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题目
问答题
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是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它是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2)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①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中扮演着主动谋取潜在制度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改革之初推行的行政性放权战略,使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获得了实现地方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价格的逐步放开及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源直接进入市场,使地方政府有可能凭借经济实力争夺稀缺资源。财政包干体制不仅仅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且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竞争方式,即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地方政府官员具有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特征,即他们具有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敏锐发现潜在制度收益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政治上冒风险的能力去率先捕捉潜在制度收益,并通过较其他地方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获得更好的政治升迁机会。
②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
地方政府作为纵向制度安排的行政代理人,既有动机又有能力为谋求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而与权力中心讨价还价。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竞争可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a.地方政府直接从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方案中获得试点权;b.地方政府通过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向权力中心传递反映本地利益的制度创新需求,并力图使这一需求转变为权力中心的正式制度供给方案,从而直接获得制度创新优先权;c.改革方案一旦形成后,地方政府为获得含有垄断租金的改革试点权而展开竞争;d.没有获得进入权的地方政府会通过“变通”的方式,以能否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的标准来理解和实施权力中心的改革方案,使实际的制度安排或多或少偏离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从而变相获得进入权力;e.采取先斩后奏、暗中模仿试点单位的做法或另辟蹊径等途径突破进入壁垒,如在权力中心既没有明确授权也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从事自发的制度创新,获取潜在制度净收益。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相关问题
  • 第1题: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正确答案: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 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 第2题: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正确答案: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 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 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 第3题:

    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 A、强制性制度变迁
    • B、诱致性制度变迁
    • C、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正确答案:C

  • 第4题:

    阐述我国当前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并就我国面临的困难与优势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是:⑴速度日趋加快;⑵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⑶有计划性;⑷相关性日趋增强;⑸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我国的社会变迁属于“迟发展效应”,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特殊的制约因素。
    其主要表现在:⑴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不同,迟发展国家必需在发达国家支配的世界体系中求得发展;⑵迟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起步时就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难题;⑶迟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多半是一个“他化”的过程,因而容易造成政治和文化上的依附;⑷迟发展国家必需花费大量精力来协调利益群体的矛盾,有时甚至感到无所适从;⑸迟发展国家在消费方面容易出现“消费早熟”的现象;⑹迟发展国家往往肩负着外债和人口的重负;⑺迟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往往重考试而牺牲了真正的教育;⑻迟发展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膨胀和乡村的贫困化并存。
    当然,我国这种迟发展效应也有自身的优势,对我们的启示是:⑴迟发展国家无需重复实验过程来发明所有的技术,这样起点高,也可节省时间和精力;⑵迟发展国家可以站在人们对社会发展现有的认识高度,通过制订计划来指导社会有序发展;⑶迟发展国家可以从早发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结构失调、社会两极分化等问题中吸取一些教训,以避免失误。

  • 第5题:

    问答题
    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斯悖论。

    正确答案: 政府在界定与保护产权的过程中立场并非始终是中立的,它通常会追求双重目标,即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团的垄断租金最大化。在最大化垄断租金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就存在着持久的矛盾。所谓诺斯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在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的条件下,解开诺斯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自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即在微观主体之间的自愿契约与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既能满足个体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寻求最大化利益的要求,又可通过在与权力中心的谈判与交易中形成的均势来实现国家的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制度变迁方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随着放权让利该股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总结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是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正确答案: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二,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越来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越来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越来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并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

    正确答案: 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
    1、 资本积累功能
    通过金融市场的介入,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使社会资金流成为可能。
    金融市场创造了多样的金融工具并赋予金融资产以流动性,法规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使资金的需求者方便经济的获得资金,使资金的供应者获得满意的投融资渠道。因而,借助于金融市场,可达到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化的目的。
    2、 资源配置功能
    在金融市场上,随着金融工具的流动,相应的发生了价值和财富的再分配。金融是物资的先导,随着金融资产的流动,带动了社会物质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将社会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
    3、 调节经济的功能
    在经济结构方面,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投融资方向的选择,其结果必然发生优胜劣汰的效应,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离不开金融市场。
    4、 反映经济的功能
    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它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还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动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正确答案: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在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内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
    (3)尽管潜在制度收益的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变革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的制度收益大于其成本时,实际的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由于权力中心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是有差异的,因此,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体的制度创新中的利益摩擦是难以避免的。
    (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如类似于优先权的改革试点权等,下级政府或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以减少新规则实施中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正确答案: 当建立在排他性产权基础上的微观主体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时,我国的制度变迁方式就由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方向转变,即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正确答案: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 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 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

