽然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要从生产方式的变革来说明,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并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而是一个多重因素彼此渗透、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与其他因素的相互联结、相互影响而实现出来的。
    (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宏观意义的政治发展,是社会形态总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像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社会基本结构的根本质变一样,政治发展从实质上说也首先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构成了政治制度的核心。因此,与社会形态历史沿革的总体进程相对应,奴隶制政治制度、封建制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几种国家类型的依次更迭,大致可以看作是政治形态沿革的几个基本阶段。以制度变革为标志的政治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是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需要指出,人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政治发展的道路和顺序上的特殊表现形式。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的变革构成了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而言,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制度在经过复杂的矛盾冲突而最终得以确立之后,便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调适期。在通常情况下,政治制度的调适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在结构上的健全和功能上的完善表现出来的。我们把政治制度的具体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和运作形式,称作政治体制。政治体制要受政治制度的制约,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并因此表现出某种变化调节的灵活性。如果这种灵活的体制调节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结构和功能上变得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完善,那就是常态下的政治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法治化观点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书中论述了哪些政治学重要观点?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其标志就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在共产党宣言中,它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它包括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国家历史类型理论的,所以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山之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综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在新闻自由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下:
    (1)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新闻自由是一个阶级范畴。新闻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阶级社会里,只有一定阶级的新闻自由,没有超阶级的、绝对的新闻自由。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总是建立在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另一个阶级的不自由、丧失新闻自由为条件的。
    (3)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新闻自由的提出和发展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永恒的东西。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总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密切联系着的。新闻自由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统治的斗争中提出来的。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新闻统治中接过这面战旗并写上无产阶级的要求。到了共产主义,阶级和阶级差别消亡了,人人都能享受有最充分的新闻自由,到那时,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到那时,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政治权利,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这个口号也就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4)新闻自由是一个政治范畴。和别的自由、民主一样,新闻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一定历史时期和斗争阶段,新闻自由是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各个阶级都把它写入自己的斗争纲领之中。但是归根结底,新闻自由并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人们争得新闻自由以后并不满足,而是以新闻自由为手段,去创办报刊、开办电台和电视台,去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组织舆论、影响舆论。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自由就成了争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一个武器、一个阶梯。所以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需要民主的形式,然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这种形式和一切政治形式一样,只是一种手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正确答案: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治权力;
    (3)政治关系集中体现和经济关系;
    (4)政治是有规律可循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正确答案: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作出革命性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利,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 第14题:

    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主要包括()。

    • A、权力政治观
    • B、伦理政治观
    • C、管理政治观
    • D、神学政治观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问答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历史上各教育学家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对教育目的亦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可以将其分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调和”论。
    (1)“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等。“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是教育目的的根本追求。其主要观点是:
    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②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③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并规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把人作为选择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们的观点表现得也是不尽相同。
    (2)“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
    “社会本位”的思想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凯兴斯泰纳、孔德和涂尔干等。其主要观点有:
    ①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3)“调和”论
    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张“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其主要观点是:
    ①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反对脱离儿童的本能、需要、兴趣、经验对生长过程强加目的,认为这是对生长过程、教育过程的外部强制,是对儿童个性的粗暴干涉。
    ②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极权主义的工具。
    ③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关于权力起源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关于权力起源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
    (1)神权说。这是一种关于权力来源的愚昧主张,认为权力来源于上帝,进而创造出“神权论”或“君权神授论”,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并服务。
    (2)德仁说。这一学说主张权力是一种来自道德教化的影响力。中国古代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等思想,都属于此类学说。
    (3)智慧说: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了权力应该来源于知识的“哲学王”学说;近代英国思想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及现代学者提出的“科技治国论”等主张,都属于此类学说。
    (4)暴力说:这一观点主张权力应以法律、军队等暴力工具为依托。中国古代的韩非、西方中世纪末思想家马基雅维里是该主张的重要代表。
    (5)契约论: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者为卢梭与孟德斯鸠等人。他们认为,国家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的权力则是天赋的。人民主权学说进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的理论基础。
    (6)资源说:这一学说把权力的来源归结为对组织资源的拥有与控制。这里的资源包括金钱、信息、武力、社会地位、立法权、投票权等。人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便具有了影响他人的力量。
    (7)接受论:这一观点是由巴纳德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的,他认为“应从组织成员是否接受一项命令、指示或建议的角度来考察权力”。此外,在西蒙的权威论中也有接受论的主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的基本看法?

    正确答案: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的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正确答案: (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
    (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观点,结合全球金融危机的实际,分析并说明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包含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显然,政治关系是所有这些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关系,与人们从价值、事实、活动等方面确定政治的含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按照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论,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确定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认为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讲,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就是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
    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着其客观内容,政治是一门科学。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2)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
    ①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对于社会政治来说,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a.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b.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②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关于会计目标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信息系统观和决策有用观。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
    (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利,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正确答案: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