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GB50057-2010第5.3.8条中“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作用时”…… (1)这里讲的垂直支柱是指位于建筑物四周的所有柱子?还是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所有柱子? (2)如果问题一的答案是指包括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所有柱子均作引下线时,建筑物内的柱子上端不一定刚好有屋面接闪器网格,该柱内钢筋(引下线)又如何与接闪网连接

题目
问答题
GB50057-2010第5.3.8条中“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作用时”…… (1)这里讲的垂直支柱是指位于建筑物四周的所有柱子?还是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所有柱子? (2)如果问题一的答案是指包括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所有柱子均作引下线时,建筑物内的柱子上端不一定刚好有屋面接闪器网格,该柱内钢筋(引下线)又如何与接闪网连接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是指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所有柱子。
(2)建筑物内的垂直支柱的钢筋,其横向连接和纵向连接均满足第4.3.5条第6款时,则在雷击状态下,这些支柱也一定参与分流雷电流,因而也起到引下线的作用,仅将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的柱子内的钢筋与屋面接闪器焊接即可。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GB50057-2010第5.3.8条中“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作用时”…… (1)这里讲的垂直支柱是指位于建筑物四周的所有柱子?还是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所有柱子? (2)如果问题一的答案是指包括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所有柱子均作引下线时,建筑物内的柱子上端不一定刚好有屋面接闪器网格,该柱内钢筋(引下线)又如何与接闪网连接”相关问题
  • 第1题:

    建筑物的防雷引下线,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引下线采用直径8mm的圆钢沿建筑物外墙暗敷;
    B.利用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作为引下线,各部件之间连成电气通路;
    C.多根明敷引下线均在距地面1.8m处装设断接卡,并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
    的一段接地线采取镀锌角钢或改性塑料管保护; 丨,:
    D.当利用混凝土柱子内钢筋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不设断接卡, 但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柱子上距地0. 5m处设若干接地连接板。

    答案:A
    解析:

  • 第2题: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当仅利用建筑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 度设引下线,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

    A. 1Om; B. 12m; C 15m; D. 18m。

    答案:D
    解析:

  • 第3题:

    三类防雷建筑物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柜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不应大于25m。


    正确答案:平均间距

  • 第4题:

    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太高或其它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网时,可将避雷针或避雷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并须符合下列要求()。

    • A、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 B、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分布,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 C、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6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计均应连到环上;
    • D、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正确答案:A,B,D

  • 第5题:

    GB50057-2010第5.3.8条要求当采用建筑物的钢构件或混凝土柱中钢筋作防雷引下线时,应当利用该建筑物所有柱子,为避免屋顶避雷带网格过于密集,这里所指的所有柱子是否可理解为建筑物四周和内庭园四周的柱子?


    正确答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5.3.8条所强调的是:建筑物的钢构件或混凝土柱中钢筋,其横向和竖向连接满足第4.3.5条第6款的规定时,则可认为建筑物的钢构件或混凝土柱中钢筋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平面图中可不要求标注所有的钢构件或混凝土柱为引下线,但在说明中应有明确表述。
    此条问题的另一方面意思是指引下线与屋面接闪器的连接应如何处理。方法是:仅将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的柱子内的钢筋与屋面接闪器焊接即可。

  • 第6题:

    对于利用非自建房作基站机房的接地系统,建筑物防雷设施其中一种类型是:利用建筑物外围柱子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作为接闪器的引下线,简称为()。

    • A、专用雷电流引下线
    • B、共用雷电流引下线
    • C、圆型避雷网
    • D、笼式避雷网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建筑物防雷设计没有按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采用“专用防雷引下线”,且没有利用所有柱子作为防雷引下线,仅仅是利用部分柱子内的的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审查时如何定性?


    正确答案: 设计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钢筋体系作防雷装置。见GB50057-2010第4.3.5条、第4.4.5条。
    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5.3.8条,当建筑物内的钢筋体系被整体利用作防雷装置,且满足本规范的第4.3.5条、第4.4.5条和第4.5.6条时,尤其是满足第4.3.5条第6款时,此时设计仅指明利用部分柱子内的的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可视为满足第5.3.8条,可不要求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审查时可不提意见。
    当建筑物内的钢筋体系部分可被利用作防雷装置,且满足本规范的第4.3.5条、第4.4.5条和第4.5.6条时,尤其是仅部分被利用作防雷装置的钢筋体系满足第4.3.5条第6款时,应要求此时的防雷引下线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

  • 第8题:

    建筑物的防雷引下线,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引下线采用直径8mm的圆钢沿建筑物外墙暗敷;
    • B、利用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作为引下线,各部件之间连成电气通路;
    • C、多根明敷引下线均在距地面1.8m处装设断接卡,并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采取镀锌角钢或改性塑料管保护;
    • D、当利用混凝土柱子内钢筋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不设断接卡,但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柱子上距地0.5m处设若干接地连接板。

    正确答案:A

  • 第9题:

    问答题
    GB50057-2010第5.3.8条要求当采用建筑物的钢构件或混凝土柱中钢筋作防雷引下线时,应当利用该建筑物所有柱子,为避免屋顶避雷带网格过于密集,这里所指的所有柱子是否可理解为建筑物四周和内庭园四周的柱子?

