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元杂剧的形式体制特点是怎样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正确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 第2题:

    元杂剧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特点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结构。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现代戏的一幕。一个剧本一般是四折带一个“楔子”,个别为一本五折,或一本六折。折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也是音乐的组织单位,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是一场,也可以是多场。楔子相当于过场戏,只有一、两支曲子。楔子或在剧本的开头,或在折与折之间。有的剧本无楔子,个别的也可以包含两个楔子。每折戏都包含唱、白、科三项内容。每本杂剧的末尾还有“题目”“正名”,或两句,或四句,总括全剧内容;剧本以正名的末后一句为剧本的全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是:“秉鉴持衡廉访使,感天动地窦娥冤”。后一句就是此剧的全称。
    二、音乐。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套曲子。除楔子外,每折不得少于三支曲子。每折最末的曲子,照例用“煞”或“尾”作为这套乐曲的结尾。元杂剧的宫调通常用北九宫。一般来说,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南吕宫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同一折中的若干支曲牌,其排列顺序有一定习惯。同一折的曲词都押同一类韵,不另换韵,差不多句句都押韵,以北方音韵为准,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个别剧本还有“借宫”的,但这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乱借。
    三、宾白。元杂剧以唱歌为主,以说白为辅,故称说白为“宾白”,简称为“白”。唱,一般用于抒情;白,一般用于叙事。说白有下列几种形式:对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剧中人物的自言自语。独白又分为:旁白——又叫“打背供”、“背白”,假设同台演员听不见,专对观众说话;定场白——角色第一次上场时的自我介绍;带白——剧本上写作“带云”,是唱中间插入说白。
    四、科。剧本中的舞台提示,大概包括三方面:动作表演的提示,如“打科”、“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表情提示,如“做悲科”、“做疑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舞台效果的提示,如“内做风科”、“雁叫科”就属于这类提示。
    五、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四大类:末、旦、净、杂。旦,扮剧中的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此外还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小旦、搽旦、花旦、色旦等名目。末,扮演剧中的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等名目。净,以扮演刚强拧猛的人物为主,多饰男角;此外还有副净、二净等名目。杂,扮演不属于上三类的各种人物,根据扮演人物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孤(官员)、孛老(老头子)、卜儿(老妇)、俫儿(小孩)、邦老(强盗)、细酸(书生)、曳剌(la)(番兵)、祗从(侍从人员),等等。在元杂剧中,主唱的一般只有正旦、正末,其他角色一般只有道白。

  • 第3题:

    元杂剧与南戏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1)南戏视剧情需要而定长短,便于自由地表现复杂、完整的故事情节,篇幅则较一本四折的杂剧长
    2)南戏在正戏前,由副末报告剧情概况,即“开场”。杂剧的题目正名则在剧本的末尾
    3)南戏有对唱、轮唱等多种形式,杂剧只由主角一唱到底
    4)南戏用南方的曲调、语言,用韵自由,而杂剧一折一宫调,一韵到底
    5)南曲流利婉转,伴奏以鼓板为主,北曲慷慨高亢,音节紧奏,北曲以弦索为主
    6)南戏演员动作为“介”,杂剧谓“科”

  • 第4题:

    简述当代音乐史学者田青是怎样给元杂剧的内容进行分类的?


    正确答案:(1)表现了社会的生活图景,从各个侧面展现了人民的苦难、痛苦、反抗,表达了人民的期望与理想,如《窦娥冤》、《救风尘》。
    (2)以公案剧的形式描写了黑暗统治下的人民苦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无耻,并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如《魔合罗》等。
    (3)以民间传说和神话为题材,用浪漫主义手法曲折地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人民对真、善、美的赞扬,对伪、恶、丑的抨击,如《张羽煮海》。
    (4)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并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如《秋胡戏妻》、《李逵负荆》等。

  • 第5题: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正确答案:1.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杂四类。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5.剧本由曲词、宾白和科范三者组成。曲词是主体,有旦本、末本之别。

  • 第6题:

    元杂剧剧本体制()为一楔子。


    正确答案:四折

  • 第7题:

    问答题
    元杂剧的形式体制特点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1)一般为“一本四折”。“折”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单元。四折成为一本。许多剧本还有楔子。
    (2)剧本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3)角色分末、旦、净三类。
    “一角众脚”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元杂剧的文体特征(元杂剧在体制上的特色)

    正确答案: 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

    正确答案: 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言语,简称“白”)、科范(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简称“科”)三部分组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正确答案: 1.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杂四类。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5.剧本由曲词、宾白和科范三者组成。曲词是主体,有旦本、末本之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元杂剧的体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形式
    2.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
    3.曲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的剧本形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元杂剧是怎样形成的?

