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清代碑学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著作?它们的特点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清代碑学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著作?它们的特点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的主要理论著作有阮元著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著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著的《广艺舟双楫》。它们和过去的书学理论不同,过去是先有了实践,然后才进行研究和总结,而清代碑学理论却改变了书学史上这种被动状况,第一次使理论走到了艺术实践的前头,成为实践的指导。当帖学的颓风弥漫整个书坛时,阮元首倡碑学,发表了《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文,文中断然摒弃了千年陈说,主张为救帖学之弊,就非学习北朝碑版不可,为书法艺术展示了一个新领域。包世臣著《艺舟双楫》,为碑学进行大力鼓吹而天下景从,一时书风大变,使学碑成为社会俗尚。最后,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对碑学进行了全面总结,这样,碑学就成为一个有高度艺术成就和有系统理论的书法流派。
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对书法演变的源流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他把南北朝不同风格的书法区分为“碑”和“帖”两派。又在《北碑南帖论》中指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为纠正帖学晚期出现的软弱、僵化的流弊,他在二文中极力倡导写汉碑、北碑,为碑学进行了有力的鼓吹。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认真品评了当代各家探求笔法的优劣,推出邓石如作为探索碑学成功的代表,公开了邓石如的新笔法。他追溯了古人书法的真谛,认为应“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和“不失篆分遗意为上”。并以此为标准,尊魏卑唐,颂碑贬帖,使碑学在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一书,共六卷二十七章,一、二卷主要谈书体的源流发展,三、四卷主要是评论碑品,五、六卷主要是谈用笔技巧、学书经验和各种书体的要求。他在书中以西方进化论为指导,以主“变”为宗旨,认为碑学中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他把六朝碑版的艺术特征概括为十大美,来作为新崛起的碑学的十项美学标准。全书广征博引,运用了当时金石考证学上的最新资料和掌握的书坛全部状况,虽在卑视唐书方面持论未免偏颇,但此书仍不失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史书性的著作。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他们的碑学理论是层层相因,逐步发展,直待《广艺舟双楫》出后,碑学理论才最后牢固地确立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清代碑学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著作?它们的特点和基本内容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清代隶书在碑学中起的作用如何,有哪些著名的书家?


    正确答案: 清代隶书为碑学的先导。当篆书还处于摹古和探索阶段,魏碑刚引起人们注目时,隶书在艺术上已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了。
    首开隶书风气者是清初的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钱泳称:“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而汉隶之学复兴。”他吸取了《夏承》、《史晨》、《刘熊》、《曹全》等汉碑的气息,用独特的笔法,以行草的笔意书之,表现出一种飘逸凝重、奇瑰绮丽的风格。
    继之者有金农(1687——1763),其隶书苍古奇逸,魄力沈雄,他自称得力于《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对照来看,已是迥然不同了,他写字用侧笔平锋,横粗竖细,峭厉方劲,拙中寓巧,独创一体,自称为“漆书”,表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形式美。
    邓石如(1743——1805),他各体皆精,尤以隶、篆突出。其隶书主要受益于《史晨》、《曹全》、《衡方》等汉碑,还吸取了汉简、汉砖、汉瓶等民间字体的笔意,并以独创的“运指绞毫”笔法书之,结体茂密严重,用笔纵横淋漓,表现出瑰丽雄奇的意境,被包世臣称之为神品。
    伊秉绶(1754——1815),他的隶书气魄很大,而且愈大愈壮观,能从《郙阁颂》、《衡方》、《西狭颂》等汉碑跳出,自成一体。其书特点是结体宽博大方,四边方严充实,具有气度恢宏、胸襟高旷的气象和一种强烈的形式美。
    陈鸿寿(1768——1818),他的隶书以简古超逸、清新灵动而著称,其书取法于《褒斜道》、《莱子侯》、《杨淮表纪》这类汉碑,并吸收了秦诏版的笔意,用笔金石味极浓,结体别开生面,能“齐而不齐”,分行布白错落有致,具有自然天趣之妙。
    何绍基(1799——1873),他写隶书是晚年的事,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曾对十几种汉碑依次临习,作为日课。所临者既有古意又有自家面目,其中《张迁》、《石门颂》、《衡方》神韵尤佳。他用自创的回腕执笔法书之,其隶书奇涩沈雄,如铁屈铜铸一般,具有大家风范。
    除以上的而外,另外还有石涛、桂馥、高凤翰、黄易、杨岘、赵之谦、吴昌硕等隶书名家,他们都是以各具风貌而争艳书坛,隶书取得的成就在清代碑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何绍基《临张迁碑》

  • 第2题:

    清代碑学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哪些探索?