    正确答案:
    (1)“诺思悖论”的含义
    “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政府在界定与保护产权的过程中立场并非始终是中立的,它通常会追求双重目标,即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团的垄断租金最大化。
    (2)“诺思悖论”的突破口
    在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的条件下,解开“诺思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即在微观主体之间的自愿契约与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既能满足个体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寻求最大化利益的要求,又可通过在与权力中心的谈判与交易中形成的均势来实现国家的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制度变迁方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3)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诺思悖论”的化解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提高所引起的谈判力量的变化导致了重建新的政治、经济合约的努力。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正确答案: 随着放权让利该股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总结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是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地方政府在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特殊功能):
    1.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中扮演着主动谋取潜在制度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
    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后,地方政府的预算规模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财政收入规模;而是中央和地方分享财政收入的比例。分享比例经过谈判已预先确定,且五年不变,所以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预算规模直接与本地社会总产出正相关。
    财政包干制不仅仅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且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竞争方式,即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我们把处在转型期的地方政府官员成为政治企业家,即他们具有政治家与企业家的双重功能。地方政府官员作为权力中心的行政代理人按照等级规则行为,但是他们通过谋求经济上的发展来达到政治家的目的,即职务升迁。
    2.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地方政府作为纵向制度安排的行政代理人,既有动机又有能力为谋求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而与权力中心讨价还价。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竞争可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一是直接从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方案中获得试点权;二是通过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向权力中心传递反映本地利益的制度创新需求,从而获得制度创新的优先权;三是改革方案一旦形成后,地方政府为获得含有垄断租金的改革试点权而展开竞争;四是没有获得进入权的地方政府会通过变通的方式,以能否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的标准理解和实施改革方案,从而变相获得进入权力;五是采取先斩后奏、暗中模仿试点单位的做法或另辟蹊径等途径突破进入壁垒。

  • 第14题:

    利益机制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利益冲突是诱发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最直接动因。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在西方社会体系变迁中()。

    • A、技术变迁先于制度变迁
    • B、器物变迁先于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
    • C、制度变迁先于技术变迁
    • D、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同步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
    • B、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模由上级政府批准
    • C、地方政府举债要遵循市场化原则
    • D、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进程及今后的展望。

    正确答案: 总体思路:
    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主要进程:
    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1997年6月,放开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3月,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
    2004昕10月,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
    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正式运行。
    今后展望:
    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将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最终建立一套完善的、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确定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抗日战争历史进程的阐述。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阐述我国当前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并就我国面临的困难与优势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是:
    ⑴速度日趋加快;
    ⑵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⑶有计划性;
    ⑷相关性日趋增强;
    ⑸社会问题越来越多。
    我国的社会变迁属于“迟发展效应”,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特殊的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⑴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不同,迟发展国家必需在发达国家支配的世界体系中求得发展;
    ⑵迟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起步时就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难题;
    ⑶迟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多半是一个“他化”的过程,因而容易造成政治和文化上的依附;
    ⑷迟发展国家必需花费大量精力来协调利益群体的矛盾,有时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⑸迟发展国家在消费方面容易出现“消费早熟”的现象;
    ⑹迟发展国家往往肩负着外债和人口的重负;
    ⑺迟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往往重考试而牺牲了真正的教育;
    ⑻迟发展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膨胀和乡村的贫困化并存。
    当然,我国这种迟发展效应也有自身的优势,对我们的启示是:
    ⑴迟发展国家无需重复实验过程来发明所有的技术,这样起点高,也可节省时间和精力;
    ⑵迟发展国家可以站在人们对社会发展现有的认识高度,通过制订计划来指导社会有序发展;
    ⑶迟发展国家可以从早发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结构失调、社会两极分化等问题中吸取一些教训,以避免失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阐述:在软交换体系中,软交换的核心控制设备的主要功能。

    正确答案: 软交换体系中,软交换控制设备是其中的核心设备,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软交换控制设备可以提供所有PSTN基本呼叫业务及其补充业务、点到点的多媒体业务,还可以通过与业务层设备SCP、应用服务器的协作,向用户提供传统智能业务、IP增值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增值业务及新型智能业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阐述传统基金模式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缺损;
    (2)就业与保障的高度重合.
    一是指整个保障制度的运转,是以保障就业为前提和起点的,
    二是指就业与享受各种社会保障的紧密相关性;
    (3)社会保障企业化;
    (4)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严重依附性;
    (5)社会保障基本上表现为单纯的国家保障;
    (6)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
    (7)社会保障实施的非货币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利益机制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利益冲突是诱发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最直接动因。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要从制度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正确答案: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之争,是20世纪全球范围内重大的思想交锋之一。但不论争论双方多么的固执,他们大多承认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政府在制度形成与供给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第一,只有在制度安排及其变迁使得生产性努力有利可图时,经济增长才会出现;第二,在制度安排中最重要的是财产权的界定,一个社会的制度是否有效,关键看财产权的排他性与财产的自由交易是否得到了充分而有效的保护;第三.由于承担财产权利保护的主要是国家(政府),故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巨大,难以替代,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但与此同时,国家也是人为造成经济衰退的根源。这被称为“政府悖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