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相关问题
  • 第1题:

    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 第2题:

    北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美学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正确答案: 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术史上蓬勃发展的阶段。北方中原地区的碑版书法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别开生面,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书法艺术形式,它表现出了北方雄强矫健的时代特色,与南方飘逸秀美的法帖对峙,书法史上称之为“北碑南帖”。从书体方面来讲,北碑和唐碑又成为书法史上楷书的两大体系。因此,北碑是我国书法中的一座艺术宝库,是我们研究和学习书法艺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北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魏碑版。平时,由于习惯,我们把所有的北朝碑版(甚至还有极少数风格相近的南碑)都称之为魏碑。北碑主要有四大类,即造像记,如《龙门二十品》;碑碣,如《张猛龙碑》;摩崖石刻,如《郑文公碑》;墓志铭,如《张玄墓志》。这些北碑书法绝大多数都出自无名书家之手,由于北朝社会长期倡导尚武精神,人们质朴豪放的性格,威武强健的体魄,山泽的深峻,原野的广阔,石作的艰辛,佛像的庄严,这些对他们在艺术追求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北碑中就表现出了雄峻坚实的艺术风格。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概括其特点有十大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总的来讲北朝碑版,尤以其代表魏碑,表现了属于壮美范畴的美学特征。
    北碑书法的出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唐的欧、虞、褚、薛四大书家,他们的楷书作品无不带有北碑的痕迹,其中尤以欧体最为显著。盛唐的大书家颜真卿,他的楷书也明显地吸收了《文殊般若经》、《经石峪金刚经》等北碑的风格。自唐碑出现后,就长期占据书坛,宋、元、明、清四朝均推崇唐碑,视唐人楷书为正规风范,北碑反被湮没无闻了。但是,到了清代中晚期,由于明清科举制度推崇馆阁体书法的结果,使书法艺术面临衰亡的厄运。这时,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奋起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提倡北碑,天下学书者纷纷景从,出现了“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的碑学中兴,使书法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北碑书法在书法史上的艺术地位,才重新被肯定和得到巩固。

  • 第3题:

    在清代,谁的书法被人称之为“漆书”?为什么说他是清代提倡碑学的先行者?


    正确答案: 是清代康熙年间书画家金农的书法。金农用笔方扁如刷,且墨浓如漆,故人们称之为“漆书”。
    金农(公元一六八七——一七六四年),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龙梭仙客、百二砚田富翁等。金农一生布衣,虽曾被荐举博学鸿词,但未就。他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从学于何羲门,好学癖古,精鉴赏,为人耿直,不肯折腰于权贵,为“扬州八怪”之一。
    清代因康熙喜董其昌,乾隆喜赵孟頫,董、赵书体风靡一时。在这股潮流中,金冬心不随波逐流,而是去探索师法汉碑的道路,可见金农是独具慧眼的。康有为云:“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法,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金农自己诗中亦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白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由此亦可说金冬心是清代提倡碑学的一位先行者。

  • 第4题:

    清中晚期的碑学派中哪一位书法家的行书成就较高?其生平和书法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可推何绍基。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由于康熙、乾隆皇帝极力推崇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结果书法写得越来越甜俗单薄。使帖学走到了穷途末路,当时科举考试还规定必须用一种名叫“馆阁体”的书法来答卷,如果不能写“馆阁体”,即使文章再好也不予制卷。这种“馆阁体”规定要写“乌”(墨色一律黑浓)、“方”(结字齐整,章法排列如算盘珠)、“光”(点画光滑不见运笔起落痕迹),因而完全失去了书法自然潇洒的天趣。在这种情况下,阮元等著名学者和书法上的有识之士倡导学习北魏碑书,同时也推崇秦、汉石刻书法,以彼之雄强朴茂来挽救书风的衰靡,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的探索者和成功的实践者。
    何绍基(公元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年),湖南道州县人。字子贞,号东洲,又号蝯叟,道光丙申(一八三六年)进士,官编修。他博涉群书,关于经、史、子籍均有著述,尤精小学(古以文字训诂为学经史子籍之初步,故称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对书法沉醉数十年不辍,并且学古能化,自成面貌。何绍基的书法初从颜真卿入手,结构开拓,点划雄强。作书用回腕法,以通身之力逆势行笔,甚得北魏书法神韵。何绍基学北魏书法能心摹手追,上溯到周、秦、两汉的古籀和篆、隶,并能从中探索出书法艺术演化的延续性。他“肄书泛滥六朝”,“于北碑无所不习”,尤其得力于《张黑女墓志》,臻沈着之境。他学汉隶得其旷达;他学欧阳通取其险峻;并能以临碑之法写行、草书;又以临帖之法写北碑,既显风华,又不板实。他浸淫颜真卿书《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融化成自己“沉雄而峭拔,肆姿中见逸气”的行、草书,确是一个能融碑、帖之长而自成风范的书法大家。