    正确答案: (一)笔法创新
    碑学主要是对大篆、小篆、汉隶、魏碑等这些唐以前的石刻文字的书写研究。很显然,用晋、唐、宋流传下来的笔法去表现这些古老文字的精神面貌是不行的了。这此石刻文字早已不是毛笔写成时的原貌了,而是被刀刻、风化、磨损后而留下的具有金石趣味的线条。要表现这些线条,就得改变过去的笔法,清代不少书法家意识到这一点,就纷纷开展了对笔法艰苦的探索。各种各样的执笔法和运笔法都出现了:金农以倾斜执笔,用侧笔平锋去写隶书;王鸿绪为矫元明以来枕腕作书的积习,就用绳系肘,悬肘写字;钱伯垌执笔是“虚小指,以三指包管外,与大指相拒,侧毫入纸”,行笔时指腕不动,以肘去来;朱昂之行笔的秘诀是“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邓石如自创“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新笔法;何绍基从射箭得到启示,创出回腕高悬、运肘敛指的“回腕执笔法”;朱次琦、康有为等人的执笔秘诀是“虚拳实指,平腕竖锋”;杨守敬主张运笔以侧锋为主;还有不少人为探求“掌虚”之极,就创出“以三指执笔,名、小指反掀起”和“以四指齐排管上”的执笔法。如此等等,新笔法之多,令人惊叹!
    在探索出的新笔法中,要算邓石如所创的“管随指转”(即执笔要运指,行笔要绞毫)的笔法最为成功,这种新笔法,促使了他的篆隶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这种笔法公布于世时,在那大家都在暗中摸索笔法的年代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效仿者如云,获得成功者不少。其中刘墉秘密作书的笔法——“左右盘辟,管随指转”即是受了邓石如笔法的影响;何绍基所创“回腕法”中的“运肘敛指”、“提笔绞笔”,也是融进了邓石如笔法;张裕钊自述其用笔:“名指得力,指能转笔,落纸轻,注墨辣,发锋远,收锋密,藏锋深,出锋烈”,可谓是邓石如笔法的嫡派;沈曾植运笔如飞,侧管转指,也是“颇师安吴(包世臣)”;直到现代的书法家柳怡徵、马叙伦、王遽常、林散之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邓石如笔法的影响。
    清人在探索新笔法时,主要重视表现出的艺术效果,而不择手段如何。在他们探索出的新笔法中,除了一些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手法而外,还有不少与习惯或生理机能相违的手法,(如邓石如、何绍基、郑簠等人所创的笔法),有人曾对此大加斥责,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笔法,如果从实用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是正确的,如果从艺术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就不对了。因为艺术欣赏只承认效果,而不管其手段如何的。相反,正说明清人对书法艺术认识的自觉性超过前人,才能开拓笔法的新天地。
    (二)改造书写工具
    清人对毛笔进行改造是碑学实践上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在改造毛笔的尝试过程中,不如探索新笔法曲折,也没有那么多争议,而且当新的毛笔尝试成功,很快就普及全国了。
    清初,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四家写秦篆,因秦时的毛笔绝对不是清初时毛笔的模样,为此,他们就把毛笔的毫尖烧去,用颓笔写小篆。这样,写出的篆书圆润挺秀,饶有古意。
    继后,金农也对毛笔进行了改造,他那苍古奇逸、魄力沈雄的“漆书”,就是把毛笔“截取毫端”而作的。另外,还有的人追求藏锋,用框限写字,或者用“竹萌”(嫩竹枝)砸松了当笔书写等。以上这些方法,只适于书写少数特殊风格的书法,所以不能普及。但是,当开始提倡用羊毫笔写字时,情况就迥然不同了,正如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一书中介绍:“明朝以至清朝,一直都是盛行硬毫。当时书家几乎没有用羊毫的。羊毫沦落到只能作装背书画的浆糊排刷了。自嘉、道以来,由于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诸人的提倡,羊毫大行,硬毫有渐衰的趋向。羊毫笔能大行,固然是价廉易购,外加制作逐渐精妙,但这些都不是能盛行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羊毫比硬毫含墨多、柔软、毛长,特别适合表现篆、隶、北碑那种古拙朴茂、厚重渊雅、富有金石趣味的线条,即使用它去写行草书,也可以表现出比硬毫更含蓄沉厚、纡徐安雅的风姿,这正是倡导碑学,进行书法变革求之不得的事。当邓石如运用羊毫笔写出面目一新的四体书时,就震动了当时的书坛;当何绍基用回腕法驾驭着羊毫登上了另一个书法艺术高峰时,又被誉为“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这样成功者在前,继承者在后,碑学盛行,羊毫也就盛行。清代书家们探索改造毛笔的成功,在创建碑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三)融画入书
    以绘画的技法融入书法,是清代书法家们探索的一个方面。在以前曾有这种尝试,但较大规模的施行,还是在清代。郑板桥跋画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此幅赠常君酉北。酉北善画不画,而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郑板桥说常酉北是“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其实他何尝不是如此。蒋士铨就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澜奇古形翩翩。”他写的“六分半书”,就是把绘画上那种大小斜正、疏密穿插的经营位置运用上了,而且还富有兰竹的风韵。吴昌硕的书法也参以画法,《霎岳楼笔谈》说:“缶庐写石鼓,以画梅之法为之。”事实
    上,他的篆书纵横挥洒,老拙遒劲,和他画梅的老干新枝何等的一致,不仅篆书如此,行草书也是如此。清代的碑学书家们大都善画,更不用说石涛、金农、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还是一代的大画家。因此,他们的书法作品无不与绘画相通。除了在布局、用笔上参用画法外,他们还把绘画中的用墨、用水之法也用进去了,其焦墨、浓墨、宿墨、涨墨、破墨、渴墨、淡墨在书法作品中时时可见,在“将浓遂枯、带燥方润”的墨色变化上超越了前代,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一大特色。

