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小肝癌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题目

试述小肝癌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小肝癌的病理学特点是:
(1)以膨胀性生长为主,60%小肝癌有纤维包膜形成;
(2)病灶局限,通常为单结节。肿瘤包膜浸润率约1/3,少见有大于2cm距离的侵犯;
(3)癌栓形成与卫星结节发生率低;
(4)以DNA含量2倍体为主,提示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小肝癌细胞分化较好,多为Ⅰ~Ⅱ级。
其临床意义:小肝癌经手术根治性切除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肝癌瘤体直径约3cm大小时,是生物学特性发生明显改变的重要时期,把握这一阶段的手术时机对提高肝癌的手术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多“试述小肝癌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壁胸膜的分部及其位置,肋膈隐窝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壁胸膜按其覆盖的部位可分为4部分,即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肋胸膜紧贴于胸壁内表面;纵隔胸膜被覆于纵隔的两侧;
    胸膜顶是包围肺尖的部分,向上突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最高点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炎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

  • 第2题:

    试述小肝癌的定义及主要声像特点。


    正确答案:直径小于或等于3cm的癌瘤称小肝癌。肿块多呈圆形、椭圆形或略呈分叶状,边界较清楚,轮廓线完整,多为低回声。

  • 第3题:

    试述动脉导管的生理意义及其闭锁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一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或动脉导管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胎儿时期,血液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再经脐静脉,将富氧的及含有营养的血液送入肝脏,其中大部分血液经静脉导管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小部分入肝血窦后,经肝静脉入下腔静脉。大部分含氧多的下腔静脉血汇入右心房后,直接通过卵圆孔至左心房,经左心室射出。而小部分血液自右心房入右心室,经肺动脉后小部分至肺,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至主动脉。主动脉内的血液至胎儿各脏器进行物质交换后,经脐动脉至胎盘。如动脉导管在出生后6 个月尚未闭锁,则称动脉导管未闭,可造成动、静脉血混杂,使动脉血内含氧量降低,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 第4题:

    试述管样呼吸音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支气管呼吸音,或称为管样呼吸音。常由下列因素引起:(1)肺组织实变;(2)肺内大空腔;压迫性肺不张。

  • 第5题:

    试述咽的淋巴回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环,称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咽部淋巴均流入颈深淋巴结。鼻咽部淋巴先汇入咽后淋巴结,再进入颈深上淋巴结;口咽部淋巴主要汇入下颌角淋巴结;喉咽部淋巴管穿过甲状舌骨膜,继汇入颈内静脉附近的淋巴结(中群)。若咽部的感染或肿瘤不能为内环的淋巴组织所局限,可扩散或转移至相应的外环淋巴结。

  • 第6题:

    试述膈的薄弱区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膈的各肌性部之间缺乏肌纤维,上面覆以膈上筋膜和膈胸膜,下面覆以膈下筋膜和腹膜,形成膈的薄弱区,是膈疝的好发部位。
    膈的薄弱区包括:
    ①胸肋三角:位于胸骨部和肋部之间,有腹壁上血管以及来自腹壁和肝上面的淋巴管通过。
    ②腰肋三角:位于腰部和肋部之间,底为第12肋。腰肋三角的前方与肾相邻,后方有肋膈隐窝,故肾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撕破而引起气胸。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左右主支气管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左主支气管细而长,与气管中线延长线的夹角为35度左右,走行较倾斜。右主支气管粗而短,与气管中线延长线的夹角25度左右,走行较陡直,气管隆嵴偏左侧,临床上气管内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原发性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AFP原发性肝癌的普查指标,80%肝癌AFP升高,大约一半的肝癌可测到高浓度的AFP。灵敏的AFP检测结合超声常常能发现早期肝癌。AFP浓度和肝癌大小有关,还用于肝癌的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AFP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测定可用以鉴别良性肝脏疾病,如AFP超过500ng/ml,ALT基本正常,高度提示肝癌。AFP还用于肝癌的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AFP>500ng/mL,胆红素>2mg/L提示病人存活期很短;手术后AFP>200ng/mL提示肝癌组织未完全切除或有转移。
    (2)γ-GTⅡ诊断肝癌的阳性率达90%,但特异性不高,临床上γ-GTⅡ多用于AFP阴性肝癌的辅助诊断。
    (3)肝ALP(ALPl)诊断肝癌的阳性率较高,升高最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
    (4)TPA、TPS主要用于鉴别诊断胆管癌(TPA升高)和肝细胞癌(TPA不升高)。
    (5)唾液酸和唾液酸酰基转移酶、铁蛋白广谱肿瘤标志物,常和其他标志联合应用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咽的淋巴回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环,称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咽部淋巴均流入颈深淋巴结。鼻咽部淋巴先汇入咽后淋巴结,再进入颈深上淋巴结;口咽部淋巴主要汇入下颌角淋巴结;喉咽部淋巴管穿过甲状舌骨膜,继汇入颈内静脉附近的淋巴结(中群)。若咽部的感染或肿瘤不能为内环的淋巴组织所局限,可扩散或转移至相应的外环淋巴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小肝癌的定义及主要声像特点。