  • 第5题:

    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学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正确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 第6题:

    清代前期(从顺治到康熙)的书法,基本承传晚明书法大势,帖学继续向前发展,同时预示着碑学的滥觞。()和()是最初具有打破帖学传统意识的,可视为清代碑学的先行者。清代前期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和()。


    正确答案:傅山、郑簠,晚明浪漫书风的馀绪、崇董书风、隶书热潮

  • 第7题:

    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正确答案:吴道子的人物画造形上
    1.米粉厚薄,皆见骨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
    2.行笔相当细密.“顿菜条”式描法加强立体感,份量感,“吴带当风”之称.
    3.吸收外来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吴道子画风对后时的宗教人物画有重大影响.

  • 第8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它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回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明末行草书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内部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从明代中期开始,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农业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使封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再加上明清之际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更加剧了这种变化。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出现活跃的局面,流派纷争,墨守陈规与法古出新的对立较前更为鲜明。在书法上,以张端图、黄道周、王铎、倪元路、傅山等为代表,他们继明中期以来徐渭、祝允明、陈道复等奔放的书风,纵笔取势,形成沉郁苍劲和怪伟奇杰的特征,如“黄石斋(道周)之崖岸,倪鸿宝(元路)之萧逸,王觉斯(铎)之腾掷。明之后劲,终当属此数公,玄宰实未能迈之也”。(马宗霍《书林藻鉴》)在盛行书坛的董其昌雅逸明秀书风之外另辟蹊径,别开刚健新风,起到震撼流俗萎靡书风的历史作用。这些书家虽有的活动到清代初年,但主要活动年代和书法风格当属明末风范。
    王铎(1592——1652)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人称王孟津。在明末清初法古出新的诸家中书法成就突出,黄道周说:“行草近推王觉斯。”但因他以明末重臣而降清,人品受到非议,书艺名声受到影响。王铎书宗魏晋,法二王,规模唐李邕、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和宋代米芾,功力深厚,出新而能自抒胸臆。王铎书“诸体悉备”,楷书法钟繇,大楷笔力遒健,体势宽博雄强,得力于颜、柳最多;小楷高古典雅,清劲朴厚;“行草宗山阴父子”,又融入米芾笔法,飞腾跳掷,险劲沉着。从他留传下来的《拟山园帖》、《琅华馆帖》以及大量原迹来看,行草书作最多,成就也最高。黄道周说他“五十自化”,壮年亦进入书法的最高境界。明末行草书多纵笔取势,强调异态,王铎能于纵中求敛。尝自言:“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将法古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放纵与收敛相辅相成,这是他的特殊方法。再者王铎又是善隶的书家,他的书法“纵而能敛”有得于隶书的功底。所以他的行、草书能动中有节,跳掷顿错有迹象可寻。即有古典式的严谨功力,又有浪漫式的放纵和激情;即能造险又能破险;势巧形密,于奇伟险绝中纵横牵掣,使整体显得平衡;于勾连盘环中见苍郁雄畅,参差错落中见凝重健劲,而气脉连贯。章法如“雨夹雪”,纵横开合,逸迈多情,线条刚健跌宕,流出个性风彩,在明末清初诸家中独标风神。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博学多能,著述宏富,是明末清初很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医道高超的医学家,兼善书画。他的学问志节很为人称道。傅山在书学上主张“作字先作人”,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故极为赞尝颜真卿的忠义大节和雄厚的书风,贬斥赵孟頫的为人,恶赵书的浅俗无骨。又针对董其昌“书画只在巧妙二字”提出他的书学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提倡自然天趣之妙,大巧若拙之美。对于扭转萎靡柔媚的书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贡献。傅山是位诸体皆备的书家,“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隶体奇古”,“正,行、草大小悉佳”。他的书作有深厚的功底,又能自抒胸臆。小楷高古朴质,得钟、王神理,颜体真谛,行书秀逸清健,既有魏晋风度,又有颜柳气概。草书多正锋,刚柔相济,写得很开放,任情恣性,荡漾恣肆而不坏法度,显出宕逸浑脱的气质,不同凡响。傅山草书在明末清初独具风彩。
    明末清初的时代造就了这几位书家,他们的书艺大多出入魏、晋、唐、宋,但能不为陈规所束,法古有深厚的功力,出新而能独标风骨,自抒胸臆。他们的书作感情色彩较为激跃,能在恣肆异态中表露个性风彩,情意豪宕而不失法度节律。虽然成就有高下,但已渐成突破“二王”温雅书风范围的趋势,为后代的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其影响直至今日,在中国书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在清代,谁的书法被人称之为“漆书”?为什么说他是清代提倡碑学的先行者?

