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A、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B、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C、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D、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题目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

A、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A、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B、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C、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D、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B、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C、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D、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参考答案:A

  • 第2题:

    在下列句子中连词"则"表示假设的是:

    A、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

    B、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史记?循吏列传)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D、至,则国王离。(史记?项羽本纪)


    参考答案:AB

  • 第3题:

    “说大人,则藐之,忽视其巍巍然”,这句话出自()

    • A、《孟子·告子》
    • B、《孟子·尽心》
    • C、《孟子·离娄》
    • D、《孟子·梁惠王》

    正确答案:B

  • 第4题: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动词“往”和“之”的不同在哪里?


    正确答案:“之”可以带直接宾语,而“往”不能带宾语。

  • 第5题:

    下列句子中,“之”用作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的一句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C、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正确答案: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

  • 第7题:

    问答题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正确答案: 天下做父亲的都归顺西伯侯了,那么他们的儿子还能到哪里去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正确答案: 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句中,“是”为前置宾语的句子是(  )。
    A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B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C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D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


    正确答案: B
    解析:
    C项,“寡人是问”中的宾语“是”前置,正常的语序为“寡人问是”,“是”为代词,代指昭王南征被淹死这件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责问昭王南征被淹死这件事!A项,“将虢是灭”中的宾语“虢”前置,“是”复指前置宾语;B项,宾语“不谷”、“先君之好”前置,“是”复指前置宾语“不谷”、“先君之好”,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 第10题:

    问答题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动词“往”和“之”的不同在哪里?

    正确答案: “之”可以带直接宾语,而“往”不能带宾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翻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正确答案: 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介词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C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D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一言以蔽之”中的介词宾语“一言”前置,正常的语序为“以一言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

  • 第13题: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B、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参考答案:D

  • 第14题:

    下列句子中是祈使句的是:

    A、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C、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D、臣请入。(史记·项羽本纪)


    参考答案:D

  • 第15题:

    翻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正确答案: 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 第16题: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正确答案: 天下做父亲的都归顺西伯侯了,那么他们的儿子还能到哪里去呢?

  • 第17题:

    在下列四句话中,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 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句是(  )。
    A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B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孟子·滕文公上》

    C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也(《荀子·天论》)

    D

    君子引而不发(《孟子·尽心上》)


    正确答案: D
    解析:
    在“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也”中,“队”是“坠”的通假字,这句话的意思是:星辰坠落,林木怪呜,是天地变动的现象。

  • 第19题:

    问答题
    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说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的假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大宗师》)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 八月剥枣。(《诗经·豳风·七月》)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正确答案: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有本字的假借第二种: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说大人,则藐之,忽视其巍巍然”,这句话出自()
    A

    《孟子·告子》

    B

    《孟子·尽心》

    C

    《孟子·离娄》

    D

    《孟子·梁惠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教师在讲解“之”字的用法,下列“之”字不充当宾语的一项是(  )。
    A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B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C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D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之”不充当宾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树”用其本义的是(  )。
    A

    树德务滋(《尚书·秦誓》)

    B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子列传》)

    C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

    D

    百年树人(成语)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树:从木,尌声,本义:栽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意思是:在(面积)五亩的宅院内种上桑树。该句中的“树”使用的是“树”的本义。

  • 第23题:

    单选题
    在下列四句话中,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A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B

    《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