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什么是音高听觉理论?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音高听觉理论?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什么是音高听觉理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音高听觉理论?


    正确答案: 听觉理论有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频率理论有电话论和神经齐射论。费尔德提出了电话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工作的,振动的数量和声音的原有频率相对应。韦弗儿提出了神经齐射说,认为当声波频率在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相对应,当声波频率过高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位置理论有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共鸣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短纤维对高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长纤维对低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冯·贝克亚西提出了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幅也随着逐渐提高直到最大值,然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

  • 第2题:

    低幼儿童在音高歌唱方面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12个月-18个月婴儿在歌唱时,其音高是模糊不清的;
    19个月开始出现分离的音高,主要是二度音程与小三度音程的清晰;
    17个月-23个月半数以上的清晰音高还是二度音程,但音程的跨度随年龄增大在增大;
    到二岁半左右,四度、五度音程已经出现,但大二度与小三度仍是能清晰歌唱的主要音程。

  • 第3题:

    为什么决定声调调值的是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


    正确答案:1、调什指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的实际情况声调主要是由音高构成的,但决定调值的或调值所反映的是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
    2、同一个声调,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说出的的绝对音高就不一样,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说出来的音高也不一样,但只要是音高变化形式的幅度,也就是相对音高基本一致,听上去就是一个声调

  • 第4题:

    问答题
    低幼儿童在音高歌唱方面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12个月-18个月婴儿在歌唱时,其音高是模糊不清的;
    19个月开始出现分离的音高,主要是二度音程与小三度音程的清晰;
    17个月-23个月半数以上的清晰音高还是二度音程,但音程的跨度随年龄增大在增大;
    到二岁半左右,四度、五度音程已经出现,但大二度与小三度仍是能清晰歌唱的主要音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为什么对语言说来说,重要的,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是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

    正确答案: 这是因为,以音高为例,在读诗这个字时,妇女和儿童的绝对音高比成年男子高,但只要相对是高而平的调子,就不会使人听成‘实史式“,读同一个字时,同一个人提高噪门或压低嗓门绝对音高不同但相对音高没变别人也不会听错音强音长也是如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音节的音高变化在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1、在一些语言里,音节的音高可以区别不同的词义或语素义在这些语言里,每个音节单说时都有固定的音高形式,音节音高形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如汉语普通话中:锅过、国、果 ,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其不同的意义完全是由音节的音高形式来区别的
    2、这种音节所具有的能区别词义或语素义的音高变化叫做声调,有声调的语言叫声调语言,如汉藏语系中的汉语藏语苗语等在另一些语言里,音节虽然也可以有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但这种变化枳能改变语气,而不能区别不同的词义或语素义如英语RED这个音节,音高上升表疑问,下降表陈述,但红的这个词义都不会改变这种没有声调的语言叫非声调语言印欧语系的语言一般都是非声调语言,如英语、法语、俄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低幼儿童在音高辨别方面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3-4岁能辨别八度及八度以上距离的音是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的;4-5岁能辨别五度及五度以上的音是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的,能从前奏中辨别熟悉的歌曲;5-6岁能辨别三度距离的音是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的,另外已经能够从前奏、间奏中轻松地辨别熟悉的歌曲。7-8岁儿童在实验情境下已经能够辨别全音、半音、四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辨音功能在这时期已经成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在语调音高形式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在非声调语言里,音节没有固定的与词义相关的声调,允许以一个音节内部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升降变化来构成语调,表达各种语气意义比如英语HERE可以读成升调,也可以读降调
    2、在声调语言里,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与词义相关的声调,音节内部的音高升降变化已经担负了区别词义的功能,因而不允许再利用这种升降变化来构成语调,表达语气意义,否则就会引起词义的改变如硬套英语语调的读法,处在句末的八在陈述句中就会读成爸,在疑问句中就会读的拔
    3、实验证明汉语北京话语调的音高形式和英语语调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别,北京话语调的高低升降主要是各音节调域整体板几压低的变化,句子中各音节的调域依次压低抬高,就形成了北京话语调中的低调高调语调是通过音节之间调域的高低对比来表现的,因而不管这种高低变化有多大,音节内部的声调都能保持各自的区别特征,而不会引起词义的改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语言中重要的、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是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

