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准五服以制罪”是《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依据亲属远近关系定罪的制度
①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的范围和等级的制度。按服制依亲属远近关系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②“准五服以制罪”是指将服制作为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如斩衰亲服制最高,尊长犯卑幼减免处罚,卑幼犯尊长加重处罚。缌麻亲服制最疏,尊长犯卑幼处罚相对从重,卑幼犯尊长处罚相对从轻。
③“准五服以制罪”成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广泛,直到明清。
(2)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
①为减少错杀无辜,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将死刑权收归中央。三国时期魏明帝曾规定:除谋反、杀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须上奏皇帝。
②南朝宋武帝下诏:“其罪应重辟者,皆如旧先须上报,有司严加听察,犯者以杀人论。”
③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死刑复奏制度已经初具规模,为后世王朝提供了重要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服制定罪”和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相关问题
  • 第1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有()


    A.春秋决狱

    B.准五服以制罪

    C.死刑复奏

    D.秋冬行刑

    答案: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发展。“准五服以制罪”是儒家思想在传统法律制 度中的集中表现,《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制度。 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C项。

  • 第2题:

    在我国封建法制中,国家对死刑的适用及执行非常重视,专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关于死刑复奏制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B.死刑复奏制度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的

    C.明代的死刑复奏制度叫朝审

    D.清代的秋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

    答案:B,C
    解析:
    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这是秋冬行刑制度,与死刑复奏制度(即死刑的复核)无关。因此A选项错误,不选。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生命的重视。故B选项正确。明代的死刑复奏是朝审,"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即每年霜降之后,由三法司长官会同公、侯、伯等高官,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对在京师刑部狱的大案重囚进行审理、复核的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故C选项正确。清代的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故D选项错误。

  • 第3题:

    死刑复奏制度最早出现于(  )。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答案:A
    解析:
    【精解】死刑复奏制度是指死刑案件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该制度首次出现于三国曹魏时期,但作为正式制度确立于北魏时期,故选A项。

  • 第4题:

    唐高宗永徽年问,某地有婢女不堪主人欺凌,将主人毒杀。后该婢女被官府缉捕归案,判处斩刑。根据唐律关于死刑复奏制度的规定,该案应复奏的次数是( )

    A.无需复奏
    B.一复奏
    C.三复奏
    D.五复奏

    答案:B
    解析:
    在唐朝的司法制度中,“凡决死刑,虽令则杀,乃三复奏”。即死刑的执行必须经过三复奏程序,死囚执行前一日复奏两次,执行当日仍可复奏一次,提请皇帝审慎考虑是否立即执行。贞观初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为由,曾一度将京城死刑改为五复奏,即决前一天两复奏,决日三复奏。但各州死刑案件仍行三复奏。如果“不待复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至于犯有恶逆以上罪以及部曲、奴婢犯杀主人罪者,则一复奏后,就可执行死刑:本题选B选项:

  • 第5题:

    死刑复核制度不等于死刑复奏制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有:()

    • A、春秋决狱
    • B、准五服以制罪
    • C、死刑复奏
    • D、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B,C

  • 第7题:

    设立死刑复奏制,并将判决死刑的最终决定权收归中央的是()

    • A、汉朝
    • B、晋朝
    • C、北魏
    • D、北齐

    正确答案:D

  • 第8题:

    简述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


    正确答案: 死刑是各种刑罚中最重的一种。因此,决定是否适用死刑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权力。秦汉时期,对于死刑复奏制度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郡主即有权决定判处死刑而无须奏请皇帝事先批准。至三国时期,这一行为开始受到限制。
    为了减少错杀无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将死刑权收归中央。魏明帝曾规定,除谋反、杀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须上奏皇帝。南朝自宋开始,死刑奏报皇帝批准已经渐成惯例。至北魏时,法律对此也有明确规定。从此,地方的死刑决定大权控制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死刑奏报制度正式形成。它规定,凡属死刑必须奏报中央批准。否则,违反者,以杀人最论处。这一制度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继承。

  • 第9题:

    单选题
    设立死刑复奏制,并将判决死刑的最终决定权收归中央的是()
    A

    汉朝

    B

    晋朝

    C

    北魏

    D

    北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死刑复奏制

    正确答案: 是唐律规定的核准死刑的特殊程序。依唐律规定,死刑判决须奏请皇帝批准。在对死罪囚犯执行死刑前,还要再次、三次地奏报皇帝考虑,得到许可,才能执行。违反上述程序的主管官员要判重刑。这项制度体现了唐朝注重人命、审慎执法的指导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唐律规定死刑的执行,京师和地方的复奏制度有()。
    A