  • 第3题:

    清代碑学对行草书有何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由于清代碑学的兴起,提出了书法艺术“以不失篆分遗意为上”的审美标准,对书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帖学衰微之际,有见识的书家们就把碑与帖成功地结合起来,这给行草书带来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他们抛弃了行草书那种萧散简淡、柔弱妩媚的姿态,而表现出古拙雄强、若奋若搏的风格,使行草书重新有了生机、赋予了崭新的面貌,因而出现了新的突破。
    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曾出现了无数以行草书出名的书法家,有人名重一时,到了现在却黯然无光了,而有的人流传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这些至今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可以说几乎都是碑帖结合的名家,这不得不使人承认碑学对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 第4题: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㈠关于崇高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
    ㈡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㈢崇高的特点。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㈣优美的特点。第一,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第四,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 第5题:

    阮元以《()》、《()》两篇文章,不仅为师法汉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以重要地位,从此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为此,我们称阮元的“()”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正确答案:《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论”

  • 第6题:

    短期绩效奖励计划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绩效加薪是将基本薪酬的增加与员工在某种绩效评价体系中所获得的评价等级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绩效奖励计划。
    一次性奖金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绩效奖励计划。从广义上来讲,它属于绩效加薪的范畴,但不是在基本薪酬基础上的累加性增加,而是一种一次性支付的绩效加薪。一次性绩效加薪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薪酬水平已经处于薪酬范围顶端的那些员工的薪酬管理,而且有助于避免企业固定薪酬成本的增加。
    月度/季度浮动薪资根据月度或季度绩效评价结果,以月度绩效奖金或季度绩效奖金的形式对员工的业绩加以认可。这种月度或季度绩效奖金一方面与员工的基本薪酬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往往采用基本薪酬乘以一个系数或者百分比的方式来确定;另一方面,又具有类似一次性奖金的灵活性,不会对企业形成较大的成本压力,这是因为,企业在月度或季度绩效奖金方面投入的数量可以根据企业的总体绩效状况灵活调整。
    特殊绩效认可计划为了向那些绩效超出预期水平很多因而值得给予额外奖励的个人以及团队提供必要的报酬,很多企业还采用了所谓的特殊绩效认可计划或奖励计划。与基于对员工工作行为以及工作结果的全面评价的绩效加薪不同,这种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对那些出人预料的各种各样的单项高水平绩效表现—比如开发出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销售额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等—予以奖励。

  • 第7题:

    问答题
    清代碑学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著作?它们的特点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的主要理论著作有阮元著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著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著的《广艺舟双楫》。它们和过去的书学理论不同,过去是先有了实践,然后才进行研究和总结,而清代碑学理论却改变了书学史上这种被动状况,第一次使理论走到了艺术实践的前头,成为实践的指导。当帖学的颓风弥漫整个书坛时,阮元首倡碑学,发表了《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文,文中断然摒弃了千年陈说,主张为救帖学之弊,就非学习北朝碑版不可,为书法艺术展示了一个新领域。包世臣著《艺舟双楫》,为碑学进行大力鼓吹而天下景从,一时书风大变,使学碑成为社会俗尚。最后,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对碑学进行了全面总结,这样,碑学就成为一个有高度艺术成就和有系统理论的书法流派。
    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对书法演变的源流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他把南北朝不同风格的书法区分为“碑”和“帖”两派。又在《北碑南帖论》中指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为纠正帖学晚期出现的软弱、僵化的流弊,他在二文中极力倡导写汉碑、北碑,为碑学进行了有力的鼓吹。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认真品评了当代各家探求笔法的优劣,推出邓石如作为探索碑学成功的代表,公开了邓石如的新笔法。他追溯了古人书法的真谛,认为应“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和“不失篆分遗意为上”。并以此为标准,尊魏卑唐,颂碑贬帖,使碑学在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一书,共六卷二十七章,一、二卷主要谈书体的源流发展,三、四卷主要是评论碑品,五、六卷主要是谈用笔技巧、学书经验和各种书体的要求。他在书中以西方进化论为指导,以主“变”为宗旨,认为碑学中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他把六朝碑版的艺术特征概括为十大美,来作为新崛起的碑学的十项美学标准。全书广征博引,运用了当时金石考证学上的最新资料和掌握的书坛全部状况,虽在卑视唐书方面持论未免偏颇,但此书仍不失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史书性的著作。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他们的碑学理论是层层相因,逐步发展,直待《广艺舟双楫》出后,碑学理论才最后牢固地确立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清代碑学理论家阮元的著作包括()。
    A