    正确答案: 元杂剧是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它是在综合和继承前代文艺形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型文艺样式。它并不是某一个作家发明的。中国戏曲,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宋杂剧、金院本较之唐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杂剧不仅能演出《相如文君》、《王宗道休妻》、《李勉负心》、《崔智韬艾虎儿》这类具有曲折故事的戏剧,而且还能演出《目连救母》这样的连台本戏。为了适应当时的剧场情况,它还有一套演出的体制:先演一段寻常熟事,称之为“艳段”,相当后来的“闹台锣鼓”或“等客戏”。而后才是正杂剧,分两段;最后是“杂扮”,以调笑滑稽为主,相当于后代的“余兴”。艳段、杂扮是即兴表演的小玩意儿,不能代表宋杂剧的艺术水平;能代表宋杂剧的正是杂剧。因此在严肃场合演出时,可以无艳段,也可以无杂扮,而不可能无正杂剧。从《武林旧事》所载二百八十个“宫本杂剧看数”剧目来看,当时的戏剧常借用大曲的音乐,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带有音乐标记的剧目,如《崔护六么》、《莺莺六么》、《裴少俊伊州》、《郑生遇龙女薄媚》等等。到了金代,宋杂剧更名为金院本,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这首先反映在剧目上。《辍耕录》著录的金院本目就有六百九十四种,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从可考知内容的剧目来看,剧本题材十分丰富,剧情也十分曲折,其中许多剧目都为元杂剧所继承和改编。值得重视的是,带大曲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减少,不带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增加,少数剧目还有采用诸宫调音乐的标记,这些都说明金院本的戏剧音乐,较之宋杂剧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而且为元杂剧的音乐构成作了有益的摸索。元杂剧普遍仿效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显然是金院本戏剧音乐的发展。从戏剧行当来说,据《梦粱录》、《武林旧事》、《辍耕录》、《正音谱》、《笔花集》等书的记载,宋杂剧、金院本的行当远不止五种,除人们熟知的末泥、引戏、净、副末、装孤(或装旦)外,还有戏头、末色、净色、贴净、装外、正末、靓、狙、捷讥、鸨、猱等名色。可以这么认为,元杂剧中的行当,在宋杂剧、金院本中都早已出现了。总之,在剧目、戏剧行当、戏剧音乐、戏剧表演等方面,元杂剧显然都受到了宋杂剧、金院本的直接影响。而元杂剧的四折,则显然是宋金正杂剧两段的扩充。他们最明显的差别,也许仅仅在这一点上:金院本只有少量剧目采用诸宫调的组曲形式,而元杂剧则全效仿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所以我们说元杂剧是在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元杂剧是怎样形成的?


    正确答案: 元杂剧是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它是在综合和继承前代文艺形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型文艺样式。它并不是某一个作家发明的。中国戏曲,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宋杂剧、金院本较之唐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杂剧不仅能演出《相如文君》、《王宗道休妻》、《李勉负心》、《崔智韬艾虎儿》这类具有曲折故事的戏剧,而且还能演出《目连救母》这样的连台本戏。为了适应当时的剧场情况,它还有一套演出的体制:先演一段寻常熟事,称之为“艳段”,相当后来的“闹台锣鼓”或“等客戏”。而后才是正杂剧,分两段;最后是“杂扮”,以调笑滑稽为主,相当于后代的“余兴”。艳段、杂扮是即兴表演的小玩意儿,不能代表宋杂剧的艺术水平;能代表宋杂剧的正是杂剧。因此在严肃场合演出时,可以无艳段,也可以无杂扮,而不可能无正杂剧。从《武林旧事》所载二百八十个“宫本杂剧看数”剧目来看,当时的戏剧常借用大曲的音乐,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带有音乐标记的剧目,如《崔护六么》、《莺莺六么》、《裴少俊伊州》、《郑生遇龙女薄媚》等等。到了金代,宋杂剧更名为金院本,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这首先反映在剧目上。《辍耕录》著录的金院本目就有六百九十四种,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从可考知内容的剧目来看,剧本题材十分丰富,剧情也十分曲折,其中许多剧目都为元杂剧所继承和改编。值得重视的是,带大曲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减少,不带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增加,少数剧目还有采用诸宫调音乐的标记,这些都说明金院本的戏剧音乐,较之宋杂剧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而且为元杂剧的音乐构成作了有益的摸索。元杂剧普遍仿效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显然是金院本戏剧音乐的发展。从戏剧行当来说,据《梦粱录》、《武林旧事》、《辍耕录》、《正音谱》、《笔花集》等书的记载,宋杂剧、金院本的行当远不止五种,除人们熟知的末泥、引戏、净、副末、装孤(或装旦)外,还有戏头、末色、净色、贴净、装外、正末、靓、狙、捷讥、鸨、猱等名色。可以这么认为,元杂剧中的行当,在宋杂剧、金院本中都早已出现了。总之,在剧目、戏剧行当、戏剧音乐、戏剧表演等方面,元杂剧显然都受到了宋杂剧、金院本的直接影响。而元杂剧的四折,则显然是宋金正杂剧两段的扩充。他们最明显的差别,也许仅仅在这一点上:金院本只有少量剧目采用诸宫调的组曲形式,而元杂剧则全效仿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所以我们说元杂剧是在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