    二复奏

    B

    三复奏

    C

    四复奏

    D

    五复奏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唐朝的死刑复奏制度规定,凡死刑案件执行前,一般要()
    A

    二复奏

    B

    三复奏

    C

    四复奏

    D

    五复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C、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D、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答案:A,B,D
    解析:
    【考点】死刑复奏制度【详解】北魏自太武帝明确规定:各地死刑案件,一律先上报谳奏,由皇帝亲自临问,无疑辞怨言方可执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法制史上关于死刑复奏制度的最早规定。故A项正确。唐朝规定在对死囚执行死刑之前,必须奏请皇帝审慎考虑是否立即执行。贞观初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为由,改在京死刑三复奏为五复奏,但各州的死刑案件仍三复奏。故B项正确。朝审是明朝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的重要制度,每年霜降后,由三法司奏请会多官人审录该决重囚、永为实例。清朝的朝审、秋审制度皆源于此。清朝朝审复核的案件,是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监候、斩监候的案件。由此可知,朝审是明清时期死刑案件的复核制度,并不是复奏制度,在明清时期朝审这一死刑复核制度和复奏制度是并存的,朝审并没有替代死刑复奏制度。故C项错误。死刑复奏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恤刑慎杀,先教后刑”思想,是慎刑思想在死刑问题上的直接体现。死刑复奏制度的根本目的仍是维护专制,强化皇权,是皇帝加强司法控制权的重要举措。故此D项正确。【陷阱】中国古代既有死刑复核制度也有死刑复奏制度。死刑复奏制度自北魏确立后被各代所沿用,而朝审是明清时期独特的一种列刑复核制度。明清时期的死刑案件仍然要奏请皇帝进行复奏,明朝实行三复奏,清朝经几次更改,乾隆十四年诏今朝审案件仍三复奏,秋审案件改为一复奏。故明清时期有死刑复核制度,也有死刑复奏制度。不可将死刑复核制度和死刑复奏制度混淆。

  • 第14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  )。
    A.死刑复奏
    B.重罪十条
    C.八议入律
    D.服制定罪


    答案:A,B,C,D
    解析: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八议、官当、服制定罪、重罪十条、死刑复奏、登闻鼓制等。

  • 第15题:

    古代法律中的“三复奏”是指()的制度。
    A.古代立法程序 B.皇帝处理政务
    C.死刑复奏 D.地方向中央汇报告工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
    隋、唐、宋时期均实行死刑复奏制度,即指死刑已定判的案件,行刑前必须奏请皇帝再次核准。

  • 第16题:

    死刑复奏


    正确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了慎重对待和处理死刑重罪,同时也为了加强皇帝对答案要案的控制,开始逐步完善死刑复奏制度,即死刑在核准以后、行刑之前,还必须再次奏请皇帝批准,方可执行。只以制度的形成和逐步完善,直接影响着后世的司法审判制度及其刑罚执行制度。

  • 第17题:

    死刑复奏制最早出现在()。

    • A、汉代
    • B、明代
    • C、隋朝
    • D、唐代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唐律规定死刑的执行,京师和地方的复奏制度有()。

    • A、二复奏
    • B、三复奏
    • C、四复奏
    • D、五复奏

    正确答案:B,D

  • 第19题:

    死刑复奏制


    正确答案:是唐律规定的核准死刑的特殊程序。依唐律规定,死刑判决须奏请皇帝批准。在对死罪囚犯执行死刑前,还要再次、三次地奏报皇帝考虑,得到许可,才能执行。违反上述程序的主管官员要判重刑。这项制度体现了唐朝注重人命、审慎执法的指导思想。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

    正确答案: 死刑是各种刑罚中最重的一种。因此,决定是否适用死刑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权力。秦汉时期,对于死刑复奏制度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郡主即有权决定判处死刑而无须奏请皇帝事先批准。至三国时期,这一行为开始受到限制。为了减少错杀无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将死刑权收归中央。魏明帝曾规定,除谋反、杀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须上奏皇帝。南朝自宋开始,死刑奏报皇帝批准已经渐成惯例。至北魏时,法律对此也有明确规定。从此,地方的死刑决定大权控制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死刑奏报制度正式形成。它规定,凡属死刑必须奏报中央批准。否则,违反者,以杀人最论处。这一制度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继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死刑复核制度不等于死刑复奏制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死刑复核是一项审判程序,即死刑的判决必须呈报中央政府,经主管部门复核后,报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而死刑复奏是一项死刑执行程序,即死刑案件执行前均须向皇帝奏报三次,才能行刑,故又称三复奏制度。二者均反映了封建皇帝对司法控制的加强。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论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死刑复奏制最早出现在()。
    A

    汉代

    B

    明代

    C

    隋朝

    D

    唐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