    正确答案: 由于说话者的性别、年龄、所处的语境等具体因素的影响会使我们在语音的高低、强弱和长短方面形成一定的差异,因而也就不可能为语音规定一个绝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作为惟一的标准。事实上,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就可以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从而满足我们的需要。如在发汉语普通话中阴平调时,男子和妇女,老人和小孩的绝对音高是不一样的,但只要相对是一个高而平的调子,就不会使人听成其他的调子。语音中的音强音长也是如此。因此,对语言来说.重要的、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是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是声音高低、强弱、长短变化之间的对比,而不是绝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在所有弦乐器当中唯一的演奏音高与实际音高不同的乐器为何?

    正确答案: 在所有弦乐器当中唯一的演奏音高与实际音高不同的乐器为低音大提琴,它的实际音高比记谱音高低八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标准音高呢

    正确答案: 伦敦国际会议(1939)决定“标准A”音高为440,现今国际上普遍使用此规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声音高低经验获得机制。

    正确答案: (1)幼儿通过对空间高低的探究来知觉声音的高低。
    (2)幼儿通过教师手势的提示来理解声音的上与下。
    (3)用嗓音模拟生活环境中的高低声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低幼儿童在音高辨别方面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3-4岁能辨别八度及八度以上距离的音是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的;
    4-5岁能辨别五度及五度以上的音是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的,能从前奏中辨别熟悉的歌曲;
    5-6岁能辨别三度距离的音是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的,另外已经能够从前奏、间奏中轻松地辨别熟悉的歌曲。
    7-8岁儿童在实验情境下已经能够辨别全音、半音、四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辨音功能在这时期已经成熟。

  • 第14题:

    听觉理论有().

    • A、空间频率理论
    • B、位置理论
    • C、行波学说
    • D、共振假说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乐音体系中的等音是()。

    • A、音高同、名称异
    • B、音高名称相同
    • C、音高名称不同
    • D、音高异、名称同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判断题
    声调的音高有时是相对音高,有时则是绝对音高。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什么是音高听觉理论?

    正确答案: 听觉理论有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频率理论有电话论和神经齐射论。费尔德提出了电话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工作的,振动的数量和声音的原有频率相对应。韦弗儿提出了神经齐射说,认为当声波频率在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相对应,当声波频率过高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位置理论有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共鸣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短纤维对高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长纤维对低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冯·贝克亚西提出了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幅也随着逐渐提高直到最大值,然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听觉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指向分辨大跨度音高目标的歌曲所具有的特点与开始学习这类歌曲时所用的方式是什么?

    正确答案: 特点:是歌词主题一定是描绘一事或一物,这事与物在空间的高低状态上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开始方式:从幼儿探究歌词所描绘的事物的空间状态开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听觉理论有().
    A

    空间频率理论

    B

    位置理论

    C

    行波学说

    D

    共振假说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音高变化在语言中有重要作用在汉语等声调 语言中,音节内的音高变化可以构成区别意义的声调句子的语调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而任何语言的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都是音高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决定声调调值的是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

    正确答案: 1、调什指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的实际情况声调主要是由音高构成的,但决定调值的或调值所反映的是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
    2、同一个声调,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说出的的绝对音高就不一样,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说出来的音高也不一样,但只要是音高变化形式的幅度,也就是相对音高基本一致,听上去就是一个声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音高和强度的关系。

    正确答案: 心理上的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当强度改变时,各频率的音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于低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对于高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升高,对于中等频率的声音来说,两种影响都有轻微程度的表现。例如2000赫的声音,当强度初增加时,音高略有升高,但强度再增加时,其音高略微降低了。音高随强度改变的曲线叫等高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音高和强度的关系。

    正确答案: 心理上的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当强度改变时,各频率的音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于低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对于高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升高,对于中等频率的声音来说,两种影响都有轻微程度的表现。例如2000赫的声音,当强度初增加时,音高略有升高,但强度再增加时,其音高略微降低了。音高随强度改变的曲线叫等高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