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评述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

题目
问答题
试评述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试评述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是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粱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 第2题:

    试评述国际电视在国际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国际电视的兴起,一方面为国际新闻和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样式,进一步增进了各国间的信息和文化交流。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传统文化,都能通过国际电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各国人民面前,从而有助于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另一方面,在国际电视发展过程中也始终贯穿着矛盾与斗争,存在着种种负面影响。因为各种国际电视台都在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伦理标准取舍信息、编制节目,以此来吸引和影响异国他族的观众。这就必然造成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磨擦、较量和冲突。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国际电视,凭借其物质技术优势,正如天马行空般地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展渗透。它们在政治上总是为霸权主义和侵略扩张鸣锣开道,在思想文化上一贯宣扬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给对象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挑战和威胁。面对西方电视的这种负面影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奋起抵制。

  • 第3题: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颇大,以儒家思想为体,兵家思想为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 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正确答案:D

  • 第6题:

    问答题
    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正确答案: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1)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3)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评述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正确答案: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评述国际电视在国际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国际电视的兴起,一方面为国际新闻和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样式,进一步增进了各国间的信息和文化交流。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传统文化,都能通过国际电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各国人民面前,从而有助于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另一方面,在国际电视发展过程中也始终贯穿着矛盾与斗争,存在着种种负面影响。因为各种国际电视台都在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伦理标准取舍信息、编制节目,以此来吸引和影响异国他族的观众。这就必然造成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磨擦、较量和冲突。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国际电视,凭借其物质技术优势,正如天马行空般地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展渗透。它们在政治上总是为霸权主义和侵略扩张鸣锣开道,在思想文化上一贯宣扬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给对象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挑战和威胁。面对西方电视的这种负面影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奋起抵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

    正确答案: 首先,朱熹的有关教育目的{明人伦}的论述,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人伦表现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就是要体认天理,复尽天理。这样,他就把封建伦理道德绝对化、永恒化。教育就是在于促进人们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天理”的标准。
    其次,朱熹从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朱熹认为,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地。“性即理”也,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人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是纯然至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即存善弃恶。通过教育,修心养性,使人心服从于道心,就等于天理战胜了人欲,这个过程就是“明人论”的过程。
    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用“天理”证明封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将其绝对化,将中国古代道德领域中的禁欲主义传统发展到了极致,给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制度披上了神圣的理论外衣,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挥重大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就把文字视为神圣,将它逐渐升华为精神性极强的书法艺术。此种精神主要来源于儒道两家。儒崇尚礼乐,礼正形,乐正心。他们把艺术美看作是善的最完美最集中的体现,以通过这种与善联系的美对人心进行感化。他们将严格修业作为首义,施行模式化探究“道”,从而使人具有规范性,使得严正、典雅的风格始终成为中国书法的正统。各种书体无不带有规范化的性格,讲究内在的美,从而体现人的美。古代书法教育,强调临摹,而且是忠实的临,不允许有自我主张,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书法的类型化、定型化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变革是缓慢的。在儒家看来,人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有所变化。在中国古代书论中,提到了书法要达到的目标:“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净”,从而书写者“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所以首先要求学书者必先修身,“心正”后才能“笔正”。“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一关头,品高者,一点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指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恭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这种要求人格的完善,将艺术实际放在第二位的思想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对人的要求为中和,所以对书法的要求是“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将书法限定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这已超出了原则与规范,实际上是对书法这一不断运动变化着的艺术带上了一个枷锁,什么都“不欲”,那只有横平竖直,四平八稳。这种理论在中国一些书论中比比皆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书法家们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新书体的创造。并且形成了评字先看人的恶习:地位高、有权势、名家、名人的字必定是好的,“因人废字”的“传统”至今不绝。请看,在宫殿、庙宇中,不都是那些被视为正统的书体吗?而真正的书法大师,如怀素、邓石如,则多出于释道平民。所以,艺术家首先应遵守艺术的规范,才能正常发展,一旦它被套上某种枷锁,便走进了死胡同。馆阁体的出现就是儒家思想在书法上所表现出的极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儒家思想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主张清静多寿;重视伦理教化;重文轻武、贵和不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