    《艺舟双楫》

    B

    《南北书派论》

    C

    《北碑南帖论》

    D

    《广艺舟双楫》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清代碑学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哪些探索?

    正确答案: (一)笔法创新
    碑学主要是对大篆、小篆、汉隶、魏碑等这些唐以前的石刻文字的书写研究。很显然,用晋、唐、宋流传下来的笔法去表现这些古老文字的精神面貌是不行的了。这此石刻文字早已不是毛笔写成时的原貌了,而是被刀刻、风化、磨损后而留下的具有金石趣味的线条。要表现这些线条,就得改变过去的笔法,清代不少书法家意识到这一点,就纷纷开展了对笔法艰苦的探索。各种各样的执笔法和运笔法都出现了:金农以倾斜执笔,用侧笔平锋去写隶书;王鸿绪为矫元明以来枕腕作书的积习,就用绳系肘,悬肘写字;钱伯垌执笔是“虚小指,以三指包管外,与大指相拒,侧毫入纸”,行笔时指腕不动,以肘去来;朱昂之行笔的秘诀是“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邓石如自创“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新笔法;何绍基从射箭得到启示,创出回腕高悬、运肘敛指的“回腕执笔法”;朱次琦、康有为等人的执笔秘诀是“虚拳实指,平腕竖锋”;杨守敬主张运笔以侧锋为主;还有不少人为探求“掌虚”之极,就创出“以三指执笔,名、小指反掀起”和“以四指齐排管上”的执笔法。如此等等,新笔法之多,令人惊叹!
    在探索出的新笔法中,要算邓石如所创的“管随指转”(即执笔要运指,行笔要绞毫)的笔法最为成功,这种新笔法,促使了他的篆隶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这种笔法公布于世时,在那大家都在暗中摸索笔法的年代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效仿者如云,获得成功者不少。其中刘墉秘密作书的笔法——“左右盘辟,管随指转”即是受了邓石如笔法的影响;何绍基所创“回腕法”中的“运肘敛指”、“提笔绞笔”,也是融进了邓石如笔法;张裕钊自述其用笔:“名指得力,指能转笔,落纸轻,注墨辣,发锋远,收锋密,藏锋深,出锋烈”,可谓是邓石如笔法的嫡派;沈曾植运笔如飞,侧管转指,也是“颇师安吴(包世臣)”;直到现代的书法家柳怡徵、马叙伦、王遽常、林散之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邓石如笔法的影响。
    清人在探索新笔法时,主要重视表现出的艺术效果,而不择手段如何。在他们探索出的新笔法中,除了一些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手法而外,还有不少与习惯或生理机能相违的手法,(如邓石如、何绍基、郑簠等人所创的笔法),有人曾对此大加斥责,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笔法,如果从实用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是正确的,如果从艺术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就不对了。因为艺术欣赏只承认效果,而不管其手段如何的。相反,正说明清人对书法艺术认识的自觉性超过前人,才能开拓笔法的新天地。
    (二)改造书写工具
    清人对毛笔进行改造是碑学实践上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在改造毛笔的尝试过程中,不如探索新笔法曲折,也没有那么多争议,而且当新的毛笔尝试成功,很快就普及全国了。
    清初,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四家写秦篆,因秦时的毛笔绝对不是清初时毛笔的模样,为此,他们就把毛笔的毫尖烧去,用颓笔写小篆。这样,写出的篆书圆润挺秀,饶有古意。
    继后,金农也对毛笔进行了改造,他那苍古奇逸、魄力沈雄的“漆书”,就是把毛笔“截取毫端”而作的。另外,还有的人追求藏锋,用框限写字,或者用“竹萌”(嫩竹枝)砸松了当笔书写等。以上这些方法,只适于书写少数特殊风格的书法,所以不能普及。但是,当开始提倡用羊毫笔写字时,情况就迥然不同了,正如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一书中介绍:“明朝以至清朝,一直都是盛行硬毫。当时书家几乎没有用羊毫的。羊毫沦落到只能作装背书画的浆糊排刷了。自嘉、道以来,由于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诸人的提倡,羊毫大行,硬毫有渐衰的趋向。羊毫笔能大行,固然是价廉易购,外加制作逐渐精妙,但这些都不是能盛行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羊毫比硬毫含墨多、柔软、毛长,特别适合表现篆、隶、北碑那种古拙朴茂、厚重渊雅、富有金石趣味的线条,即使用它去写行草书,也可以表现出比硬毫更含蓄沉厚、纡徐安雅的风姿,这正是倡导碑学,进行书法变革求之不得的事。当邓石如运用羊毫笔写出面目一新的四体书时,就震动了当时的书坛;当何绍基用回腕法驾驭着羊毫登上了另一个书法艺术高峰时,又被誉为“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这样成功者在前,继承者在后,碑学盛行,羊毫也就盛行。清代书家们探索改造毛笔的成功,在创建碑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三)融画入书
    以绘画的技法融入书法,是清代书法家们探索的一个方面。在以前曾有这种尝试,但较大规模的施行,还是在清代。郑板桥跋画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此幅赠常君酉北。酉北善画不画,而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郑板桥说常酉北是“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其实他何尝不是如此。蒋士铨就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澜奇古形翩翩。”他写的“六分半书”,就是把绘画上那种大小斜正、疏密穿插的经营位置运用上了,而且还富有兰竹的风韵。吴昌硕的书法也参以画法,《霎岳楼笔谈》说:“缶庐写石鼓,以画梅之法为之。”事实
    上,他的篆书纵横挥洒,老拙遒劲,和他画梅的老干新枝何等的一致,不仅篆书如此,行草书也是如此。清代的碑学书家们大都善画,更不用说石涛、金农、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还是一代的大画家。因此,他们的书法作品无不与绘画相通。除了在布局、用笔上参用画法外,他们还把绘画中的用墨、用水之法也用进去了,其焦墨、浓墨、宿墨、涨墨、破墨、渴墨、淡墨在书法作品中时时可见,在“将浓遂枯、带燥方润”的墨色变化上超越了前代,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一大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清代隶书在碑学中起的作用如何,有哪些著名的书家?

