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试论康德的先验统觉。”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康德哲学,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康德哲学确立的经验知识基础是知性形式
    • B、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是为了确立先天综合判断
    • C、康德的先验哲学不是基础主义
    • D、康德哲学确立的经验知识基础是逻辑推断

    正确答案:A,B

  • 第2题:

    康德认为欧几里得几何的性质是()

    • A、后天分析判断
    • B、后天综合判断
    • C、先验分析判断
    • D、先验综合判断

    正确答案:D

  • 第3题:

    下列教育思想家中,将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上的是()

    • A、杜威
    • B、裴斯泰洛齐
    • C、赫尔巴特
    • D、康德

    正确答案:C

  • 第4题:

    康德认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判断是()。

    • A、先验分析判断
    • B、后天分析判断
    • C、先验综合判断
    • D、后天综合判断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先验和超验这对概念是谁提出的?()

    • A、康德
    • B、洛克
    • C、哥白尼
    • D、卢梭

    正确答案:A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主题统觉测验的原理。

    正确答案: 主题统觉测验认为,个体面对图画情境所陈述的内容与其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容当中,有一部分内容固然受当时知觉的影响,但其想象部分却包含着个人意识以及潜意识中的反应。也就是说,个体在陈述内容时,常常不自觉地将隐藏在内心的冲突和欲望融入故事情节中,借助于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宣泄出来,即把个人的内心世界投射于故事中。主试通过对被试陈述内容的分析,从而了解其需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论康德的自在之物。

    正确答案:
    “自在之物”是贯穿整个康德哲学始终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其他许多观点的基础。他将统一的客观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既相互割裂又相互联系。“自在之物”既是认识的开始,又是认识的归宿。
    (1)含义
    康德的自在之物主要有三层含义:
    ①客观存在着的物
    “自在之物”是作为我们的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
    ②超感性的理念——上帝、世界和灵魂
    “自在之物”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它不是时空中的对象,因而,不能被认识。它是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先验理念有上帝、世界、灵魂三个。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
    “自在之物”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社会政治领域里的至善就是他所说的“共和国”。
    (2)认识论上的意义
    从自在之物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来看,自在之物是感性的来源、认识的界限和范导原理。
    ①“自在之物”是我们认识的来源
    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感性产生表象需要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和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反应。“自在之物”就是刺激我们的感官的那个外部对象。感觉表象虽是主观的“现象”,但没有“自在之物”的刺激,感觉无法发生,认识也无法开始。
    ②“自在之物”是我们认识的界限
    “自在之物”属于超验的彼岸世界,现象界属于此岸世界。“自在之物”作为感官的对象和理性的理念都是不可知的,它就成了我们认识的界限,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自在之物”作为不可知的对象与现象界对立,构成知识的知性范畴,既不能超越感性经验去认识自在之物,也不能超越经验去认识理性的理念,否则就会产生幻相。
    ③“自在之物”对感性和知性起着范导作用
    范导是指理性指引知性,作为规范引导。理念就是这种引导知性,从而使认识在经验领域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统一和系统化的动力和功能。理性的理念是一切知识的总体,是知识系统化的全体。知性总是不断地去追求知识的全体,因而不断地扩大知识范围,不断地使知识系统化。理性的理念作为独立存在的绝对真理,知识永远只能接近它而不能达到它。
    (3)自在之物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
    从自在之物在本体论上的意义来看,自在之物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
    ①消极意义
    “自在之物”在认识领域内的意义是消极的。它不能被认识,而只是作为认识的界限,被限制在经验现象之外。
    ②积极意义
    “自在之物”在实践领域内的意义是积极的。
    a.“自在之物”虽不可认识,却是可以思考的。它的存在也可以由对上帝的信仰来保证。自在之物从纯粹理性领域过渡到实践理性领域,由理性的理念变为伦理学的道德实体,不再受经验界的规律限制,从而享有充分的自由。
    b.他把人分成感性存在的现象的人和理性存在的本体的人。现象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可以认识的。本体的人则不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不可认识的;本体的人是意志自由的主体,是一种无条件的道德行为准则,是绝对命令;本体的人虽然不是经验世界的一部分,它却是经验世界的立法者和命令者,是道德行为永恒追求的“至善”。
    c.在纯粹理性领域中,“自在之物”是一个不能被认识、超验的、没有客观有效性的理念。在实践理性中,“自在之物”成了能作用于经验世界且命令经验世界、为经验世界立法的自由意志。道德世界的理念具有客观有效性。在思辨领域里寻求对绝对实体上帝、世界、灵魂的认识是不会成功的,但在实践领域中却可能获得成功。他的任务是限制科学,为信念留地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康德认为欧几里得几何的性质是()
    A