    正确答案: 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他想以政治的手段,借着国家的力量,推行其教育主张:第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综合了先秦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尤其折中调和了孟荀的善性、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基于此,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的首要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董仲舒看来无非“三纲五常”。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他从五伦中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称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此,三纲五常遂成为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公式。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董仲舒提出了四点:一是“正我”,二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三是“必仁且智”。董仲舒从他的教学目的出发,主张以“六经”为教材。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这些都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但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 B、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 C、它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 D、传统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否定
    • B、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 C、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继承
    • D、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


    正确答案: 首先,朱熹的有关教育目的{明人伦}的论述,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人伦表现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就是要体认天理,复尽天理。这样,他就把封建伦理道德绝对化、永恒化。教育就是在于促进人们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天理”的标准。
    其次,朱熹从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朱熹认为,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地。“性即理”也,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人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是纯然至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即存善弃恶。通过教育,修心养性,使人心服从于道心,就等于天理战胜了人欲,这个过程就是“明人论”的过程。
    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用“天理”证明封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将其绝对化,将中国古代道德领域中的禁欲主义传统发展到了极致,给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制度披上了神圣的理论外衣,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挥重大作用。

  • 第16题:

    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


    正确答案: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他想以政治的手段,借着国家的力量,推行其教育主张:第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综合了先秦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尤其折中调和了孟荀的善性、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基于此,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的首要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董仲舒看来无非“三纲五常”。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他从五伦中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称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此,三纲五常遂成为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公式。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董仲舒提出了四点:一是“正我”,二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三是“必仁且智”。董仲舒从他的教学目的出发,主张以“六经”为教材。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这些都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但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

  • 第17题:

    试评述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正确答案: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 第18题:

    问答题
    儒家思想流派(2000多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

    正确答案: 1、孔子学说(春秋末期)[熟悉]
    有关典籍:《论语》、《易传》、《仪礼》、《礼记》、《春秋左传》
    (1)“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统治。
    (2)“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功用是“整民”,“政之舆”。
    (3)认知观:“学而知之”,“学而时习之”;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修身观:“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了解]
    (1)[熟悉]战国孟子
    “仁政”把孔子这一学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以德行仁”“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
    修身名言“三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苦劳饿空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熟悉]汉代董仲舒“谶纬说”将谶语与经学说结合,天人感应;神化;
    (3)宋明理(心)学]
    两宋周敦颐、程颐与程颢、张载、朱熹(理或道学)
    周、程、朱主张宇宙本原是天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张主张气为宇宙本源(唯物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代王阳明(心学)
    “心即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宋明理学融儒、释、道为一体
    (4)[熟悉]现代新儒学[掌握]20世纪20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
    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借助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所构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1)对财富减少的原因的认识他认为应从本质上也就是从生产过程来分析财富减少的原因。他指出法国财富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收益的减少。他认为土地收益会下降的原因:A.消费不足。B.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
    (2)对财富的看法他批判了重商主义把财富等同于货币的观点,提出了他对财富的看法:A.农产品是真正的财富,农业是财富的源泉。B.财富是一切用于消费的东西。他是从物质即使用价值来观察财富的。他的财富观是和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只承认衣食等物品是财富,货币不是财富,货币的数量与一国的富裕无关。他认为增加财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正确答案: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
    2.冲破天命鬼神的迷信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
    3.“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
    4.“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
    5.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
    6.“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体现了高超的处世方法和领导艺术;
    7.儒家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迪意义;
    8.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融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进行“古为今用”?

    正确答案: (1)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
    (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3)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教育思想的根本是(    )
    A

    智育

    B

    美育

    C

    道德教育

    D

    体育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B

    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C

    它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

    传统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