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问题
  • 第1题: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在他游历了哪座山后写的?()

    A.泰山

    B.庐山

    C.黄山

    D.横山


    参考答案:B

  • 第2题:

    《题西林壁》《和子由绳池怀旧》是苏轼的哲学诗,其________的诗句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早已________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生活话语。
    依次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脍炙人口 渗透
    B.口碑载道 渗入
    C.妇孺皆知 浸润
    D.家喻户晓 浸透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早已________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生活话语”可知,该空强调苏轼的诗被人们熟知,广为传诵。A项“脍炙人口”指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符合文意。B项“口碑载道”指到处都是群众称赞的声音,侧重“口碑好”,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C项“妇孺皆知”指众所周知,流传很广;D项“家喻户晓”指家家户户都知道,人所共知。二者均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生活话语”可知,诗句早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A项“渗透”指融合、融入,符合文意。C项“浸润”指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D项“浸透”指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或者饱含某种思想感情。二者均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和D项。

  • 第3题:

    《题西林壁》是苏轼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诗中蕴含有“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西林

  • 第4题: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设计一课时教案。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
    解析:
    《题西林壁》教案 ?一、课题:《题西林壁》
    ?二、课时:一课时
    ?三、学生人数:40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熟读成诵。理解诗文内容并背诵全诗;
    ②能体会并说出诗歌中所蕴舍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法。加深对诗文节奏的感受,对诗文内容的记忆,背诵全诗;
    ②合作探究,理解诗文中蕴含的哲理.培养互助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①培养对祖国山河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时祖国的热爱之情;
    ②能结合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所舍的哲理(现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必须客观、全面地观察,冷静地分析,不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并思考。
    ?五、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并结合生活经历进行思考。
    ?六、教学用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三棱柱
    ?七、教学准备:设置场景,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包括风景画。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或去过的风景名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思。
    教师引入庐山风景的介绍,播放庐山风景的视频资料,学生初步直观认识庐山并谈感受,进入苏轼游庐山后所写的《题西林壁》一诗。
    (师板书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学生对照注释及古代汉语词典,自读全诗,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教师对生字读音进行明确。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学生齐读全诗,教师对学生所读情况进行评析,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强调平舌音与卷舌音的区分。
    ?3.范读古诗,强调节奏
    教师配乐范读,朗诵全诗;学生认真听读并用“/”在原文中标记出诵读停顿。
    指名学生试读。要求注意停顿;教师评价并对停顿处进行明确。
    明确:
    停顿: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指名学生再次配乐试读全诗,生生互评。
    ?4.小组探究.梳理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诗为哲理诗;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教师出示任务。
    ①梳理全诗内容。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并能口头表达出来。
    ②各组讨论诗歌结构、内容及诗中蕴含哲理。
    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加以指导:小组探究结束后,教师收取各组卡片?
    指名各组学生代表翻译全诗;教师评价,生生互评,教师明确并讲解理解古诗诗意的学法——“拆分法”。
    (“拆分法”。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展示各组所写卡片,教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结合播放视频,分析全诗结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哲理。
    明确:
    古诗通常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本诗中前两句写诗人所见,后两句写诗人所感。诗人在不同位置所见到的庐山,样子也不同。从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庐山的全貌。诗人认为这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必须客观、全面地观察,冷静地分析。不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5.再读全诗,体会庐山风光与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基调(愉悦)
    ?6.背诵全诗.组内互查
    (三)深化主旨
    教师对全诗重点加以总结,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阐释诗中蕴舍的哲理。
    教师讲解主题相似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拓展并深化学生对本课哲理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 第5题:

    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以下不属于苏轼社会诗的是()

    A《荔枝叹》

    B《夜泊牛口》

    C《题西林壁》

    D《吴中田妇叹》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