    后天分析判断

    B

    后天综合判断

    C

    先验分析判断

    D

    先验综合判断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的先验感性形式。

    正确答案:
    康德的先验感性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感性纯直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自身是一种感性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空间是外感觉的纯形式,是感官接触到的外在现象;时间是内感觉的纯形式,是意识直接感受的内在现象。
    (2)形而上学说明
    康德关于空间是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的“形而上学说明”,有如下理由:
    ①空间是我们关于外部事物的并列、靠近、远近等位置关系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相反;
    ②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事物存在的空间,但却不能反过来想象没有空间的事物,这表明了空间的先天性;
    ③空间关系不是概念之间的推理和概括的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全体的直观与部分的直观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空间不像概念那样把不同的对象包含其中,具有特定的外延,对空间的直观融合了无数的对象,它可以无限延伸。这四点表明:空间是感性纯直观。
    ⑤时间的单向度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想象经验事件的前提,这证明了时间的先天性或纯粹性。
    (3)先验说明
    康德关于时空所具有的纯形式的功能的“先验说明”的意思是,空间是几何研究的对象,空间的纯直观性质使几何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时间是代数研究的对象,时间的纯直观性质使代数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即时空纯形式使得数学所能反映的一切感性直观成为可能。
    (4)时空的具体分析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直观的形式。时空作为先验形式是感性直观,而不是知性的概念。他认为,时空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现象的存在方式。他把时空当做主观的感性纯形式,对后世的时空观有深远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论胡塞尔的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方法。

    正确答案: “现象学还原”:包括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本质还原又名本质直觉,即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认识方法。本质直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这里的事物指的是“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先验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的、客观的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这是一条通向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关于康德哲学,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康德哲学确立的经验知识基础是知性形式

    B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是为了确立先天综合判断

    C

    康德的先验哲学不是基础主义

    D

    康德哲学确立的经验知识基础是逻辑推断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主题统觉测验

    正确答案:
    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创立的投射测验。它的原理是,当一个人解释一种含糊不清的社会性情境时,就易于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特点。全套测验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构成,另有一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景物,不过每张图片中至少有一个人物在内。要求被评者根据呈现的图片中的人物和背景,用自己的理由编造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然后由测试者根据默里提出的基本记分原则对被评者叙述的故事进行记分和解释。由于主观性比较强,所以主题统觉测验对测验者要求较高,且结果不易解释。但与其他投射测验比较,主题统觉测验的效度得到较多证据支持,被公认为较好的临床心理诊断工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先验论谁提出来的()

    • A、欧几里得
    • B、柏拉图
    • C、亚里士多德
    • D、康德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试论康德的崇高观?


    正确答案: 1)康德继承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把崇高范畴纳入到先验论的体系中进行论述。他把美和崇高都列入审美判断的范畴,认为它们符合审美判断的几个规定。美和崇高在形式上都以快与不快的感情作为判断的宾语,都具有普遍有效性。他认为崇高与优美不同,崇高是通过感性形式在心灵中激发出来的,涉及到理性的观念,而不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这就更突出了主观对对象的情感反应,对象的形式让人见到了伟大和力量。
    2)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主要是指体积的大,比如大海。力学的崇高主要指能够引起恐怖的对象,在鉴赏过程中从人们内心激起一种不付诸实施的抵抗力量,即敬畏的感觉、望而生畏的感觉,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面对滔滔的长江,赶到了长江力量的巨大,唤起了要去抵抗的意向,但又没有付诸实施,产生一种崇高感。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赞叹黄河力量的巨大,产生要去抵抗的欲望,但又不付诸实施,从而产生崇高感,因为感叹而化解了抵抗的欲望。当人们确信自己处在安全地带时,在精神上就会产生优越感,认为自己在精神上的抵抗力量超越了对象,从而进入审美状态,产生崇高感。
    康德对崇高的研究继承了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对谢林、席勒、黑格尔和叔本华等人的研究产生影响。

  • 第15题:

    试论胡塞尔的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方法。


    正确答案:“现象学还原”:包括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本质还原又名本质直觉,即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认识方法。本质直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这里的事物指的是“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先验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的、客观的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这是一条通向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

  • 第16题:

    康德把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称为()。

    • A、先验论
    • B、知性纯概念
    • C、先验分析论
    • D、理性概念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问答题
    试论康德的先验统觉。