    正确答案: 直径小于或等于3cm的癌瘤称小肝癌。肿块多呈圆形、椭圆形或略呈分叶状,边界较清楚,轮廓线完整,多为低回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试述血清脂肪酶(LPS)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脂肪酶是一种能水解8~18个碳的长链脂肪酸甘油酯的低专一性酶,主要由胰腺分泌,胃和小肠粘膜也有少量产生,是消化道中水解中性脂肪的重要酶,胆盐和钙能增强其活性。正常血液中,仅有很少量脂肪酶,血中脂肪酶易被肾脏清除,当胰腺分泌亢进、胰管受阻或胰腺受损伤或坏死时,脂肪酶逆流或直接释入血液,而使血中脂肪酶增加。
    临床意义:
    (1)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淀粉酶慢,阳性率不及淀粉酶高,但持续时间长,可达10~l5d。当淀粉酶恢复正常时,此酶仍很高。
    (2)约有20%慢性胰腺炎患者酶活性升高,胰腺恶性肿瘤时血清脂肪酶也常有升高。
    (3)血清脂肪酶升高还见于胆总管结石、
    总胆管癌、胆管炎、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组织坏死、胃穿孔、肠梗阻、肺脂肪栓塞、乳癌、手术或慢性肾脏病等。
    (4)应用吗啡等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的药物,也可使血清脂肪酶升高。

  • 第12题:

    试述乳房的淋巴引流方向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乳房的淋巴引流方向有6个:
    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
    ②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③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
    ④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
    ⑤内侧部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
    ⑥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可侵犯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如果淋巴回流受阻,肿瘤细胞可转移至对侧乳房或肝。

  • 第13题:

    试述“镜面舌”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镜面舌指的是舌苔全部剥落,舌面光洁如镜者。
    意义:胃气将绝,阴液枯竭。

  • 第14题:

    试述猝死型冠心病的病理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冠心病猝死主要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引起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所致。但是,这种情况是可以逆转的,因此凡冠心病者,应尽量减轻精神和体力负荷等诱发因素,并在医师监护下及时做扩冠、解痉、抗凝、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若急性发作心搏骤停,应就地施行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这对降低冠心病猝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第15题:

    试述盆筋膜间隙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盆壁筋膜与覆盖盆腔的腹膜之间,除盆脏筋膜、韧带外,脏器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还形成潜在的筋膜间隙,称为盆筋膜间隙,这些筋膜间隙有利于手术分离脏器,血、液体也易于在间隙内聚集。重要的间隙有:
    ①耻骨后隙:也称膀胱前隙,位于耻骨联合后面与膀胱下外侧面之间,正常为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占据。可利用此间隙做耻骨上切口到达膀胱,不累及腹膜。
    ②直肠周间隙:位于直肠周围,前方以直肠膀胱隔(女性为直肠阴道隔)为界,借直肠侧韧带被分为前外侧部和后部。前外侧部位于直肠壶腹下部的两侧,宽大充满脂肪组织。后部常称为直肠后隙或称为骶前间隙,为骶前筋膜与直肠筋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其下方有盆膈封闭,上方越过骶岬与腹膜后隙相延续。以往的腹膜后隙充气造影术即经尾骨旁进针,空气注入直肠后隙后上升到腹膜后隙。手术分离直肠后方时,在此间隙之间作钝性分离,可避免损伤骶前静脉丛。

  • 第16题:

    试述原发性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1)AFP原发性肝癌的普查指标,80%肝癌AFP升高,大约一半的肝癌可测到高浓度的AFP。灵敏的AFP检测结合超声常常能发现早期肝癌。AFP浓度和肝癌大小有关,还用于肝癌的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AFP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测定可用以鉴别良性肝脏疾病,如AFP超过500ng/ml,ALT基本正常,高度提示肝癌。AFP还用于肝癌的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AFP>500ng/mL,胆红素>2mg/L提示病人存活期很短;手术后AFP>200ng/mL提示肝癌组织未完全切除或有转移。
    (2)γ-GTⅡ诊断肝癌的阳性率达90%,但特异性不高,临床上γ-GTⅡ多用于AFP阴性肝癌的辅助诊断。
    (3)肝ALP(ALPl)诊断肝癌的阳性率较高,升高最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
    (4)TPA、TPS主要用于鉴别诊断胆管癌(TPA升高)和肝细胞癌(TPA不升高)。
    (5)唾液酸和唾液酸酰基转移酶、铁蛋白广谱肿瘤标志物,常和其他标志联合应用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17题:

    问答题
    试述猝死型冠心病的病理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冠心病猝死主要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引起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所致。但是,这种情况是可以逆转的,因此凡冠心病者,应尽量减轻精神和体力负荷等诱发因素,并在医师监护下及时做扩冠、解痉、抗凝、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若急性发作心搏骤停,应就地施行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这对降低冠心病猝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面静脉的行程、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面静脉以内毗静脉起于龈的内角,循面动脉后方下行。在颌面部行程中接受面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其中面深静脉起于翼静脉丛,引流面深部的血液,注入面静脉。面静脉在龈内角处借内毗静脉与龈上静脉交通,并由此通向海绵窦。
    面部的静脉位于表情肌内,肌的收缩可以推进血流;同时面部的静脉瓣膜很少,在一定条件下血液可以逆流。当头面部感染,特别是在鼻根部与口角连线的三角区内感染时,若处理不当,细菌或毒素等可逆行至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上颌骨的血供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上颌骨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既接受骨内上牙槽动脉的血供,又接受颊、唇、腭侧粘骨膜等软组织的血液供应,此一多源性的血供特点,为成功地进行正颌外科截骨术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由于上颌骨血运较下颌骨丰富,故抗感染能力强,骨折愈合较下颌骨迅速,但外伤后出血亦较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胸骨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胸骨角又称Louis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
    临床意义:
    ①为计数前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
    ②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
    ③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