    正确答案: 清代隶书为碑学的先导。当篆书还处于摹古和探索阶段,魏碑刚引起人们注目时,隶书在艺术上已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了。
    首开隶书风气者是清初的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钱泳称:“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而汉隶之学复兴。”他吸取了《夏承》、《史晨》、《刘熊》、《曹全》等汉碑的气息,用独特的笔法,以行草的笔意书之,表现出一种飘逸凝重、奇瑰绮丽的风格。
    继之者有金农(1687——1763),其隶书苍古奇逸,魄力沈雄,他自称得力于《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对照来看,已是迥然不同了,他写字用侧笔平锋,横粗竖细,峭厉方劲,拙中寓巧,独创一体,自称为“漆书”,表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形式美。
    邓石如(1743——1805),他各体皆精,尤以隶、篆突出。其隶书主要受益于《史晨》、《曹全》、《衡方》等汉碑,还吸取了汉简、汉砖、汉瓶等民间字体的笔意,并以独创的“运指绞毫”笔法书之,结体茂密严重,用笔纵横淋漓,表现出瑰丽雄奇的意境,被包世臣称之为神品。
    伊秉绶(1754——1815),他的隶书气魄很大,而且愈大愈壮观,能从《郙阁颂》、《衡方》、《西狭颂》等汉碑跳出,自成一体。其书特点是结体宽博大方,四边方严充实,具有气度恢宏、胸襟高旷的气象和一种强烈的形式美。
    陈鸿寿(1768——1818),他的隶书以简古超逸、清新灵动而著称,其书取法于《褒斜道》、《莱子侯》、《杨淮表纪》这类汉碑,并吸收了秦诏版的笔意,用笔金石味极浓,结体别开生面,能“齐而不齐”,分行布白错落有致,具有自然天趣之妙。
    何绍基(1799——1873),他写隶书是晚年的事,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曾对十几种汉碑依次临习,作为日课。所临者既有古意又有自家面目,其中《张迁》、《石门颂》、《衡方》神韵尤佳。他用自创的回腕执笔法书之,其隶书奇涩沈雄,如铁屈铜铸一般,具有大家风范。
    除以上的而外,另外还有石涛、桂馥、高凤翰、黄易、杨岘、赵之谦、吴昌硕等隶书名家,他们都是以各具风貌而争艳书坛,隶书取得的成就在清代碑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何绍基《临张迁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碑学中兴推波助澜的三本理论著作及其作者?