  • 第14题:

    元杂剧的体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形式
    2.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
    3.曲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的剧本形式

  • 第15题:

    简述元杂剧的文体特征(元杂剧在体制上的特色)


    正确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 第16题:

    简述元杂剧的剧本体制。


    正确答案: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四折,就是一剧包括四套完整的曲子。每套曲由同一个宫调不同曲牌连缀而成,但需一韵到底。一个剧本运用不同的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剧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反映在剧本形式上就是四折,而每一折实际上就是与一套曲子相适应的一个较大的剧情段落。一折可以是一场也可以是几场。
    元杂剧在进行创作时,既要考虑四套曲子的安排,又要对戏剧情节进行剪裁、提炼、以达到音乐结构和戏剧结构的统一。因此,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一般都比较的严谨完整。但是,由于四套曲子固定了范围,一个戏剧故事的情节描写往往不能酣畅,戏剧冲突也不能充分展开,所以内容和形式终究存在矛盾。楔子是元杂剧中在情节结构上具有调节功能的一种场子。楔子可以放在第一折之前,用来交代故事的前因;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成为故事发展的关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楔子的出现使剧本结构在严谨中获得了某些回旋的余地。从音乐结构上看,楔子不必安排一整套曲子,只有一两支曲子,可与前一折或与后一折的曲子合在一套里。
    一人主唱,是指元杂剧中有正旦或正末一个角色完成全剧每一折歌唱的任务。这种形式与南戏各个角色均可唱歌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它的形成与元杂剧行当发展的程度、剧团的组织状况有关,特别与元杂剧继承诸宫调的说唱形式更有直接关系。一人主唱的规定,对于剧本的创作来说是有利的。它有助于集中刻画主要的人物,可以用大段唱词抒写人物激荡、复杂的思想情绪。当然,一人主唱的形式也给剧本创作带来了某些限制。很明显,它不能不可能塑造更多的主要角色,也妨碍戏剧冲突的安排。有时出现不当或当唱而不能的情况。
    元杂剧所用的北曲,根据四折一楔子的剧本体制,相应的配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俗称“四大套”,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按照一定规则联成一套曲来唱演唱,一韵到底。

  • 第17题: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是()。


    正确答案:四折一楔子

  • 第18题:

    简述元杂剧的艺术体制。


    正确答案:(1)、结构:一本四折的结构。“折”与现代戏的“幕’,大体相同。是音乐组织单位,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有时加一至二个楔子,相当于开场戏或过场戏。一个杂剧一般要在这四折戏中完成。
    (2)、曲调:用北曲,每折必须用同一宫调的曲子,少不限。
    (3)、角色:未、旦、净、杂四大类、分旦本、未本。
    (4)、剧本组成:曲词、宾白、科三大部分,限一人主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宾白。题目正名放在最后。

  • 第19题:

    问答题
    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元杂剧的体制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

    元杂剧作为尚未成熟的戏剧形态,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体制特征表现在剧本构思、音乐体制和角色与演出体制三个方面。

    B

    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剧形态,其体制更为成熟,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体制特征表现在剧本结构、音乐体制和角色与演出体制三个方面。

    C

    元杂剧作为文人传奇的戏剧形态,其体制更为成熟,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体制特征表现在剧本结构、舞台美术和角色与演出体制三个方面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正确答案: 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元杂剧与南戏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1)南戏视剧情需要而定长短,便于自由地表现复杂、完整的故事情节,篇幅则较一本四折的杂剧长
    2)南戏在正戏前,由副末报告剧情概况,即“开场”。杂剧的题目正名则在剧本的末尾
    3)南戏有对唱、轮唱等多种形式,杂剧只由主角一唱到底
    4)南戏用南方的曲调、语言,用韵自由,而杂剧一折一宫调,一韵到底
    5)南曲流利婉转,伴奏以鼓板为主,北曲慷慨高亢,音节紧奏,北曲以弦索为主
    6)南戏演员动作为“介”,杂剧谓“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王实甫《西厢记》在元杂剧体制上的创新。

    正确答案: 《西厢记》对当时的一本四折一楔子的杂剧体制,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长达五本二十折加五个楔子。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丝络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剧本也不受一入主唱到底的限制,出现几个角色分唱的形式,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性的壮举。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