    正确答案: 是清代康熙年间书画家金农的书法。金农用笔方扁如刷,且墨浓如漆,故人们称之为“漆书”。
    金农(公元一六八七——一七六四年),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龙梭仙客、百二砚田富翁等。金农一生布衣,虽曾被荐举博学鸿词,但未就。他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从学于何羲门,好学癖古,精鉴赏,为人耿直,不肯折腰于权贵,为“扬州八怪”之一。
    清代因康熙喜董其昌,乾隆喜赵孟頫,董、赵书体风靡一时。在这股潮流中,金冬心不随波逐流,而是去探索师法汉碑的道路,可见金农是独具慧眼的。康有为云:“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法,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金农自己诗中亦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白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由此亦可说金冬心是清代提倡碑学的一位先行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明末行草书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内部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从明代中期开始,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农业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使封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再加上明清之际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更加剧了这种变化。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出现活跃的局面,流派纷争,墨守陈规与法古出新的对立较前更为鲜明。在书法上,以张端图、黄道周、王铎、倪元路、傅山等为代表,他们继明中期以来徐渭、祝允明、陈道复等奔放的书风,纵笔取势,形成沉郁苍劲和怪伟奇杰的特征,如“黄石斋(道周)之崖岸,倪鸿宝(元路)之萧逸,王觉斯(铎)之腾掷。明之后劲,终当属此数公,玄宰实未能迈之也”。(马宗霍《书林藻鉴》)在盛行书坛的董其昌雅逸明秀书风之外另辟蹊径,别开刚健新风,起到震撼流俗萎靡书风的历史作用。这些书家虽有的活动到清代初年,但主要活动年代和书法风格当属明末风范。
    王铎(1592——1652)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人称王孟津。在明末清初法古出新的诸家中书法成就突出,黄道周说:“行草近推王觉斯。”但因他以明末重臣而降清,人品受到非议,书艺名声受到影响。王铎书宗魏晋,法二王,规模唐李邕、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和宋代米芾,功力深厚,出新而能自抒胸臆。王铎书“诸体悉备”,楷书法钟繇,大楷笔力遒健,体势宽博雄强,得力于颜、柳最多;小楷高古典雅,清劲朴厚;“行草宗山阴父子”,又融入米芾笔法,飞腾跳掷,险劲沉着。从他留传下来的《拟山园帖》、《琅华馆帖》以及大量原迹来看,行草书作最多,成就也最高。黄道周说他“五十自化”,壮年亦进入书法的最高境界。明末行草书多纵笔取势,强调异态,王铎能于纵中求敛。尝自言:“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将法古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放纵与收敛相辅相成,这是他的特殊方法。再者王铎又是善隶的书家,他的书法“纵而能敛”有得于隶书的功底。所以他的行、草书能动中有节,跳掷顿错有迹象可寻。即有古典式的严谨功力,又有浪漫式的放纵和激情;即能造险又能破险;势巧形密,于奇伟险绝中纵横牵掣,使整体显得平衡;于勾连盘环中见苍郁雄畅,参差错落中见凝重健劲,而气脉连贯。章法如“雨夹雪”,纵横开合,逸迈多情,线条刚健跌宕,流出个性风彩,在明末清初诸家中独标风神。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博学多能,著述宏富,是明末清初很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医道高超的医学家,兼善书画。他的学问志节很为人称道。傅山在书学上主张“作字先作人”,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故极为赞尝颜真卿的忠义大节和雄厚的书风,贬斥赵孟頫的为人,恶赵书的浅俗无骨。又针对董其昌“书画只在巧妙二字”提出他的书学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提倡自然天趣之妙,大巧若拙之美。对于扭转萎靡柔媚的书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贡献。傅山是位诸体皆备的书家,“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隶体奇古”,“正,行、草大小悉佳”。他的书作有深厚的功底,又能自抒胸臆。小楷高古朴质,得钟、王神理,颜体真谛,行书秀逸清健,既有魏晋风度,又有颜柳气概。草书多正锋,刚柔相济,写得很开放,任情恣性,荡漾恣肆而不坏法度,显出宕逸浑脱的气质,不同凡响。傅山草书在明末清初独具风彩。
    明末清初的时代造就了这几位书家,他们的书艺大多出入魏、晋、唐、宋,但能不为陈规所束,法古有深厚的功力,出新而能独标风骨,自抒胸臆。他们的书作感情色彩较为激跃,能在恣肆异态中表露个性风彩,情意豪宕而不失法度节律。虽然成就有高下,但已渐成突破“二王”温雅书风范围的趋势,为后代的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其影响直至今日,在中国书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 第14题:

    清代碑学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哪些探索?


    正确答案: (一)笔法创新
    碑学主要是对大篆、小篆、汉隶、魏碑等这些唐以前的石刻文字的书写研究。很显然,用晋、唐、宋流传下来的笔法去表现这些古老文字的精神面貌是不行的了。这此石刻文字早已不是毛笔写成时的原貌了,而是被刀刻、风化、磨损后而留下的具有金石趣味的线条。要表现这些线条,就得改变过去的笔法,清代不少书法家意识到这一点,就纷纷开展了对笔法艰苦的探索。各种各样的执笔法和运笔法都出现了:金农以倾斜执笔,用侧笔平锋去写隶书;王鸿绪为矫元明以来枕腕作书的积习,就用绳系肘,悬肘写字;钱伯垌执笔是“虚小指,以三指包管外,与大指相拒,侧毫入纸”,行笔时指腕不动,以肘去来;朱昂之行笔的秘诀是“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邓石如自创“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新笔法;何绍基从射箭得到启示,创出回腕高悬、运肘敛指的“回腕执笔法”;朱次琦、康有为等人的执笔秘诀是“虚拳实指,平腕竖锋”;杨守敬主张运笔以侧锋为主;还有不少人为探求“掌虚”之极,就创出“以三指执笔,名、小指反掀起”和“以四指齐排管上”的执笔法。如此等等,新笔法之多,令人惊叹!
    在探索出的新笔法中,要算邓石如所创的“管随指转”(即执笔要运指,行笔要绞毫)的笔法最为成功,这种新笔法,促使了他的篆隶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这种笔法公布于世时,在那大家都在暗中摸索笔法的年代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效仿者如云,获得成功者不少。其中刘墉秘密作书的笔法——“左右盘辟,管随指转”即是受了邓石如笔法的影响;何绍基所创“回腕法”中的“运肘敛指”、“提笔绞笔”,也是融进了邓石如笔法;张裕钊自述其用笔:“名指得力,指能转笔,落纸轻,注墨辣,发锋远,收锋密,藏锋深,出锋烈”,可谓是邓石如笔法的嫡派;沈曾植运笔如飞,侧管转指,也是“颇师安吴(包世臣)”;直到现代的书法家柳怡徵、马叙伦、王遽常、林散之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邓石如笔法的影响。
    清人在探索新笔法时,主要重视表现出的艺术效果,而不择手段如何。在他们探索出的新笔法中,除了一些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手法而外,还有不少与习惯或生理机能相违的手法,(如邓石如、何绍基、郑簠等人所创的笔法),有人曾对此大加斥责,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笔法,如果从实用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是正确的,如果从艺术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就不对了。因为艺术欣赏只承认效果,而不管其手段如何的。相反,正说明清人对书法艺术认识的自觉性超过前人,才能开拓笔法的新天地。
    (二)改造书写工具
    清人对毛笔进行改造是碑学实践上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在改造毛笔的尝试过程中,不如探索新笔法曲折,也没有那么多争议,而且当新的毛笔尝试成功,很快就普及全国了。