    正确答案:
    (1)概述
    ①“先验统觉”是把概念和直观结合为知识的能力。他认为,“先验统觉”是一个能动的思维主体;
    ②统觉不同于直观,因为直观是接受性的,“先验统觉”是自发的活动,其功能是把被给予的表象杂多连接在同一个自我意识中,使它们能被结合为判断;
    ③“先验统觉”具有“我思”的形式,因此它只属于知性的功能。“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而起作用,并以综合作为它的主要功能。它自身先于范畴,并且是范畴的源泉。
    (2)功能
    ①主观方面
    “先验统觉”通过把观念的杂多先天地结合在一个意识里,构成了杂多意识的统一,从而有了意识的统一,这种统一构成了认识的主观方面。
    ②客观方面
    “先验统觉”通过运用知性的先天纯形式把杂多表象统一在一个概念里,使其具有科学认识所需的普遍必然性,从而构成了认识对象的统一,这种统一构成了认识的客观方面。
    ③主客观的统一
    他认为自我意识的统一是先天的,是我们拥有关于统一的自然界的知识的必要条件。认识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由于“先验统觉”的作用统一在同一个意识里。先验统觉自身不能被规定,它使知觉的综合达到统一性,使认识成为可能。他把统觉原理称为“在人类知识中最高的原理”。
    (3)具体分析
    ①康德认为科学知识所必须具有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理智。知识是感性的杂多与知性的先天概念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必然可能性根据就是“先验统觉”。这种知识所需要的综合的能力必然要有一个不变的自我为前提。因此,“先验统觉”是一切综合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②“先验统觉”是认识表象观念里的意识的同一性的前提。意识的同一性,不仅是我们在认识对象时所必需的条件,还是一切直观之所以成为对象的条件。没有意识的同一性,杂多就不能结合在一个意识里,就不可能有知识。所以,知性的可能性依赖于意识的同一性。
    ③“先验统觉”通过把头脑中先天固有的认识形式主动加在所要认识的表象上,把秩序和规则带入现象,使其成为经验的对象。没有“先验统觉”,感觉材料就是杂乱无章的,就不可能产生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④他认为感性认识就是先天直观形式与后天的感觉经验材料相结合的产物。感觉经验虽是我们认识的基础,但它是消极的、无普遍必然性,要构成感性认识,必须用先天感性直观形式对感性质料进行整理。我们对感性杂多进行综合统一,就必须依赖于“先验统觉”,否则就不能将其构成一个统一的意识。
    ⑤他认为知性通过概念和判断将感性的杂多综合统一成为知识,知性能将感性的杂多综合统一构成知识在于范畴。由于范畴把人类先天的认识形式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带给了感性杂多,我们的知识才具有普遍必然性。意识的综合统一性就构成了一切知识的客观性的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多选题
    纵观康德的“三大批判”,下面说法符合康德观点的是?()
    A

    在知识问题上,康德关心的是知识和知识对象的先验条件。

    B

    在伦理问题上,探讨的是道德准则的先验性

    C

    在审美判断上,强调了美感的先验性。

    D

    在判断力批判上,建立了近代最完善的先验美学体系。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康德认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判断是()。
    A

    先验分析判断

    B

    后天分析判断

    C

    先验综合判断

    D

    后天综合判断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主题统觉测验原理的基本假设以及分析。

    正确答案: 1)主题统觉测验原理与分析:
    主题统觉测验的基本假设是,个人面对图画情境所编造的故事与其生活经验,特别是心理深层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主题统觉测验分析:
    故事的主角身份,主角行为倾向,主角的环境力量,结局,主题,趣味和情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论康德的崇高观?

    正确答案: 1)康德继承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把崇高范畴纳入到先验论的体系中进行论述。他把美和崇高都列入审美判断的范畴,认为它们符合审美判断的几个规定。美和崇高在形式上都以快与不快的感情作为判断的宾语,都具有普遍有效性。他认为崇高与优美不同,崇高是通过感性形式在心灵中激发出来的,涉及到理性的观念,而不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这就更突出了主观对对象的情感反应,对象的形式让人见到了伟大和力量。
    2)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主要是指体积的大,比如大海。力学的崇高主要指能够引起恐怖的对象,在鉴赏过程中从人们内心激起一种不付诸实施的抵抗力量,即敬畏的感觉、望而生畏的感觉,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面对滔滔的长江,赶到了长江力量的巨大,唤起了要去抵抗的意向,但又没有付诸实施,产生一种崇高感。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赞叹黄河力量的巨大,产生要去抵抗的欲望,但又不付诸实施,从而产生崇高感,因为感叹而化解了抵抗的欲望。当人们确信自己处在安全地带时,在精神上就会产生优越感,认为自己在精神上的抵抗力量超越了对象,从而进入审美状态,产生崇高感。
    康德对崇高的研究继承了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对谢林、席勒、黑格尔和叔本华等人的研究产生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教育思想家中,将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上的是()
    A

    杜威

    B

    裴斯泰洛齐

    C

    赫尔巴特

    D

    康德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先验和超验这对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康德

    B

    洛克

    C

    哥白尼

    D

    卢梭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面孔失认症和统觉失认症.视觉失认症在对物体的识别方面都有缺陷,所以说面孔失认症就是统觉失认症。上述观念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正确统觉失认症的主要特征是患者视力没有缺陷,但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特征,不能知觉事物的全部属性,因而无法辨认看到的物体。然而,如果让他们触摸一个视觉上不认识的物体,他们常常能马上说出物体的名字,这说明患者的理解能力没有问题,而面孔失认症是患者识别面孔的能力丧失,换句话说患者知道自己在看一张面孔但无法说出这是谁的面孔。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