    正确答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5.3.8条所强调的是:建筑物的钢构件或混凝土柱中钢筋,其横向和竖向连接满足第4.3.5条第6款的规定时,则可认为建筑物的钢构件或混凝土柱中钢筋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平面图中可不要求标注所有的钢构件或混凝土柱为引下线,但在说明中应有明确表述。
    此条问题的另一方面意思是指引下线与屋面接闪器的连接应如何处理。方法是:仅将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的柱子内的钢筋与屋面接闪器焊接即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三类防雷建筑物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柜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不应大于25m。

    正确答案: 平均间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第三类建筑物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时,其钢构件或钢筋之间的连接满足GB50057-2010规范的规定并利用其作为引下线的条件下,当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时,引下线之间的间距不得大于18m。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防接触电压应符合哪些规定:()。
    A

    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

    B

    引下线3m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30kΩm,或敷设5cm厚沥青层或15c厚砾石层。

    C

    外露引下线,其距地面2.7m以下的导体用耐1.2/50μs冲击电压100kV的绝缘层隔离,或用至少3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D

    不能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若利用该建筑物全部柱子和基础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如略去每根柱 子距地面0. 5m以下的立筋表面积,则每个柱子基础内水平钢筋网的表面积总和是( )。

    A. 1.13m2; B1.93m2; C. 2. 13m2 D. 2.26m2。

    答案:D
    解析:

  • 第14题:

    GB50057-2010第5.3.8条中“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作用时”…… (1)这里讲的垂直支柱是指位于建筑物四周的所有柱子?还是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所有柱子? (2)如果问题一的答案是指包括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所有柱子均作引下线时,建筑物内的柱子上端不一定刚好有屋面接闪器网格,该柱内钢筋(引下线)又如何与接闪网连接


    正确答案: (1)是指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所有柱子。
    (2)建筑物内的垂直支柱的钢筋,其横向连接和纵向连接均满足第4.3.5条第6款时,则在雷击状态下,这些支柱也一定参与分流雷电流,因而也起到引下线的作用,仅将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的柱子内的钢筋与屋面接闪器焊接即可。

  • 第15题:

    第三类建筑物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时,其钢构件或钢筋之间的连接满足GB50057-2010规范的规定并利用其作为引下线的条件下,当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时,引下线之间的间距不得大于18m。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建筑物防雷引下线不应小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m。


    正确答案:18

  • 第17题: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了()。

    • A、建筑物的固定防雷设施
    • B、建筑物内的防雷系统
    • C、引雷装置
    • D、接地装置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当仅利用建筑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

    • A、1Om
    • B、12m
    • C、15m
    • D、18m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根据新版防雷规范GB50057-2010第5.3.8条,当利用钢柱或钢筋混凝土柱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时,是应当把所有垂直支柱作为引下线还是只要满足专设引下线的间距要求即可?(《建筑电气》杂志2012第一期P13林维勇的回答中好像要把每根柱子作为引下线)


    正确答案: 结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4.3.5条、第4.4.5条、第4.5.6条和第5.3.8条,并不要求将所有垂直支柱作为引下线,否则何来间距要求。
    问题是对于新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设计应首先满足GB50057-2010第4.3.5条的第6款,而只要满足了上述要求,一般情况下就满足了所有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

  • 第20题:

    ()是敷设在外墙面或混凝土柱子内的导线,它把雷电流由接闪器引到接地装置。

    • A、接闪器
    • B、避雷器
    • C、引下线
    • D、接地体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多选题
    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太高或其它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网时,可将避雷针或避雷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并须符合下列要求()。
    A

    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B

    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分布,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C

    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6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计均应连到环上;

    D

    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防跨步电压应符合哪些规定:()。
    A

    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

    B

    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30kΩm。或敷设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

    C

    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

    D

    用护栏、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3m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建筑物防雷设计没有按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采用“专用防雷引下线”,且没有利用所有柱子作为防雷引下线,仅仅是利用部分柱子内的的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审查时如何定性?

    正确答案: 设计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钢筋体系作防雷装置。见GB50057-2010第4.3.5条、第4.4.5条。
    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5.3.8条,当建筑物内的钢筋体系被整体利用作防雷装置,且满足本规范的第4.3.5条、第4.4.5条和第4.5.6条时,尤其是满足第4.3.5条第6款时,此时设计仅指明利用部分柱子内的的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可视为满足第5.3.8条,可不要求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审查时可不提意见。
    当建筑物内的钢筋体系部分可被利用作防雷装置,且满足本规范的第4.3.5条、第4.4.5条和第4.5.6条时,尤其是仅部分被利用作防雷装置的钢筋体系满足第4.3.5条第6款时,应要求此时的防雷引下线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