    清初,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四家写秦篆,因秦时的毛笔绝对不是清初时毛笔的模样,为此,他们就把毛笔的毫尖烧去,用颓笔写小篆。这样,写出的篆书圆润挺秀,饶有古意。
    继后,金农也对毛笔进行了改造,他那苍古奇逸、魄力沈雄的“漆书”,就是把毛笔“截取毫端”而作的。另外,还有的人追求藏锋,用框限写字,或者用“竹萌”(嫩竹枝)砸松了当笔书写等。以上这些方法,只适于书写少数特殊风格的书法,所以不能普及。但是,当开始提倡用羊毫笔写字时,情况就迥然不同了,正如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一书中介绍:“明朝以至清朝,一直都是盛行硬毫。当时书家几乎没有用羊毫的。羊毫沦落到只能作装背书画的浆糊排刷了。自嘉、道以来,由于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诸人的提倡,羊毫大行,硬毫有渐衰的趋向。羊毫笔能大行,固然是价廉易购,外加制作逐渐精妙,但这些都不是能盛行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羊毫比硬毫含墨多、柔软、毛长,特别适合表现篆、隶、北碑那种古拙朴茂、厚重渊雅、富有金石趣味的线条,即使用它去写行草书,也可以表现出比硬毫更含蓄沉厚、纡徐安雅的风姿,这正是倡导碑学,进行书法变革求之不得的事。当邓石如运用羊毫笔写出面目一新的四体书时,就震动了当时的书坛;当何绍基用回腕法驾驭着羊毫登上了另一个书法艺术高峰时,又被誉为“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这样成功者在前,继承者在后,碑学盛行,羊毫也就盛行。清代书家们探索改造毛笔的成功,在创建碑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三)融画入书
    以绘画的技法融入书法,是清代书法家们探索的一个方面。在以前曾有这种尝试,但较大规模的施行,还是在清代。郑板桥跋画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此幅赠常君酉北。酉北善画不画,而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郑板桥说常酉北是“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其实他何尝不是如此。蒋士铨就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澜奇古形翩翩。”他写的“六分半书”,就是把绘画上那种大小斜正、疏密穿插的经营位置运用上了,而且还富有兰竹的风韵。吴昌硕的书法也参以画法,《霎岳楼笔谈》说:“缶庐写石鼓,以画梅之法为之。”事实
    上,他的篆书纵横挥洒,老拙遒劲,和他画梅的老干新枝何等的一致,不仅篆书如此,行草书也是如此。清代的碑学书家们大都善画,更不用说石涛、金农、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还是一代的大画家。因此,他们的书法作品无不与绘画相通。除了在布局、用笔上参用画法外,他们还把绘画中的用墨、用水之法也用进去了,其焦墨、浓墨、宿墨、涨墨、破墨、渴墨、淡墨在书法作品中时时可见,在“将浓遂枯、带燥方润”的墨色变化上超越了前代,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一大特色。

  • 第15题:

    郑道昭书法艺术的成就和意义怎样?