    正确答案: 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D.arwin的理论:性选择(sexualselection)主要是指通过选择过程一性个体(通常是雄性)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两种发生方式:1)性内选择,个体间进行直接战斗,赢者获得配偶;2)性间选择,雄性动物之间通过竞争而吸引异性,(织巢鸟,饰胸鹬)。
    F.isher的理论:在主动择偶基础上的性选择可导致二型特征的进化。受雌性所喜爱的特征,随着雌性动物的选择力提高,将遗传给下一代而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T.rivers的理论:如果雌性个体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的基因质量能优于自身基因质量一倍的话(以所生雌性后代适合度的大小为衡量标准)那么进行有性生殖还是有利的,即借助于使自己体内的一半基因与雄性个体的另一半优质基因进行重组,雌性个体就能够大大提高它们自身的存活机会,这足以弥补有性生殖带来的双重不利(雄鹿的角)。与Fisher的理论不同,Trivers对性选择的解释是依据对雄性后代是否有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清代的碑学理论有什么贡献?


    正确答案: 清代倡导碑学的理论家主要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人,他们在理论上递相承接,并与碑学的艺术实践同步,对清代书法艺术由帖学向碑学转化和碑学的兴盛及深入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卒谥文达。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经学家、书法家。他的书学理论文章《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从书艺发展和书体衍变着眼,认为隶书衍变为真、行、草书是在汉末魏晋之间,真、行、草书从此分为南、北不同的书派。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北书派的不同特点和风格是“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篆隶遗法得以保存。“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因初唐太宗喜王羲之书,王氏一家独胜而兼掩南北,宋代阁帖盛行以后,中原古法已成绝响,元明书家多为帖学所囿,北派愈发势微,“无复隶古遗意”,而在书艺上南北各有所长,“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由此阮元认为要正本清源,追踪古人笔法,非深研碑版不可。从目前能够见到的南北朝时期的碑版、墓志及残片看,南北书艺的传统是一致的。阮元抛开书法的不同用途,以南北风格的差异来概括书派的不同,实与事实有出入。但他能在帖学盛行之时,为碑学争一席之地,从理论上确立碑版书艺的地位,的确有胆有识。阮元看到帖学发展已到末路,以碑学补救帖学流弊,匡正书学的目的是很具卓见的。他的理论是碑学萌幼时期的理论总结,并对碑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是阮元的学生,嘉庆至咸丰年间的书法家。他没有系统的书法理论著作,把平时的信札、题记、问答书札及诗文辑成《艺舟双楫》,前半论文,后半论书。继承阮元的书法理论,涉及面较广,其中包括学书心得经验,执笔、运笔、用墨、章法布局、点画等技法问题,古人及碑版书艺品评、书法发展规律等。对碑版书艺之美分析得比阮元具体充分。尤其在《国朝书品》里独标邓石如,推为国朝第一,从理论上确立以碑版起家的邓石如的崇高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对道光、咸丰以后的碑学实践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书家的包世臣,“中年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于北魏,晚习二王”,他的书法实践没有脱离帖学,其书“终伤婉弱”,影响不大。但在书法教育上却有成果,受他影响的吴让之、赵之谦、沈曾植等都是成就颇高的书家。
    康有为(1858——1927)字长素,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是我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的思想家、书法家。他的书学理论直承包世臣,所以他的书学专著名《广艺舟双楫》,是碑学理论第三个里程碑,也是碑学有系统的重要理论著作。康有为的这篇著作在广泛占有资料并吸收金石学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书体衍变、书法流派、碑品及执笔、运笔等书法技法和学书经验及各体书艺要求的系统论述,力倡碑学,继承并发展了阮元、包世臣以来的碑学理论。贬斥帖学风靡之弊,溯源篆分,充分揭示六朝碑版书艺之美,是晚清碑学发展的全面总结。并且匡正了阮元南北书派论在理论上的遗误,指出书可分派而南北不可分派。又对包世臣的“执笔”论提出异议,否定包世臣“五指齐力”和“以指运笔”说,提出“四指争力”,强调运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但是,康有为“尊碑”有“卑唐”之论,在理论上过于偏颇。品评人物和风格技法时,亦有过激之病。但他的书论充溢着感情色彩,有批评锋芒,从书艺发展上把握以“求变”来取得事物发展的思想是很可贵的,表现了他的革新和进取精神。因此他的理论在当时影响很大,其书翻印多次,流传甚广,波及日本,在碑学理论上有突出的贡献。
    康有为在书法实践上推求北碑,与他的书论是一致的。曾自述:“吾执笔用朱九江先生法,临碑用包慎伯法,通张廉卿之意而知下笔用墨,浸淫于南北朝而知气韵胎格”。他的书艺“大抵至于《石门铭》,而以《经石峪》、《六十人造像》及《云峰山石刻》诸种参之”。(霎岳楼笔谈),其书气象雄伟,作字横画平直,撇捺波折多姿;运笔迟送涩进而跌宕,折处多圆转;结字中宫紧敛而体势宽阔,收放有情致。颇有纵横奇宕的气概和潇洒的风韵。自言;“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足以副之”,自知眼高手低,他的书艺虽未大成,但不失为晚清碑学有影响的书家。

