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盗伐林木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盗伐本村村民张某院落外面的零星树木,如果盗伐数量较大,构成盗伐林木罪 B.乙在林区盗伐珍贵林木,数量较大,如同时触犯其他法条构成其他犯罪,应数罪并罚 C.丙将邻县国有林区的珍贵树木移植到自己承包的林地精心养护使之成活的,不属于盗伐林木 D.丁在林区偷扒数量不多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树皮,致使数量较大的林木枯死的,构成盗伐林木罪

题目
关于盗伐林木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盗伐本村村民张某院落外面的零星树木,如果盗伐数量较大,构成盗伐林木罪
B.乙在林区盗伐珍贵林木,数量较大,如同时触犯其他法条构成其他犯罪,应数罪并罚
C.丙将邻县国有林区的珍贵树木移植到自己承包的林地精心养护使之成活的,不属于盗伐林木
D.丁在林区偷扒数量不多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树皮,致使数量较大的林木枯死的,构成盗伐林木罪

相似考题
更多“关于盗伐林木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事实四甲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应以抢劫罪论处 B.应以寻衅滋事罪论处 C.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D.应以强迫交易罪论处


    正确答案:D
    答案暂无

  • 第2题:

    甲公司竖立的广告牌被路边树枝遮挡,甲公司在未取得采伐许可的情况下,将遮挡广告牌的部分树枝砍掉,所砍树枝共计6立方米。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3年)

    A.盗伐林木包括砍伐树枝,甲公司的行为成立盗伐林木罪
    B.盗伐林木罪是行为犯,不以破坏林木资源为要件,甲公司的行为成立盗伐林木罪
    C.甲公司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成立滥伐林木罪
    D.不能以盗伐林木罪判处甲公司罚金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 ABD项,依据《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的规定,成立盗伐林木罪需要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甲公司砍伐树枝并不是想利用材木的经济用途或者其他用途,而只是为了排除树枝对广告牌的遮挡,所以是对树木的一种破坏而不是盗窃,所以不成立盗伐林木罪。故AB项错误,D项正确。
    C项,依据《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的规定,滥伐林木需要“数量较大”才构成犯罪,“数量较大”以10至20立方米或者幼树500至1000株为起点。甲公司未获得采伐许可,滥伐他人所有的树木,但是只有6立方米,没有达到犯罪的起刑点,所以不成立滥伐林木罪。故C项错误。

  • 第3题:

    甲欲在路边盖门面房,但路边的树枝阻碍了施工。在未取得采伐许可的情况下,甲将部分树枝砍掉,所砍树枝共计6立方米。对甲的行为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盗伐林木包括砍伐树枝,甲公司的行为成立盗伐林木罪
    B.盗伐林木罪是行为犯,不以破坏林木资源为要件,甲公司的行为成立盗伐林木罪
    C.甲公司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成立滥伐林木罪
    D.不能以盗伐林木罪判处甲公司罚金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滥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罪的认定。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不应包括砍伐树枝,AC选项错误。盗伐林木罪的成立要求盗伐林木数量较大,B选项错误。

  • 第4题:

    关于可以适用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案件范围,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侮辱诽谤罪
    B、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
    C、刑讯逼供罪
    D、过失致人重伤罪

    答案:D
    解析:
    按照《刑事诉讼法》第277条的规定,可以和解的案件包括:①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②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7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A属于自诉案件,根本不符合题意,错误选项。B的犯罪主体既有可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能不是。如果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则不能刑事和解,因此,B错误。C选项的刑讯逼供罪虽然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的犯罪案件,但是不是因为“民间纠纷”,而是司法工作人员职务上的犯罪。因此,C错误。D符合法定的可以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是正确答案。

  • 第5题:

    关于可以适用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案件范围,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侮辱诽谤罪
    B.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
    C.刑讯逼供罪
    D.过失致人重伤罪

    答案:D
    解析:
    按照《刑事诉讼法》第277条的规定,可以和解的案件包括:①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②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7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A属于自诉案件,根本不符合题意,错误选项。B的犯罪主体既有可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能不是。如果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则不能刑事和解,因此,B错误。C选项的刑讯逼供罪虽然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的犯罪案件,但是不是因为“民间纠纷”,而是司法工作人员职务上的犯罪。因此,C错误。D符合法定的可以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是正确答案。

  • 第6题:

    盗伐珍贵树木的行为,同时触犯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和盗伐林木罪的,依照()。

    • A、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定罪处罚
    • B、盗伐林木罪定罪处罚
    • C、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D、刑法有关规定进行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什么是盗伐林木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它与与滥伐林木罪、盗窃罪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盗伐林木罪,是指违反国家保护森林法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擅自砍伐国家、集体所有或者个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
    构成特征: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活动和林木的所有权。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护森林法规,盗伐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森林及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与滥伐林木罪的区别
    (1)侵犯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国家、集体或他人所有或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后者限于行为人所有或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2)行为方式不同。前者以半秘密采伐,后者一般公开采伐。
    (3)主观方面不同。前者具有非法占有林木的目的,而后者只具有违反森林法或采伐许可证的规定人以采伐的故意,不具有非法占有林木的目的。
    与盗窃罪的区别
    (1)犯罪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国家对林木资源的管理秩序和国家、集体或他人对林木资源所有权,后者侵犯的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2)犯罪对象不同。前者对象是森林资源即生长过程中的森林和其他林木,后者对象是以被伐倒作为财物形式存在的林木,不属森林资源
    (3)行为方式不同。前者擅自砍伐,可以秘密也可以公开,后者只能秘密。
    (4)犯罪主体不同。本罪包括单位和自然人,后者只能是自然人。

  • 第8题:

    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的犯罪对象均是()和()。


    正确答案:森林;林木

  • 第9题:

    甲公司竖立的广告牌被路边树枝遮挡,甲公司在未取得采伐许可的情况下,将遮挡广告牌的部分树枝砍掉,所砍树枝共计6立方米。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盗伐林木包括砍伐树枝,甲公司的行为成立盗伐林木罪
    • B、盗伐林木罪是行为犯,不以破坏林木资源为要件,甲公司的行为成立盗伐林木罪
    • C、甲公司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成立滥伐林木罪
    • D、不能以盗伐林木罪判处甲公司罚金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填空题
    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的犯罪对象均是()和其他()。

    正确答案: 森林,林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盗伐林木罪

    正确答案: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森林保护法规,擅自砍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罪名中不属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是()
    A

    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罪

    B

    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渎职罪

    C

    盗伐林木罪

    D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正确答案:C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民事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组成。故A错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B错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有由法律规定的,也有由当事人约定的,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 第14题:

    对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妨害公务罪
    B.走私罪
    C.择一重罪处罚
    D.数罪并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走私罪与妨害公务罪的竞合问题。根据《刑法》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行为,以走私罪和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 第15题:

    甲潜入一住宅内,想要撬开保险柜实施盗窃,但撬了许久也未打开。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盗窃罪的未遂犯
    B.盗窃罪的既遂犯
    C.盗窃罪的中止犯
    D.盗窃罪的预备犯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甲已经着手实施盗窃行为,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

  • 第16题:

    关于可以适用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案件范围,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交通肇事罪
    B: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刑讯逼供罪

    答案:A,C
    解析:
    【考点】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范围【详解】《刑事诉讼法》第277条规定:“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除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外,法定刑为7年以下有期徒刑,选项A正确。根据《刑法》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故选项C正确。根据《刑法》第247条的规定,刑讯逼供罪的犯罪主体为司法工作人员,法定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的规定从重处罚。因此,该罪虽然属于《刑法》第四章规定的犯罪,但是并非因“民间纠纷”引起,因此选项D错误。B选项值得商榷。司法部公布答案为AC,排除B选项。而根据《刑法》第257条规定,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件一般为自诉,但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则属于公诉案件,依法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符合《刑事诉讼法》第277条规定的“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且“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据此,B选项符合题意。

  • 第17题:

    关于董仲舒的思想,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提倡礼法结合
    • B、提倡德主刑辅
    • C、提出独尊儒术
    • D、提出准五服以制罪

    正确答案:A,B,C

  • 第18题:

    下列罪名中不属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是()

    • A、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罪
    • B、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渎职罪
    • C、盗伐林木罪
    • D、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盗伐林木罪


    正确答案: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森林保护法规,擅自砍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

  • 第20题:

    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的犯罪对象均是()和其他()。


    正确答案:森林;林木

  • 第21题:

    填空题
    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的犯罪对象均是()和()。

    正确答案: 森林,林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关于董仲舒的思想,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提倡礼法结合

    B

    提倡德主刑辅

    C

    提出独尊儒术

    D

    提出准五服以制罪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什么是盗伐林木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它与与滥伐林木罪、盗窃罪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盗伐林木罪,是指违反国家保护森林法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擅自砍伐国家、集体所有或者个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
    构成特征: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活动和林木的所有权。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护森林法规,盗伐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森林及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与滥伐林木罪的区别
    (1)侵犯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国家、集体或他人所有或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后者限于行为人所有或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2)行为方式不同。前者以半秘密采伐,后者一般公开采伐。
    (3)主观方面不同。前者具有非法占有林木的目的,而后者只具有违反森林法或采伐许可证的规定人以采伐的故意,不具有非法占有林木的目的。
    与盗窃罪的区别
    (1)犯罪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国家对林木资源的管理秩序和国家、集体或他人对林木资源所有权,后者侵犯的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2)犯罪对象不同。前者对象是森林资源即生长过程中的森林和其他林木,后者对象是以被伐倒作为财物形式存在的林木,不属森林资源
    (3)行为方式不同。前者擅自砍伐,可以秘密也可以公开,后者只能秘密。
    (4)犯罪主体不同。本罪包括单位和自然人,后者只能是自然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