    正确答案:正如王羲之的“书圣”之名主要是因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郑道昭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山东掖县云峰山、太基山的三十多种魏碑摩崖刻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文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大变革时期,真、行、草各体具备且渐趋成熟完美,书体风貌变化丰富,由隶书向楷书变化的轨迹明显。郑道昭以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从中原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从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和佛教经义的相继出现并互为消长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博采百家而熔于一炉,形成其独特的心随境变、字书心声、随和自如、面貌风格万千的书法艺术体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书为:“高气秀韵,馨芬溢目”、“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搓,令人想象无尽”。从书法点画形态及组合技法上,方、圆、肥、瘦、长短、大小、宽博、紧凑等,无不具备;从风格面貌上拙厚、劲秀、庄穆、飘逸、雄浑、儒雅等,各呈灿烂。从书体递变轨迹上,有的如刚从隶字脱胎而出的“二爨碑”和《嵩高灵庙碑》,有的似魏碑发展中期的《龙门造像记》和部分北魏墓志,有的可和楷书技法风貌已臻化境的后期名碑如《张猛龙》、《石门铭》、《瘗鹤铭》等相佶伉。不饰夸张地说,看完郑道昭的石刻书法,几乎等于看完一幅完整的由隶书到真书演变的渊流图。尽管目前有部分人对郑道昭书法的全部面貌尚不了解,有人对云峰诸山刻石的书法成就及作者本人尚肯定不够,但随着传播媒介的畅通,北朝书圣郑道昭的名字将越来越为书法界、文化界所熟悉、所敬仰。

  • 第16题:

    清代书法各派的共同点及碑学派的优势。


    正确答案: ①抒情扬性是明清书法的主潮,浪漫派是这样,帖学派是这样,碑学派更是这样,他们在继承北碑、返朴归真的艺术实践中,一个个活脱脱的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天地。
    ②清之碑学从理论上讲,有这样一个发展脉络,即经过“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起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耳。”
    ③乾嘉年代,北方魏碑大批发现。

  • 第17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 第18题:

    ()的书法创作以北碑为主要格调,在书法史上可谓敢为人先,成为清代碑学从理论到实践都统一在北碑上的第一个典型代表。


    正确答案:包世臣

  • 第19题:

    问答题
    清代书法各派的共同点及碑学派的优势。

    正确答案: ①抒情扬性是明清书法的主潮,浪漫派是这样,帖学派是这样,碑学派更是这样,他们在继承北碑、返朴归真的艺术实践中,一个个活脱脱的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天地。
    ②清之碑学从理论上讲,有这样一个发展脉络,即经过“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起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耳。”
    ③乾嘉年代,北方魏碑大批发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学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正确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清代前期(从顺治到康熙)的书法,基本承传晚明书法大势,帖学继续向前发展,同时预示着碑学的滥觞。()和()是最初具有打破帖学传统意识的,可视为清代碑学的先行者。清代前期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和()。

    正确答案: 傅山、郑簠,晚明浪漫书风的馀绪、崇董书风、隶书热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的书法创作以北碑为主要格调,在书法史上可谓敢为人先,成为清代碑学从理论到实践都统一在北碑上的第一个典型代表。

    正确答案: 包世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郑道昭书法艺术的成就和意义怎样?

    正确答案: 正如王羲之的“书圣”之名主要是因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郑道昭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山东掖县云峰山、太基山的三十多种魏碑摩崖刻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文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大变革时期,真、行、草各体具备且渐趋成熟完美,书体风貌变化丰富,由隶书向楷书变化的轨迹明显。郑道昭以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从中原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从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和佛教经义的相继出现并互为消长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博采百家而熔于一炉,形成其独特的心随境变、字书心声、随和自如、面貌风格万千的书法艺术体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书为:“高气秀韵,馨芬溢目”、“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搓,令人想象无尽”。从书法点画形态及组合技法上,方、圆、肥、瘦、长短、大小、宽博、紧凑等,无不具备;从风格面貌上拙厚、劲秀、庄穆、飘逸、雄浑、儒雅等,各呈灿烂。从书体递变轨迹上,有的如刚从隶字脱胎而出的“二爨碑”和《嵩高灵庙碑》,有的似魏碑发展中期的《龙门造像记》和部分北魏墓志,有的可和楷书技法风貌已臻化境的后期名碑如《张猛龙》、《石门铭》、《瘗鹤铭》等相佶伉。不饰夸张地说,看完郑道昭的石刻书法,几乎等于看完一幅完整的由隶书到真书演变的渊流图。尽管目前有部分人对郑道昭书法的全部面貌尚不了解,有人对云峰诸山刻石的书法成就及作者本人尚肯定不够,但随着传播媒介的畅通,北朝书圣郑道昭的名字将越来越为书法界、文化界所熟悉、所敬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