  • 第14题:

    试列出为碑学中兴推波助澜的三本理论著作及其作者。


    正确答案: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阮元;《艺舟双楫》包世臣;《广艺舟双楫》康有为。

  • 第15题:

    昆虫有哪些主要生殖方式?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⑴两性生殖:雌雄异体,必须经过两性交配,卵必需经过受精作用,1粒卵只能发育成1个子代个体,因此又称为两性卵生。昆虫纲中绝大多数种类都属两性卵生。
    ⑵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
    ⑶多胚生殖:1粒卵可发育成多个个体;
    ⑷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内,母体产出幼体;
    ⑸幼体生殖:幼虫期就能进行生殖,母幼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而孵化的幼体取食母体组织。

  • 第16题:

    清代碑学理论家阮元的著作包括()。

    • A、《艺舟双楫》
    • B、《南北书派论》
    • C、《北碑南帖论》
    • D、《广艺舟双楫》

    正确答案:B,C

  • 第17题:

    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将"人格"与"人品"等同使用,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与库利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H.Mead,1863-1931年)也曾研究过自我意识的形成。
    "主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和"客我"是相互建构的。
    "客我"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了较大的扩展。到了博弈阶段孩,子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和模仿"一般化他人"的角色。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他强调的是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1岁)。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岁~3岁)。
    (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5岁)。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岁~11岁)。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二)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时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这样一种理念能够比较有效地落到实处,不至于停留在假设阶段。

  • 第18题:

    阐述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它们遇到了哪些批评?


    正确答案: 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
    2)安全的需要,是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受人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在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中,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称为人的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而把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高层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而低层次的需要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其理论的基本假设基础上的。马斯洛认为,
    1)人的行为受到人的需要欲望的影响和驱动,但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
    2)人的各种需要由于重要程度和发展顺序的不同,可以形成一定的层次性。人的五种需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排列为金字塔状的层次结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3)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同时具有这五种需要且保持它们间的同等的需要强度。对人的行为方向起决定作用需要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一时期的主导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对于激励理论有着突出的贡献,它指明了人的需要的基本类型;划分了人的需要的两大类层次,指出了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可能被人关注;需要层次理论还促使人们开始关注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缺乏实证的基础,也没有注意到人类需要层次的高低也是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尽管总体上说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滞后于低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但这只是一种相对的过程。人类需要实际上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可变性等特征。也就说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可有多种不同的需要,即使在同一时期,也可存在着好几种程度不同、作用不同的需要;需要的层次应该由其迫切性决定,而不是绝对由低到高排列。因此,只有在认识到了需要的类别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企业的领导者才能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相应的有效激励。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引起人们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一些工作的外在因素,大多同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关;能给人们带来满意的因素,通常都是工作内在的,是由工作本身所决定的。赫茨伯格提出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和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有本质差别的。他分析指出:人们通常将满意与不满意看成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事实上,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因此,他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主张将导致满意的因素和导致不满意的因素应加以区别对待。赫茨伯格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以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但这类因素并不能对员工起激励的作用,只能起到保持和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所以保健因素又称为维持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这些内容: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赫茨伯格认为如果激励因素处理得好,能够使人们的行为得到切实的激励。当然,如果不提供这些因素员工也不会即刻产生不满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其不利效果顶多只是没有满意情绪,而不会导致不满。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其重要意义在于强调了来自保健因素的外在奖励和来自激励因素的内在奖励的重要区别;管理者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必须在做好外在奖励的同时,还是要重视内在奖励;为以后的理论打下了基础。但应当指出的是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批评,这些学者认为它的研究方法适用性和可靠性令人怀疑;满意度的评价标准也缺乏普遍适用性;它还忽视了情绪变量等。

  • 第19题:

    问答题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㈠关于崇高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对崇高进行阐释。
    ㈡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㈢崇高的特点。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㈣优美的特点。第一,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第四,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清代的碑学理论有什么贡献?

    正确答案: 清代倡导碑学的理论家主要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人,他们在理论上递相承接,并与碑学的艺术实践同步,对清代书法艺术由帖学向碑学转化和碑学的兴盛及深入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卒谥文达。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经学家、书法家。他的书学理论文章《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从书艺发展和书体衍变着眼,认为隶书衍变为真、行、草书是在汉末魏晋之间,真、行、草书从此分为南、北不同的书派。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北书派的不同特点和风格是“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篆隶遗法得以保存。“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因初唐太宗喜王羲之书,王氏一家独胜而兼掩南北,宋代阁帖盛行以后,中原古法已成绝响,元明书家多为帖学所囿,北派愈发势微,“无复隶古遗意”,而在书艺上南北各有所长,“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由此阮元认为要正本清源,追踪古人笔法,非深研碑版不可。从目前能够见到的南北朝时期的碑版、墓志及残片看,南北书艺的传统是一致的。阮元抛开书法的不同用途,以南北风格的差异来概括书派的不同,实与事实有出入。但他能在帖学盛行之时,为碑学争一席之地,从理论上确立碑版书艺的地位,的确有胆有识。阮元看到帖学发展已到末路,以碑学补救帖学流弊,匡正书学的目的是很具卓见的。他的理论是碑学萌幼时期的理论总结,并对碑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是阮元的学生,嘉庆至咸丰年间的书法家。他没有系统的书法理论著作,把平时的信札、题记、问答书札及诗文辑成《艺舟双楫》,前半论文,后半论书。继承阮元的书法理论,涉及面较广,其中包括学书心得经验,执笔、运笔、用墨、章法布局、点画等技法问题,古人及碑版书艺品评、书法发展规律等。对碑版书艺之美分析得比阮元具体充分。尤其在《国朝书品》里独标邓石如,推为国朝第一,从理论上确立以碑版起家的邓石如的崇高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对道光、咸丰以后的碑学实践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书家的包世臣,“中年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于北魏,晚习二王”,他的书法实践没有脱离帖学,其书“终伤婉弱”,影响不大。但在书法教育上却有成果,受他影响的吴让之、赵之谦、沈曾植等都是成就颇高的书家。
    康有为(1858——1927)字长素,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是我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的思想家、书法家。他的书学理论直承包世臣,所以他的书学专著名《广艺舟双楫》,是碑学理论第三个里程碑,也是碑学有系统的重要理论著作。康有为的这篇著作在广泛占有资料并吸收金石学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书体衍变、书法流派、碑品及执笔、运笔等书法技法和学书经验及各体书艺要求的系统论述,力倡碑学,继承并发展了阮元、包世臣以来的碑学理论。贬斥帖学风靡之弊,溯源篆分,充分揭示六朝碑版书艺之美,是晚清碑学发展的全面总结。并且匡正了阮元南北书派论在理论上的遗误,指出书可分派而南北不可分派。又对包世臣的“执笔”论提出异议,否定包世臣“五指齐力”和“以指运笔”说,提出“四指争力”,强调运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但是,康有为“尊碑”有“卑唐”之论,在理论上过于偏颇。品评人物和风格技法时,亦有过激之病。但他的书论充溢着感情色彩,有批评锋芒,从书艺发展上把握以“求变”来取得事物发展的思想是很可贵的,表现了他的革新和进取精神。因此他的理论在当时影响很大,其书翻印多次,流传甚广,波及日本,在碑学理论上有突出的贡献。
    康有为在书法实践上推求北碑,与他的书论是一致的。曾自述:“吾执笔用朱九江先生法,临碑用包慎伯法,通张廉卿之意而知下笔用墨,浸淫于南北朝而知气韵胎格”。他的书艺“大抵至于《石门铭》,而以《经石峪》、《六十人造像》及《云峰山石刻》诸种参之”。(霎岳楼笔谈),其书气象雄伟,作字横画平直,撇捺波折多姿;运笔迟送涩进而跌宕,折处多圆转;结字中宫紧敛而体势宽阔,收放有情致。颇有纵横奇宕的气概和潇洒的风韵。自言;“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足以副之”,自知眼高手低,他的书艺虽未大成,但不失为晚清碑学有影响的书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清代碑学对行草书有何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由于清代碑学的兴起,提出了书法艺术“以不失篆分遗意为上”的审美标准,对书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帖学衰微之际,有见识的书家们就把碑与帖成功地结合起来,这给行草书带来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他们抛弃了行草书那种萧散简淡、柔弱妩媚的姿态,而表现出古拙雄强、若奋若搏的风格,使行草书重新有了生机、赋予了崭新的面貌,因而出现了新的突破。
    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曾出现了无数以行草书出名的书法家,有人名重一时,到了现在却黯然无光了,而有的人流传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这些至今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可以说几乎都是碑帖结合的名家,这不得不使人承认碑学对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昆虫有哪些主要生殖方式?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⑴两性生殖:雌雄异体,必须经过两性交配,卵必需经过受精作用,1粒卵只能发育成1个子代个体,因此又称为两性卵生。昆虫纲中绝大多数种类都属两性卵生。
    ⑵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
    ⑶多胚生殖:1粒卵可发育成多个个体;
    ⑷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内,母体产出幼体;
    ⑸幼体生殖:幼虫期就能进行生殖,母幼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而孵化的幼体取食母体组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列出为碑学中兴推波助澜的三本理论著作及其作者。

    正确答案: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阮元;《艺舟双楫》包世臣;《广艺舟双楫》康有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阮元以《()》、《()》两篇文章,不仅为师法汉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以重要地位,从此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为此,我们称阮元的“()”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正确答案: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